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補充醫療新辦法

補充醫療新辦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補充醫療新辦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補充醫療新辦法

補充醫療新辦法范文第1篇

【關鍵詞】養老金 替代率 社會平均工資 個人賬戶 職業年金

目前,我國主要有四類公共養老保險制度,覆蓋各類人群。一是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覆蓋機關事業單位就業人員;二是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城鎮企業職工,個體勞動者、靈活就業人員及在城鎮就業的農民工;三是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農村居民;四是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城鎮非就業人員。前兩類養老制度具有強制性,后兩類養老制度屬自愿性質。四種養老制度并存,待遇懸殊,其公平性與合理性已引發巨大的社會矛盾,亟待改革。

本文從養老金替代率角度,重點分析事業單位養老制度與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并軌途徑。

一、養老金替代率的合理水平

養老金替代率是勞動者退休時領取的養老金與退休前工資收入的比率,是衡量勞動者退休生活保障水平的基本指標。

賈洪波和溫源認為養老金替代率應界于50%~70%之間。他以貧困線代表社會平均最低生活保障線,將退休職工養老金替代率下限確定為50%。退休職工因退休減少了與工作相關的支出,將養老金替代率上限確定為70%[1]。

虞梅和王歐從家庭人口結構角度,認為城鎮職工退休后不再撫養小孩,三口之家變二人養老,退休后領取67%的養老金即可維持原生活水平,將養老金替代率確定為67%[2]。

世界銀行將70%作為養老金替代率的理想水平。人社部將養老金目標替代率確定為59.2%。筆者認為,若企業退休職工的醫療有保障,56.3%的養老金替代率即可維持其退休前生活水平。

城鎮企業職工退休時的養老金不需扣除“五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作保險、生育保險)“一金”(住房公積金)個人繳納費用,也不用繳納所得稅,是退休職工的純收入。職工退休前一年應領工資含“五險一金”及所得稅,不是在崗職工的純收入。“五險”個人繳費部分11%(其中養老保險8%,醫療保險2%,失業保險1%),住房公積金個人繳費5%以上。職工的實領工資最多為應領工資的84%。根據養老金替代率公式,以70%作為養老金替代率的理想水平,按實領工資計,企業職工的養老金替代率有56.3%即可。

當然,以56.3%作為養老金替代率的理想水平有許多限制因素,如退休職工年老多病,醫療支出增加;退休職工需人照顧,增加支出;在職職工除勞務收入(工資)外,還有其他收入,退休職工收入來源單一,大部分人員除養老金外,不再有其他收入。但單就養老而言,56.3%的養老金替代率應無問題。

二、城鎮企業職工養老金替代率分析

(一)城鎮企業職工養老金替代率現狀

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自1992年實施以來,幾經改革,已趨成熟。《國務院關于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國發〔2005〕38號)對養老保險的繳費和待遇計發進行了調整,將個人賬戶記賬比例由11%降低到8%,養老金目標替代率由58.5%提高到59.2%。2005年起,人社部連續9年上調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但其養老金替代率依舊較低。筆者根據人社部統計公報,計算了2007年起5年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替代率,與社會流傳的40%的養老金替代率有較大差距。

表一 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替代率

上表中退休人員、養老金數據來源于2007~2011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上年平均工資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歷年全國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數據。

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替代率雖呈下降趨勢,但與前文所述56.3%的替代率基本接近。

(二)城鎮企業職工養老金替代率的影響因素

一是企業年金。企業年金是企業及其職工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自愿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按《企業年金試行辦法》規定,企業年金由企業和個人共同繳費,實行完全積累,采用個人賬戶管理方式,不具備強制性。各企業由于盈利水平不同,不愿或無力為職工購買企業年金。截止2012年6月,我國企業年金總量為4198億元,覆蓋面窄,且集中在實力雄厚的國有大中型企業,中小企業基本被排除在外[3]。致養老金替代率偏低。

