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急救醫學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藝術設計;教學;看法
一、以前的高等教育中藝術教學的模式是在當時中國的經濟、科技和信息都還很落后的時期制定的,如今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科技和信息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了,如果我們現在依然用以前的教學模式去教學,可能就有些不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了,所以應該在遵循以前大的教學原則的情況下適當作些改變,使之符合當今社會的實際和需要。以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改革為重點,以強化藝術設計、施工、管理為支柱、以加強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實驗室建設為保證,遵循人才培養規律和專業教育規律。
二、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必須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改革,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必須從藝術設計的實際出發,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教學模式、課程設置體系、教學內容和教材等方面進行全面、系統的改革,突出綜合素質培養,強化崗位技術教育,建立以藝術設計、施工和管理能力培養為主線的教育模式。針對藝術設計教學我提出自己的幾點看法:
1.教學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改革,職稱論文應該體現專業教育特色,從社會實際需要出發,有針對性地構建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強化崗位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完善、充實教學內容;加強操作技能、工藝實習等為主的實踐環節;加大實踐教學環節所占比例;加強產學合作,逐步建立學校與企業合作培養人才的機制。畢業生上崗后,進入狀態快、動手能力強,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煉,可成為工程設計、投標報價、材料選擇、施工技術、施工機具操作、施工項目管理、項目驗收、工程預算等技術人才。我覺得教學中應該目標很明確,藝術設計專業是應用型人才,實踐性強的專業,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課程設置就應該強調其針對性,強調基礎課教學的適應性,強調專業課教學的實用性,強調實踐教學的連續性,和漸進性等,具體表現如下:
2.課程設置強調的針對性
藝術設計專業起步晚,發展快,所以我們要從社會實際需要出發,按照“實際,實用,實踐,必需,夠用”的原則和專業技能培養的實際需要,對課程設置作一些調整,突出技術應用能力培養。在新的教學計劃中,我們應該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完善:
(1)在設計模塊中,注重理論教學,突出動手能力培養,加強計算機輔助設計教學,強化計算機輔助設計在工程設計中的作用,建立專門的計算機實驗室,使得學生有充分的操作機會,能夠熟練地掌握,以便適應社會的需要。
(2)在施工技術模塊中,以施工操作技能培養為基礎,強化施工技術指導。留學生論文在教學過程中,以校內操作實驗室為依托,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通過實踐,提高動手能力,初步掌握施工操作規程,施工操作方法和施工機具的操作、使用、維護和保養;掌握工程質量的控制方法及檢查、驗收標準,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施工技術指導能力。
(3)基礎課教學強調適應性
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應該糾正以往基礎課與專業課工作總結“各自為政”的脫節現象,打破原有狹隘的基礎課教學格局,超越單純技巧和經驗的傳授。為糾正基礎課教學與專業課脫節的現象,改調子素描為設計素描;改繪畫色彩為裝飾色彩,并加大室外寫生訓練。
(4)專業課教學強調實用性
一種理論只有用于實踐才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如果不能指導實踐,那便是毫無意義的空話。在制訂改革方案時,經認真調查研究,按照專業教育特點、強調專業課教學、理論教學的實用性、實踐性、著眼于培養技術應用型設計人才,總結過去的教學經驗,結合具體的情況和實際需要,對專業課教學、理論教學內容加以調整,強調實用性。
(5)實踐教學強調連續性和漸進性
藝術設計是需要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不斷的交替,互相滲透的。藝術設計是多學科的知識的綜合集結和運用。在具體的設計中,難以確認固定的秩序和搭配關系。在今天這樣的開放的社會中,對外設計服務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以教師帶領學生走向社會,使專業必修課在社會實際設計中完成,為保證實踐教學的落實,學校應該與用人單位合作,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參考文獻
[1].黎志濤.室內設計方法入門.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6.
一、堅定信念,鍛煉記憶。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記憶的關鍵,在于要有“我能記妝這種自信心。人的記憶力強弱,固然與先天因素有關,但更重要的是環境的影響和個人的努力,尤其是后者。肌肉越鍛煉越發達,人的記憶力也是如此。
高爾基說:“人的天賦就象火花,它既可能熄滅,也可能燃燒起來。”意志消沉,懶懶散散,遺傳素質再優越,環境再好,也是無濟于事的。
