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等職業教育報告

中等職業教育報告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等職業教育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等職業教育報告

中等職業教育報告范文第1篇

社會需求大,學生來源足。目前,廣東總人口已達1.1億,其中戶籍人7900萬人,長住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3100多萬,已超過河南成為全國第一人口大省。近幾年,公辦園入園難問題仍然突出,全省各地如雨后春筍般一下子冒出了很多民辦幼兒園,教師需求缺口較大,省內四大幼師和大專院校畢業生更加供不應求。為此省內公辦中職學校積極調整專業結構,順應社會需求,紛紛開設1至2個學前專業班,培養幼職學生,以滿足民辦幼兒園教師需要。

辦學時間短,指導能力差。由于社會需求量大,2007年起,從很多公辦綜合性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開始設立幼職專業班,發展到民辦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也開辦此類專業。這些學校既不是幼兒專科學校,也不是師范教育類學校,學校教學管理人員大多不是教育類專業畢業,更說不上從事過學前教育工作。在開辦幼職專業過程中,很多管理人員不能正確理解專業建設的方向和重要性,存在硬件建設不達標、功能室配置不全、教材選擇不合理等問題,對于專業建設和學生發展也無法發揮指導作用。

轉型教師多,專業教師少。按照要求擔任“三學六法”的教師,應是學前教育專業全日制本科的專任教師。在廣州、珠海等地辦學時間較長的學校,基本達到配有1至2名學前教育專業教師,與之相比,在粵東西北地區辦學時間短的學校,學前專業教師較少而且經驗不足,擔任學前教育的教師大部分是轉型教師。相關學校常常是整合各科教師來擔任專業課程,如音樂老師教學生鋼琴、唱歌,語文老師教語言教學法,數學老師教數學教學法,甚至有些中職學校全校沒有一個學前教育專業教師也照樣開辦幼職專業,有些學校臨時聘任的授課教師根本沒有教師資格證,如由退休的醫生來擔任《兒童衛生學》,由歌舞團演員擔任《舞蹈》教學。臨聘教師流動大,教師的積極性差,教學方法比較陳舊,整體教學水平不高。

功能場室配置不達標,學生專業技能薄弱。按照廣東省教育廳的相關要求:各學校要配有專門的舞蹈室、鋼琴室、學生畫室、鋼琴和電鋼琴等,很多學校均未達標。個別學校功能室還在籌建中,有些學校新添置的鋼琴還沒有開始使用。由于缺乏充足的場地設施、沒有嚴謹的教學管理規范,再加上職業中學的學生本身基礎較差,學習時間短,(幼師是2.5+0.5,兩年半在校學習,半年實習;幼職是2+1,兩年在校學習,一年實習),許多畢業生技能技巧遠未達到現代幼兒教師水平,只能選擇在門檻較低的民辦幼兒園就業。

二、對策建議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書育人是事關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大事要事,教師素質必將直接影響到下一代健康成長。目前,我省學前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如何進一步規范辦學模式,提高辦學質量,從源頭提高幼兒教師綜合素質,適應現代學前教育要求,為此建議:

加大經費投入,完善設施設備。各地教育部門要督促有關學校要嚴格按照《廣東省中等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指導方案》要求,進一步加大投入,盡快完善辦學的設施設備,以滿足學生學習條件,保障學校發展的需要。

重視長遠發展,引進專業人才。由于學前教育本科學院每年畢業生大多留在廣州或深圳、珠海等發達地區就業,而粵東西北等欠發達地區基本無法聘任到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到中職學校來任教。學校要長遠發展,必須重視人才培養與引進,要有計劃通過高薪聘請或有編制引入等方式,盡量引進全日制學前教育本科人才,才能確保師資質量。

中等職業教育報告范文第2篇

中國職業教育技術學會副會長、廣東省職教學會會長李小魯出席會議并講話。李小魯首先介紹了中國職業教育基本動態以及《中國職業教育2030》編制的基本情況。李小魯表示,國務院教育綜合改革領導小組對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進一步的工作策劃。關注教育的發展,必須關注兩個問題:一是聯合國提出的“2030綱要”,對整個地球及全人類2030年的發展水平及所處的樣態做出表述,提出目標,引領全世界作出對地球及人類發展的共識;二是繼1987年第一個“學會生存”教育報告、1996年提出“共同財富”后,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出第三個教育報告。2015年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世界多元化和世界文化沖突越來越突出,教育在解決學會生存、共同財富的同時,走向了一種偏差――過分追求教育的功利性,過分突出教育的近期目標和民族目標,這不利于人類的發展及教育根本任務的達成。因此,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教育報告提出了三個核心概念:重新認識知識、重新判斷學習、共同關注人類對教育共同的理解。該報告指出,人類知識必須包括人類技能――人類知識不僅是理性的認識,同時應是感性的認識;不僅包括價值理性,同時也包括工具理性。因此,教育必須在重視知識性傳授的同時關注人自身的技能性培養。這種認識的拓展和深化表明,在人類面臨共同的社會挑戰時,教育必須增強其服務功能,擴展服務領域。

教育報告提出了新時代學習的三個“轉向”:從書本型學習轉向體驗型學習,從學校型學習轉向實踐型學習,從知識型學習轉向技能型培訓。按照聯合國的區分,以前的學習有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正規教育包括全日制學校教育和全日制繼續教育,非正規教育更多指培訓、社區學習。報告指出,教育必須從正規、非正規教育轉向實踐型教育。這三個“轉向”是人類在教育發展史上對學習的一次全新的理解,其中包含了信息化教育提出的放債學習、終身教育提出的社區教育、職業教育普遍被關注的體驗式教學及對人類知識結構中書本教學轉向技能培育的高度關注,這幾個重大變化應為從事職業教育的人所關注。