二是個人賬戶記賬利率。由于歷史原因,現個人賬戶養老金記賬利率為2.9%,同期銀行定期存款年利率均高于3%,國債利率達6%,工資增速達13.6%。工資主要功能是滿足勞動者基本生活需要,增速快,主要是物價增長快,通貨膨脹率高。個人賬戶記賬利率的負增長明顯。

三是繳費年限。按《社會保險法》規定,職工按月領取養老金的最低年限為15年,貢獻低,養老金替代率自然低;繳費年限越長,替代率越高,體現了權利義務對等的公平原則。

四是繳費基數。社會保險以職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為個人繳費工資基數,月平均工資包括工資、獎金、津貼、補貼等收入。目前,很多企業雖然按《社會保險法》為職工購買養老保險,但大多數企業并未按規定足額繳費,而以當地平均工資的60%參保,以應對社會保險的強制性。

三、事業單位養老制度弊病分析

(一)事業單位職工養老金替代率真實水平

按《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退休后的退休金按本人退休前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之和的一定比例計發。其中,工作年限滿35年的,按90%計發;工作年限滿30年不滿35年的,按85%計發;工作年限滿20年不滿30年的,按80%計發。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后,退休人員實施生活補貼。生活補貼為在職時績效工資部分的60%。現事業單位職工基本工資與績效工資大致相當。以工作年限滿35年工齡計算,其退休金為:退休前一年工資的90%+績效工資的60%,約為退休前的75%,比表一中50%多的企業職工養老金替代率略高20%,比人社部設定的企業職工養老金目標替代率多15%,但遠不是社會盛傳的近100%的替代率。

(二)事業單位養老制度的弊病

一是權利義務不對等。事業單位職工在職期間不繳納社會保險費,養老金不與本人繳費掛鉤,未體現多繳多得原則,繳費義務和享受權利不對等,降低了社會保障效率。事業單位養老金全部或部分來源于財政,加重了財政負擔;退休人員管理與原單位關系保持不變,不利事業單位改革和內部建設。

二是計發方法不科學。事業單位退休金以職工的連續工齡和退休前最后一個月工資額為計發基數,以靜態的時點工資代替動態的工作貢獻,未考慮職工的累積貢獻。職工退休前,事業單位往往給其晉職、職級,以提高最后時點工資基數。

三是阻礙人才正常流動。由于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待遇明顯高于企業養老保險待遇,一方面引發了部分在職人員的非正常流動,一些臨近退休的非事業單位員工通過非正常途徑流動到事業單位,以享受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待遇,增加了財政供給壓力;另一方面,由于事業單位未繳納社會保險,職工無個人賬戶養老金儲存,也不易達到繳費15年方可按月領取養老金低限,抑制了事業單位職工流動到其他行業,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財富的創造。

四是引發社會矛盾。事業單位與企業職工養老待遇差異的根本原因在工資制度不同。事業單位職工退休時是以本人檔案工資和績效工資計算養老金,而檔案工資包含國家、省、市規定發放的所有津補貼,工資基數高,因此平均養老金替代率較高。加上事業單位和企業退休金調整機制不同,使事業單位和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替代率差距越來越大,引起企業退休人員心理上的不平衡,社會矛盾突出。

四、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與社會保險并軌途徑

(一)頂層設計,實施統一的社會保險制度

目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改革已出臺試點方案。《方案》規定,事業單位將參加社會保險,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模式,繳費方式、繳費比例、養老金計發均與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相同。事業單位職工對此反響強烈,各試點區出現提前退休熱潮。究其原因:一是行政機關未納入改革范疇,引發事業單位職工不公平感;二是事業單位職工擔心參加社會保險退休待遇將嚴重受損,阻力很大;三是事業單位及其3000多萬職工從未繳費,欠賬甚多[4]。

行政機關單位應與事業單位同期進行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統一并入城鎮企業職工社會保險,即可消除事業單位職工的不公平感。

