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細胞技術論文

細胞技術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細胞技術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細胞技術論文

細胞技術論文范文第1篇

最近新發現的肌腱源性干細胞(TDSC)因在肌腱組織中的修復潛能而逐漸獲得重視,但目前其對損傷肩袖腱-骨界面愈合作用機制研究鮮有報道。既往研究證實,TDSC具有向軟骨、骨分化的潛能,因此其在損傷肩袖腱-骨界面愈合過程中可能扮演著中介作用。Shen等提取兔肩袖組織TDSC并進行培養,用于異體兔肩袖修復,結果顯示12周后實驗組腱-骨界面結構及生物力學指標均優于對照組,認為異體TDSC可增加肩袖膠原沉積,且可分泌抗炎因子以避免免疫排斥反應。Randelli等提取肩袖及肱二頭肌腱組織TDSC并進行培養,比較TDSC與BMSC成骨細胞、脂肪細胞、肌骨骼細胞分化,結果顯示TDSC具備很好的分化潛能,且優于BMSC。Tsai等的研究獲得了與此相同的結果,還發現肩袖來源干細胞可表達種系特異性基因如成骨誘導的Runx2及骨鈣蛋白、成脂分化的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PPAR)-γ和脂蛋白脂肪酶(LPL),成軟骨分化的聚集蛋白聚糖及Ⅱ型膠原α1基因。Cheng等對腫瘤壞死因子-α刺激基因(TSG)-6在TDSC促進肩袖腱-骨愈合過程中的作用進行實驗研究,結果顯示TSG-6為保護性炎性反應性基因,在多種炎癥性疾病或類似炎癥過程中呈高表達,參與細胞外基質重塑,調節蛋白酶網絡,在多種關節炎中有限制炎癥、保護軟骨的作用;認為TSG-6在TDSC促進損傷肩袖腱-骨界面愈合過程中具有良好的調控作用。然而,目前仍存在TDSC含量較少、難以完全分離和純化、缺乏特異性表面標志物等問題,且TDSC體外誘導分化定向誘導機制尚不清楚,因此還需進一步研究。

2骨膜源性干細胞

骨膜可分為內、外兩層,外層致密,有許多膠原纖維束穿入骨質,使之固定于骨面;內層疏松,可產生骨膜源性干細胞(PDSC)、成骨細胞及破骨細胞等。來自內層的PDSC具有一定的分化潛能,因此被認為可能在肩袖損傷愈合過程中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Chen等從大鼠脛骨骨膜組織中提取PDSC并進行培養,將其與骨形態發生蛋白(BMP)-2制成凝膠混合物,采用該混合物對大鼠損傷肩袖進行修復,術后4、8周進行大鼠修復肩袖腱-骨界面組織學及生物力學分析,結果顯示實驗組最大腱-骨界面實效負荷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免疫組化顯示實驗組修復界面存有聚集蛋白聚糖及Ⅱ型膠原蛋白,認為PDSC與BMP-2的混合物可很好地促進腱-骨界面纖維軟骨形成。目前大量實驗將PDSC用于修復軟骨缺損、骨缺損及骨不愈合,但其用于損傷肩袖腱-骨界面的修復鮮有報道,因此PDSC如何在重建腱-骨界面結構中發揮作用,仍需進一步研究。

3脂肪源性干細胞文獻報道

脂肪源性干細胞(ADSC)與BMSC具有相似的分化潛能,其在合適的誘導劑作用下可分化為脂肪細胞、軟骨細胞、肝細胞、心肌細胞、成骨細胞和神經元樣細胞。此外,ADSC具有數量巨大、獲取方便、誘導安全、增殖迅速等特點,是一類有廣闊應用前景的成體干細胞。Oh等采用ADSC修復兔慢性肩袖損傷模型,先切斷兔肩胛下肌腱,6周后形成慢性損傷,此時進行肩袖修復,同時將ADSC注射入肩袖腱-骨區域及脂肪浸潤的肩袖肌肉組織內以對肩袖進行加強修復,6周后從生物力學、肌電學、組織學方面對修復結果進行分析,認為ADSC可促進損傷肩袖腱-骨愈合,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肌肉組織脂肪浸潤區域明顯較小。Kim等對兔亞急性肩袖損傷(切斷岡上肌3周)修復的同時,將ADSC注射入鄰近肌腹-肌腱移行部,術后3周觀察類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Ⅰ受體(IGF-ⅠR)及肌球蛋白重鏈(MyHC)在注射部位的表達,結果顯示實驗組IGF-ⅠR及MyHC表達明顯高于對照組(注射生理鹽水組),認為ADSC促進損傷肩袖修復有可能是通過IGF-Ⅰ信號轉導通道完成的。雖然以上研究提示ADSC對退變性肩袖損傷具有促進愈合作用,但已往大部分研究均認為ADSC自我更新能力較差,不宜作為種子細胞。因•46•此,目前急需尋找更好的誘導劑,使其能更有效地分化成為目標組織,從而更好地促進損傷肩袖腱-骨界面愈合。