李小魯指出,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工匠精神”,強調“工匠精神”是對職業教育發展的戰略新要求,也是一次巨大的引領和推動,因此,這一精神在職業教育領域受到普遍關注。“工匠精神”應有不同的理解層次:從“工匠”的角度看,工匠是有專門技能、特有技藝、長期專注、卓然成家的一類人;從“精神”的角度看,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不僅要有技能、技藝及專注力,更重要的是對專業工作有深刻的認識、認同和獻身,是一種精神性的追求。只有有了這種追求,才能將工作精神定格為最基本的職業道德、態度和素養,才能成為真正的工匠。“工匠精神”是在學習和實踐、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統一中形成的,是一種工匠技藝和工匠精神長期結合所產生的工業文明專業精神,是一種產生于良好職業道德基礎上的職業態度,產生于良好人文素養上的綜合素養,是一種克服了功利主義,將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緊密結合的真正的專業精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工作報告的第三個關鍵詞提出了一個核心概念:要建立人類共同精神上的對地球韻律的共同關注,要求知識涵蓋技能、學習重視實踐,不能將工匠培養成簡單的“機器人”,應注重培養其綜合人文素養及終極人文關懷。

李小魯參與了教育部《中國職業教育2030》的編寫,他表示,教育部在向國務院教育綜合改革領導小組的專題匯報中提出,希望將《中國職業教育2030》分為兩個版本,其一為行政版本,其二為學術版本。行政版由教育部各主要職能司牽頭組織專家隊伍完成;學術版委托中國教育學會、中國職教學會及中國高教學會編制并匯總。學術版不同于行政版,行政版主要立足于教育部的目標、任務及舉措,學術版特色在于學術性、領先性及創新性。

學術版一共分為十一個專題。第一個專題為“2030職業教育”發展環境的研究。第二個專題為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內涵、戰略目標及指標體系研究。第三個專題為職業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第四個專題為農村、少數民族地區及面向弱勢群體職業教育的研究。職業教育是全民教育,是讓每個人都有自己精彩人生的教育,因此,其核心問題為教育公平問題,教育部在政策設計上應有所傾斜。第五個專題為行業組織在職業教育現代化中的作用及實現途徑的研究。行業組織應進行制度性的設計及突破,國家應出臺行業協會的內部治理架構新標準,要求各行業協會成立教育局,主要解決行業職業崗位標準問題;由行業協會解決稅務、財務政策及人才基地政策的行業建議。第六個專題為職業教育中企業辦學主體作用的發揮。第七個專題為建立國家資格框架,完善國家資格證書制度。第八個專題為職業教育信息化的趨勢目標與實現路徑。第九個專題為職業教育現代化保障機制與策略的研究,其中主要提出法規方面的問題,建議職業教育的經費預算應在教育中獨立切塊。第十個專題為職業教育國際化戰略的問題。職業教育要在整體社會改革未跟上的情況下深化改革,應采用“以開放促改革”的新戰略:將職業教育對外開放的門打開,放寬政策,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第十一個專題為提升職業教育綜合實力關鍵要素,即課程專業、教學資源、師資及高等教育教學能力的問題。

中等職業教育報告范文第3篇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 發展狀況 轉型研究

[作者簡介]張海水(1987- ),湖南岳陽人,上海新世紀人力資源研究所,碩士,研究方向為教育政策、人力資源管理。(上海 200233)胡瑞文(1941- ),江蘇鹽城人,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教育經濟與管理。(上海 20003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0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新型國民教育體系構建與公平教育實現機制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70833004)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02-0011-03

一、二十年來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狀況

(一)總體招生規模變動情況

如下圖所示,1990~2012年間,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包括普通中專、成人中專、職業高中和技工學校)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1.穩步上升期(1990~1998年)。該時期中等職業教育的招生數平穩上升,由1990年的300萬人左右上升到1998年的近500萬人,其中1996年我國第一部職業教育法的正式頒布與實施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2.調整下滑期(1999~2002年)。該時期招生數呈現較大幅度下降,在2000年更是下降到258萬人的谷點,其中主要是受1999年頒發的《教育部關于調整中等職業學校布局結構的意見》影響,在此文件中提出采取合并、共建、聯辦、劃轉等形式調整中等職業學校的布局結構,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部分行業與企事業單位舉辦職業學歷教育的能力。

3.快速發展期(2003~2012年)。隨著對中等職業教育的重視,特別是2009年開始的中等職業教育免費政策的逐步實施,中等職業教育的招生數跌破800萬人。總體而言,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間,中等職業教育的招生能力取得了很大發展,在國民教育體系中也占據重要地位。

(二)各專業招生能力變動情況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2003~2010年間,中職各專業大類中招生數增長最多的是農林牧漁類(94.3萬人),其次為信息技術類(34.3萬人);有三個專業大類招生數減少,分別是公共管理服務類(減少13.8萬人)、司法服務類(減少1.8萬人)、休閑保健類(減少605人)。以2010年為例,招生數最多的前三個專業大類分別是信息技術類(138.3萬人,所占比重為19.5%)、農林牧漁類(110.1萬人,所占比重為15.6%)、加工制造類(106.4萬人,所占比重為15.0%)。

二、中等職業教育面臨新挑戰

(一)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及其畢業生的去向均發生大變化

1.高等教育招生規模大幅增加,已超過中等職業教育。1998年,高等本專科教育(包括普通本專科、成人本專科、網絡本專科)招生數僅為154萬人,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數高達496萬人,接近高等教育招生數的三倍;2010年高等教育招生數達到1037萬人,超過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數169萬人。此外,我們以18歲年齡人口(1998年18歲年齡人口相當于2000年20歲年齡人口,故此處以2000年的20歲年齡人口數取代。)作為分母,以中等職業教育、高等本專科教育總招生數作為分子,粗略估計適齡人口(適齡年齡人口數據來自《中國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與《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接受職業教育的比率情況:1998年為35%(高等本專科教育為8%,中等職業教育為27%),2010年為88%(高等本專科教育為48%,中等職業教育為40%)。也就是說,1998年每10個18歲年齡人口中有3~4人可以接受中等或高等職業教育,2010年每10個18歲年齡人口中只有約1人不能接受中等或普通高等職業教育。由此可見,經過近十年的發展,適齡人口接受高等本專科教育的機會已經大于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機會。這一形勢的大變化,將使得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在十多年前所擁有的 “天之驕子”的身份逐漸被今天的高等教育畢業生所取代。

