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草莓育苗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寧德市蕉城區草莓種植歷史悠久,傳統上草莓育苗大都選擇在平原地區就近育苗,這種方式育出的草莓苗抗耐病能力弱,病蟲害嚴重發生。為了培育出高品質的草莓苗,近年來該區大力推廣在中高海拔山間盆地冷涼氣候條件下的草莓匍匐莖育苗技術,采用這種技術育出的草莓苗,品質好、病蟲害發生少、幼苗花芽分化充分、花芽形成量多,容易形成早產、高產,彌補了該區對高品質草莓苗的需求,免除到北方地區長途運輸草莓苗的困難。筆者將該技術總結介紹如下。
1苗圃選擇
草莓根系淺,對土壤水肥要求比較嚴格,育苗地要選擇在海拔650m以上的半山區山間盆地,選用地勢平坦、土壤疏松、有機質豐富、光照良好、排灌方便的地塊,最好避開病蟲害嚴重的地塊、與草莓病蟲害有共同寄主的作物地塊。
2苗床準備
在3月上旬將苗床土壤深翻30cm平整土地并整成寬1.0~1.2m、長8~10m、高10cm的寬畦,覆蓋地膜保溫促雜草萌發。4月上旬揭去地膜,用手工拔除大型雜草和牛筋草、狗牙根等難防除雜草,并全園噴布丁草胺進行化學除草。4月下旬草莓繁苗母株定植前5~7d,施入腐熟農家肥4.5萬kg/hm2、過磷酸鈣750kg/hm2、三元復合肥(N∶P∶K=15∶15∶15)375kg/hm2,將肥料均勻翻拌入苗床20cm土壤中,并將苗床表土耕平耘細。用14%樂斯本顆粒劑22.5kg/hm2撒施根莖基部土層,覆蓋薄土可有效防治地老虎、蠐螬、螻蛄等多種地下害蟲。
3母株定植
3.1選擇母株在草莓萌芽至結果期選擇新葉正常開展、小葉對稱、葉色正常、葉柄較粗、葉片較大、長勢健壯、豐產性好、連續現蕾、果形及品質符合品種特性的植株,加以標記,利用其抽生的根系發達的、具有4~5片發育正常葉片且無病蟲害的健壯匍匐莖苗作為草莓繁苗母株。
3.2定植時間草莓繁苗母株定植一般在4月下旬進行,避開晴熱天氣。
3.3定植密度在畦中央定植1行母株,株距0.5m,一般定植母株1.2萬~1.5萬株/hm2。
3.4定植標準適宜的定植深度是苗心與地面平齊,做到“深不埋心,淺不露根”,并使根系舒展。栽后立即灌透水,使土壤沉實。如果根系外露,要及時用細土覆蓋根系,補澆水;如果苗心被淤,要及時用水沖洗,提高栽植成活率。
4苗期管理
4.1疏除花蕾4月下旬至5月初是草莓植株花序旺盛發生期,此時開花結果必將大量消耗繁苗母株營養,影響母株的健壯生長和匍匐莖的發生。定植后的30d內要隨時檢查母株的生長狀態,母株現蕾后要及早分次摘除全部花蕾,不使其開花結果以減少養分消耗,促進植株營養生長,及早抽生大量匍匐莖。
4.2噴赤霉素在5~6月,噴布赤霉素30~50mg/L1~2次(噴2次時,第2次在第1次噴布后7~10d進行),促進匍匐莖的產生。
4.3人工引莖在匍匐莖大量產生時,應及時把匍匐莖向母株四周拉開,以防交叉或重疊在一起,造成稀密不均,影響土地利用率。引莖的同時,要在匍匐莖第2、4等偶數節位上壓土,以促進幼苗根系扎入土壤,形成健壯的匍匐莖苗。
4.4中耕除草母株定植成活后至匍匐莖布滿田塊需幾個月時間,此時正值夏秋雜草滋生季節,稍有疏忽常會造成草荒。因此,在草莓育苗期間要進行多次中耕鋤草,保持土壤疏松,松土有利于匍匐莖苗的扎根和生長。中耕時要注意保護匍匐莖,以保證出苗率。
4.5水分管理母株定植后立即灌足水,次日再復水1次,注意保持土壤濕潤。生長前期要小水勤灌,促進幼苗扎根成活。梅雨天后,進入高溫季節,這時水分管理應是關鍵,以土壤濕潤不積水為宜。草莓育苗期正值雷陣雨頻繁季節,要時常清理畦溝以保證排水通暢,力求雨停田干,防止田間積水,保持土壤良好通氣條件。水分管理的同時,也可使用遮陽網搭頂以降溫保濕。4.6肥料管理母株定植成活后,可結合澆水施用5%腐熟稀人糞尿或5%尿素水肥追1次肥,隔10~15d再追施1次。一定要掌握好濃度不能太高以免燒壞母株。活棵后溫度逐漸升高,植株生長旺盛,6月份大量抽生匍匐莖,此時應密切注意植株生長情況。匍匐莖子株苗根系扎入土中后,每隔15~20d澆施1次稀人糞尿。8月上旬以后,應控制氮肥,增施磷鉀肥,也可葉面噴施0.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作根外追肥,以促匍匐莖苗健壯生長,花芽分化充實。