4肌源性干細胞體內研究顯示

肌源性干細胞(MDSC)具有自我更新與多向分化潛能的特性,可再生為骨、軟骨、肌肉、血液、神經及心臟組織。近期有研究報道MDSC同時具有肌腱組織的分化能力,但用于修復損傷肩袖研究鮮有報道。Pelinkovic等將MDSC用于修復裸鼠損傷岡上肌腱并進行觀察,結果7d后細胞核呈紡錘形并集成肌腱膠原束,3周后檢測到β-半乳糖苷酶基因表達,表明MDSC分化成表達波形蛋白的成纖維細胞,提示肩袖肌腱基質及原始細胞開始調控注射的MDSC向成纖維細胞分化;認為MDSC因具有分化為成纖維細胞的能力而可用于肌腱愈合組織工程及肩袖損傷治療。

5滑囊源性干細胞滑囊源性

干細胞因肩峰下滑囊與肩袖緊鄰而被認為有可能對肩袖修復產生一定的積極作用。Utsunomiya等將關節鏡下提取的人肩峰下滑囊組織進行滑囊源性干細胞提取及培養,結果顯示肩峰下滑囊組織可作為生物修復肩袖損傷良好的干細胞來源;將其與肩袖殘端、滑膜組織中提取的干細胞進行成骨化及擴展性比較,結果顯示滑囊源性干細胞具有最佳的擴展性及成骨性。Song等對在肩袖修補術中取出的部分肩峰下滑囊組織進行滑囊源性干細胞提取及培養,并用流式細胞儀對其進行分辨,排除造血干細胞及PDSC,再將此滑囊源性干細胞放于陶瓷支架中并將其植入裸鼠體內,其中部分用BMP-12予以刺激分化,最終支架區域出現包含膠原蛋白的腱樣組織;因此認為,作為新型來源的干細胞,滑囊源性干細胞具有腱性組織分化潛能,而BMP-12對該過程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滑囊源性干細胞有可能在肩袖損傷治療中產生積極作用。肩峰下滑囊組織經肩關節鏡手術取材方便,對肩袖修復無影響,但目前滑囊源性干細胞實驗研究較少,仍處于起步階段,其促進損傷肩袖愈合及進行定向誘導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

6結語

細胞技術論文范文第2篇

電力系統的飛速發展對繼電保護不斷提出新的要求,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又為繼電保護技術的發展不斷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繼電保護技術得天獨厚,在40余年的時間里完成了發展的4個歷史階段。

建國后,我國繼電保護學科、繼電保護設計、繼電器制造工業和繼電保護技術隊伍從無到有。在大約10年的時間里走過了先進國家半個世紀走過的道路。上世紀50年代,我國工程技術人員創造性地吸收、消化、掌握了國外先進的繼電保護設備性能和運行技術,建成了一支具有深厚繼電保護理論造詣和豐富運行經驗的繼電保護技術隊伍。對全國繼電保護技術隊伍的建立和成長起了指導作用。阿城繼電器廠引進消化了當時國外先進的繼電器制造技術,建立了我國自己的繼電器制造業。因而在60年代中我國己建成了繼電保護研究、設計、制造、運行和教學的完整體系。這是機電式繼電保護繁榮的時代,為我國繼電保護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電力系統中繼電保護的配置與應用

2.1繼電保護裝置的任務

繼電保護主要利用電力系統中原件發生短路或異常情況時電氣量(電流、電壓、功率等)的變化來構成繼電保護動作。繼電保護裝置的任務在于:在供電系統運行正常時,安全地。完整地監視各種設備的運行狀況,為值班人員提供可靠的運行依據;供電系統發生故障時,自動地、迅速地、并有選擇地切除故障部分,保證非故障部分繼續運行;當供電系統中出現異常運行工作狀況時,它應能及時準確地發出信號或警報,通知值班人員盡快做出處理。

2.2繼電保護裝置的基本要求

1)選擇性:當供電系統中發生故障時,繼電保護除。首先斷開距離故障點最近的斷路器,以保證系統中其它非故障部分能繼續正常運行。

2)靈敏性:保護裝置靈敏與否一般用靈敏系數來衡量。在繼電保護裝置的保護范圍內,不管短路點的位置如何、不論短路的性質怎樣,保護裝置均不應產生拒絕動作;但在保護區外發生故障時,又不應該產生錯誤動作。

3)速動性:是指保護裝置應盡可能快地切除短路故障。縮短切除故障的時間以減輕短路電流對電氣設備的損壞程度,加快系統電壓的恢復,從而為電氣設備的自啟動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還提高了發電機并列運行的穩定眭。

4)可靠性:保護裝置如能滿足可靠性的要求,反而會成為擴大事故或直接造成故障的根源。為確保保護裝置動作的可靠性,必須確保保護裝置的設計原理、整定訓算、安裝調試正確無誤;同時要求組成保護裝置的各元件的質量可靠、運行維護得當、系統簡化有效,以提高保護的可靠性。

2.3保護裝置的應用

繼電保護裝置廣泛應用于工廠企業高壓供電系統、變電站等,用于高壓供電系統線路保護、主變保護、電容器保護等。高壓供電系統分母線繼電保護裝置的應用,對于不并列運行的分段母線裝設電流速斷保護,但僅在斷路器合閘的瞬間投入,合閘后自動解除。另外,還應裝設過電流保護,對于負荷等級較低的配電所則可不裝設保護。變電站繼電保護裝置的應用包括:

①線路保護:一般采用二段式或三段式電流保護,其中一段為電流速斷保護,二段為限時電流速斷保護,三段為過電流保護。

②母聯保護:需同時裝設限時電流速斷保護和過電流保護。

③主變保護:主變保護包括主保護和后備保護,主保護一般為重瓦斯保護、差動保護,后備保護為復合電壓過流保護、過負荷保護。

④電容器保護:對電容器的保護包括過流保護、零序電壓保護、過壓保護及失壓保護。

隨著繼電保護技術的飛速發展,微機保護的裝置逐漸投入使用,由于生產廠家的不同、開發時間的先后,微機保護呈現豐富多彩、各顯神通的局面,但基本原理及要達到的目的基本一致。

3、繼電保護裝置的維護

值班人員定時對繼電保護裝置巡視和檢查,并做好各儀表的運行記錄。在繼電保護運行過程中,發現異常現象時,應加強監視并向主管部門報告。建立崗位責任制,做到每個盤柜有值班人員負責。做到人人有崗、每崗有人。值班人員對保護裝置的操作,一般只允許接通或斷開壓板,切換開關及卸裝熔絲等工作,工作過程中應嚴格遵守電業安全工作規定。

做好繼電保護裝置的清掃工作。清掃工作必須由兩人進行,防止誤碰運行設備,注意與帶電設備保持安全距離,避免人身觸電和造成二次回路短路、接地事故。對微機保護的電流、電壓采樣值每周記錄一次,每月對微機保護的打印機進行定期檢查并打印。定期對繼電保護裝置檢修及沒備查評:

①檢查二次設備各元件標志、名稱是否齊全;

②檢查轉換開關、各種按鈕、動作是否靈活無卡涉,動作靈活。接點接觸有無足夠壓力和燒傷;

③檢查控制室光字牌、紅綠指示燈泡是否完好;

④檢查各盤柜上表計、繼電器及接線端子螺釘有無松動;

⑤檢查電壓互感器、電流互感器二次引線端子是否完好;

⑥配線是否整齊,固定卡子有無脫落;

⑦檢查斷路器的操作機構動作是否正常。

根據每年對繼電保護裝置的定期查評,按情節將設備分為三類:經過運行檢驗,技術狀況良好無缺陷,能保證安全、經濟運行的設備為一類設備;設備基本完好、個別零件雖有一般缺陷,但尚能安全運行,不危及人身、設備安全為二類設備。有重大缺陷的設備,危及安全運行,出力降低,“三漏”情況嚴重的設備為三類。如發現繼電保護有缺陷必須及時處理,嚴禁其存在隱患運行。對有缺陷經處理好的繼電保護裝置建立設備缺陷臺帳,有利于今后對其檢修工作。

隨著電力系統的告訴發展和計算機通信技術的進步,繼電保護技術的發展向計算機化、網絡化、—體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這對繼電保護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戰。只有對繼電保護裝置進行定期檢查和維護,按時巡檢其運行狀況,及時發現故障并做好處理,保證系統無故障設備正常運行,提高供電可靠性。

參考文獻:

[1]王翠平.繼電保護裝置的維護及試驗[J].科苑論壇.

[2]嚴興疇.繼電保護技術極其應用[J].科技資訊,2007.

細胞技術論文范文第3篇

電力系統的飛速發展對繼電保護不斷提出新的要求,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又為繼電保護技術的發展不斷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繼電保護技術得天獨厚,在40余年的時間里完成了發展的4個歷史階段。

建國后,我國繼電保護學科、繼電保護設計、繼電器制造工業和繼電保護技術隊伍從無到有,在大約10年的時間里走過了先進國家半個世紀走過的道路。50年代,我國工程技術人員創造性地吸收、消化、掌握了國外先進的繼電保護設備性能和運行技術[1],建成了一支具有深厚繼電保護理論造詣和豐富運行經驗的繼電保護技術隊伍,對全國繼電保護技術隊伍的建立和成長起了指導作用。阿城繼電器廠引進消化了當時國外先進的繼電器制造技術,建立了我國自己的繼電器制造業。因而在60年代中我國已建成了繼電保護研究、設計、制造、運行和教學的完整體系。這是機電式繼電保護繁榮的時代,為我國繼電保護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自50年代末,晶體管繼電保護已在開始研究。60年代中到80年代中是晶體管繼電保護蓬勃發展和廣泛采用的時代。其中天津大學與南京電力自動化設備廠合作研究的500kV晶體管方向高頻保護和南京電力自動化研究院研制的晶體管高頻閉鎖距離保護,運行于葛洲壩500kV線路上[2],結束了500kV線路保護完全依靠從國外進口的時代。

在此期間,從70年代中,基于集成運算放大器的集成電路保護已開始研究。到80年代末集成電路保護已形成完整系列,逐漸取代晶體管保護。到90年代初集成電路保護的研制、生產、應用仍處于主導地位,這是集成電路保護時代。在這方面南京電力自動化研究院研制的集成電路工頻變化量方向高頻保護起了重要作用[3],天津大學與南京電力自動化設備廠合作研制的集成電路相電壓補償式方向高頻保護也在多條220kV和500kV線路上運行。