2.高等教育畢業生就業崗位“藍領”化與技術“基層”化趨勢明顯。據最新統計,2011年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總數為3514萬人,當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30%,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大眾化的中期階段。與此同時,伴隨著高等教育畢業生數量的大幅度增加及經濟社會發展對各崗位人才需求的變化,高等教育畢業生進入白、藍領崗位的形勢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在1991~2000年,大多數高校畢業生可進入城鎮勞動力市場前10%的高端白領崗位(在城鎮就業崗位總量中的前10%為高端白領崗位,20%為中初級白領崗位,其余70%為技能型、操作型的藍領崗位);在2001~2010年,只有不到1/3的高校畢業生可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高端崗位就業,另外2/3的畢業生主要轉向勞動力市場的中初級白領崗位和高技能藍領崗位就業;在未來十年(2011~2020年),只有1/5的高校畢業生能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高端白領崗位就業,還有2/5的畢業生面向中初級白領崗位就業,其他2/5的畢業生須轉向高技能藍領崗位就業。

與此同時,高等教育畢業生由原來的面向高級專門人才崗位為主的培養目標轉變為面向中初級專門人才和高技能勞動者崗位為主。其中,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以高級專門人才為主,中級專門人才為輔;本科生的培養目標以中級專門人才為主,部分高級與初級專門人才為輔;高職高專生的培養目標以初級專門人才和高技能勞動者并重。這些變化,要求中等職業教育在培養目標與功能定位方面作出調整。

(二)人才市場對高中文化程度人才的需求發生重大變化

1.從職業的角度來看。第一,全部職業崗位中,高中文化程度人員的進入量(進入量=10年在崗人數變化量+補充10年退休減員量)及所占比例下降明顯。新世紀的前10年,我國職業崗位對高中文化程度人員的吸納較之20世紀末的10年要少,取而代之的是對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員的吸納大大增多。1990年,全部在崗人員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1%,大專及以上的僅占2%,相差9個百分點;2010年,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4%,而大專及以上的占10%,差距縮小為4個百分點。從兩種文化層次人員的進入量來看,1991~2000年,高中文化程度人員的進入量為3192萬人,占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員進入總量的58%;2001~2010年,高中文化程度人員的進入量下降為2987萬人,占比降為38%。

第二,進入白領崗位的高中文化程度人員數急劇下降。從存量來看,1990年白領崗位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員(1109萬人)的擁有量不足高中文化程度人員(2562萬人)的一半,2000年前者(2782萬人)略低于后者(3008萬人),2010年前者(5208萬人)已經超過后者(2341萬人),是后者的2.2倍,且從各自在白領總在崗人員數中的占比來看,2010年較20年前已出現倒掛。再從三大類白領崗位高中文化程度人員的存量來看,企業單位負責人類由2000年的393萬人減少到2010年的346萬人,專業技術人員類由2000年的1775萬人減少到2010年的1162萬人,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類由2000年的841萬人減少到2010年的833萬人,均呈現減少趨勢。由此可見,高中文化程度人員在2001~2010年已出現難以進入白領崗位的現象,預計未來這一趨勢將繼續加強。

第三,藍領崗位中高中文化程度人員存量上升明顯。藍領崗位高中文化程度人員存量,由1990年的4605萬人,到2000年的6068萬人,再到2010年的8084萬人,增勢非常明顯。再從三大藍領崗位高中文化程度人員的存量來看,商業服務業人員由2000年的1648萬人增長到2010年的2968萬人,工人由2000年的2322萬人增長到2010年的3021萬人,農民由2000年的2089萬人增長到2010年的2095萬人,也呈現較大的增長。由此可見,高中文化程度人員進入藍領崗位的趨勢比較強勁。從我國藍領崗位現有文化程度結構來看,初中文化程度人員依然占據主體,但是可以預見未來我國藍領崗位將逐漸提升為以高中文化程度人員為主體。

2.從產業、行業的角度看。過去二十年間,三大產業及相關行業對高中文化程度人員的需求發生了重大變化。高中文化程度人員進入量在三大產業的分布,由1991~2000年的13.4%、26.6%、60.1%轉變為2001~2010年的12.0%、40.5%、47.5%。可見,補充進入第一產業的高中文化程度人員比重變動不大,第二產業對高中文化程度人員的需求增大。我們將第三產業分為生產流通服務業與知識服務業,生產流通服務業包含交通、批發和零售、住宿和餐飲、房地產、租賃、居民服務業等,知識服務業包含郵電、計算機服務業、金融、科學技術、水利、環境與公共設施、教育、衛生、社會福利、公共管理等。1991~2000年,進入第三產業的高中文化程度人員有近1/3(1123萬人)是進入知識服務業,2/3(503萬人)是進入生產流通服務業;2001~2010年,進入第三產業的高中文化程度人員幾乎全部(約1830萬人)進入生產流通服務業。

三、新挑戰下的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困境

(一)中等職業教育整體功能定位不明

21世紀前,中等職業教育在我國職業教育系統中還占據半壁“江山”,其定位較廣,是參與白領崗位,高、中級專門技術人才崗位的有力競爭者。這種狀況與我國當時的職業教育能力及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較相符合。21世紀以來,中等職業教育已成為職業教育系統的基層,且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中等職業教育的定位卻顯得“含糊”。一方面,從相關研究來看,將中等職業教育定位于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等;另一方面,則是局部出現盲目鼓勵“中職升高職”“中職升本科”,使得中職課程教學“本科化”、中職專業設置“學科化”、中職畢業生盲目進入高一級學校并進而與高等教育畢業生搶“飯碗”,而失去了中職原有的功能定位、特色與特長,造成我國既出現大學生就業困難又面臨技術型人才短缺、接受過職業教育的工人及一線服務人員的比例偏低且相應的文化層次提升緩慢等局面。