4.7剝葉摘心匍匐莖發生太多必將造成草莓苗太密,光照不良,容易產生許多細弱苗;早期發生的匍匐莖苗株葉開展,造成田間郁閉,有利于病蟲害的發生。因此,在8月上旬進行追肥前,應及時剝除大苗的腳葉、病葉,疏除部分細弱苗,并摘除幼苗發出的匍匐莖,保證幼苗的生長空間。一般每個母株可保留6~8條匍匐莖,每條匍匐莖留4~6株幼苗摘心,促進幼苗健壯生長。
4.8噴多效唑為控制匍匐莖的發生,可在8月上旬噴布100~200mg/kg多效唑,能抑制后期匍匐莖的發生,使早期的匍匐莖苗生長健壯。
4.9病蟲害防治繁苗田中匍匐莖子株苗生長期正值高溫高濕時期,常見害蟲有菜青蟲、斜紋夜蛾等,于幼蟲2~3齡期用40.7%樂斯本乳油稀釋1000~2000倍進行1次噴霧。危害草莓匍匐莖子株苗生長的病害主要有炭疽病和葉斑病等,以炭疽病為害最重,自匍匐莖苗發生至移栽時均可發生,應于發病初期用施保功50%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或百菌清75%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防治,結合中耕及時摘除枯葉、病葉、黃葉,減少病源和防止再次侵染。
5
;壯苗標準
新莖粗在1.0cm以上,具有4~5片以上發育正常的葉片,葉大色綠,葉柄短粗,根系發達,單株鮮重30g左右,無病毒病,無病蟲危害癥狀。
參考文獻
[1]段恩中.反季草莓促成栽培育苗標準技術[J].中國果菜,2008(3):11.
[2]徐佩娟,邱宏良.草莓新品種紅頰全程避雨育苗技術研究[J].農業科技通訊,2008(6)62-64.
1 苗地選擇
選擇土壤疏松肥沃、排灌方便、地勢較高地塊,忌連作,以遠離草莓生產園地的山區水稻田最為理想。
2 苗地準備(11月至翌年2月)
育苗地在冬季深耕曬垡,促使土壤風化。開春后每667 m2施150~250 kg商品有機肥,全面撒施,作畦,畦寬1.2~1.5 m、溝寬0.25 ~0.30 m、溝深20 cm左右;畦面作成龜背狀,畦面平整;四周開深溝,要求排水通暢、雨停后不積水。移栽前每667 m2施45%硫酸鉀型復合肥30 kg。
3 母苗準備與定植(3~4月)
3.1 母苗準備
母株一般采用組培二代苗和專用母苗。專用母苗應在無發病苗地里選取,要求選取掛果良好、品種特征明顯、無病蟲害、生長勢強的紅頰草莓植株,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800倍液浸漬、晾干,假植越冬,3月再次選擇和處理。
3.2 母苗定植時間
3月下旬4月上旬母苗定植。株距40~70 cm,每畦栽兩行,離壟兩邊25 cm處各栽1行母株,每667 m2栽1 500株左右。母苗定植在畦的邊側,苗弓背朝畦面,有利后期抽發的匍匐莖向畦內生長。有條件的,畦面上鋪滴管,滴管口朝上。
4 草害防治
移栽前1周畦面噴施丁草胺除草封面,每667 m2用丁草胺0.15 kg對水30 kg噴霧。平時除草以化學除草為主。若采用人工除草,建議雜草連泥帶出田外。
5 匍匐莖促發(4月下旬至7月上旬)
母株成活后,須保持土壤濕潤適時溝灌,以促發匍匐莖。同時適時追肥,在6月底前,母株周邊每667 m2每次撒施45%硫酸鉀型復合肥5 kg,一般間隔10天施1次,共施3~4次。
匍匐莖抽發后,整理匍匐莖、壓浮苗,保證每株小苗都有一定的生長空間,以利于培育優質壯苗。
6 子苗培育管理(7月中旬至8月)
6.1 矮化
6月底7月上旬,若子苗已布滿畦面,噴烯效唑1 500倍液或100 mg/L多效唑2次,間隔15天1次,以提高植株抗性。也可選用三唑類農藥如戊唑醇、肟菌?戊唑醇等防炭疽病、矮化植株,一舉兩得。
6.2 摘除老葉、病葉
不間斷摘除老葉、病葉及后期抽生的匍匐莖,一般10~15天摘1次,每次每株留3~4片葉。選晴天上午摘葉,下午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700~
1 000倍液等預防。
6.3 控肥控水
7月開始控肥控水,控制苗的生長,肥料盡量不施,在干旱季節注意適度灌水。
7 農藥預防
4、5月每隔10天左右,結合噴施美加富等葉面肥噴藥預防防白粉病、葉斑病、炭疽病、蚜蟲等。6~8月每隔5~7天預防草莓炭疽病1次,輪換使用吡唑醚菌酯、咪鮮胺、吡唑?代森聯、代森錳鋅等,陣雨后補噴1次。后期注意防治斜紋夜蛾。
田間已發炭疽病的,及時清理病株、病莖后,每天傍晚噴藥1次防治,連續噴藥3~5天后病情得到控制,相隔3~5天再用藥1次,交替使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1 500倍液、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