我國從70年代末即已開始了計算機繼電保護的研究[4],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起著先導的作用。華中理工大學、東南大學、華北電力學院、西安交通大學、天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重慶大學和南京電力自動化研究院都相繼研制了不同原理、不同型式的微機保護裝置。1984年原華北電力學院研制的輸電線路微機保護裝置首先通過鑒定,并在系統中獲得應用[5],揭開了我國繼電保護發展史上新的一頁,為微機保護的推廣開辟了道路。在主設備保護方面,東南大學和華中理工大學研制的發電機失磁保護、發電機保護和發電機?變壓器組保護也相繼于1989、1994年通過鑒定,投入運行。南京電力自動化研究院研制的微機線路保護裝置也于1991年通過鑒定。天津大學與南京電力自動化設備廠合作研制的微機相電壓補償式方向高頻保護,西安交通大學與許昌繼電器廠合作研制的正序故障分量方向高頻保護也相繼于1993、1996年通過鑒定。至此,不同原理、不同機型的微機線路和主設備保護各具特色,為電力系統提供了一批新一代性能優良、功能齊全、工作可靠的繼電保護裝置。隨著微機保護裝置的研究,在微機保護軟件、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理論成果。可以說從90年代開始我國繼電保護技術已進入了微機保護的時代。

2繼電保護的未來發展

繼電保護技術未來趨勢是向計算機化,網絡化,智能化,保護、控制、測量和數據通信一體化發展。

2.1計算機化

隨著計算機硬件的迅猛發展,微機保護硬件也在不斷發展。原華北電力學院研制的微機線路保護硬件已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從8位單CPU結構的微機保護問世,不到5年時間就發展到多CPU結構,后又發展到總線不出模塊的大模塊結構,性能大大提高,得到了廣泛應用。華中理工大學研制的微機保護也是從8位CPU,發展到以工控機核心部分為基礎的32位微機保護。

南京電力自動化研究院一開始就研制了16位CPU為基礎的微機線路保護,已得到大面積推廣,目前也在研究32位保護硬件系統。東南大學研制的微機主設備保護的硬件也經過了多次改進和提高。天津大學一開始即研制以16位多CPU為基礎的微機線路保護,1988年即開始研究以32位數字信號處理器(DSP)為基礎的保護、控制、測量一體化微機裝置,目前已與珠海晉電自動化設備公司合作研制成一種功能齊全的32位大模塊,一個模塊就是一個小型計算機。采用32位微機芯片并非只著眼于精度,因為精度受A/D轉換器分辨率的限制,超過16位時在轉換速度和成本方面都是難以接受的;更重要的是32位微機芯片具有很高的集成度,很高的工作頻率和計算速度,很大的尋址空間,豐富的指令系統和較多的輸入輸出口。CPU的寄存器、數據總線、地址總線都是32位的,具有存儲器管理功能、存儲器保護功能和任務轉換功能,并將高速緩存(Cache)和浮點數部件都集成在CPU內。

電力系統對微機保護的要求不斷提高,除了保護的基本功能外,還應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數據的長期存放空間,快速的數據處理功能,強大的通信能力,與其它保護、控制裝置和調度聯網以共享全系統數據、信息和網絡資源的能力,高級語言編程等。這就要求微機保護裝置具有相當于一臺PC機的功能。在計算機保護發展初期,曾設想過用一臺小型計算機作成繼電保護裝置。由于當時小型機體積大、成本高、可靠性差,這個設想是不現實的。現在,同微機保護裝置大小相似的工控機的功能、速度、存儲容量大大超過了當年的小型機,因此,用成套工控機作成繼電保護的時機已經成熟,這將是微機保護的發展方向之一。天津大學已研制成用同微機保護裝置結構完全相同的一種工控機加以改造作成的繼電保護裝置。這種裝置的優點有:(1)具有486PC機的全部功能,能滿足對當前和未來微機保護的各種功能要求。(2)尺寸和結構與目前的微機保護裝置相似,工藝精良、防震、防過熱、防電磁干擾能力強,可運行于非常惡劣的工作環境,成本可接受。(3)采用STD總線或PC總線,硬件模塊化,對于不同的保護可任意選用不同模塊,配置靈活、容易擴展。

繼電保護裝置的微機化、計算機化是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但對如何更好地滿足電力系統要求,如何進一步提高繼電保護的可靠性,如何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尚須進行具體深入的研究。\

2.2網絡化

計算機網絡作為信息和數據通信工具已成為信息時代的技術支柱,使人類生產和社會生活的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它深刻影響著各個工業領域,也為各個工業領域提供了強有力的通信手段。到目前為止,除了差動保護和縱聯保護外,所有繼電保護裝置都只能反應保護安裝處的電氣量。繼電保護的作用也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縮小事故影響范圍。這主要是由于缺乏強有力的數據通信手段。國外早已提出過系統保護的概念,這在當時主要指安全自動裝置。因繼電保護的作用不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和限制事故影響范圍(這是首要任務),還要保證全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這就要求每個保護單元都能共享全系統的運行和故障信息的數據,各個保護單元與重合閘裝置在分析這些信息和數據的基礎上協調動作,確保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顯然,實現這種系統保護的基本條件是將全系統各主要設備的保護裝置用計算機網絡聯接起來,亦即實現微機保護裝置的網絡化。這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是完全可能的。