(二)中等職業教育專業發展與人才市場脫鉤嚴重

1.專業面向白領崗位的比重過高。整體來看,近十年(2001~2010年)白領崗位是以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員進行補充,高中文化程度人員已無法進入;局部來看,即使是白領崗位中文化層次相對較低的企業負責人、文員、宗教工作人員、保衛人員等崗位,在過去十年間年均需補充的高中文化程度人員也僅為20萬人(指相應的進入量)。未來十年,這些文化層次相對較低的白領崗位會面臨來自高等教育畢業生的有力競爭,而真正可以允許高中文化程度人員進入的崗位數不足10萬人。課題組以《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2010年修訂)》中專業所對應的崗位為參照,對2010年中等職業教育各專業招生數與相對應的崗位進行統計,結果表明,以面向白領崗位為導向的專業招生數高達250萬人,占該年中等職業教育總招生數的1/3以上。其中護理、學前教育、會計及司法服務四類專業所面向的崗位,人才市場主要吸納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員,但這些專業合計招生數依舊高達140萬人。盡管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有近一成升入高一級學校就讀,且在學歷層次、知識結構提升之后有進入白領崗位的可能,但中等職業教育現有如此高比例以面向白領崗位為導向的專業招生數,不僅嚴重影響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如畢業生難以就業、就業領域與專業不對口、實際崗位與期待崗位存在“落差”),還會擠壓我國藍領崗位,特別是生產一線工人與面向生活服務人員的培養能力。

2.部分專業面向藍領崗位“缺位”或招生過少。目前,我國藍領崗位中依舊還有大量的瓦工、鋼筋工、鍋爐工、油漆工等工種,而受專業“學科化”等影響,在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專業目錄中僅能找到相關的且帶有濃厚“學科”色彩的專業名稱,而這些專業名稱很難讓學生將未來相應的就業崗位與上述藍領崗位對應起來,造成真正進入上述藍領崗位的畢業生數“大打折扣”。此外,2010年我國廚師在崗人員數高達618萬人,該年中職相應專業招生數僅為6萬人;家政服務與老年人服務人員近160萬人,中職相應專業招生數不足5000人;美容美發人員近300萬人,中職相應專業招生數不足3萬人;橡膠與塑料專業的招生數也僅為對口崗位數的萬分之二;木材類專業的招生數僅為對口崗位數的千分之一;紡織工人從業人員數占所有工人數的4.1%,而同期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涉紡專業的招生數僅為總招生數的0.2%等。盡管大多數崗位如廚師、美容美發等,準職業人可以通過非正規教育系統中的短期培訓進行職前教育,但這些短期培訓一般都存在培訓體系不系統、人文品德教育薄弱甚或“缺失”、收費較高、學生安全保障不夠等問題。而中等職業教育相應的學制又缺乏靈活性,影響了學生選報的積極性與學校開設相關專業的積極性。

3.專業發展未能適應三大產業對人才需求的變動,特別是面向知識服務業的招生比重偏高。課題組對2010年中等職業教育各專業招生數按三大產業進行歸類,其比例分別為15.5%、23.3%、61.1%。由前文所述可知,2010年中等職業教育各專業招生數在三大產業的分布與1991~2010年段高中文化程度進入量在三大產業之間的分布相符合,而與2001~2010年段差距較大。深入分析,即新世紀前十年第二產業對高中文化程度人員需求大增,但相應的中職專業招生并未隨之變動,面向第二產業的招生比例還停留在20世紀末。同時,通過對第三產業高中文化程度人員進入量的變化進行分析,發現近十年知識服務業已無法吸收高中文化程度人員,但2010年面向知識服務業的中職招生數仍舊高達123萬人,占該年中職總招生數的17.4%。我國第一、二產業及第三產業中生產、流通服務業從業人員文化層次依舊較低,以2010年為例,即使是文化層次結構較好的批發零售業,高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也只有25.8%。為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制造業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邁進及現代服務業水平的提高,需要大批擁有受過職業教育且有一定文化素質的基礎勞動者。

四、中等職業教育轉型發展建議

(一)中等職業教育功能與培養目標重新定位

新挑戰下,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功能與培養目標定位應著力于:一是就職業崗位而言,其重心應是培養初、中級技術工人和第一線服務人員及基礎勞動者等藍領崗位的骨干及基層人員;二是就產業行業而言,其重心應是面向第一、二產業及第三產業中的交通、批發和零售、住宿和餐飲、房地產、租賃、居民服務業等行業。

(二)調整中等職業教育的專業目錄和招生計劃、專業對應崗位等

開展各行各業人力資源現狀調查和需求預測,并在此基礎上較大幅度地調整中等職業教育的專業目錄和招生計劃、專業對應崗位等。在對各行各業人力資源現狀進行調查及需求預測的基礎上,一是刪除本科教育已基本能滿足人才市場需求或人才市場對相應職業崗位已要求本科及以上文化層次的專業,如法律事務、播音與節目主持等專業;二是壓縮本專科教育已基本能滿足人才市場需求或人才市場對相應職業崗位已要求專科及以上文化層次的專業,如會計、中醫、民族醫學、表演類、管理類、金融類、語言類等專業;三是增加本專科教育及中等職業教育無法滿足人才市場需求且面向基層崗位的專業,如建筑施工類、烹飪類、木材加工類、食品加工類、機電維修類、金屬冶煉類、化工類、紡織類、休閑服務類等專業;四是調整部分專業所對應的崗位“期待”,如將護理專業、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崗位定位由過去主要培養護士、學前教師,調整為主要培養護工、保育員。