據前文分析,企業退休職工與事業單位退休職工有20%左右的養老金替代率差距,但基于大部分企業未繳納企業年金且繳費基數低的現實,若將年金制度進行合理設計、繳納基數進行嚴格規范,兩類保險制度的養老金替代率完全可持平。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并軌到社會保險中,不會影響事業單位退休職工待遇,將更有利于兼顧公平與效率。并軌后,由于事業單位個人將8%的養老保險費用,可適當提高其工資。

國家財政和個人一次性支付養老保險欠賬壓力很大,可分步解決:實施之日起,單位繳納部分由財政資金列支,個人繳納部分在當月工資中扣除;新制度出臺前的社會統籌基金缺口由國家逐年彌補,個人賬戶基金不再補繳,最終由財政資金彌補。

(二)區別對待,解決好養老保險并軌過渡期難題

按“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改革原則,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前退休的老人按原退休金辦法執行,新人按新辦法執行,消除“兩頭”對改革的抵觸。

新辦法實施前已參加工作,實施后才退休的職工屬于“中人”。由于未繳費,個人賬戶無積累資金,按社會保險計發辦法,其養老待遇將會有很大降低。為確保其退休待遇,可借鑒1992年國家對企業職工參加社會保險的做法,將“中人”在新制度實施前的工作年限作為視同繳費年限,新制度實施后的繳費年限為實際繳費年限。職工視同繳費年限與實際繳費年限累計超過15年即可按月領取養老金。實際繳費年限的養老金待遇按社會保險計發方式發放;視同繳費年限確定一個固定基數,按退休前一年平均工資的一定比例計入基礎養老金或個人養老金賬戶。

(三)統一費率,規范事業單位職業年金

事業單位改革完成后,所有事業單位均由財政撥付經費,員工為財政供養人員。為避免各單位職業年金差異,可采取強制繳費形式,由單位和個人共同繳費。通過測算事業單位養老金目標替代率,實行統一費率,采取個人賬戶完全積累形式,委托年金投資公司運作投資,監管局監管,確保基金的安全和增值[5]。

為確保平穩過渡,在改革前期,國家財政支付的職業年金可略高于企業年金。

參考文獻

[1]賈洪波,溫源.基本養老金替代率優化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05(1)

[2]虞梅,王歐.從養老金替代率角度分析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障水平[J].中國集體經濟,2010(10)

[3]劉詩平,劉琳.我國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超過5萬家[N].經濟參考,2012.10.12,第三版

[4]汪孝宗.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大勢所趨卻舉步維艱[J].人才資源開發.2010(1)

補充醫療新辦法范文第2篇

古人熟知魔鬼魚

波利奧(?―公元前15年)是羅馬皇帝奧古斯都的朋友,被奧古斯都任命掌管著羅馬帝國在亞洲的一個省。晚年波利奧生活奢華,對待奴隸很殘暴。如果他對奴隸不滿意,就會把奴隸喂給他在池塘里豢養的七鰓鰻吃。這被認為是一種極度殘忍的做法。

年代為公元40年的一份史料記載,有一次,波利奧的一名少年奴隸打碎了一只水晶杯。波利奧下令把他投入魚塘喂七鰓鰻。這名少年從抓捕他的人手中滑落,然后跪求波利奧讓他換一種死法――他實在不想讓七鰓鰻把自己吃掉。這一次,波利奧終于發了善心:他下令釋放這個男孩,并且在男孩面前打碎所有水晶杯,最終用土填埋了豢養七鰓鰻的魚塘。

古羅馬歷史學家普魯塔克在其《論動物智慧》一書中記述說,羅馬雄辯家亞森巴巴斯(大約公元前54年)嘲笑另一位羅馬雄辯家克拉蘇斯:難道你沒有因為你家魚塘里的七鰓鰻死了而掉淚?克拉蘇斯反唇相譏:難道你在埋葬自己的三個妻子時掉過淚?克拉蘇斯言下之意是:你對一條魚(注:七鰓鰻不是魚,而是魚形動物)都那么看重,卻為何不看重你的妻子?難道你的妻子就連一條魚都不如?