對于一般的非系統保護,實現保護裝置的計算機聯網也有很大的好處。繼電保護裝置能夠得到的系統故障信息愈多,則對故障性質、故障位置的判斷和故障距離的檢測愈準確。對自適應保護原理的研究已經過很長的時間,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真正實現保護對系統運行方式和故障狀態的自適應,必須獲得更多的系統運行和故障信息,只有實現保護的計算機網絡化,才能做到這一點。

對于某些保護裝置實現計算機聯網,也能提高保護的可靠性。天津大學1993年針對未來三峽水電站500kV超高壓多回路母線提出了一種分布式母線保護的原理[6],初步研制成功了這種裝置。其原理是將傳統的集中式母線保護分散成若干個(與被保護母線的回路數相同)母線保護單元,分散裝設在各回路保護屏上,各保護單元用計算機網絡聯接起來,每個保護單元只輸入本回路的電流量,將其轉換成數字量后,通過計算機網絡傳送給其它所有回路的保護單元,各保護單元根據本回路的電流量和從計算機網絡上獲得的其它所有回路的電流量,進行母線差動保護的計算,如果計算結果證明是母線內部故障則只跳開本回路斷路器,將故障的母線隔離。在母線區外故障時,各保護單元都計算為外部故障均不動作。這種用計算機網絡實現的分布式母線保護原理,比傳統的集中式母線保護原理有較高的可靠性。因為如果一個保護單元受到干擾或計算錯誤而誤動時,只能錯誤地跳開本回路,不會造成使母線整個被切除的惡性事故,這對于象三峽電站具有超高壓母線的系統樞紐非常重要。

由上述可知,微機保護裝置網絡化可大大提高保護性能和可靠性,這是微機保護發展的必然趨勢。

2.3保護、控制、測量、數據通信一體化

在實現繼電保護的計算機化和網絡化的條件下,保護裝置實際上就是一臺高性能、多功能的計算機,是整個電力系統計算機網絡上的一個智能終端。它可從網上獲取電力系統運行和故障的任何信息和數據,也可將它所獲得的被保護元件的任何信息和數據傳送給網絡控制中心或任一終端。因此,每個微機保護裝置不但可完成繼電保護功能,而且在無故障正常運行情況下還可完成測量、控制、數據通信功能,亦即實現保護、控制、測量、數據通信一體化。

目前,為了測量、保護和控制的需要,室外變電站的所有設備,如變壓器、線路等的二次電壓、電流都必須用控制電纜引到主控室。所敷設的大量控制電纜不但要大量投資,而且使二次回路非常復雜。但是如果將上述的保護、控制、測量、數據通信一體化的計算機裝置,就地安裝在室外變電站的被保護設備旁,將被保護設備的電壓、電流量在此裝置內轉換成數字量后,通過計算機網絡送到主控室,則可免除大量的控制電纜。如果用光纖作為網絡的傳輸介質,還可免除電磁干擾。現在光電流互感器(OTA)和光電壓互感器(OTV)已在研究試驗階段,將來必然在電力系統中得到應用。在采用OTA和OTV的情況下,保護裝置應放在距OTA和OTV最近的地方,亦即應放在被保護設備附近。OTA和OTV的光信號輸入到此一體化裝置中并轉換成電信號后,一方面用作保護的計算判斷;另一方面作為測量量,通過網絡送到主控室。從主控室通過網絡可將對被保護設備的操作控制命令送到此一體化裝置,由此一體化裝置執行斷路器的操作。1992年天津大學提出了保護、控制、測量、通信一體化問題,并研制了以TMS320C25數字信號處理器(DSP)為基礎的一個保護、控制、測量、數據通信一體化裝置。

2.4智能化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如神經網絡、遺傳算法、進化規劃、模糊邏輯等在電力系統各個領域都得到了應用,在繼電保護領域應用的研究也已開始[7]。神經網絡是一種非線性映射的方法,很多難以列出方程式或難以求解的復雜的非線性問題,應用神經網絡方法則可迎刃而解。例如在輸電線兩側系統電勢角度擺開情況下發生經過渡電阻的短路就是一非線性問題,距離保護很難正確作出故障位置的判別,從而造成誤動或拒動;如果用神經網絡方法,經過大量故障樣本的訓練,只要樣本集中充分考慮了各種情況,則在發生任何故障時都可正確判別。其它如遺傳算法、進化規劃等也都有其獨特的求解復雜問題的能力。將這些人工智能方法適當結合可使求解速度更快。天津大學從1996年起進行神經網絡式繼電保護的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8]。可以預見,人工智能技術在繼電保護領域必會得到應用,以解決用常規方法難以解決的問題。

3結束語

建國以來,我國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技術經歷了4個時代。隨著電力系統的高速發展和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的進步,繼電保護技術面臨著進一步發展的趨勢。國內外繼電保護技術發展的趨勢為:計算機化,網絡化,保護、控制、測量、數據通信一體化和人工智能化,這對繼電保護工作者提出了艱巨的任務,也開辟了活動的廣闊天地。