(三)將中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作為戰略問題研究

對各類型中職學校進行明確定位,有利于錯位分工、各安其位,防止大批專業重復設置和不同類型學校間的盲目競爭,防止社會人力資源供求的結構性失調。鼓勵部分中等職業教育學校發展成有行業、職業特色的專門院校,發展有社會需求和行業支撐的優勢專業,削枝強干,避免做“萬金油”學校,不要開“雜貨鋪”,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率。中職學校畢業生已明顯供大于求,專業也設置過多,主管部門要下決心對一些新上馬、師資力量薄弱的學校進行整合。

(四)加強各專業人才培養機制及其與人才市場需求之間的研究,增加學制的多樣化

目前,我國中等職業教育中的成人中專、技工院校,由于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是應屆初、高中畢業生,故學制方面較為靈活。然而,從整體來看,中等職業教育學制不靈活的現象很突出。特別是從各專業的實際情況來看,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學制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中職學校甚至用人單位的實際“期待”與需求。以旅游服務類的大多數專業為例,可以采取“1+1”模式,即一年的在校技能培訓與相關的文化素養教育加一年的校外實習;以涉農中的大多數專業為例,可以采取“半農半讀”模式等。為此,需要加強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機制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研究,為各專業提供符合本專業人才成長的學制。

(五)重新認識“立交橋”,并從政策上引導“立交橋”走上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通道的貫通,是 “實現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有效銜接”的有效途徑之一。然而,在“中職升高職”“中職升本科”的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學生盲目“鍍金”、學校盲目“升格”與追求就業率等現象,不僅使得中職教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也使得“立交橋”的意義扭曲,并加劇了人才的結構性過剩與結構性短缺。“立交橋”的應然狀態是為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中職畢業生提供更高層次的技能培訓與文化素質教育,并為他們最終在回歸崗位后成為生產與服務一線的骨干打好基礎。為此,應從政策等角度鼓勵具有工作經驗的中職畢業生走“立交橋”通道,嚴格控制中職應屆畢業生走“立交橋”通道。

(六)從政策上鼓勵中等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眼睛向下”“重心下移”

中等職業學校應多培養生產、服務第一線的技能型人才,多培養行業、企業和社會緊缺的藍領技工和第一線服務人才,與高等專科學校錯位分工。中等職業教育的專項經費和獎助學金要重點扶持培養技能型普通勞動者和艱苦行業、艱苦崗位實用人才的專業,對明顯供大于求或培養目標與高等院校趨同的專業少支持,甚至不支持。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些政策應對城市與農村地區“一視同仁”。同時,鼓勵教育主管部門將更多的中等職業學校委托給行業協會、企業集團或用人部門組成的理事會舉辦或管理,教育部門一視同仁地給予業務指導和財力支持。

[參考文獻]

[1]何東昌.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98―2002)[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2]胡瑞文,張海水,朱曦.藍領崗位,大學生就業新趨勢――全國高等教育發展與就業走向分析報告[N].中國教育報,2013-06-21.

中等職業教育報告范文第4篇

關鍵詞:職業教育;預期收入;機會成本;勞動力市場分割

中圖分類號:F323.6;G40-0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6260(2008)04-0030-06

一、問題的提出

中等職業教育主要是指高中階段的職業教育,它主要由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和職業高中組成,是中國職業教育的主體,在培養各級各類中、初級應用型人才方面發揮著主導作用。職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人力資本投資方式。在我國,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勞動力就業和技工荒問題,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加強勞動力培訓的扶持政策,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的資助力度逐年加大,例如職業中學每學生平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以較大的幅度逐年增多,且2000年以來都高于同期普通高中的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如表1所示。

是,在國家不斷加大資助力度的同時,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的意愿仍不強,許多沒有考上高中的學生堅持上復習班或者直接出外打工,而不愿進入職業學校學習。根據統計,2004年,我國初中畢業生共有2200萬,其中820萬人升入了普通高中,550萬人升入了中等職業學校,另外800萬人則直接進入了勞動力市場,中等職業教育在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中的比例僅占40%,有些地方不足30%。初中畢業即進入勞動力市場,不具備應有的職業技能,就業競爭力不強。而整個社會隨著勞動密集型產業升級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需要各種具有專業技能的工人和高級技工。更重要的是目前中等職業學校有80%以上的學生來自農村,2006年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達到750萬人,其中招收農村學生超過500萬人 (黃堯,2007)。可見,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關鍵是提高農村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的意愿。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分析是什么原因促使農村學生做出上職業學校的決策,政府應如何創設條件,引導不能上高中的農村初中畢業生積極接受職業教育,使已出臺的政策發揮更好的作用,以達到預期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長期成本收益分析

一般而言,收入與人力資本存量是正相關的,受教育越多和接受培訓越多的人越能適應變化,他們能夠從中獲益,創造出有利于自己的新機會,有效地增加個人收入。教育和收入的關系反映了受教育者比不受教育者具有更高的市場價值(Mincer, 1974)。也正是收入提高的預期激勵人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Schultz, 1962)。因此,人們在研究人力資本投資決策時,往往考察預期收益和成本的關系。本文利用Becker(1962)的人力資本投資成本收益分析框架,來分析人們是否接受職業教育同樣受預期收益、機會成本和直接成本的影響。

一般來說,學生初中畢業后有三個去向,一是升入高中,二是到職業學校學習,三是就業。對于上職業學校來說,考慮上高中所產生的機會成本比較復雜,原因有二:一是我國各地都有“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思想,很多用人單位和個人都盲目吹捧和信奉高學歷,造成非經濟行為選擇;二是上高中還有分數限制,并不是想上就能上,而近幾年上職業學校不再有中招成績限制。因此我們只分析考不上高中的那部分學生,他們在選擇上職業學校還是就業時的影響因素。首先,計算一個學生選擇上職業學校帶來的凈收益。假設人們的預期收入總是根據當前各種崗位的實際收入進行預測的,職業學校畢業后成為技術工人,年收入為W2,直接就業成為非技術工人,年收入為W1,上職業學校每年的學費為C,15歲初中畢業,職業學校三年,60歲退休。則一個學生上職業學校一生的凈收益為:

可見,不上高中的初中畢業生,選擇上職業中學的概率隨著技術工人和非技術工人的收入差異(W2-W1)的增大而增大;隨著直接成本學費C的減少而增大,特別是當前對農村學生來說,學費仍是較重的負擔,國家加大對職業學校學生的資助力度,無疑是最有效的快速發展職業教育的辦法。但從長期來看,切實提高職業學校畢業生的收入,才是發展職業教育的長久之計。下面著重分析預期收入和機會成本對選擇上職業學校的影響。

在分析預期收入時,必須考慮到中國勞動力市場的扭曲現象,在我國,很多時候工資并不能正確反映受教育的勞動力對經濟所做出的真實邊際貢獻。低回報率降低了個人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積極性(海克曼,2003)。勞動力市場的扭曲源于經濟社會的二元性(Bibb,et al, 1997)。因此,在分析我國的人力資本投資意愿時,必須考慮我國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的特殊情況。蔡等(2001)分析了我國勞動力分割得以形成和維持的制度原因,認為戶籍制度是阻礙勞動力流動的主要因素。戶籍歧視帶來的勞動力市場分割造成持久性收入差異,據鄧曲恒(2007)的研究,城鎮居民和流動人口收入差異的60%應歸結于歧視。在職業學校中占絕大多數的農村學生的預期收入,也會受到勞動力市場分割程度的影響,降低了接受職業教育的意愿。因此,在下面的實證分析中,我們考慮到了勞動力市場分割對人們預期收入的影響。

(二)預期收入調整方法

中國經濟的城鄉二元結構使得中國的勞資關系問題更趨復雜化(姚先國、賴普清,2004)。工人的工資水平和福利待遇的差別主要不是基于工人們的生產力的差別,而是基于工人們身份的差別,即城市和農村的戶籍差別。

運用Blinder-Oaxaca方法(Blinder,1973; Oaxaca,1973)可以將這兩種不同的工資差異甄別出來。他們的工資差異分解模型為:

在這里,Y是工資的水平形式或對數形式均值,X是解釋變量均值向量,β是Mincer(1974)收益率方程OLS估計參數,上標H表示高工資組,上標L表示低工資組。方程右邊的第二項歸因于人力資本或其它生產率特征的工資差異,第一項和第三項之和則歸因于歧視的工資差異。

本文采用李芝倩(2007)提出的工資的“戶籍折扣系數”概念,反映非城鎮戶籍的勞動力在獲得城鎮部門工資時所面臨的戶籍分割狀況。它表示工資的一種折扣率,是由于戶籍原因而使勞動力工資出現的折扣額與未折扣的收入總額的比率。勞動力市場的戶籍型分割程度越高,戶籍折扣系數越大。

利用1997年、2000年和2004年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CHNS)數據計算和估計上面各變量,分析他們的小時工資差別能被教育年限和經驗、性別解釋的部分,不能被解釋的比重近似地認為是由勞動市場分割和戶籍歧視造成的。我們計算的1997年、2000年和2004年的戶籍折扣系數分別為40.36%、51.43%、58.89%由于篇幅原因,這里不再給出具體計算過程,作者另有文章對此計算結果作詳細闡述。。進而得到調整的預期收入,用PW表示。

三、接受職業教育意愿的影響因素

用各地區考不上高中的初中畢業生接受職業教育的比率來表示職業教育的發展狀況。而接受職業教育的比率的變化主要是由農村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的意愿強度決定的。這是由于中職學生絕大多數來自農村。據統計,農村孩子大約占中職在校生學生總數的83%左右。因此,下面我們主要考慮影響農村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的因素。

(一)技術工人工資

中職畢業生有希望成為技術崗位的工人,一般能獲得比普通工人較高的工資,這是吸引學生上職專的最大動力。職專畢業后能不能獲得技術崗位,到底能達到怎樣的工資水平,便是影響學生決策的主要因素。在實行雙向選擇就業政策以后,很多中職畢業生成為打工族,不轉戶籍,也不是單位的正式員工,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戶籍歧視和地域歧視。因此,我們在分析中職畢業生預期工資收入時,必須考慮勞動力市場分割程度的影響。據研究,勞動力市場分割程度越低,受到的歧視越少,中職畢業生的預期收入就越高,上中職學校的意愿就越強。

(二)機會成本

我們認為非技術工人工資越低,或者農村務農收入越少,農村學生上中職的意愿就越強。不上高中和中職的初中畢業生是否選擇出外打工,是比較打工和在家務農收入水平后做出的選擇。由于本文的實證分析采用的是分省數據,而當前農民工跨省流動比較普遍,因此各省農民工中非技術工人工資水平難以統計,但農民工都是把打工收入與本地農民純收入作比較的。并且近期出現的民工荒現象說明,非技術工人的收入已與農村務農收入接近。因此我們用各地農村人均純收入來度量上中職的機會成本。

(三)產業勞動生產率

勞動力市場對技工的需求是通過工資變化和崗位數量的變化兩種方式體現出來的。影響崗位數量變化的因素主要有各產業的規模和勞動生產率的變化。

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農村向城市轉移勞動力的先決條件。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增多,使更多不上高中的農村初中畢業生在家無事可做,為職業學校提供了潛在的生源,并且即使參加農業勞動,也需要一定的技術水平,勢必增強人們接受職業教育的意愿。第二三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普通勞動力的需求量會減少,而技術工人的需求量會增加,這兩種力量共同促使人們增強接受職業教育的意愿。