學生的記憶效果與心理狀態也有密切的聯系。如有的學生說:“真糟糕,我的記憶力太差,看書總是記不祝”也有的學生平時精神飽滿,但一讀書就“頭痛”起來。這些大多不是因疾病引起的,而是對自己記憶力缺乏信心的一種心理反應。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狀態,避免因不良的心理狀態而引起的真正的健忘。
二、身心健康,增進記憶。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如果教師充分認識到,神經系統是記憶機制的基礎,就會明白健康的精神對正常記憶的作用”。在記憶的艱苦勞動中,一定時間的休息好比是記憶的油,會加快儲存信息的進程。而疲勞則會減弱腦細胞的活動能力,使接受、理解、記憶的能力變得遲鈍。
因此,教師應教育學生合理安排時間,注意勞逸結合。
保持樂觀鎮靜的情緒,也可以增強學習和記憶能力。因此,教師應告訴學生,焦慮不安、悲觀失望、憂郁惶惑,會降低人的智力活動水平,影響記憶。心胸開朗、愉快樂觀,則使人思維活躍。
三、理解融會,增強記憶。
理解和揭示知識的本質聯系,要比死記硬背的效果好得多。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學而思,思則疑,疑然后能悟。理解了再背,就意味著增加了信息冗長量,就能觸類旁通,歷久不忘。如對于氣體摩爾體積這一概念,一定要理解:只有氣體物質,在標準狀況下,一摩爾的體積才是22.4升,而不要靠死記硬背。
四、適當復習,強化記憶。
“記憶之母”是重復和復習。有一種錯覺,似乎復習是考試前的工作。其實,對于需要長時間保留在記憶中的信息,應該經常復習。通過反復溫習,記憶的信息會越來越強。根據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關于遺忘的曲線規律(即遺忘先快后慢),教師可教育學生:及時復習,使記憶基礎化;合理分配復習時間,使記憶經常化;多次復習,使記憶深入化;因人而異,變換復習方法,使記憶具體化。
五、利用聯想,提高記憶。
聯想可打開人們的記憶閘門,人在認識客觀事物時總會在頭腦中形成復雜的也是系統的暫時聯系,從而引發出對過去事物的回憶。
教學中,盡量揭示現實對象之間多種多樣的聯系和關系,形成多種聯想,就可大大提高記憶效果。例如,對于酸酐的記憶方法,若掌握規律:對于一種含氧酸,它失去所含的水分子剩余的那部分就是該酸的酸酐,對于直接不能失去水分子的酸,可以擴大該酸中各元素的倍數,然后再失去水分子,所剩余的部分便是該酸的酸酐,就不必逐一記住多種酸的酸酐。只要聯想到關于“含氧酸失水”的規律,就會想起好多種酸的酸酐。
六、濃縮知識,擇要記憶。
在知識總量成倍增加的情況下,刪繁就簡,篩沙淘金,提綱摯領,“濃縮”知識,就顯得很必要,這也是排除干擾、提高記憶效果、防止遺忘的一個重要條件。如講授化學平衡狀態的概念時,為了便于學生記憶,可概括為“動”(化學平衡是動態平衡,正反應和逆反應仍在進行)、“等”(正反應速度和逆反應速度相等)、“定”(反應條件一定,各組分百分含量一定)、“變”(當外界條件發生變化時,化學平衡就被破壞了,此時正、逆反應速度不相等,各組分百分含量也發生變化,直到在新的外界條件不變時,又建立一個新平衡)。
七、語言用韻,利于記憶。
韻律化的材料,富于魅力、感染力,易上口,易記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心理學角度看,凡用韻之處,可增加信息冗長量,利于記憶。如把硫酸的工業制法概括成“三階段、三方程、三設備、三凈化、三原理”就利于記憶。
八、注意集中,容易記憶。
從心理學分析,學習時注意力集中,大腦細胞興奮點強烈,對事物的印象深刻,容易記憶。心理學家實驗證明,集中注意力看兩遍材料,比不注意去閱讀十次的記憶效果好得多。因此,教師在上課時要設法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如課前布置預習提綱或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預先思考,以便使學生通過思考,在上課時有意注意教師的講解,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教師還可加強課堂演示實驗或運用多種直觀教具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九、不斷運用,鞏固記憶。
前言
遺產動機是探討家庭內代際之間交換的一種經濟理論模型。一般來講,老年人持有大量的財富,并且可能會留下一大筆遺產。因此,從可能產生的宏觀經濟影響來看,或從接受遺產的家庭戶的行為受到怎樣的影響來看,遺產動機研究都是有價值的,特別是它對于解決與人口老齡化相伴隨的金融問題和再分配問題等具有積極的政策意義。發達國家在遺產動機研究中,積累了豐富的成果,筆者對其評述,以期推動中國老齡經濟學的發展,為解決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中的經濟問題提供借鑒。
1、遺產動機理論和經濟模型
從已有的研究文獻來看,突出的遺產動機理論主要有三個:利他遺產動機、策略遺產動機和偶然遺產動機。這三個理論對于指導具體的經驗研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1.1遺產動機理論
利他遺產動機是指年長一代將自己的一部分收入和財富留給下一代的經濟行為,反映的是年長一代對未來一代福利的關心和無私奉獻,特別是他們的孩子和孫子(女)。利他遺產動機成為家庭內世代連接的一種紐帶,可以使家庭香火延續不斷(Barro,1974;Becker,1981)。代際之間的利他遺產動機主要有兩方面的意義,首先,遺產將取決于下一代的相對經濟狀況,即當代際之間的經濟狀況大體相當時,遺產將是少量的;當年長一代相當富足時,那么留下的遺產將豐厚。第二個方面的意義是在家庭戶的層次上,上一代將會把最大的遺產留給最不富有的孩子(HurdandSmith,2002)。
策略遺產動機特指遺產是代際之間達成或明或暗的契約的結果。代際之間的財富轉移以下一代的行為表現為條件,也是說遺囑人用遺產來影響遺產可能的接受者的行為。當父母威脅要剝奪不孝子女的繼承權,或當父母用祖傳遺物獎賞很孝順的孩子時,這種影響或許非常明顯(Bernheimetal.,1985)。例如,父母可能會以在未來留下遺產為誘餌來誘導孩子在他們年老時提供照料服務。
偶然遺產動機指的是,消費者沒有遺產動機,但由于在生命的最后階段存在著固有的不確定性,為了減少這種不確定性,留下遺產作為必要的預防措施(Davies,1981;Yaari,1965)。個人有可能在死亡前消費掉他所有的資產,但是由于死亡的日期是不確定的,他們在死亡時還有資產沒有消費完,因此,會留下一部分遺產。這種遺產動機相對于其他遺產動機來說,是偶然的、不確定的。
1.2經濟模型
經濟學家通常用迭代模型分析代際之間的交換。在利他遺產動機分析中通常假定有兩代人,父代(p)和子代(k)。從某種意義上講,孩子是自私的,他的效用只他自己的消費函數,ck。相反,父代是利他的,不僅關心自己的消費,cp,還關心孩子的效用,他們各自的效用函數分別為Uk(ck)、Up[cp,Uk(ck)]。如果a表示孩子向父母提供的服務,那么:
Up=Up[cp,a,Uk(ck)]
策略遺產動機延續上述模型,假定捐贈人的效用函數為Up(cp,a1,…,an,U1…..,UN),an是第n個受益者的服務行動,Un是這個受益人的效用,進一步講,Un是an和cn(第n人的消費)的函數,Un(an,cn)。Un(an,cn)。βn表示每個受益人得到的那部分遺產,yp表示父代的收入。那么,捐贈人的效用為:
maxU(cp,a,U1…..,UN)
a,β,cp
因此:Un=Un[an,cn+βn(yp-cp)](詳見Bernheimetal.,1985)。
偶然遺產動機的經濟模型假定消費者用保險票據,而不用定期票據持有資產,這使得消費者的遺產自動為零,不管他什么時間死亡(詳見Davies,1981;Yaari,1965)。
還有一種方法用生命周期消費模型來分析預期遺產和實際遺產及其遺產分配,以此檢驗上述的三個遺產動機理論(詳見Yaari,1965;Hurd,1989、2002;HurdandSmith,2001)。
2、遺產動機的經驗分析
2.1數據來源
實證研究需要大量和大型的縱向追蹤調查,美國調查主要有:健康與退休研究調查(HRS)、高齡老年人的資產與健康活力調查(AHEAD)、大蕭條時期的兒童調查(CODA)、戰爭-嬰兒同批人調查。HRS是一項全國性調查,1992年進行首次調查,大約調查了7,600個家庭戶,每個家庭戶中至少有一人是1931-1941年出生的同批人。AHEAD包括6,052個家庭戶,每個家庭戶至少有一人在1923年或更早年份出生,1993年進行首次調查。這兩項調查每兩年實施一次,到1998年,共完成了4次HRS和3次AHEAD調查。1998年,這些調查訪問的出生同批人分別擴展為1924-193(CODA調查的同批人有2,320個家庭戶)和1942-1947(戰爭-嬰兒調查包括2,528個家庭戶)。英國主要有1968-1995年家庭支出調查(FES),調查了約7000個家庭戶。意大利主要有1985-1996年家庭預算調查(SFB)等等。正是所有這些調查為遺產動機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數據基礎。
2.2檢驗遺產動機理論的經驗分析
有學者發現遺產趨向于在兄弟姐妹之間均分,這個結果對“遺產是補償性的”說法提出了質疑(Menchik,1980、1988)。另一項經驗研究也證明遺產不是補償性的,大多數遺產在孩子中間均勻分配,對于大多數富有的家庭,經驗數據不支持利他遺產動機理論,但對于獨生子女家庭,有更多的證據支持利他遺產動機理論(Wilhelm,1996)。但也有研究證明大多數父母并不是均勻地分配他們的遺產,在家庭之間和家庭內,遺產是補償性的,在接受者-死者的關系和接受到的遺產之間存在相反或零關系,這個結論說明“作為支付手段的遺產”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Tomes,1981、1988)。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社會保障產生的終生財富的增加不影響遺產行為(DavidandMenchik,1985)。
有學者利用交換模型研究遺產行為,發現經驗分析支持策略遺產動機理論,用孩子探望和電話問候的頻率來測量孩子提供的服務,與潛在的資產的多少存在正的相關關系,而且,服務與潛在的資產的相關關系取決于家庭中孩子的數量,對于多子女家庭來說,更多的潛在遺產意味著更多的服務,但獨生子女家庭,這種關系不存在(Bernheimetal.,1985)。然而,赫德等(HurdandWang,1991)認為他們的研究方法不恰當,沒有發現作為遺產的財富與孩子的照料之間的正相關關系,他們使用退休史調查(RHS)的數據,分析結果不支持策略遺產動機理論。一項關于日本的研究指出,擁有大量資產和收入的老年人與孩子共同居住的概率提高,愿意是父母的策略遺產動機(Otake,1991)。
2.3遺產動機與消費儲蓄行為
代際之間的財富轉移在總資本積累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有學者估計美國財富積累中大約有五分之四來源于代際財富轉移(KotlikoffandSummers,1981;Kotlikoff,1988)。也有學者估計這個數字不到四分之一(Modigliani,1988)。
關于遺產動機的強度,有經驗研究表明:私人儲蓄受到遺產動機的強烈影響,這項研究的假設前提是:遺產動機從根本上改變對保險的態度。這項研究特別指出,在老年人中,社會保障中的年金收益顯著增加了人壽保險財產的持有金額,減少了私人年金財產的持有金額,這種模式顯示即便保險市場完善,家庭戶仍愿意選擇采取遺產的形式保持一定比例的資產(Bernheim,1991)。使用同樣的數據,得出的結論卻不同。赫德(Hurd,1987)認為,有孩子的老年人家庭戶并不比沒有孩子的老年人家庭戶更快地動用儲蓄,大多數遺產動機是偶然的,是由于保險市場不完善而做出的預防反應。赫德(Hurd,1989)在另一項研究中指出,遺產的邊際效用幾乎為零,他的估計基于兩個重要的假設:一是對于那些沒有孩子的老年人家庭戶來說,遺產的邊際效用為零;遺產的效用是線性的。當然,他的研究結果有待于進一步證明。
日本老年人愿意給孩子留下遺產對日本的高儲蓄率起著重要作用。日本銀行1990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大多數日本父母打算把金融和房地產作為遺產留給孩子。遺產動機或是利他的,或是策略的。60%的老人回答說他們無條件地留下遺產,40%回答說,如果他們的孩子同意在他們退休后照料他們的生活,那么將愿意將遺產留給孩子(Yashiro,2002)。
遺產動機如何影響對于住房資產如何影響消費和儲蓄的預測。有兩個遺產模型:一是遺產僅僅產生效用和價值;另一個是后代的效用進入效用函數中。在前一個模型中,住房資財在年輕時被消費掉,而先前作為遺產用途的非住房資財用來為退休時的消費提供資金,并且額外的住房資產用做遺產。在后一種分析模型中,父母考慮孩子的效用函數,這就可能意味著住房財富是一種次要財產。如果住房價格上升,父母可能選擇將這筆住房財產轉讓給孩子,換句話說,這種動態的遺產動機可以中和住房財富對消費和儲蓄的影響(Skinner,1996)。
3、遺產動機的政策意義
遺產動機與現實經濟政策的關系,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分析:
(1)遺產動機對政府的再分配計劃有何影響?
(2)遺產動機對于人口領域干涉項目意味著什么?
(3)遺產動機對政府開征遺產稅有什么樣的意義?
(4)遺產動機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怎樣?