作者單位:天津市電力學會(天津300072)

參考文獻

1王梅義.高壓電網繼電保護運行技術.北京:電力工業出版社,1981

2HeJiali,ZhangYuanhui,YangNianci.NewTypePowerLineCarrierRelayingSystemwithDirectionalComparisonforEHVTransmissionLines.IEEETransactionsPAS-103,1984(2)

3沈國榮.工頻變化量方向繼電器原理的研究.電力系統自動化,1983(1)

4葛耀中.數字計算機在繼電保護中的應用.繼電器,1978(3)

5楊奇遜.微型機繼電保護基礎.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8

6HeJiali,Luoshanshan,WangGang,etal.ImplementationofaDigitalDistributedBusProtection.IEEETransactionsonPowerDelivery,1997,12(4)

細胞技術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腦心康片;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細胞凋亡;COX2

腦血管疾病是神經系統的常見病、多發病,是目前引起人類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缺血性腦卒中是多種原因引起的一種臨床病理狀態,其腦組織損害是產生臨床征象的病理基礎。在本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方面,中醫藥具有較為顯著的療效和優勢[1]。臨床應用腦心康片治療腦缺血,取得滿意療效。本文旨在通過對大鼠腦神經損傷的行為學改變、細胞凋亡率和凋亡相關基因COX2蛋白表達的觀察,探討腦心康片對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神經保護作用及其作用機制。現報道如下。

1材料

1.1動物Wistar大鼠,雄性,體質量(200±20)g,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動物許可證號:黑動字P00101006。大鼠自由進食、飲水,同等條件下飼養,手術前12h禁食,不禁水。

1.2藥品與試劑腦心康片由蝙蝠葛酚性堿50%、水蛭素50%組成,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實驗中心制備。尼莫地平片,天津中央藥業有限公司生產。銀杏葉片,唐山榮大藥業有限公司生產。COX2抗體(COX2山羊抗兔IgG多抗)稀釋度:1:100,SantaCruz公司。HRP標記的鏈霉卵白素-親和素SP試劑盒、S/P兩步法檢測試劑盒、PV6001二步法檢測試劑盒、兔抗山羊IgG/HRP、山羊抗鼠IgG/HRP,DAB顯色試劑盒,均由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

2方法

2.1分組及給藥方法Wistar大鼠雄性70只,體質量(200±20)g,按照體質量隨機分為7組,每組10只。即腦心康片高劑量組(100mg/kg)、腦心康片中劑量組(50mg/kg)、腦心康片低劑量組(25mg/kg)、尼莫地平組(21.6mg/kg)、銀杏葉片組(135mg/kg)、模型對照組和假手術組(分別給等體積生理鹽水)。各組均連續灌胃給藥7d,末次給藥30min后手術。

2.2大鼠腦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備采用大鼠大腦中動脈線栓法制備不完全腦缺血模型,末次給藥30min后,20%烏拉坦(1g/kg,ip)麻醉,分離并結扎雙側頸總動脈及迷走神經45min,然后松開再灌注2h。假手術組只暴露血管不結扎,其余組均按照上述過程操作。

2.3實驗指標的檢測方法在造模手術完成3~5h,待大鼠蘇醒后,能夠完全自主活動時,進行第1次神經功能評分;分別于末次給藥后24,48,72h進行第2次神經功能評分。行為學評分后處死動物,迅速取出大腦置于冰盤上。將大腦分成兩半,取左側大腦皮層腦組織2g制成單細胞懸液,檢測大鼠神經細胞凋亡率。取右側大腦制成1%的腦組織勻漿,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大鼠腦組織COX2蛋白表達。

2.4統計方法所有數據以±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

3結果

3.1腦心康片給藥前后各組大鼠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情況

結果見表1。表1各組大鼠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基本情況(略)

由表1可見,模型組與假手術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說明造模是成功的。經藥物治療后,藥物治療各組的大鼠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積分治療前與治療后比較,及藥物治療后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積分與模型組的比較,均具有極顯著差異,P<0.01,說明各治療藥物對腦缺血均具有顯著的治療作用,能明顯改善神經功能缺損,使大鼠因腦缺血導致的行為障礙得到部分改善,但還未達到完全恢復的程度,即與假手術組比較,P<0.01。且72h腦心康片治療組的療效優于24h治療組(高劑量),差異顯著,P<0.05,說明腦心康片對腦缺血的保護作用存在著一定的時效關系。

3.2腦心康片對細胞凋亡的影響

結果見表2。表2腦心康片對MCAO大鼠腦組織細胞凋亡的影響(略)

由表2可見模型組與假手術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造模是成功的。所有藥物治療組與假手術組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與模型組比較差異亦顯著,P<0.01或P<0.05。假手術組腦組織的神經細胞可測得凋亡峰,即細胞凋亡率不為0,說明正常的腦組織亦有少量的凋亡現象發生。

實驗結果表明,腦心康片具有明顯的抗腦缺血作用,對神經元細胞凋亡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隨劑量增加,此作用明顯增強。腦心康片高劑量抗腦缺血的作用要優于銀杏葉片,與尼莫地平作用相當,中劑量弱于尼莫地平,但與銀杏葉片作用相當,低劑量弱于尼莫地平和銀杏葉片。