3 000倍液或43%戊唑醇懸浮劑4 000倍液等。
關鍵詞: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城郊;產業;發展;武漢市
中圖分類號:S668.4+13(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24-6470-04
2015年對武漢市城郊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主要產區的2014年草莓種植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方式為分發調查問卷和實地抽樣2種,共向黃陂區、東西湖區草莓種植戶發放抽樣調查表500份,回收了187份,實地抽樣調查了24戶。根據調查結果,梳理出有關武漢市城郊草莓主要產區的現狀、基本信息、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就草莓產業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相關建議,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草莓生產現狀
1.1 草莓種植面積
2014年武漢市黃陂區的草莓種植面積為780 hm2,東西湖區為487 hm2,本次調查涉及的草莓種植面積277 hm2,占黃陂區和東西湖區全部種植面積的21.9%。在分布上,武湖、新溝、東山、辛安渡、羅漢寺等地為主要種植區。雖然武漢市城郊已有很多農業生產專業合作社,但是大部分草莓種植還是以農戶租賃合作社的土地和大棚的形式展開,合作社直接參與草莓種植的面積比例較小,集約化程度不高。單個草莓種植戶在平時不請幫工的前提下,能夠管理的極限面積約為0.67 hm2。調查結果顯示,種植面積0.40~0.67 hm2的草莓種植戶占調查數的56%,具體見圖1。
1.2 品種結構
武漢市草莓種植品種主要有4個,分別是甜查理(Sweet Charlie,又名法蘭地)、紅顏(Benihopp,又名紅頰)、晶瑤和晶玉,其中甜查理、紅顏和晶瑤種植面積大,分別占草莓栽培總面積的49.7%、24.6%和23.0%;晶玉是由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2013年選育的草莓新品種,栽培面積在不斷擴大,2014年占黃陂區和東西湖區栽培總面積的2.7%,具體見圖2。
1.3 成本分析
武漢市草莓種植平均成本為9 938元/667 m2,主要包含人工、種苗、塑料膜、肥料、大棚租金、農藥、蜜蜂和水電,成本結構比例見圖3。
1.3.1 固定成本 武漢市草莓栽培模式為促成栽培,需要覆蓋3層塑料薄膜[1],分別是外層大棚膜(約1 400元/667 m2)、內棚膜(約300元/667 m2)和地膜(約200元/667 m2),3層膜總成本約為1 900元/667 m2,實地調查結果棚膜的平均成本1 775元/667 m2,占總成本的17.9%。鋼架大棚平均租金為1 314元/667 m2,占總成本的13.2%。每667 m2大棚需購置1箱蜜蜂用于輔助授粉,平均成本為200元,占總成本的2.0%。抽水灌溉平均成本為78元/667 m2,占總成本的0.8%。草莓生產中大棚租金、棚膜、蜜蜂和水電的平均成本為3 367元/667 m2,占總成本的33.9%。
1.3.2 人工成本 一般草莓種植面積0.67 hm2以下的農戶只在生產關鍵季節請幫工。本次調查中平均請工成本為2 222元/667 m2(不計自身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22.4%。在完全請工的情況下,種植草莓的人工成本約為12 000元/667 m2(根據東西湖區部分農業專業合作社財務數據測算),是草莓種植過程中最大的一項開支。人工成本高,是目前草莓種植無法進行集約化大規模生產的重要因素。