3.1遺產動機與政府再分配計劃
這里,有必要提出一個新的再分配概念,“再分配”概念通常指從富人征收財富轉付給窮人,這個概念太狹窄,不能很好地說明政府再分配計劃的范圍。我們需要區分四種再分配類型:(1)垂直的:由于不同水平的收入和財富,在個人或家庭戶之間進行的再分配。(2)水平的:在相同收入水平的群體內,根據個人或家庭戶的具體特征進行的再分配。(3)個人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將個人或家庭戶在某個時點的錢挪到相同個人或家庭戶另一個時點上使用。(4)在不同的同批人之間的再分配:如果在某時刻出生的人必須支付給先于他出生的那些人多于(或少于)他從之后出生的人得到的,這是有利于先他出生(之后出生)的同批人的代際再分配。第一、二、四種類型是人與人之間的再分配,第三種類型是個人自身的再分配(Rosner,2003)。因此,分析遺產動機與政府再分配計劃時,必須要考慮這幾種再分配類型。
在利他主義的經濟框架中,調整家庭戶內部的代際財富轉讓可以消除與社會保障相聯系的強制性的代際財富轉移,破除社會保障與消費行為之間的聯系。利他動機可以抑制公共轉移支付,如公共教育支出、最低工資法等政策實施的結果取決于私人的財富轉移,所以說,家庭內代際之間的利他主義遺產動機不僅對政府的再分配項目的作用,而且對資源分配中市場價格的作用都具有深遠的意義(Cox,1987;BernheimandBagwell,1985)。遺產動機對于社會保障金的增長和普及年金形式的私人養老金可能產生重要的負面影響。部分的解釋是:即便年金的利率相當有吸引力,消費者也不情愿購買年金,因為年金限制消費者從孩子那里購買照料和關心的機會。
另外,政府為實現代際之間財富再分配的努力不會被遺產所抑制。政府操縱大部分社會保險計劃,包括社會保障、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等。這些計劃減弱了作為預防措施的儲蓄動機。換句話講,政府的社會保險計劃有可能會削弱作為儲蓄手段的遺產動機。因此,面對遺產動機,政府如何改革政府支出模式,制定有效的社會保險計劃,以實現經濟資源再分配的帕累托最優,具有積極的意義。
3.2遺產動機的人口學意義
通過留贈遺產,父母可以成功得影響孩子的教育、遷移、婚姻和生育率,并由此產生具體的經濟后果。不斷下降的人口增長率意味著更多的獨生子女家庭,因而,父母用來購買孩子孝敬和服務的儲蓄動力減弱。同樣的原因,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退休生活的延長,地理上人口流動的增加也會影響國民儲蓄率(Bernheim,1984)。
在中國傳統上,生兒育女與家庭財產之間的繼承關系存在密切關系,遺產是保持家庭世代延續的一種重要手段,對于增強父親、孩子、妻子及家庭成員間的友愛關系,維護家庭代際關系穩定起了重要的作用。通過三十多年的計劃生育工作,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已經下降到2以下,家庭規模減小,平均只有1-2個孩子,同時,人口流動和人口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在這樣一種人口變動趨勢下,人口領域的干預政策應當注意的是:父母如何把足夠的時間、精力和財力投入到孩子的身上,甚至為了孩子的將來而進行作為遺產的財富儲蓄;遺產對于孩子的行為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家庭養老的方式發生怎樣的變化,如何通過遺產鞏固家庭養老的功能;如何通過有效的代際財富轉移促進代際之間的和諧等等。
3.3遺產動機與開征遺產稅
1986年,美國的遺產約有1,050億美元(GaleandScholz,1994)。在法國,遺產占GDP的3%。在德國,老年人在老年階段消耗很少的金融資產,一個推測是留遺產,但經驗研究證明老年階段,由遺產動機驅動的儲蓄的增加的證據不足。大量的遺產似乎是無意圖的遺產,因此,反對征收遺產稅的效率觀點——曲解有效的代際財富轉移——不是真正適當的(Börsch-Supan,1994)。
中國每年有多少遺產,我們還沒有確切的數據,主要原因是中國還沒有做過此類大型的調查。中國政府現在還沒有出臺《遺產稅》,目前,中國開征遺產稅的條件是否成熟,存在很大的爭論。但不管怎樣,筆者認為現在著手進行數據調查和科學研究,對于摸清底數,發現問題,即(1)健全個人財產登記和申報制度,確認遺產數量;(2)及時獲得死亡人口信息,防止遺產在計征遺產稅以前不被分割或者轉移;(3)明確遺產類型,綜合掌握死亡者的全部遺產;(4)完善財產評估制度等等。為開征遺產稅提供參考依據,具有重要的政策意義。
3.4遺產動機與經濟增長
日本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高經濟增長率與高儲蓄率有關,而高儲蓄率與日本老人與孩子居住在一起、老人的遺產動機強有一定的關系。儲蓄與投資高度相關,高儲蓄率意味著高投資,進而推動經濟增長。如果遺產是家庭孩子數量的函數,而且占國民資本存量的大部分,那么,家庭規模的縮小可能推動遺產需求曲線向左移動,因而減少儲蓄。政府干涉,增加政府儲蓄和政府投資,是提高儲蓄率,推動經濟增長的一種必要手段。德國政府有幾項特殊的津貼儲蓄的激勵計劃,其中一項是在低收入群體中培養資本積累。德國的儲蓄的稅收政策有利于高儲蓄,對年輕人來說,普遍的社會保障對工資收入的高替代率和醫療保險減少了儲蓄的動機,但對于老年人,嚴密的安全網增加了凈儲蓄,因為充足的退休收入不僅可以防止德國老人消耗掉資產,而且提供足夠大的收入水平來誘導在老年時期儲蓄(Börsch-Supan,1994)。
有兩種方法檢驗人口老齡化對國民儲蓄的影響。一種是檢驗微觀數據,即個人儲蓄,然后加總得到國民儲蓄;另一種方法是檢驗宏觀數據,即考察人口結構的時間系列變化,以研究人口老齡化如何影響國民儲蓄。兩種方法導致明顯不同的結果:微觀數據顯示老年人的儲蓄不減少;而宏觀數據顯示有大量老年人口的國家趨向較低的儲蓄率。用強調遺產的作用來調和這兩種方法顯示,老年人不耗盡儲蓄意味著老年人臨終時持有大量財富,因此留下大量的遺產,即使這些遺產是偶然的結果而不是遺產動機的結果,這些遺產也不能被忽視,因為有人要接受遺產。這些接受者將會消費得更多。因此,有大量老年人口的國家不一定儲蓄更少,因為老年人不動用儲蓄,但或許可能因為年輕人消費更多,以反應接受遺產更多可能性。有理由相信這個機制的重要性:大量證據表明遺產是財富積累重要的組成部分,很難證明那些接受遺產的人不受到遺產的影響(Mankiw,1994)。有學者預測1980-2025年人口變遷對美國私人儲蓄率影響,儲蓄率估計下降3.8到10.5個百分點(Heller,1989;MassonandTryon,1990)。這種以微觀和宏觀數據為基礎的預測差異可能是由于不同家庭戶之間的財富轉移。老年人通過財產轉讓、遺產等方式將財富轉移給他們的孩子,減少了孩子儲蓄的必要性,因而,大量老年同批人的出現可能通過減少年輕一代的儲蓄率來減少國民儲蓄。