3.3腦心康片對MCAO大鼠腦組織COX2表達的影響

結果見表3。表3腦心康片對MCAO大鼠腦組織COX2表達的影響(略)

由表3可見,經藥物治療后,各組的大鼠腦組織雖可見COX2陽性細胞表達,但與模型對照組比較,均具有極顯著差異,P<0.01,說明各治療藥物對腦缺血均具有顯著的治療作用,能明顯抑制COX2表達,且腦心康片同一時間點的高、低劑量組比較差異顯著,P<0.01;72h腦心康片治療組的療效優于24h腦心康片治療組(高劑量),差異顯著,P<0.05,說明腦心康片對腦缺血的保護作用存在著一定的量效關系和時效關系。

實驗結果表明,在缺血早期,腦心康片具有明顯的抗腦缺血、抑制COX2表達的作用,并存在一定的量效關系及時效關系。

4討論

細胞凋亡是細胞接受導致凋亡的“信號”時,細胞內的蛋白質被激活,啟動內部自身基因調控機制,引起細胞自殺性死亡[2]。近年來日益增多的證據表明,神經元凋亡參與缺血性細胞損傷,并且是缺血引起選擇性神經元丟失的一種重要形式。腦缺血后,細胞因Glu受體過量激活、鈣超載、炎癥變化、OFR、線粒體和DNA損傷而表現出壞死或凋亡兩種死亡形式。在缺血中心區主要以壞死為主,而在缺血半暗帶以凋亡為主;輕度缺血主要引起細胞凋亡,嚴重缺血主要引起細胞壞死。局灶性腦缺血發生后神經元的死亡有兩種不同的方式:細胞壞死和細胞凋亡,并且兩種方式可以并存[3]。

環氧合酶(COX)是催化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限速酶,能引起炎癥反應并導炎癥細胞毒性。其活性在控制前列腺素類物質的合成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COX參與了缺血性腦損傷,是核因子信號轉導的靶目標之一。在正常情況下,成年動物腦內不表達COX-2,在缺血和缺氧引起的炎癥反應中,COX2表達增高,主要在神經元和血管內皮細胞表達[4]。COX-2在神經組織中的表達可直接損傷神經元,并可能引起組織損傷和腦水腫[5]。由于COX2參與了腦缺血后神經元損傷的病理過程,因此阻斷或減少COX2激活,降低COX2表達,皆可減輕由caspase3介導的缺血性神經元損害。COX2抑制劑可顯著抑制缺血易損傷區COX2的活性,抑制神經細胞的凋亡,改善神經功能。

本實驗結果表明,腦心康片具有明顯的抗腦缺血作用,對神經元細胞凋亡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隨劑量增加,此作用明顯增強。腦心康片高劑量抗腦缺血的作用要優于銀杏葉片,與尼莫地平作用相當,中劑量弱于尼莫地平,但與銀杏葉片作用相當,低劑量弱于尼莫地平和銀杏葉片;腦心康片具有明顯抑制缺血腦組織COX2表達的作用,減輕局灶性腦缺血時的炎癥反應及繼發引起的遲發性神經元損害作用,并存在一定的量效關系及時效關系。超級秘書網:

【參考文獻】

[1]丁正同,蔣雨平.臨床顱腦病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361.

[2]蔡豎平,桂秋萍,韓志濤,等.腦缺血-再灌注后海馬遲發性神經元死亡的實驗研究[J].軍醫進修學院學報,2002,23(4):268.

[3]吳偉,史繼新.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后神經元損傷機制及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微循環,2003,7(6):391.

細胞技術論文范文第5篇

土地承包經營權發證就是調查清楚轄區內每個農戶所有的耕地地塊的空間位置、面積,根據第二輪承包合同厘清耕地的發包方(村民集休小組)、承包方(戶主及家庭成員關系,確定四至等信息,根據有關土地承包政策建立登記檔案,給土地使用者發放“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第二輪土地承包合同是以手工填寫文檔表單、沒有圖件。這種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工作效率低,面積不準確,地塊重漏等情況。承包經營權發證是政府的一種行政許可行為,如果出現數據和程序上的錯漏,必將引起很多麻煩。

2地理信息的概念及在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發證工作中推廣的必要性

地理信息是指與空間地理分布有關的信息,表示地表物體和環境固有的數據、質量、分布特征、聯系和規律的數字、文字、圖形、圖像的總稱。其中它所具有的空間信息和屬性信息的統一管理特點是其它信息系統不具備的。我們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發證工作中存在大量的空間數據(地塊圖件)和與之相關聯的屬性信息(發包方、承包方)。以上這此特點為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發證工作中推廣使用地理信息技術提供了必要。同時由于系統處理數據的嚴密性,保證不會出現邏輯錯誤。

3實例研究

①此項目的工作底圖以正射影像圖為主,獲取方式可以用無人機航空攝影或購買衛星影像。無人具有機動靈活的特點,通過外野航飛獲取地面分辨率為0.15米的單張照片及pos數據,外業控制測量,然后進行內業空三加密,生成正射影像圖。