四、接受職業教育意愿的實證研究

(一)被解釋變量

這里被解釋變量Y為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程度。假設初中畢業生是否參加職業教育是追求收入最大化的理性選擇。如果考不上高中,一般還有以下幾種選擇:接受職業教育、直接去打工或者再復讀初中。我們以不上高中的初中畢業生接受職業教育的比例代表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程度:Y=中職入學人數/(初中畢業生人數―高中入學人數)。本文選取河北、河南、吉林、四川四省所計算的接受職業教育意愿如圖1所示,數據來源于1999―2006年中國統計年鑒和勞動統計年鑒。

圖1 1998―2005年河北、河南、吉林、四川四省接受職業教育的比率變化情況

由圖1可知,從1998年到2001年各省接受中職教育的學生比例有緩慢下降趨勢,近兩年有所回升,但一般仍然在20%到40%之間,處于較低水平。

(二)模型構建與結果分析

1.隨機效應和固定效應檢驗

對于上面分析的變量,選取我國人口數較多和農村人口比重較大的17個省份包括: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四川、陜西。,建立面板數據模型,數據由1999―2006年中國統計年鑒和勞動統計年鑒整理而得。利用Hausman檢驗辨別隨機效應和固定效應。原假設與備擇假設分別為:H0:個體效應與回歸變量無關;H1:個體效應與回歸變量相關。利用Eviews軟件求得Hausman統計量H=5.548,其對應P值為0.236,所以模型存在隨機效應,應該建立隨機效應回歸模型。

2.同質性檢驗

假設各地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的意愿受各因素的影響趨勢相同,又由于各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差別較大,并且在數據整理中,均用1998年價格水平作為基期對工資、收入、產值調整為真實值,盡量消除時期因素的影響,一般可采用常系數變截距個體效應模型。我們再進行F檢驗。當假設斜率和截距都變化時,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得此時的殘差平方和S1=0.2102;用同樣的方法分別求得斜率變化而截距不變時的殘差平方和S2=0.5236,斜率和截距都不變時的殘差平方和S3=1.3264。計算F統計量:

其中:PW用來衡量接受職業教育后的預期收入;ER為農村人均純收入,用來衡量接受職業教育的機會成本,而較準確的機會成本應該是農民工中的非技工收入,但是歷年各省農民工收入難以查詢到完整的數據,我們只好利用農民人均純收入來代替,其優缺點在第三部分已分析過;PU為第二三產業勞動生產率,由二三產業的產值之和除以二三產業的從業人員之和而得;PR為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由第一產業的產值除以第一產業的從業人員數而得。

利用Eviews5.1計量軟件,進行常系數變截距個體隨機效應模型估計,結果見表2。

表2 接受職業教育的影響因素分析

接受職業教育比率預期收入對數農民人均收入對數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萬元/人)第二三產業勞動生產率(萬元/人)系數估計0.150.200.38-0.19t檢驗P值0.040.060.00040.0000 調整的R20.65DW值1.49注:數據來源于1999―2006年中國統計年鑒。表中沒有列出常數項的統計結果。

4.結果分析

除了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對數顯著性稍弱外,其他變量在5%的顯著水平上均通過t檢驗。從估計結果來看,預期收入每增加10%,不上高中的初中畢業生接受職業教育的比例會增加1.5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年勞動生產率每提高1千元/人,接受職業教育的比例會增加3.8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農民純收入的系數和二三產業勞動生產率的系數與前文分析的有所不同。農民人均純收入與接受職業教育的比例出現了正向關系,這可能是由于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加提高了人們支付學費的能力,從而使本來交不起學費為生計所迫去打工的學生有機會接受職業教育,而機會成本的作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二三產業勞動生產率沒有出現我們所預計的與接受職業教育的比例的正向關系,這可能是由于我國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存在,造成二三產業沒有快速提高技術工人崗位的動力,而熱衷于雇傭廉價普通勞動力,沒有對普通勞動力產生推力;同時城市下崗工人數量也較多,他們更有能力填補技術崗位的空缺,剛畢業的中職學生由于勞動經驗較少,競爭力較弱,不能順利獲得較好的崗位。廣東統計信息網給出的2005年春季珠三角地區企業招工情況調查分析報告中指出,普通工人供求情況好于技術工人,2005年春季計劃招收的各類人才中,企業管理人員占4.2%,專業技術人員占7.1%,技術工人占21.3%,普通工人占67.4%資料來源:廣東統計信息網,gdstats.省略/tjfx/t20050512_27804.htm。,便是一個證明。相信隨著市場競爭的有序和加劇,二三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對普通勞動力的推力作用和中職學生的拉力作用會表現出來。

五、政策含義

1.合理發展農業,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可以有效減少農業人口,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增加,促使更多的人想成功轉移出去。從前面的統計結果來看,現階段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進而二元對比系數的提高,有助于增加人們接受職業教育的意愿。可見,加大農村的科技投入和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既能使農村產生需轉移的剩余勞動力,又能提高農民收入,為中職學校提供上得起學的潛在生源。

2.減少就業歧視

從統計結果來看,提高農村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的比例有兩種方法:一是直接提高城鎮職工的平均工資,但這種方法會擴大整個社會的收入差異,也是難以實施的方法;二是降低市場分割程度,從近期來看,這是一種比較及時和有效的方法。因此,各地要盡快完善勞動力市場的各項政策,消除市場歧視,如果學生預期職業教育會帶來較大收益,就會改變直接出去打工的想法。

3.促進二三產業技術升級,擴大技工需求

當前我國農村仍然有很多剩余勞動力,一些二三產業仍能利用廉價勞動力優勢獲取利潤,這是技工無法受到重視的原因之一。促進各產業技術改造的政策,會與職業教育的發展產生良性互動,職業教育的發展為產業升級提供人力資本,產業升級也會擴大技工的需求量,從而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蔡,都 陽,王美艷. 2001. 戶籍制度與勞動力市場保護[J]. 經濟研究(12).