從上述記載(盡管其中一些細節的真偽有待證實),能明顯看出古羅馬人就已熟知七鰓鰻這種動物的兇猛。事實上,七鰓鰻的兇猛到了今天也一樣。據英國媒體2016年5月報道,“吸血魔鬼魚”七鰓鰻在英國一些河流中卷土重來,在河里游泳的人因此面臨危險。據報道,七鰓鰻有剃刀一般鋒利的牙齒,還有吸力大得嚇人的吸盤。七鰓鰻體長可達1.2米,它們有時也會襲擊人。

在美國一些湖泊里,也出現了七鰓鰻襲擊人的事件。甚至有人報告說,自己在尚普蘭湖(位于美國馬薩諸塞州)同時被7條七鰓鰻襲擊。另一名受害人說:“當時我已經游了兩三個小時,突然感到自己腿上有東西,就像是手機振動,但我接著就意識到自己被咬了。我伸手想把它扯掉,結果摸到了它。它死死吸在我的腿上,它比我的手腕還粗。我被嚇壞了。它就像是蛇。我想抓住它,但它一下子就從我手中滑走。它有1米多長。我剛扯掉它,它又一口咬上。我最終控制住它,把它甩開了。它游得好快!它的攻擊性很強,你很難擋開它。它鐵了心要吸你的血。”

據報道,在工業革命時期人們修建多條魚梁(攔截游魚的籬笆)之后,英國河流中的七鰓鰻數量一度大為減少。在打開能通過魚梁的魚道或拆除魚梁后,七鰓鰻、鰻魚、鮭魚和犬牙石首魚的數量都增加了。動物的回歸說明水質改善。之所以打開魚梁,是因為許多魚種需要通過從海洋到河流上游的遷徙來繁殖、進食及完成生命周期。

早在中世紀,英國人就認識到七鰓鰻不同尋常。12世紀的一本動物寓言集寫道,“七鰓鰻全是雌性,而且它們是與蛇產生的。所以,漁民都說七鰓鰻是一種水蛇。”該寓言集還警告說,捕獵七鰓鰻并不容易,“你得用棍子反復擊打它。事實上,它的致命點是它的尾巴。你打它的腦袋,很難打死它。但如果打它的尾巴,它很快就死了。”

七鰓鰻肉的熱量很高,味道也很好。這讓七鰓鰻成為中世紀餐桌上的一種很有用的補充,因為宗教齋戒經常會限制吃肉,只有魚肉例外。事實上,每年的齋戒日子長達大約4個月。英國王室及貴族一度視七鰓鰻為度過齋戒日的一種美食。據說,英國國王亨利一世1135年因過多食用七鰓鰻而死。但實際上,他的死因更可能是食物中毒(七鰓鰻也有毒性)。歷史學家并不清楚亨利一世是怎樣吃七鰓鰻的,因為沒有發現在他統治時期的菜譜。然而,只比他的朝代晚一點的菜譜表明,人們把七鰓鰻連同其血液再加上大量酒,一起烹飪。

中世紀廚師有很好的理由來采用這些菜譜――如果當初他們確實要找這樣的理由。當時,基于四種“體液”的古希臘醫療理念仍被認為是合理的。根據這一理念,食物有自己的“體液”,“平衡的”飲食必須把屬于冷濕范疇的魚放在熱烈范疇的酒中烹飪。這甚至被用來解釋亨利一世之死。冷濕“體液”屬于年邁者,因此,對于像亨利一世這樣年事已高的人來說,吃七鰓鰻只會加劇他身體的“冷濕”。當然,這樣的解釋只是后人的猜測。

盡管七鰓鰻被認為對老年人構成危險,它們卻繼續受王室青睞。當屬下對王室餐桌供應的七鰓鰻數量不夠時,英王約翰會大發雷霆。他認為這是對國王的蔑視,因此格洛斯特(英國西南部港市)會遭遇巨額罰款。

補充醫療新辦法范文第3篇

10年來,中國衛生事業快速發展,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斷增強,醫療保障覆蓋人口逐步擴大,人民群眾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健康不斷改善