②二輪土地承包臺賬包括的內容有發包方,發包方地址,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等基礎信息;承包方、承包方地址、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等基礎信息;家庭成員姓名、,性別、身份證號碼、與戶主關系等基礎信息。我們輸入時,所有信息全部錄入之后通過承包方姓名在gis中和地塊信息中的承包方姓名進行關聯,以獲取承包地塊信息表、農戶信息表,家庭成員信息表的一致性,這樣數據入庫時準確度比較高。

③外業人員通過正射影像圖和農戶承包地登記基本信息表,入戶實地進行承包地塊權屬調查,由農戶進行確認。對存在爭議的地塊,待爭議解決后再登記。按照農村承包土地調查技術規范對承包地塊進行勾繪,并標注權利人、地塊編碼、地塊名稱和面積,形成承包土地地籍草圖。核實每一個地塊的承包方基礎信息和發包方基礎信息等,包括承包方姓名、性別、住址、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家庭成員姓名、性別、身份證號碼、與承包方的關系以及發包方代表姓名、性別、身份證號碼、住址等信息。本次調查的信息,通過內業人員的錄入之后和二輪承包臺賬進行對比,關聯,以查出錯誤和差別。使得數據建庫時要錄入的承包地塊信息表、家庭成員表、農戶基礎信息表更加的得到了完整性和準確性。

④將調查地塊的信息輸入GIS系統中。GIS系統具有空間和屬性的分析空能,承包經營權工作在此項流程中首先作業員要在CASS系統中進行地塊數據信息等的處理,入庫所需四個表的編排(承包地塊信息表、農戶基礎信息表、家庭成員信息表、發包方信息表),最后通過GIS系統進行數據的輸入。建立以村為單位的數據庫。

⑤利用GIS的工具將屬性信息與空間信息關聯、建立數據庫。數據庫建好之后,利用GIS系統的工具進行承包方,小地塊名,地塊編碼,承包方編碼,地塊類別,是否基本農田、土地利用類型,土地用途、所有權性質等地塊屬性信息的掛接和空間信息的關聯等。使數據庫的信息更加完整。也使輸出的成果信息更加完整。

⑥拓撲一致性、屬性邏輯性進行檢查。在屬性掛接完整之后要進行拓樸一致性和屬性邏輯性的檢查,這是關鍵的一步,在此項工作中,利用GIS系統工具,能夠完整的檢查出拓樸一致性的錯誤,所有檢查出現的錯誤情況可以在本次流程中一一解決。

⑦公示資料制做。完成錯誤的檢查之后,可以出公示資料,包括公示圖及相關表格,利用GIS軟件的制圖工具,進行承包經營權的公示圖的制作;利用屬性處理工具導出公示表格。公示圖中主要標注了承包方、小地塊名、面積、地塊編碼順序碼和社號等信息。此圖信息齊全,在公示期間由外野調查人員入戶由農戶進行確認簽字,錯誤之處進行標注。由內業作業員進行修改。

⑧修改公示中發現的錯誤。公示期間發現的錯誤由外業作業員進行標注,返回內業后由內業作業員進行修改,主要的錯誤有,承包方姓名,小地塊名,社號等的錯誤。在此項工作中如果社號錯誤,會產生一連串的編碼的錯誤,主要是承包方編碼的錯誤,這就需要修改數據庫地塊的屬性和四個表的承包方編碼。因此入庫所需四個表編碼的編排和四表的一致性是數據庫建設的關鍵。作業員必須要仔細認真。

⑨檔案打印。檔案歸檔打印由內業作業人員利用GIS系統工具對數據庫進行修改完善完整之后對進行歸檔的資料輸出編輯及部分資料的打印。包括1:1000標準分幅簽字蓋章圖的編輯打印、歸戶表的輸出編輯打印、登記簿的編輯打印,地塊登記宗地圖的輸出編輯打印、登記臺賬的制作、承包合同的輸出編輯打印、承包地塊信息表的輸出編輯等資料的歸檔。

⑩發證、建立歸戶卡。最后進行發證和建立歸戶卡,在本次工作中要利用GIS系統專用發證系統進行承包經營權的證的打印,以及歸戶卡的編輯打印。

4質量控制

在二軟承包地合同簽定中,各種資料的質量檢查幾乎沒有控制。應用地理信息系統,大量檢查可通過計算機自動實現。實際工作中主要是應用了一些基于規則的邏輯檢查,如:地塊的不封閉,地塊的重疊,組級行政區的不合理、四個信息表編排錯誤導致的與地塊屬性邏輯掛接錯誤等。

5結束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德县| 修文县| 金昌市| 莱西市| 祁阳县| 洛隆县| 新沂市| 上饶县| 铜鼓县| 弥勒县| 泸水县| 巧家县| 越西县| 泸定县| 榕江县| 武宣县| 茂名市| 汝阳县| 金门县| 绥中县| 建平县| 普格县| 翁牛特旗| 白山市| 牙克石市| 罗甸县| 永吉县| 高雄市| 桓台县| 府谷县| 台山市| 沛县| 凌云县| 金湖县| 阿克苏市| 松潘县| 龙南县| 正定县| 荣昌县| 巴彦淖尔市| 萨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