1.3.3 種苗開支 武漢市草莓種苗來源分為農戶自育和外購2種途徑。①農戶自育苗成本,自育苗的成本主要由人工(1 500元/667 m2)、土地租金(凈地,約500元/667 m2)、農藥(平均800元/667 m2、化肥(200元/667 m2)等項目構成。在不考慮自身人工成本的前提下,農戶自育苗的總成本為3 000元/667 m2(育苗地);正常情況下平均可育草莓種苗2.5萬株/667 m2,平均每株自育種苗的成本為0.12元/株。②外購成本,外購種苗的價格受市場行情波動影響,一般年份甜查理種苗的市場平均價格為0.2元/株,紅顏和晶瑤種苗的市場平均價格為0.5元/株。如果種苗全部外購,種植甜查理的種苗成本為1 600元/667 m2(種植密度8 000株/667 m2),種植紅顏或晶瑤的種苗成本為3 000元/667 m2(種植密度6 000株/667 m2)。綜合本次調查自育和外購 2種方式,種苗平均成本為1 809元/667 m2,占總成本的18.2%,所占比例次于人工成本。武漢市及周邊草莓育苗期在4月到9月,正值高溫高濕階段,有利于草莓炭疽病的發生[2],有效防控炭疽病危害是草莓育苗成功的關鍵。草莓品種紅顏和晶瑤的果實品質顯著優于甜查理,但紅顏和晶瑤對炭疽病的抗性很弱[3-5],育苗過程中經常出現育苗地草莓感染炭疽病情況,造成種苗大量死亡,部分未死亡的種苗也因帶病而無法使用。因此,紅顏、晶瑤種苗一般年份繁苗成功率極低,所需種苗基本外購。甜查理對炭疽病的抗性較強[5,6],育苗容易,多數農戶在自育苗時均選擇甜查理,這也是為何甜查理果實品質較差、但2014年種植面積仍占49.7%的重要原因。
1.3.4 農藥開支 草莓炭疽病是高溫病害,主要在6~9月草莓育苗期發病,產果期很少發病[7]。由于草莓炭疽病發病嚴重,且難防治,育苗期農藥使用量大(平均800元/667 m2),造成育苗成本增加和環境污染問題,但對果實農藥殘留沒有顯著影響。草莓產果期一般在當年11月至次年5月,此期間多低溫雨雪天氣,適宜草莓灰霉病和白粉病發生。為有效控制2種病害減少產量損失,種植戶在生產過程中頻繁用藥和超劑量用藥非常普遍。調查結果顯示,使用農藥開銷最高2 300元/667 m2、最低260元/667 m2,平均農藥使用成本為947元/667 m2,占總成本的9.5%。
1.3.5 化肥開支 草莓種苗移栽前的底肥一般使用有機肥80~100 kg,餅肥100~150 kg,復合肥40~50 kg。開花之前,使用復合肥40~50 kg。后期追肥3~5次。調查結果顯示,肥料平均成本為1 593元/667 m2,占總成本的16.0%。
1.4 經濟效益
武漢市草莓栽培品種主要為甜查理、紅顏、晶瑤和晶玉,不同的草莓品種其收益有很大差異(圖4)。
1.4.1 甜查理 美國草莓早熟品種,產量高、抗病性強,育苗、栽培管理容易[8]。在武漢市平均產量為2 193.1 kg/667 m2,但由于甜查理的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較低(7%),口感較差,導致其果實銷售價格遠低于其他品種,主要以批發形式銷售,平均銷售價格為8.7元/kg,平均產值為19 080元/667 m2。
1.4.2 紅顏 日本早熟草莓品種,果個較大,最大可達100 g以上[3],在武漢市平均產量為1 763.3 kg/667 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14%,口味佳,平均銷售價格15.4元/kg,產值為27 54.8元/667 m2。種苗成本較甜查理高1 400元/667 m2,總體經濟效益比種植甜查理高8 074.8元/667 m2。
1.4.3 晶瑤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選育出的草莓品種,其果肉鮮紅、細膩,味濃,口感好;維生素C含量0.68 mg/g,可溶性固形物13.7%,糖酸比11.2,果實硬度較大,耐貯性好[4]。晶瑤果實一般被用作農家樂旅游休閑觀光草莓采摘項目和高檔草莓禮盒之用,農家樂旅游休閑觀光草莓采摘售價最高可達120元/kg,高檔草莓禮盒的售價最高可達216元/kg。平均售價為16.7元/kg;產量為1 924.2 kg/667 m2,產值為32 134.1元/667 m2。該品種抗高溫高濕能力弱,育苗困難,對栽培技術要求較高。種苗成本較甜查理高1 400元/667m2,總體經濟效益比種植甜查理高13 054.1元/667 m2。
1.4.4 晶玉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選育出的草莓新品種[7],近幾年開始在草莓采摘園中推廣。晶玉的口感較甜查理好,但比紅顏、晶瑤稍差,平均售價為15.87元/kg;產量為2 211.5 kg/667 m2,產值為39 596.5元/667 m2。該品種抗病能力強,育苗容易,對栽培技術要求較低[9]。
2 草莓種植戶基本信息
2.1 種植戶年齡