10年來,中國城鄉居民健康狀況不斷改善,集中體現在國際公認的綜合反映健康水平的幾個重要指標上。

人均期望壽命。人均預期壽命是衡量國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數的一把標尺,也是觀察民生狀況的一面鏡子。10年來,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繼續延長,從2000年的71.4歲提高到2010年的74.8歲,國民整體健康水平大幅提高,生活幸福指數與日俱增。

嬰兒死亡率。據衛生部統計:2002年到2011年,中國嬰兒死亡率從29.2‰下降到12.1‰,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34.9‰下降到15.6‰,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進展順利。

孕產婦死亡率。與嬰兒死亡率一樣,孕產婦死亡率也是一個國家健康水平的“溫度計”。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11年,中國孕產婦死亡率由53/10萬下降到26.1/10萬。

雖然中國仍然屬于中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但上述健康指標已經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接近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為實現中國政府承諾的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健康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服務體系日益健全

長期以來,“看病難”都是困擾百姓求醫問藥的突出問題。為解決這一難題,10年來,中國政府不斷加大投入,完善各種形式的醫療服務,醫療資源短缺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據衛生部統計:2011年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達95.4萬個,其中醫院2.2萬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1.8萬個;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3.81張、執業(助理)醫師1.82人、注冊護士數1.66人,每萬人口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人員4.73人。

10年來,全國醫療機構診療人次由2002年的21.45億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62.7億人次;住院人數由2002年的5991萬人增加到2011年的1.5億人。

在城市,各地積極探索雙向轉診、收支兩條線管理、藥物零差率銷售等制度,很多地方通過建立“家庭醫生責任制”、“全科醫師團隊”等,為社區居民提供健康教育、計劃免疫、婦幼保健、慢性病防治等基本醫療服務。

在農村,以縣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骨干、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得到加強。2009年,中國全面完成中央規劃支持的2.9萬所鄉鎮衛生院建設任務,并支持改擴建5000所中心鄉鎮衛生院。同時,啟動了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安排3.6萬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崗人員參加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實施中西部地區農村訂單定向醫生免費培養工作,為中西部地區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培養1萬多人。

如今,中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日益健全,初步形成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二三級醫院聯動、中西醫并重、公立與非公立醫療機構并存的格局。全國基本實現了村村有衛生室、鄉鄉有衛生院、縣縣有達標醫院、社區有衛生服務站的目標,一個覆蓋城鄉居民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初步建立。

醫保體系初步形成

中國面向全民的基本醫保制度從無到有,從試點到全面鋪開,從保基本到治大病,為近13億人民構建了抵御疾病經濟風險的安全屏障。

2003年,中國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這是中國農村衛生改革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有效減輕了農民經濟負擔,使越來越多的人擺脫了“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的困境。

2007年,國家又啟動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試點,保障范圍面向未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中小學生、少年兒童和其他非從業城鎮居民,保障重點是住院和門診大病等醫療支出。

2009年3月,《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及近期重點實施方案出臺,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全面深化醫改。經過3年努力,以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為主體,城鄉醫療救助制度為兜底,商業健康保險及其他多種形式醫療保險為補充的中國特色醫保制度體系初步形成。

截至2011年,中國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參保人數超過13億,覆蓋率達到95%以上。此外,有近30萬包括患有兒童白血病、兒童先心病、終末期腎病等8種重大疾病的患者享受到補償,實際補償平均達65%。2012年,中國又將肺癌、食道癌、胃癌等12種常見多發大病納入農村重大疾病保障試點范圍,費用報銷比例最高可達90%。

基本藥物制度全面實施

補充醫療新辦法范文第4篇

一、工作目標和原則

(一)工作目標:建設好兩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在辦管理處園社區開展居家養老服務。

(二)工作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人性化服務原則;

2、堅持自愿原則;

3、堅持因地制宜、資源整合共享原則;

