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學教師論文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從語文閱讀教學入手,將德育思想滲透到閱讀教學中
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過精心挑選、膾炙人口、文筆優美、具有一定教育意義的作品。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思想的重要途徑就是閱讀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精讀、細讀、朗讀和反復閱讀的形式體會作品的思路,在閱讀中品味感悟,在閱讀中形成良好的語感,在閱讀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比如在《坐井觀天》時,這篇寓言非常生動有趣,尤其是里面的對話,給小學生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深受小學生的喜歡,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對文章的興趣,適時滲透德育思想。比如:小青蛙聽到井外面的世界十分精彩,它特別想跳出井口看一看,教師可以讓小學生說一說小青蛙跳出井口后,將會看到什么樣的世界?有的小學生說看到綠油油的小草;有的小學生說看到滿園的玫瑰,并聞到陣陣花香;有的小學生說看到了紅彤彤的蘋果;有的小學生說看到了高樓大廈;有的小學生看到了人類殘忍的獵殺它的同伴;有的小學生說看到了大量樹木被砍伐,鳥兒沒有了家園等等。教師這時就應該適當滲透德育教育,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問小學生有沒有什么好的辦法讓小青蛙和我們一起快樂的生活呢?由于受到前面氣氛的感染,小學生都紛紛舉手,躍躍欲試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小學生說做個廣告牌,告訴人們動物是我們的朋友,要保護動物;有的小學生說阻止那些亂砍樹、亂捕殺動物的人,如果不能阻止可以報警;有的小學生說要好好保護環境,不能把動物的家弄亂弄臟。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有趣,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還能使學生的思想意識得到提高,尤其是環保意識和愛護動物的意識都得到了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隨之提高。
二、創設情景教學,在情境中自熱滲透德育思想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特殊的教學情景,讓學生置身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創設情景的方法實際上有很多,比如利用畫面創設情景,利用音樂渲染情景,利用感人的故事創設情景,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在講解《小珊迪》時,教師要深入研究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符合文章內容的音樂,首先在課堂上播放營造出悲切的氣氛,然后教師再導入正課。這樣的教學情景更容易讓學生置身在文章中故事中,喚起小學生對小珊迪的同情之感、美好之感,進而使他們有深入探索課文的興趣。
三、從語文作文教學入手,將德育思想滲透到作文教學中
作文教學是培養小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教學手段,小學生的內心世界通過作文能被反映出來,作文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文的要求是讓小學生寫出真情實感,不說空話、大話、假話。在作文練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認真仔細觀察身邊事物并積極思考,使小學生的創作積極性調動起來,這樣就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看圖寫話作文是小學生經常練習的,給出的是“一位帶著紅領巾的學生扶著一位老奶奶過馬路”,讓學生根據圖意展開聯想寫一段話。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圖片中的意思,教育他們幫助老年人是一種傳統美德。在高年級作文練習時,教師一定要注意選材,在選材中滲透德育思想,比如讓學生寫“身邊的發生的一件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寫同學之間的友誼、圖書角的成立、班級干部的評選、小學生助人為樂的事情……讓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形成團結友愛、關心集體、愛護集體、奉獻的意識。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思想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思想,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思想,在情景教學中滲透德育思想等等。語文教師也應該抓住各種時機積極滲透德育思想,使小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個性,受到思想品德教育,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參考文獻:
[1]楊占津.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07).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學校教育對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各個學科的教學也都負有此項任務。這當中,由于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它的工具性、交際性、人文性的特點,把它與人的生活經歷、內心體驗、個性情感等因素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從而決定了語文教學的藝術特征:隨機性、多樣性、豐富性。語文教學實際上就是師生間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維的相互碰撞、興趣的相互牽移、語言的相互啟迪,是師生共同開發和利用語文資源的過程,這一過程正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臺”。
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為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選好切入點,找準結合點,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機地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在滲透式的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學生全面、主動、和諧、健康的發展。
一、挖掘教材中的積極因素,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中小學語文教材涵蓋的內容廣泛,既有語言文字訓練的內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還包含著各種豐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師應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內容中的心理因素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體驗并內化自身品質。