此次調查結果(圖5)顯示,草莓種植戶中年齡最小的27歲,最大的62歲。草莓種植戶群體的主要年齡段為46~55歲,約占調查總人數的54%。東西湖區草莓種植戶群體的年齡結構較為合理,可能與草莓種植戶大多從外地遷至武漢市有關。
2.2 種植戶文化程度
武漢市草莓種植戶總體文化程度普遍偏低,87%的草莓種植戶主的文化程度是小學和初中,僅有少數具有中專和高中教育經歷。調查中沒有發現草莓種植戶接受過高等教育(圖6)。
2.3 種植戶籍貫來源
武漢市交通方便,市場潛力大,大量來自浙江、河南和湖北省內其他地方的農民到武漢市郊租地種植草莓。本地農民由于種植技術限制,大多不從事草莓種植,部分有地農民通過將土地出租賺取租金,故本地人種植草莓的農戶只占總調查數的10%。
2.4 種植戶從事草莓種植年限
由于經濟效益顯著,近年來有不少以往未從事過草莓種植的“新手”開始從事草莓種植,這樣的種植農戶(只有1 a的種植年限)占總數的16%(圖7)。大多數草莓種植戶從事草莓種植的年限在2~5 a,占總調查總數的56%;從事草莓種植5 a以上、經驗較豐富的種植戶占總調查數的28%。
3 存在的問題
盡管草莓生產效益好,但在生產中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調查中種植戶反映最多的問題是病害嚴重,其中炭疽病危害最嚴重,其次分別是灰霉病和白粉病;缺乏新品種為第二大問題;再次是育苗困難;此外還存在畸形果多、賣果難,土壤連作障礙、市場價格不穩定、貯藏不易等其他問題。
3.1 食品安全問題
草莓炭疽病是高溫病害,主要發病時間在6~9月,產果期一般很少發病。草莓產果期一般在當年11月至次年5月,此期間多低溫雨雪天氣,適宜草莓灰霉病和白粉病發生。為有效控制病害,減少產量損失,種植戶在生產過程中頻繁用藥和超劑量用藥非常普遍。在調查中發現平均農藥成本為947元/667 m2,農藥使用量較大,農藥殘留超標的問題也很嚴重。
3.2 品種問題
雖然近年來新品種發展較快,如紅顏、晶瑤、晶玉迅速成為主栽品種,但是生產中抗病優質品種仍是急需打通的技術瓶頸。目前農民大量種植的甜查理品質差,留種母苗年限較長,已出現不同程度的種性退化、病害累積等問題;近年引進的紅顏、晶瑤雖然品質較好,但抗病性較差,育苗和管理難度高。晶玉品質優,抗性強,具有較好的推廣前景。
3.3 新技術普及率低
由于租大棚種植草莓的多為浙江、河南和湖北省內其他地方的外地農民,本地人種植草莓的農戶只占總調查數的10%;所以多數農戶不愿意投資改良租種的土地,當土壤連作障礙嚴重影響產量時,便換其他新地繼續種植,在同一塊地連續種植草莓不會超過3 a。草莓種植戶的流動性非常強,新技術不易推廣普及。同時,由于大部分農戶文化程度低,并在草莓生產中存在傳統思想觀念,接受新技術、新品種的驅動力弱,造成品種更新慢、脫毒苗應用率低。
4 草莓產業發展建議
通過本次實習使我對草莓的國內外科研發展史和生產現狀有所了解;對草莓的種類和品種有初步的認識;對草莓的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有所了解;對草莓的繁殖和育苗尤其是草莓的組織培養法有一定的認識;對草莓的主要病蟲害的及其防治有一定的了解;為我們以后從事草莓方面的工作與研究打下夯實的基矗
草莓的國內外科研發展史和生產現狀
一、草莓的國外科研發展史和生產現狀
草莓植物起源于亞洲每周和歐洲,其栽培品種繁多,分布于世界各地,西方各國大約是在14世紀末開始栽培林叢莓,15-17世紀栽培短蔓莓和麝香莓,1714年荷蘭從南美引進智利莓,1750年法國著名園藝家a.ducaesne將智利莓和深紅莓雜交定名為鳳梨莓,即世界栽培種的誕生。此后在西歐以英法為中心的普遍開展草莓的雜交種的培育,使草莓在世界各地迅速發展起來。
到1990年全世界共有46個國家和地區生產草莓,世界總產量為2357129噸,美國草莓的產量為541033噸,居世界第一位,1920年美國農業部所屬的農業拭驗站開始改進草莓的總的園藝性狀的育種工作。其中佩茨維爾農業研究中心和馬里蘭州大學合作進行草莓的抗紅中柱病的育種,已選出60個有抗性的單系。
日本15世紀前開始食用野生草莓,18世紀末從荷蘭的西方諸國引進栽培種,19世紀初從美國引進六個品種,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日本大量培養了本國的草莓品種。
在歐洲,1982年意大利的草莓產量居首位,年產量為247000噸,居世界第二位,波蘭居歐洲第二位,年產量為185000噸,居世界第四位。