鄧曲恒. 2007. 城鎮居民與流動人口的收入差異[J]. 中國人口科學(2).

海克曼. 2003. 提升人力資本投資的政策[M]. 曾湘泉 等 譯.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66-79.

黃堯. 2007. 大力發展農村職教服務新農村建設[N]. 中國教育報,03-10.

李芝倩. 2007. 勞動力市場分割下的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模型[J]. 南開經濟研究 (1).

姚先國,賴普清. 2004. 中國勞資關系的城鄉戶籍差異[J]. 經濟研究(7).

BECKER G S. 1962.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alysis[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70(5):9-49.

BIBB, FORM WH. 1997. The effects of industrial, occupational, and sex stratification of wages in blue collar markets[J]. Social forces,55:974-976.

BLINDERA S. 1973. Wage discrimination: reduced form and structural estimates[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8(4):436-455.

MINCER J. 1974. Schooling, experience and earnings[R]. NBER: New York.

OAXACA R. 1973. Malefemale wage differential in urban labor markets[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4(3):693-709.

SCHULTZ T W. 1962. Reflections on investment in men[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LXX(5).

Empirical Research on Economic Factors of Rural Young

People Accepting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XIE Zhoulia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 continues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has not increased apparently. This paper uses the data of the Statistic Yearbook of China from 1998 to the present and CHNS Data to build a model of factors that affects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tudies the effects of opportunity costs and income prediction on the acceptenc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conclusion indicates that our country should not only decrease the direct cos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also improve farmer's earnings, develop agriculture rationally, and reduce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so as to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pay the expens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crease their expected earnings, this will realize the effectiveness of relevant policies.

中等職業教育報告范文第5篇

報告稱,2014年,熱詞熱語勢頭不減。中國語言生活熱點頻發,網絡語言上廣播電視節目、進教科書、入詞典等問題引起社會熱議,網絡語言粗鄙化需要治理,規范網絡語言的必要性逐步得到社會認同。

2014年是中國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的第20個年頭。網絡語境中孕育出的網絡語言已經成為漢語中比較活躍的一部分,然而部分互聯網新詞如“”“潘俊薄氨聘瘛鋇齲造詞格調不高、品位低下,卻被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使用。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長田立新表示,由于網絡“虛擬社區”和自媒體“缺少人把關”的特性,網絡低俗語言大量涌現,聚集了社會戾氣,網絡低俗語言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

此外,“國家外語人才資源庫”高校外語專業招生情況統計表明,目前我國“一帶一路”重大戰略面臨小語種人才匱乏的瓶頸。“一帶一路”覆蓋的國家,官方語言超過40種,而我國2010-2013年高校外語專業招生的語種只覆蓋其中的20種。在已招生的20個小語種專業中,11個語種的在讀學生數量不足100人,波斯語、土耳其語和斯瓦希里語3個語種的在讀人數均在50~100人之間,希臘語、希伯來語、孟加拉語等8個語種的在讀人數均不足50人。田立新表示,“一帶一路”建設是國家的重大戰略,但“語言不通則不能人心相通”,因此,教育部正在制定相關規劃,加強小語種人才的培養。

違規招生、收費等將被撤銷文明校園稱號

教育部網站消息 日前,教育部、中央文明辦下發《關于深入開展文明校園創建活動的實施意見》,《意見》指出,經過2015年至2020年的持續推進,實現高校、中小學文明校園創建活動100%覆蓋,使文明校園創建工作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響亮品牌。

《意見》提出,通過文明校園創建活動,健全工作機制,提高師生公民道德、職業道德、文明修養和民主法治觀念,提高校園文化生活質量,使校園文化內容健康、格調高雅、豐富多彩,提高校園文明程度,使校園秩序良好、環境優美,育人環境進一步改善。

《意見》要求,中央文明辦負責組織推動各地文明辦開展文明校園創建活動,組織文明校園創建典型經驗宣傳,曝光不文明校園現象,營造文明校園創建輿論氛圍。

教育部門要制定創建工作具體規劃,納入年度工作任務,納入學校目標考核,納入教育督導工作體系,推動文明校園創建工作落地落實。要會同學校認真調查和摸排師生校園文明方面存在的問題,研究具體措施解決問題,為創建文明校園提供有效指導和切實保障。

《意見》指出,各地文明辦和教育部門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和完善創建工作推進計劃,制定中小學校文明校園評價細則;認真做好創建活動的組織、實施、檢查、指導和考核、評比工作;制定創建工作時間表和路線圖,并于2015年年底前報中央文明辦和教育部。

此外,《意見》明確,做好文明校園日常管理,對于創建期內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取消文明校園評選資格,已獲得文明校園的,由命名表彰單位撤銷文明校園榮譽稱號:領導班子成員有嚴重違紀、違法事件;有重大勞資糾紛、影響社會穩定的重大事故、重大不誠信事件;有重大校園安全責任事故、重大消防責任事故、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有造成重大社會影響的員工違法犯罪案件;有嚴重違規辦學(辦班)、違規招生和違規收費問題等。

河南殘疾學生將免費讀中職

《中國教育報》消息 河南省政府近日下發通知,推動發展以職業教育為重點的殘疾人高中階段教育,從2015年秋季學期起實施殘疾學生免費接受中等職業教育。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郎溪县| 格尔木市| 上饶县| 华坪县| 个旧市| 兴业县| 南京市| 出国| 麻江县| 龙江县| 资源县| 江川县| 印江| 富宁县| 津市市| 东辽县| 永丰县| 苍梧县| 宁乡县| 社旗县| 岳西县| 赣榆县| 阳泉市| 遵义县| 岳池县| 浪卡子县| 华安县| 朝阳县| 霍州市| 叶城县| 宣汉县| 玉田县| 长岛县| 通城县| 玛多县| 柘城县| 酒泉市| 永安市| 铜山县| 庆云县| 本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