1、直接與文本對話,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較明顯,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從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如:教學《小馬過河》這篇課文,我讓學生先帶著問題去讀課文“小馬為什么第一次過不了河,第二次過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馬、老馬、老牛、小松鼠進行對話。通過反復朗讀小馬與老牛、松鼠、媽媽的對話,學生體會了小馬兩次過河時的不同心態,同時也感悟到面對困難要思考,勇于實踐,不能依賴別人。這樣,通過學生的自我感悟會促使他們自覺地樹立自立意識,有助于他們消除凡事都依賴父母、老師等人的心理。
2、尋找結合點,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顯,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與“彼之間的結合點,例如在《落花生》一文,教學時,我采用中央電視臺人生AB劇欄目的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組和蘋果組,并進行討論和爭辯:在當今社會,你愿意當蘋果那樣的人,還是愿做花生那樣的人呢?學生在辯論中各抒己見,通過爭辯使學生領悟到:像蘋果那樣的人和像花生那樣的人兩種人各有自己的優點,也各有自己的缺點:像蘋果那樣的人美麗大方,勇于展示自我,但顯得浮華,而花生樸實無華、品質可貴,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現自我的勇氣。最后,我指出:像花生、蘋果這兩類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樣去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特長。通過教師巧妙的設計和引導,以教材為載體,把心理陡康教育寓于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客觀全面地去評價別人,領悟到做一個新世紀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內心美,要勇于展示自我,恰當地表現自我。
二、捕捉課堂中的教育契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在師生的雙邊活動中,課堂教學占據的時間最長。那怎樣充分利用這個黃金時間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來說,教材出現心理健康滲透因素的時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機,但有時候又不能割裂課堂教學的整體,把語文課上成健康教育課,這就要求教師善于捕捉恰當的教學契機。課堂上的教育契機,往往出現在四種時候:其一是興趣激發的時候。有了興趣,才會使思考更主動,產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發的時候。當情感處于飽滿狀態的時候,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于學生去選擇鍵康有益的心理品質。其三是在思維萌發的時候。其四是學習的主動性產生的時候。總之,教學中的契機的出現有時是偶然的,隨機的,這就要教師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
三、開展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實踐活動具有開放性、愉悅性、自主性和活動性的特征,它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同樣蘊含著許許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機。老師要善于把握機會,隨時隨地進行心理教育滲透,這種見縫插針的教育滲透,耗時少,針對性強,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關鍵詞:英語教學;文化背景知識;滲透;策略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它反映著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不同的文化世界。英語教學如果只是側重于語音、語法、詞匯固有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而忽視學生社會文化認識能力的提高,那么就不可能真正地掌握這門語言。在英語教學中,只有把相關文化背景知識融入教學中去,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對這門語言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真正達到教學目的。
一、英語教學中文化背景知識滲透的重要性
1.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由于受到文化習俗和定向思維的影響,難免會遇到思維定式的影響和由于異國文化而產生的沖突和碰撞。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恰到好處地同外國人進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須盡可能地、全面地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尤其是與我國文化有差異的背景知識,如,西方人尊重別人的隱私,一般不打聽對方的私事、年齡、收入、住房、婚姻狀況等。在這一點上,語言學家沃夫森就曾指出:在跨文化交流中,外國人往往能夠容忍、原諒并理解說外語的人在語言方面的差錯,但對無視社會文化差異、使用不當的言辭或非語言行為,卻不能容忍。
2.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結合文章語境的文化背景和內涵,適當地滲透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可以引領學生進入古老和宏偉的西方文化殿堂,接觸英語國家的社會、經濟、歷史、文學、地理、人文、價值取向和社會觀念等方面的知識,領略風格迥異的異域風情,感受西方社會不同的風俗習慣,從而開闊學生的眼界,增長學生的見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可以使課堂變得生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形成一個從語言到文化,再由文化到語言的良性循環。
3.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
英語的閱讀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英語文章的題材各種各樣,包含了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實踐證明: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越豐富,閱讀水平就越強。