關于遺產動機與儲蓄、經濟增長的研究還存在爭議,但對于中國研究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無疑具有啟發意義。4、進一步的分析
4.1數據開發
檢驗發展遺產動機理論、進行經驗分析、跨國跨地區跨時間的比較分析以及制定相關政策需要縱向追蹤數據:用橫截面數據分析是說不通的,因為老年人的遺產動機和遺產數量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而目前中國還沒有老齡經濟問題方面系統的縱向追蹤調查,以至于中國的遺產動機乃至整個老齡經濟學的研究無法深入下去。據筆者所知,盡管學者的呼聲很高,中國政府也成立了老齡機構,但似乎對老齡經濟問題的調查仍然重視不夠,因此,為了迎接中國人口老齡化的挑戰,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實的政策依據,中國政府界和學術界必須重視老齡經濟問題的調查和研究,建議由政府出資,老齡部門牽頭,學者參與,共同實施老齡經濟問題的調查研究。
4.2遺產動機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本文介紹的只是遺產動機的經濟理論,如果開闊一下視野,我們會發現,還可以從社會學、文化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角度來闡釋和豐富遺產動機理論。像上個世紀后五十年出現的生育率下降的經濟學理論(Becker,1981)、社會學理論、人口學理論等等,極大地豐富和繁榮了人口學理論的研究,并為指導人口領域的政策制定和干預提供了可靠的理論支撐。類似地,代際的社會交換理論、生育率下降的“財富流”理論(Caldwell,1983)、伊斯特林的生育率理論(Easterlin,1975)、家庭養老的“血親價值論”(姚遠,2001)、“理解社會學”理論、社會契約理論和行為科學理論等等,都可以為遺產動機研究提供借鑒。中國要制定遺產法,必須要有數據和理論支持,我們必須重視。
4.3生命進程的方法
經濟學研究遺產動機,主要依靠生命周期等經濟模型和經驗數據,但生命周期理論畢竟有它的局限性,用生命進程的方法可以擴展遺產研究的方法論手段。生命進程方法作為連接宏觀和微觀層面的一種分析范式,從社會學和心理學等跨學科的角度,既可以研究老齡人口總體的遺產動機,也可以研究老齡個體的遺產動機。具體地說,生命進程方法可以研究遺產動機變化的動態過程,社會背景、社會規范和角色、社會群體、社會相互作用、文化意義以及社會結構定位對遺產預期和實際遺產的影響等等。生命進程方法一個長處是強調遺產動機變化的動態過程,而不是僅僅關注一個個人或一個同批人生命中的某個截面(Bengston,1997),這樣的分析方法與縱向追蹤調查的數據可以更好地吻合起來。
此外,制度經濟學的方法對于分析遺產動機也是有意的嘗試。
評論
由于研究條件的限制,本文的研究只能局限于介紹國外的研究成果、提出中國學者研究今后研究需要注意的問題和可能的研究方向。筆者目前還沒有能力就中國的遺產問題進行系統的經驗分析,用中國的數據來檢驗國外的理論,發展中國的遺產理論,并提出有效的、可操作的政策建議。另外,需要說明的是,為了方便中國學者研究,國外的遺產動機研究的成果,本文的參考文獻基本上列出,以供借鑒。
參考文獻
1.姚遠.中國家庭養老研究.中國人口出版社,2001.
1.Barro,RobertJ.AreGovernmentBondsNetWealth?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821095-1117,1974.
1.Becker,GaryS.ATreatiseontheFamily.HarvardUniversityPress,Cambridge,1981.
1.Bengston,V.L.Theory,Explanation,andathirdgenerationoftheoreticaldevelopmentinsocialgerontology.JournalofGerontology.B.52(2):S72-S88,1997.
1.Bernheim,B.Douglas.IntrafamilyConflictandItsResolution:ImplicationforDemographicChoice.Mimeographed,StanfordUniversity,1984.
1.Bernheim,B.Douglas.HowStrongAreBequestMotives?EvidencebasedonEstimatesoftheDemandforLifeInsuranceandAnnuities.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55,No.5:899-927,1991.
1.Bernheim,B.DouglasandBagwell,Kyle.IsEverythingNeutral?Mimeographed.StanfordUniversity,1985.
1.Bernheim,B.Douglas;Shleifer,Andrei;andSummers,LawrenceH.TheStrategicBequestMotiv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93:1045-1076,1985.
1.Börsch-Supan,Axel.AginginGermanyandtheUnitedStates:InternationalComparison.InWise,DavidA.ed.StudiesintheEconomicsofAging.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4.
1.Caldwell,Johnc.TheoryofFertilityDecline.AcademicPress1983.
1.Cox,Donald.MotivesforPrivateIncomeTransfers.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No.3:508-546,1987.
1.Davies,JamesB.UncertainLifetime,Consumption,andDissavinginRetirement.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89:561-577,1981.
1.David,MartinandMenchik,PaulL.TheEffectofSocialSecurityonLifetimeWealthAccumulationandBequests.Economica52:421-434,1985.
1.Easterlin,R.A.AnEconomicFrameworkforFertilityAnalysis.Studiesinfamilyplanning.March54-63,1975.