二、 草莓的國內科研發展史和生產現狀
我國16世紀的《本草綱目》內有關草莓的記載:就地生蔓,節接生根,每枝三葉,葉有齒劍四五月開花,五月結實鮮紅……。
我國雖然也是野生草莓的發源地之一,但大果型的草莓大部分從國外引進,而且草莓培育開始較晚,在見到的最早的記載是1915年帝俄僑民從莫斯科引進5000棵勝利品種到xx亮子坡栽培,1918年又有一鐵路司機從高加索引入勝利栽培,1915年在xx由法國神父從法國引進雞心品種到正定天主教堂(石家莊果樹研究所)栽培。20世紀50年代沈陽農學院(沈陽農業大學前身)北京植物園從蘇聯東歐國家引進大量世界各地的品種,xx省農林科學院石家莊果樹研究所從1980年開始搜索草莓品種資源,和開展新品種選育工作,到目前已經保存300種國內外的草莓品種,1981年以后,xx,xx,xx,xx,xx,上海,天津等直轄市的一些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陸續開展了草莓的科學研究工作,分別對草莓的品種選育,秧苗繁殖,栽培技術,形態生理,病蟲害的防治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草莓的種類和品種
草莓植物起源于亞洲、美洲和歐洲,在亞洲有八種,按草莓的基本染色體有二倍體、四倍體、六倍體、八倍體之分。其生理生態特性各異。
主要種類:野生草莓,西藏草莓,黃毛草莓,東方草莓,西南草莓,五葉草莓,纖細草莓,西域草莓,智利草莓,橢圓草莓,短蔓草莓,麝香草莓,西美洲草莓。
草莓的栽陪種類繁多,當今世界有2000多種,但大面積栽培僅幾十種,我國目前栽培草莓的品種大體有三部分。一栽培歷史較長的老品種,二國內選育的品種,三引進的國外品種。有關草莓的種類和品種參見《草莓生產技術大全》郝保春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
草莓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對溫度的要求:草莓植株生長的適宜溫度為18-23℃。春季生長如遇到-7℃的低溫會受凍,-10℃時大多數植株會凍死,根系在2℃開始活動,10℃時開始形成新根根系的最適生長溫度15-20℃,地上部在5℃時開始萌芽,莖葉開始生長到15℃時為緩慢生長期,草莓的生長發育和光合作用的最適溫度20-25℃,5℃以下是草莓休眠的所需的溫度。
對光照的要求;草莓不同的發育時期對光照的要求不同,在開花和結果時期,和旺盛生長期適宜在12-15小時的長日照,在花芽分化期要求10-12小時的短日照,和較低的溫度,18小時的日照下生長旺盛,但不能形成花芽,甚至不能開花結果,草莓在花芽分化前經受短日照,在花芽分化以后經受長日照處理能促進花芽發育和開花。
對水分的要求:草莓的整個生長季節土壤的含水量為60%左右,便可以滿足其生長發育的要求。
對土壤的要求:在砂質土壤上如果多施有機肥,勤澆水草莓著色好,含糖量高。成熟期可提前4-5天,草莓適宜在微酸性和中性的土壤中生長,要求ph值5.8-6.5ph值在4以下或8以上,就會出現生長發育障礙,表層有機質含量達到1.5%-2%才能生長良好,才能獲得優質高產。
草莓對土壤中氮、磷、鉀含量有一定要求。
草莓的繁殖與育苗
繁殖方法:匍匐莖分枝繁殖法、新莖分枝繁殖法、組織培養繁殖法、種子繁殖法。
育苗的方法:假植育苗、高山育苗、營養缽育苗、無土栽培育苗、遮光育苗、夜冷育苗。本次實習主要應用組織培養繁殖育苗。
組織培養法的具體步驟:
1接種分化、選取強壯粗實的短縮莖,除去葉,切下頂部放入消毒液后,用清水洗凈,在無菌條件下切取莖尖約3毫米,置入無菌培養基的三角瓶內,放入無菌室恒溫22-26℃,培養30-75天,培養成1.5-2.0厘米的無根苗30-50株。
2繼代繁殖、將培養出的無根苗進一步擴大繁殖,分成5-10瓶,培養7-15天,又可以長滿無根苗,可以連續十代。根據生產需要決定繼代培育次數。
3生根培養、采用某些激素配成一定濃度和適宜比例的培養液,將無根苗在三角瓶培養液中培養,可促使其發根。
4馴化到自養階段、由試管移植到盆內,于18-25℃溫度下培養15-20天即成無病毒苗,再進入苗圃培育。
主要病蟲害與防治
引起草莓的主要病害:草莓病毒并草莓灰霉并草莓白粉并草莓炭疽并草莓黃萎并草莓蛇眼并草莓輪紋并草莓根腐玻
主要蟲害:蠐螬、蚜蟲、紅蜘蛛、葉甲、斜紋葉蛾。