文化背景知識是閱讀理解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絕非可有可無。在很多時候即便讀懂、聽懂材料中的每一個單詞、句子,但由于缺乏中西社會文化背景知識,也不能理解其真正含義。如下面這句話“He is one of the literary fat cats.”按照字面翻譯是,他簡直是只大肥貓。其實 fat cat是很早就有的一個俚語,意思是“大亨”,所以原句的意思是:他是文學界的顯赫人物。英語中關于cat的習語很多,但是比作人時,一般給人的聯想都不太好,也許是因為cat 常和巫婆在一起,迷信認為遇到black cat是不吉利的征兆。英語中常用cat指包藏禍心的女人,把脾氣很壞的老太婆稱之為old cat。
二、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背景知識的有效策略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導致了語言的不同。在任何時候教授一門外語,我們必須教授這種語言的文化習俗、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情感觀念與行為習慣等復雜系統。
1.通過詞匯教學,揭示其文化內涵
詞匯(包括單詞、習語和成語等)的學習直接影響著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在詞匯教學時,教師應做到讓學生在掌握詞匯概念意義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準確地了解、恰當地使用詞語。因社會文化背景不同而產生的具有不同褒貶意義的詞匯,除了給學生講清楚其概念意義外,還要介紹它們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有時還可適當擴展知識內容,順便講一些相關的外國風俗習慣等。
例如“狗”這個詞在漢英兩種語言里的表意都是一樣的,但兩個文化群體里的“狗”的文化意義又相差甚遠。中國人常用“狗眼看人”“喪家犬”“狗仗人勢”“狼心狗肺”之類貶義詞語,但是英美國家的人對狗的看法與我們截然不同,他們認為“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忠誠可靠。所以“dog”在英美國家中往往含有褒義,如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是個幸運兒)。
再如,Waterloo(滑鐵盧)原指比利時中部一座無名小城,因1815年拿破侖率軍在此作戰而聞名于世。這次戰役是以拿破侖慘敗而告終的,所以Waterloo一詞就成為“慘敗”和“毀滅”等悲劇性結局的化名詞。如果不了解這一文化歷史背景,學生就無法理解“meet one’s Waterloo”這一成語的真實含義。這個詞還成為一部著名電影的片名,即“Waterloo Bridge”,題目直接揭示了影片的悲劇主題,但譯者并沒有把它直譯為《滑鐵盧大橋》,而是巧妙地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借用中國歷史上另一幕著名愛情悲劇,將其譯為《魂斷藍橋》。如果譯者沒有對英語文化背景的了解,是無法譯出如此經典佳句的。
2.在閱讀過程中,依靠教材講授相關英美文化背景知識
目前各中學都沒有開設專門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識的課程,這就要求教師要立足于教材,盡可能多地從教材中挖掘文化信息。教師要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和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向學生介紹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社會傳統、生活習慣、社交禮儀,還有一些常用的稱呼語、問候語等,幫助學生填補知識結構中有關外國文化背景知識的不足與空缺。如,在講解《牛津高中英語》模塊8第二單元的project From the blues to pop時,就可以把貓王、杰克遜以及披頭士的簡介和代表歌曲融入課文中,并把當時的社會形態、人們的價值觀滲透進去,這樣學生就能更加容易理解文章的脈絡。
3.在聽力口語教學中,滲透文化背景知識
雖然學生平時花了不少時間進行英語聽力口語訓練,但是在真正提高水平上收效甚微。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文化背景知識。
英美人在平時的交流中喜歡使用典故、成語和修辭等,用詞大多源于文學名著、民間傳說及《圣經》、名人演講等,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背景知識,這些往往會影響甚至制約學生的聽力理解。在收聽英語新聞節目時,這種情況更為明顯。
例如,美國《時代》周刊曾經把描述成為Nixon’s Odyssey of China,其中Odyssey原為古希臘詩人荷馬(HOMER)的一部英語史詩,描述Odyssey在古城特洛伊陷落之后所經歷的一段漫長而艱難的歷程,不能不說意味深長。如果不了解這個故事,不知道Odyssey在這里是指“漫長歷程”之意,就很難理解這句話的真正意義。
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語音面貌的培養,還要盡可能地創設真實的文化語境。例如,創設初次見面、打招呼、介紹等社會生活情景,組織學生進行結對練習、角色扮演、小組討論、課本劇等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設想自己置身于英美文化情境中,運用英語進行語言實踐,加深學生對英語國家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等的理解,提高交際能力。
4.結合豐富的課外活動進行文化滲透
文化的內容包羅萬象,僅憑有限的課堂時間以及教師課上的講解是遠遠不夠的。為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我們應更多地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給學生創造出更多了解英語文化,培養交際能力的機會,教師可在課外開設系列專題講座,介紹英美文化背景知識。
鼓勵引導學生多接觸英美原版的東西,如,報紙、雜志、電影、電視、錄像等,也可以通過互聯網了解更多的信息,從中領略英美國家的風土人情、語言行為,體會英美文化與漢文化的差異。
組織學生辦英語報、開英語角、寫英語日記、舉辦優秀作文展、朗讀、表演、寫作競賽、舉辦各種party(如,新年晚會、圣誕晚會)等各種活動,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又豐富了學習形式,使學生更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可以讓學生將各國的歷史故事、傳說故事、經典電影片段等改編成短劇,并進行表演比賽,在發揮學生想象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擴充了文化背景知識。
總之,我們需要正確認識文化背景知識在當前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并在課堂教學及課外輔導中全面地反映出來。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而且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真正達到了學英語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金平.鄧萬學.試論外語教育中的文化教學[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2(01).
[2]張會靜.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跨文化能力的培養[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1(05).
[3]彭小明,鄭東輝.課堂教學技能訓練.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