1.Gale,WilliamG.andScholz,JohnKarl.IntergenerationalTransfersandtheAccumulationofWealth.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8(4):146-160,1994.
1.Heller,P.Aging,saving,andpensioninthegroupofsevencountries:1980-2025.JournalofPublicPolicy9:127-153,1989.
1.Hurd,MichaelD.SavingsoftheElderlyandDesiredBequests.AmericanEconomicReview.77:298-312,1987.
1.Hurd,MichaelD.MortalityRiskandBequests.Econometrica57:779-813,1989.
1.Hurd,MichaelD.andWang,D.Somedoubtsabouttheempiricalrelevanceofthestrategicbequestmotive.NBER,1991.
1.Hurd,MichaelDandSmith,JamesP.AnticipatedandActualBequests.InWise,DavidA.ed.ThemesintheEconomicsofAging.2001.
1.Hurd,MichaelDandSmith,JamesP.ExpectedBequestsandTheirDistribution.RAND2002.
1.Kotlikoff,LaurenceJ.IntergenerationalTransferandSaving.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2:41-58,1988.
1.Kotlikoff,LaurenceJ.andSummers,LawrenceH.TheRoleofIntergenerationalTransfersinAggregateCapitalAccumulation.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89:706-732,1981.
1.Mankiw,mentInWise,DavidA.ed.StudiesintheEconomicsofAging.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4.
1.Masson,p.andTryon,R.Macroeconomiceffectsofprojectedpopulationaginginindustrialcountries.IMFStaffPapers37:453-485,1990.
1.Menchik,PaulL.Primogeniture,EqualSharing,andtheU.S.DistributionofWealth.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94:299-316,1980.
1.Menchik,PaulL.UnequalEstateDivision:IsitAltruism,ReverseBequests,orSimplyNoise?InDenisKesslerandAndreMasson,eds.Modellingtheaccumulationandthedistributionofwealth.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88.
1.Modigliani,Franco.TheRoleofIntergenerationalTransfersandLifeCycleSavingintheAccumulationofWealth.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2:15-40,1988.
1.Otake,Fumio.BequestmotiveofagedhouseholdsinJapan.RicercheEconomiche45(2-3):283-306,1991.
1.Rosner,PeterG..TheEconomicsofSocialPolicy,EdwardElgarPublishingLimited,Cheltenham,UK•Northampton,MA,USA,2003.
1.Skinner,JonathanS.IsHousingWealthaSideshow?InWise,DavidA.ed.AdvancesintheEconomicsofAging.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6.
1.Tomes,Nigel.TheFamily,Inheritance,andtheIntergenerationalTransmissionofInequality.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89:928-958,1981.
1.Tomes,Nigel.InheritanceandInequalityWithintheFamily:EqualDivisionAmongUnequals,orDothePoorGetMore?InDenisKesslerandAndreMasson,eds.Modellingtheaccumulationandthedistributionofwealth.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88.
1.Wilhelm,MarkO.BequestBehaviorandtheEffectofheir’Earnings:TestingtheAltruisticModelofBequests.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86,No.4:874-892,1996.
論文摘要:我國進入21世紀以來,對外貿易與投資發展迅速,對技術進步的影響逐漸凸現。技術進步是產業成長的核心,也是產業升級換代的主要推動力量。因此,發展中國家引進技術、發展加工貿易,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外資進入能夠帶來先進技術,產生技術外溢,進而帶動本國產業的技術進步。
一、技術引進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表現
1.技術引進的目的,方式和結構發生了變化
隨著企業技術引進水平的不斷提高,引進的目的逐步從單一生產技術的引進轉向以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創新能力的技術引進。引進方式除了傳統的購買設備與技術,技術許可,技術服務,合作生產,作股投資,補償貿易等,還出現了相互交換技術使用權,特許專營等新方式;大規模成套設備引進逐步被關鍵技術,關鍵設備的引進所替代。這說明我國企業對技術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有了更深的認識,技術引進目標更加明確,方式靈活多樣。
2.引進技術的來源多元化
部分發達國家對我國轉讓技術政策出現變化。技術引進主要來源地包括美國,德國,日本,瑞典,香港,意大利,法國,韓國,英國,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部分發達國家注意到,只通過出口產品或設備方式而不轉讓技術將逐步失去在我國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已開始調整政策,加強對我國的技術轉讓,并通過新一輪的技術合作達到重新占領中國市場的目的。
二、我國在技術引進中存在的問題
1.我國技術引進總體水平偏低,核心技術和關鍵裝備偏少
受國內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及發展水平的制約,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技術出口限制,我國引進的技術與國際先進技術水平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跨國公司輸出的絕大部分技術屬于二流的,所謂“市場換技術”只是集中在中低水平上,尤其在一些特殊領域的核心技術和關鍵裝備方面,發達國家仍對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實行封鎖。產業技術的發展仍然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
2.整體產業技術水平落后,創新能力不足
我國整體工業技術水平的落后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技術裝備落后。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大中型企業反應遲鈍、復蘇緩慢,必然阻礙技術引進向結構優化、有序發展的方向轉化。其次,多數行業的關鍵核心技術與裝備基本依賴國外。我國企業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強,缺乏對引進技術的系統集成、綜合創新。引進技術固然重要,但建立一個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的機制更為重要。
3.企業用于消化、吸收引進技術的投資不足
引進技術只有與消化、吸收和創新相結合才能很快形成自主創新能力,擺脫對技術引進的依賴。因此,一些國家都大幅度增加這方面的投入。如日本、韓國等國家引進技術和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創新的投入之比是1∶8左右,因而能做到第一臺設備引進,第二臺自主制造,第三臺即能出口。而我國的這一比例僅為1∶0.07.這就造成引進再引進,重復引進,長期不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三、推進我國技術引進的對策建議
1.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鼓勵支持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建立和完善技術中心,形成比較健全的技術開發體系,在主導產品的關鍵技術和集成技術上盡快形成自主開發能力;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效資源,對重點領域、重點項目的技術引進工作進行聯合行動,開展消化吸收與創新工作。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合辦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推動以企業為主、政府扶持、大學與科研院所參加的方式,廣泛建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共同開展投標、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等工作,通過稅收優惠和加大國家財政投入的手段,鼓勵企業加大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投入力度,促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2.加快建設企業技術引進和技術創新促進體系
根據國家產業發展方向和要求,重點支持企業引進電子通信、生物技術、民用航空航天、機械制造、石油化工、清潔發電、新材料、節約能源、環境保護等具有市場潛力且在未來競爭中將取得優勢的或對國計民生具有重大意義的技術。
積極開展多雙邊技術合作。通過加強政府間及非政府組織、企業間交流與合作,突破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促進高新技術的引進;采取聯合研究,合作攻關和對往等多種形式,擴大合作范圍;拓展技術引進來源國,適應企業的技術需求引進不同層次的技術;利用多雙邊合作機制,為雙方企業和科研機構間進行研發和技術合作牽線搭橋。超級秘書網
3.政府要加強對技術引進與創新的引導
由于技術的擴散和外溢,它具有一定外部性,政府應在技術引進與創新上加強引導與投入,這并不是忽視市場的作用,而是由于技術的外部性和現階段缺乏有效的風險資本市場、技術市場條件下的必然選擇。政府應利用產業和財政政策對經濟發展急需的引進技術與二次開發創新給予支持和引導,解決技術消化、吸收創新的資金瓶頸。建立公用科技信息平臺消除國內技術創新與技術引進的分離,使國內自主技術創新與技術引進可以有效地結合。
4.要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技術引進與消化再創新
要把技術引進消化吸收與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緊密結合起來,要把提升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和自主創新工作結合起來,要以科學的發展觀來指導技術引進與消化再創新工作。國家要提出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的相關政策;提出有利于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的財稅、人才等方面的鼓勵政策,既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引進,又要切實做到真正引進了“技術”,探索由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到形成自主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李力:加強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J].中國經貿導刊,2005年7月.