4、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原則。

二、服務對象、內容和方式

(一)服務對象:在這兩個社區生活,戶籍屬管轄的或戶籍不在的,但連續居住兩年以上年滿60歲周歲的老年人,均為居家養老服務對象。其中“三無”、高齡、獨居、特困和生活難以自理的老人為重點服務對象。

(二)服務內容:根據老人居家養老實際需求,努力推出親情人性化的居家養老服務,重點推出:

1、日間托管服務(含助餐送餐定餐服務);

2、家政保潔服務;

3、醫療保健服務(含上門生活照料、精神慰籍服務);

4、文體娛樂服務。

(三)服務方式:按照有償服務為主,低償服務為輔,區管委會購買服務為補充方式,根據不同老年人經濟狀況,推出無償、低償、有償三種養老服務。

1、無償服務。

(1)對“三無”老人(不適宜去福利院居住的);

(2)75周歲以上的重點優撫對象、市勞模、城鎮低保戶;

(3)75周歲以上的特困殘疾人。

上述人員,每人每月由管委會購買一定數額的服務卷提供養老服務或志愿者、義工服務。

2、低償服務。

對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且經濟比較困難的獨居、空巢老人75歲以上,爭取每人每月由管委會發放一定數額的居家養老服務券。

3、有償服務。

有經濟能力、需要上門服務的老人,通過自己購買,由居家養老服務站提供的各種便利服務。

三、服務中心建設標準

(一)根據服務對象人數和服務需求,努力打造萬達、園兩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做到養老服務中心用房建筑面積不少于300㎡,內設日托室、配餐室、醫務室、娛樂室、工作室等,服務用房要求房間透光通氣,室內物品擺放整潔干凈,特別是餐飲設施要符合國家衛生標準,戶外有健身場所和活動器材,功能配套,軟硬件達標。

(二)服務中心需有一支穩定的專業服務與志愿服務相結合的服務隊伍,需設置3-5個公益性崗位,以保障服務中心日常事務性管理。居家養老服務從業人員需經過培訓,取得職業資格,持證上崗,專業服務人員要統一著裝,掛牌服務。

四、工作時間和步驟

第一階段:啟動部署和摸底評定階段(3月10日至4月30日)

在總結前期居家養老調研基礎上,為順利啟動居家養老試點工作,一是成立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工作領導小組;二是制定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工作方案;三是加大宣傳力度,讓群眾及時了解新舉措新情況新辦法;四是完成居家養老問卷調查摸底工作,建立居家養老服務對象“愛心”建檔工作,組建評估組,擬定居家養老服務對象評估辦法。

第二階段:中心建設和服務實施階段(5月1日至8月15日)

(1)街道、管理處、社區會同有關部門,負責加快居家養老服務項目用房選址工作,重點落實萬達、園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用房,抓緊抓好萬達、兩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功能設置與配套工作,完成室內裝修、設備采購等。(2)抓好三項工作:一是建立兩支隊伍(專業服務隊伍、社工義工志愿者服務隊伍);二是建立各項規章制度,完成專業服務人員崗前技能培訓工作,確保萬達園兩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工作順利開展。(3)三是完成萬達社區、園居家養老服務站掛牌工作,啟動項目實施服務。

第三階段:總結評估和迎檢驗收階段(8月16日至8月底)

對萬達、兩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整個運作情況進行總結評估,重點對服務流程、服務要求、服務質量、服務標準、服務管理進行總結評估,查找差距、總結經驗,完成迎檢驗收各項準備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強領導、提高認識。一要加強對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工作組織領導,建立各職能部門工作管理運行機制,做到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分級管理,責任到人,保證居家養老服務各項工作落到實處。二要充分認識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重要性,加強養老服務中心(站)的建設,要把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作為“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來抓,要求各有關部門高度重視、認真對待。