防治:主要采取綜合防治的原理,是檢疫性病蟲害的采取植物檢疫策施,還有生物防治、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等。例如對草莓病毒病的防治采用莖尖組織繁殖法,因病毒是通過維管束進行傳播的在莖尖生長點還沒有分化出為維管束的部分是不帶病毒的,所以取草莓莖尖1-3毫米的分生組織進行培養可得到無病毒苗。
對主要的害蟲采用見效快的化學防治策施。
在做本次實驗的過程中,使我體會到了什么叫認真和細心,我是一個粗心的的孩子,對待事情一直都是馬馬虎虎,做本次實驗需要配制大量的母液,它的需要量和配制培養基時的放入次序要弄清,一步錯誤滿盤結輸,分化培養基和生根培養基一定要分清,唯一的差別在于分化培養基內附加ba(6-芐基氨基嘌呤)而生根培養基中附加iba(吲哚乙酸)。另外,培養基的煮沸時間和溫度一定要把握住,時間和溫度過高和過低都對培養基的成分和培養效果有一定的影響,過高可能導致培養基渾濁不清,有些成分可能受熱分解掉了。過低時培養基的受熱時間短對培育苗的生長發育有一定的影響。培養基作好以后一定要貼好標簽,以防混淆了兩種培養基。在做本此實驗的過程中使我體會到什么是耐心,在做外植體分化時,由于草莓的頂梢莖尖比較小,但是還得用鑷子將莖尖的外面的包葉剝去,用鑷子將幼葉一一剝去,剪取盡可能小的莖尖(0.1-0.3mm)有時候由于操作上的失誤造成草莓苗的病菌感染,需要將草莓苗進行消毒,時間和消毒劑的用量一定要謹慎操作,時間過長導致草莓苗的中毒死亡,消毒劑量濃度低消毒不徹底,為了防止草莓苗的感染都在無菌臺上進行操作,實驗用的鑷子剪刀都要用一次就消毒一次,一般用酒精燈外焰燒幾分鐘就可以了,實驗時雙手也要進行酒精消毒,防止其他外來菌體的污染,再接種草莓苗時要靠近酒精燈的火焰不可太近也不能太遠。太近會使草莓苗受熱過高導致燙傷或燙死,太遠可能會導致其他細菌的污染,試管口的棉塞不能隨意亂放,以防污染。接種完以后將三角瓶放入恒溫箱里進行培養,控制好光照、光周期、溫度、時間。并定期觀察草莓苗的生長和生根情況,有時由于沒有將草莓苗插入培養基內,生長一段時間后基部脫離了培養基,這時需要將草莓苗重新插入到培養基內,必要時換一個三角瓶培養基,再進行一次外植體莖尖的剪取,千萬不可馬虎偷懶大意。本次實習使我所學的知識與實踐得到了緊密結合,獲得了許多實戰性經驗,將許多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獲得更好更高的豐產。在次此實習過程中,我院趙-巖老師和甄文超教授給予了許多經驗性的指導,研究生劉雪靜學姐和其他師兄給予了許多技術性和實戰性的指導,在實習過程中各位老師學姐師兄給我講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為以后走向社會建設國家打下一個基矗在次對各位老師學姐師兄表示衷心感謝。
關鍵詞大棚;草莓;厚皮甜瓜;套種;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42.504+.7;S668.04+.7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11-0141-01
草莓在大棚條件下的促成栽培是采用花芽分化促進措施,利用大棚設施在冬季保溫,抑制植株進入休眠,促其正常生長發育,提早開花結果,實現秋末冬初(12月)開始采收上市,直至翌年5月初不斷有商品果生產的栽培技術。厚皮甜瓜可于翌年4月初套栽于草莓大棚內,6月中旬即可上市。
1選地建棚
應選用地勢較高、背風向陽的地方建造大棚。南北向為主,采用水泥拱架結構,以棚高1.8 m、寬6 m、長30~50 m建1個棚為標準。大棚膜應選用藍色無滴膜,一般選用聚乙烯PVC 3層共擠耐老化無滴膜。大棚應設立50~80 cm的裙膜[1]。
2草莓栽培技術
2.1選種育苗
草莓適于促成栽培的品種有豐香、鬼怒甘等。草莓育苗采用建立育苗田培育匍匐莖技術。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選取優質壯苗作為母株,株距0.5 m,行距為1.2~1.5 m,栽1.2萬~1.5萬株/hm2。在7月中下旬進行假植育苗,畦寬1.0~1.5 m,株行距12 cm×15 cm,栽后5~7 d注意遮蔭降溫,保濕培管。9月上中旬起苗定植于大棚內。
2.2整地定植
棚內施入腐熟有機肥15 t/hm2、過磷酸鈣600 kg/hm2、硫酸鉀復合肥750 kg/hm2,再翻耕耙平。采用小高壟雙行種植草莓,在6 m寬的大棚內可種植6壟,每壟連溝占1 m,中間4壟栽雙行,邊壟栽單行,壟高30~40 cm。草莓苗采用雙行三角形定向移栽。注意應將草莓苗弓背朝向壟外側進行栽植,帶土移栽,選晴天下午或陰天突擊栽植,做到“深不埋心,淺不露根”[2]。