[2]李喜岷:中國技術引進問題及其現狀研究分析[J].云南科技管理,2001.3.
摘要:本文通過對差異教學在信息技術課中的實施,闡明了差異教學對信息技術教學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教學方法,克服了學生掌握知識水平兩極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適應了學生對不同內容的學習需要,有效地解決了班級授課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間的矛盾。
信息技術課以前被稱為計算機課,在我國部分中小學開設已有十幾年的時間,自2000年10月教育部頒布《關于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以來,各地中小學紛紛開始開設信息技術課程,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期。但作為一門新興課程,它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可以不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在改革上就有它的徹底性。但是新課程又缺少一定的教學理念,需要做出更多的嘗試,在探索中前進。這就要求教師從實際出發,實施有差異地分組、有差異地教學。論文百事通這是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也是培養學生競爭意識、適應未來社會激烈競爭的需要。下面就談談筆者在墊江中學信息技術課堂中實施分組、差異教學的具體做法。
一、差異教學的含義
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具有層次性,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起點各不相同,有一部分學生接觸電腦早、基礎好、學習興趣高、接受能力強、自學能力也相當好,有了這些基礎后他們的學習非常順利;相反,有些學生接觸電腦的機會少,對電腦沒有興趣,接受能力也相當差,課堂習慣又不好,這樣的基礎的學生學習起來就有一定的難度。另外,學生自身能力素質也有著較大的差異,如邏輯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等。
信息技術課不同于其他課程,從小學、初中、高中甚至大學都在學習。從該課程的內容上來看,有操作篇、編程篇、硬件篇、軟件篇等,內容不同對學生的要求也就不同。在實踐操作的課程中,如Windows,Office2000的操作,像這樣的操作軟件的學習,深入研究跟淺層的使用相差很大,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需要。因此,教師必須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不同的課程深度。如編程的課程,它與學生的數學水平和邏輯思維能力等都有密切聯系,而這種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與學生從小所受教育都有一定的關系,學生之間的這種能力差異是必然存在的,因此,實施差異教學有深刻的含義。再從硬件條件不同帶來的影響來看,現在,城鎮許多家庭擁有PC機,而農村家庭擁有計算機的相對較少,這在學習計算機的開始階段就可以表現為擁有計算機的家庭的孩子們對計算機和信息的加工處理能力明顯強一些,如果一味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論學生的知識水平如何,在課堂上由老師傳授知識給他們,不可避免會產生這樣的效果,有的學生“吃不夠”,有的學生“吃不好”,有的學生“消化不良”。因此,在信息技術課中實施差異教學至關重要。
二、差異教學的實施
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存在著兩種發展水平,一是現有水平,二是潛在水平,它們之間的區域被稱為“最近發展區”。教學只有從這兩種水平的個體差異出發,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水平,并不斷創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發展區,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差異教學就是根據學生學習的可能性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層次,并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開展教學活動,使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方法更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符合學生學習的可能性,從而確保教學與各層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相適應,并不斷地把最近發展區變為現有發展水平,使學生的認知水平通過教學活動不斷向前推進。
差異教學強調了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學生是有個體差異的,不能以犧牲一部分人的發展來換取另一部分人的發展,學生的個體差異是一份寶貴的可供開發的教育資源。實施差異教學必須完成下面的五個方面的差異。
2.1學生差異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將發揮他的主導作用。教師必須認真研究全班學生的共同特點和個別差異,綜合考慮全班每個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的因素,主要根據學生對計算機操作的掌握程度將全班學生相對分為3個層次,即A,B,C組。A組為優等生,對計算機有很強的操作能力,能達到熟練操作的水平;B組為中等生,對計算機只有簡單操作水平,不能熟練操作;C組為差生,對計算機很不了解,不能進行任何基礎操作的。由于信息技術課是在計算機機房進行上課的,排位置時首先讓C組坐在中間位置,方便老師經常對這些同學進行指導。B組同學挨著C組同學,坐在靠中間的位置。A組同學坐在兩邊的位置。分組后有利于教師上課組織教學,有利于教師上課輔導,有利于學生信息的反饋,充分調動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智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2備課差異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師應按不同層次學生實際情況,有差異性地備課。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確定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分清哪些屬于共同的目標,哪些不屬于共同的目標。在把握教學目標同時,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各層次學生的不同要求,對學有余力的A組學生有更高的要求,除了做完共同的作業,還可以再做一些額外的、難度大些的題目。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求掌握教學要求中最基礎的內容。在設計教學過程中時,要注意新知識導入課題時的深淺程度,重難點知識講解時坡度減緩程度,要以C組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基準,但也要激發A組學生的求知欲。在設計問題及練習時,練習的難度要與學生的層次相一致。設計較易習題讓C組學生能操作能掌握,使他們能體會到成功的愉悅;設計較難習題,讓A組同學操作、練習,增強他們的愉悅感,提高他們的操作水平。這樣的教案設計,既能保證大綱要求的落實和教學任務的完成,也做到了“提優”,更為“后進生”提供了輔的學習。