(二)明確職責、各司其職。區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研究部署居家養老服務事項決擇,負責全區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工作協調指導和督導檢查,區社發局負責對居家養老服務提供醫療保健服務保障,區財政局負責對居家養老服務工作運行提供資金保障。街辦、管理處要結合實際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負責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現場組織和調度,并保障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工作穩步推進。社區要結合自身工作對所轄社區老年居民的實際生活狀況進行摸底,掌握他們的養老意愿和需求,統一登記造冊,制定適宜本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相關開發商本著開發建設服務群眾、開發成果人人共享的宗旨,充分發揮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積極為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工作提供場地支持和資金幫助。總之,要層層負責,做到各司其職,保障各環節的任務順利完成。

補充醫療新辦法范文第5篇

[關鍵詞]老齡化;養老保險;社會保障制度;養老產業

[中圖分類號]F1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3)28-0063-02

“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在黨的十報告中如是強調。而中國社科院曾在一份報告中指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國人口老齡化將呈現加速發展態勢,“老有所養”,無疑是迫在眉睫的民生議題。對于老年人養老問題,我是從以下幾方面探討的。

1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

11我國老齡人口的絕對數量大

目前,我國老齡人口接近16億人,占全球的老齡人口的1/5,幾乎相當于英國、德國、瑞士、盧森堡四國的人口總和。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

12人口高齡化趨勢顯著

目前,我國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增速很快,以年均約47%的速度增長,達到1300萬人,明顯快于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長速度。預測2050年將達到15億人左右,占老年人口的2178 % 。這也是人口轉型時期老齡化的重要年齡特征。

13“未富先老”,老齡化超前于現代化

發達國家是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條件下進入老齡社會的,屬于先富后老或者富老同步,人均GDP一般都在5000~10000美元以上,而中國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GDP尚不足1000美元,盡管2008年中國以4222萬億美元的GDP位居世界第三,但同年中國的人均GDP僅為2460美元,仍屬于中等偏低收入國家行列,經濟發展沒有為解決人口老齡化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屬于未富先老。

2我國老年人口養老保障所面臨的問題

21個人賬戶“空賬”運行,導致養老保險金的“隱性債務”我國的新舊制度的過渡是在背負著退休人員負擔條件下進行的,原有的養老保險制度不實行個人賬戶,因而,已經退休的人員和在新制度建立前參加工作的職工由于沒有建立個人賬戶,沒有為自己的養老保險基金進行積累,形成了個人賬戶的“空賬”和養老金的“隱性債務”。同時,政府為彌補養老金支付方面的不足,借助統籌賬戶與個人賬戶的“混賬”管理,不斷透支個人賬戶來支付現已退休職工的養老金,導致“空賬”的規模越來越大。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統計,1998年年底的“空賬”規模由1997年年底的140多億元上升到44885億元,到2006年個人賬戶缺口已經積累到7000多億元,而到2008年底,已經增長到14萬億元。“空賬”的存在意味著政府對職工的明顯負債,從而加大了未來養老金支付的難度,影響了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順利進行。

22社會養老保障制度不完善

我國目前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還處于建立過程中,尚存在諸如覆蓋面窄、統籌層次不高、統籌項目和統籌比例不規范、保險金額較低等許多問題。目前我國大多數的老年人仍然是在社會養老和醫療保障覆蓋范圍之外。據調查表明,城市老年人養老金保障覆蓋率2006年男性為891%,女性為646%,仍有將近22%的城市老年人沒有享受退休金。同時,龐大的農村老年人口仍舊主要依賴傳統家庭養老模式、“五保戶”等集體經濟的養老模式以及少量的社會救助。無論城市還是鄉村,老年人口數量的激增與現階段較為狹窄的養老保障體制覆蓋面之間的沖突已經凸顯。

23養老金繳費偏高

目前,養老金平均繳費率高達235%,明顯高于20%左右國際水平。繳費率偏高的主要原因是“空賬”。

為了推行“統賬結合”,中國實行“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這就迫使正在工作的這一代不僅要為已經退休的上一代繳費,而且還要為自己未來的養老金向“個人賬戶”繳費。這正是養老金繳費率節節增高的主要原因。究其原委,正是制度設計走進了這個“雙重負擔”的誤區,“空賬運轉”成為了養老保險不盡如人意的“替罪羊”。繳費率偏高,使得企業和個人實在難有余力再投保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養老儲蓄,加上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養老儲蓄缺乏立法保障,無法規范操作,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向“三個層次”方向的努力。