2.3肥水管理
草莓苗自定植后第2天起根據天氣情況和干燥程度每3~7 d澆水或灌水1次。蓋棚前需將土壤充分灌水,然后密閉大棚。除施足基肥外,草莓追肥可結合灌水進行。一般在鋪地膜前、果實膨大期、采收期各施1次,果實收獲高峰過后的發葉期施1次,翌年早春腋花芽分化及果實膨大期再施2~3次。采用稀的尿素或復合肥配合灌水施用,以勤施少施為原則[3]。
2.4覆膜蓋棚
在10月中旬及時覆蓋黑色地膜,注意避開中午高溫,利用下午或翌日上午掏苗。此前應先裝好滴灌裝置,可將帶孔的塑料軟管置于壟中間,孔口朝上緊貼地膜,軟管一端用三通接頭與水管相連。10月下旬蓋棚。
2.5棚間管理
蓋棚至草莓現蕾前,應在高溫多濕條件下進行管理,促進生育,盡早現蕾。現蕾后,轉入較低溫管理,采取揭裙膜通風降溫降濕,適時換氣,傍晚蓋好大棚保溫。溫度開花期白天保持在23~25 ℃,果實轉白后保持在20~22 ℃,收獲期保持在18~20 ℃;同時注意開花結果期應保持較低濕度,以減少灰霉病的發生。新葉長出后,及時摘除匍匐莖、枯葉及黃葉。在草莓頂花序開花時開始放蜜蜂輔助授粉,至翌年3月。
2.6病蟲害防治
灰霉病用50%速克寧800倍液噴霧防治,白粉病用達克寧600倍液噴霧防治。地下害蟲用50%辛硫磷1 000倍液或40.7%樂斯本1 000倍液噴霧防治。蚜蟲用10%吡蟲啉1 000~1 500倍液噴霧防治。紅蜘蛛用1.8%阿維菌素3 000倍液噴霧防治。
2.7適時采收
草莓在開花30 d左右即成熟,應適時進行采收。
3厚皮甜瓜栽培技術
3.1選種育苗
甜瓜選用金湘玉厚皮品種。于翌年3月初在大棚內采用營養缽育苗。先將種子在55 ℃的熱水中浸種10~20 min,然后在30 ℃溫水中浸泡4~6 h,種子撈起后用紗布包裹好放在電熱毯中進行催芽,溫度控制在28~30 ℃,一般24~30 h后種子出芽即可播種[4]。采用直徑6~8 cm的制缽器制缽,每缽播1粒,覆土澆足水后蓋1層地膜保濕,上面用竹弓拱起1層小拱棚保溫。瓜苗出土后及時揭去所覆蓋的1層地膜,苗期注意防治猝倒病、立枯病。
3.2定植施肥
瓜苗于4月上中旬套栽于草莓大棚內,選晴天突擊栽植,用打孔器打好孔后起缽移栽于每壟中間,注意栽后澆透定根水。除施足底肥外,甜瓜定植緩苗后追1次促苗肥,摘心后追1次伸蔓肥,結果期追施1~3次,施用腐熟人糞尿水或0.5%硫酸鉀復合肥。開花后結合防治病蟲害噴施葉面肥,用0.2%~0.5%磷酸二氫鉀每隔7~10 d噴霧1次[5]。
3.3棚間管理
一是溫度與濕度管理。甜瓜整個生長期溫度應控制在25~30 ℃,超過30 ℃時應打開大棚通風降溫,低于25 ℃應蓋棚保溫,棚內濕度應控制在50%~60%。注意土壤濕度不宜過高,澆透底水后,一般以少澆或不澆為原則。成熟前10 d應停止澆水,提高甜瓜甜度。二是吊繩立架。在每壟上方1.8 m高處沿棚向拉緊1根廢舊鋼絲,兩端固定在棚架上,用2.2 m長線繩一端綁在鋼絲上,另一端系1根長15 cm的小竹棍,將小竹棍在靠近甜瓜根基部斜插入土中,在瓜苗伸蔓后呈“S”形繞在繩上,以后每隔1 d繞1次。
3.4植株修剪
一是整枝打尖。采用單蔓整枝,主蔓上第11節以下的所有子蔓在其第1片葉子展開之前打掉,第11~15節上的子蔓留2片葉子打頂,作為坐瓜節位,及時摘除腋芽,16節以上子蔓全部打掉,定瓜后主干留25片葉子打頂。二是疏果、定果。當幼瓜長至雞蛋大小時疏果,留1個果形端正、無病蟲害和機械損傷的幼瓜,其余的全部摘掉。
3.5病蟲害防治
猝倒病、立枯病可用50%多菌靈500倍液噴霧防治。蔓枯病、葉枯病可用70%代森錳鋅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噴霧防治。白粉病可用粉銹寧1 000倍液噴霧防治。黃守瓜可用樂果1 000倍液噴霧防治。瓜絹螟可用甲維鹽1 500倍液噴霧防治。
3.6及時采收
甜瓜皮由綠色全轉成黃色時為采收適期,應帶柄采收。
4參考文獻
[1] 郝保春.草莓生產技術大全[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2] 田青英,馬紅松,邢后銀.南京地區大棚草莓高效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0(23):106-107.
[3] 孫厚新,周前鋒.豐縣地區草莓無公害設施栽培技術[J].中國果菜,20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