2.3課堂教學差異
2.3.1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重點是差異施教和差異練習。在課堂教學中,對優生以“放”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導學生自學;對中等生和后進生以“扶”為主,“扶”中有“放”,重在帶領學生學習。這樣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發展區”前進,保證后進生基本達到大綱的要求,優等生盡其所能拔尖提高。
2.3.2課堂練習。
設計差異練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發揮的空間。課堂練習每節課都有,有師生共同完成的,有學生獨立完成的,在練習的設計上要盡量分出不同層次,從作業量上設計必做題、選做題,使學生練習具有彈性,讓各類學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飽”。從作業難度上也要注意設計難易程度,分為基本題、變式題和綜合題,要求各層次學生都能完成基本題和變式題,達到大綱規定要求。在此基礎上,對學有余力的學生要求完成綜合題。總之,通過練習讓各層次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目標可以滿足,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單靠集體指導是不夠的,教學中還要根據教學內容,并結合學生實際有針對地進行個別指導。一般說,A組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扎實,平時接觸計算機的機會很多,對計算機的學習有很大的興趣,所以優生的指導著重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讓他多做一些思維難度較大的題目,另一方面讓他們積極參加計算機方面的興趣小組,擴大視野,拓寬知識面,提高計算機操作能力;B組學生基礎稍微差一些,但能夠掌握課堂上講的基本知識,對計算機的學習有一定的興趣,但獨立思考的習慣稍差些,所以對他們要加強這方面的指導;C組學生計算機知識欠缺多,計算機基礎薄弱。所以對他們要重點輔導。應善于抓住教學中動手操作、聽、讀、寫、想等一切機會,有重點地進行輔導。同時,C組學生做到三優先:優先發言、優先演示、優先輔導。
2.4分類指導
學生做訓練的時候,教師要做好課堂巡視,及時反饋信息,加強對A,B層次學生的輔導。對C層次的學生課后盡可能進行面對面的輔導,積極組織A層次的學生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如開展競賽知識講座,開展創新研究的各項比賽活動,組織成立計算機各個方面的興趣班等,這樣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計算機知識。在平時的課堂訓練中,難度稍低的練習可由A層次的學生幫助C層次的同學,這樣可以加強學生間相互合作的精神,同時通過生生之間的互動,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進步。
2.5評價
評價是信息技術的靈魂和精彩之處。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進行傳統的考試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再加上它不是一門高考的課程,受重視程度不高,如果像其他課一樣進行書面的考試,一方面不符合我們提出的素質教育目標,另一方面由于它更新較快,考試題目容易由于陳舊而失去考核的意義。
全國信息技術課的培養目標中明確提出:中小學生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認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的一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的深刻影響。出于信息技術課的培養目標的特殊性質,必須改變傳統考試方式對學生的信息技術課的考試,應以注重學生主體在整個教學項目活動中是否主動參與、主動探究,是否實現了主體發展,是否以有利于學習能力、實踐能力、探索能力的提高為出發點,根據信息技術教育課的特點和各章節教學內容及平時操作技能的訓練,通過多方面以各種各樣方式進行綜合評價。
評價的差異可以分為平時表現評價和作業評價。平時表現評價是根據學生所屬不同層次的表現來衡量,譬如有些屬于C層的學生,雖然基礎比較差,但他們學習認真,積極向上,盡他們的能力完成了他們力所能及的任務,在這個表現方面的評價他們就是優等的。
另外,可以采用上機方式,考核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及操作能力,也可以讓學生上交自制電子作品,以此來考核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
根據信息技術學的工具性的特點,要求教師不應過多地注重所學知識的對與錯、多與少,而應重點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及應用上。這個評價可以體現同學的信息收集能力(高效與低效)、信息整理能力(閱讀與提煉)、信息傳遞能力(能否以恰當的信息組織形式表現),教師需要通過每個單元的學習或者每個活動,有所側重地提高學生在某個方面的能力,并建立同步評價表作為學生學習反饋和教學反饋。
要實行學生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和老師評價互相結合。這樣,可以更加客觀實際地反應學生的真實情況。學生在進行自我評價時,教師給出相應的評價條例,這里的自我評價包括學生本人的自我表現評價和集體的自我表現評價。同時,在完成某個任務時,學生所參與的小組也有資格參與評價。因為雖然學生有自己的判斷力和思想,但在自我評價時難免會失去一些客觀公正性,因此他所處的小組評價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同時也可以對學生的自我評價產生一定的監督作用。這樣,學生成績評價要在注重教師評價的同時,結合學生自我評價,形成立體反饋,強化了評價的客觀性和全面性。由于學生自我評價,其壓力較小,學生可以充分地交流自己參與項目的體驗、經驗和教訓,從而使學生獲得較為真實的自我認識。同時,小組評價有利于培養學生協作能力、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
三、信息技術課在差異教學中注意的問題
3.1要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不能把劃分到低層次的學生稱為“差生”,更不能歧視低層次的學生,要一視同仁,并更多地給予他們鼓勵。
3.2要注意靈活性
任何學生都有其所長亦有其短,切忌不可把任何一名學生長期置于低層次中學習,否則對于他的心理上的健康成長會造成不利的影響。
3.3要注意各層次的連續性
差異次教學并不是把各層次機械地分開,低、中層次教學只是一個階段,他們最終應向高層次發展。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教學的銜接,保持其連貫性。要讓每個學生明確該層次的目標、要求和學習重點,也應鼓勵每個學生努力向高層次發展,培養他們的進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