24養老基金沒有增值能力

從養老保險制度設計上看,基金增值不僅不能低于通貨膨脹率,而且不能低于名義工資增長率。

對基金的投資策略,我國規定基金積累額的80%必須用于購買國債,余額需以銀行存款的形式體現。近年來,養老保險基金的收益率始終低于通貨膨脹的水平,因而受上述約束下的基金積累額度實際是在不斷地貶值。

另外受資金投入不足、養老設施陳舊、觀念滯后、資源分散以及扶持政策與配套措施落實不到位等因素制約,目前我國養老產業化進程緩慢,難以滿足老年人劇增的服務需求。

3應對老年人口養老保障的對策

31健全老年人社會保障制度

要采取各種措施,完善城鎮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正常增長機制,完善相對獨立的養老金經辦機構,負責養老金的征收、給付、營運和管理,保證全額按期予以支付。農村要逐步推行自我儲蓄和家庭保障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予以政策扶持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并積極推進城鄉養老、醫療方面的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逐步建立起城鄉老年人的社會保障體系。

32隨著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老年人入住各類養老機構的需求將不斷增加在中心城區養老機構承載能力有限的情況下,要增強郊區養老機構的 “吸引力”。比如,老人感到交通 “不方便”,那么交通部門在軌道交通設計規劃、地面公交線網優化的過程中就要考慮向郊區養老機構相對集中的地段傾斜。又如,老人感到看病“不方便”,那么衛生部門在醫療機構選址時也要對養老機構有所考慮,加大對養老機構的醫療衛生服務的支持力度,方便養老機構的住養老人就醫,人保部門對符合條件的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要納入醫保聯網結算。當然,養老機構也要從老人的實際需求出發,進一步提高醫療設備、綠化環境等軟硬件水平,以吸引更多的老年人放心、安心、舒心入住。

33鼓勵發展社會養老產業

國家要根據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圍繞老年人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對一些產業進行結構調整,開發生產適用對路的各種老年用品,鼓勵和引導老年產品市場的發展。日本的銀發經濟能發展得紅紅火火,很大一部分因素便是得益于政府的助力。2000年,日本首次制定了“看護保險法”,讓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可以通過國家補助獲得必要的看護服務,大大推動了日本看護產業的發展。

溫暖來自身邊的人,尊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老人不是累贅,而是一個聚寶盆。只要是一個社會人,就都應該關愛、尊敬老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伸出雙手,給他們一顆溫暖的心,也許我們的一個微笑、一句問候,一個關心,足以讓老人的生活充滿陽光。

參考文獻:

[1]張大勇,梁盛勝家庭養老在當前農村養老保障中的地位與作用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

[2]張倩農村家庭養老保障發展探析[J].經濟與管理,2008(11).

[3]孫麗,吳燕民現狀與出路——我國城市養老問題探析[J].社會工作下半月(理論),2009(6).

[4]王杰淺析當前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J].改革與開放,2009(3).

[5]馮兆卿,蘇立磊淺談農村養老問題[J].經營管理者,2010(4).

[6]陸元兵解決農村老人養老問題刻不容緩[J].理論導報,2011(7).

[7]趙秋梅,李存英農村養老問題探析[J].山西財稅,201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赣榆县| 盐源县| 绩溪县| 冷水江市| 嵊泗县| 临桂县| 绿春县| 左云县| 乳山市| 滕州市| 桃源县| 永城市| 武宁县| 平顶山市| 韶关市| 盘锦市| 乌拉特前旗| 敦化市| 安丘市| 大余县| 龙游县| 昭苏县| 扎赉特旗| 南投市| 留坝县| 嵩明县| 东阿县| 盘山县| 年辖:市辖区| 丘北县| 吉安县| 双江| 化州市| 保德县| 个旧市| 萝北县| 高要市| 新河县| 巴青县| 寻乌县| 高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