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石鐘山記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高職 語文 講座式教學 改革
“語文即生活”。
高職語文教學的特點是為學生就業服務,為學生終身負責,著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語文教材十多年甚至數十年如一日,變化少,而經典性文章甚至可以講解上百年。文本不變,生活卻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以不變應萬變,在這里成為搞笑。所以對于語文課程來說,變是常理,不變是僵化。
“講座式教學法”與以往課堂教學方式不同,它更注意學生的主體學習,教師只是起到引導的作用。一個具有時效性和互動性,一個具有長久性和自我性。把上課變為講座,其實就是一個尊重學生主體、調動學生興趣、把課本和生活相聯系的過程。
本文擬通過對高職語文課本中《石鐘山記》等部分課文教學設計的分析,來說明“講座式教學法“在高職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一、“講座式教學法”的特點
(一)對教材的重新挖掘
把“課堂”變成“講堂”,這就要求教師要有一個不同于課文題目的新的“講座”的標題。這不是標新立異,而是教師對教材進行的新的解讀。
教材中的文章,尤其是經典篇目,無數人解讀過,其中不乏名家學者。如何講出新意,真的很難。但是時代在變化,每個人生活的閱歷也不同,理解也各異,所以完全應該有屬于自己的解讀角度。在高職院校的課堂上,不需要眾口一詞,而應該百花齊放。不僅更加貼近生活,而且促進了語文教學的研究。
(二)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視
長期以來,高職語文教學受傳統教學特殊認識論的影響很大,在這種教學理論的支配下,往往導致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體,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學是權威,學生只能認真地聽課,而無法真正地參與。“講座式教學法”則使得學生的參與意識被充分調動起來,對語文學科的熱情也被極大地激發起來。雙向互動,熱烈討論,教學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三)把課堂與生活緊密相連
“講座”必須能吸引聽眾,吸引絕不是討好,而是要從學生的生活出發,結合課文的實際內容,把學生帶入一個全新的學習世界中,這就要求教師對課文進行重新解讀時,讓古人“穿越”到現代,讓課堂回歸到生活。
二、“講座式教學法”的要求
(一)選擇角度,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卡魯爾指出: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中心,只有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他們才能積極主動地學習。[1]許多課文,尤其是文言文,根據教案或參考書來講是打動不了學生的。尤其是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老教師,課文熟得不能再熟了,重點和難點也了如指掌。但是就此可以停止不前了嗎?哪怕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數十年如一日的單調內容連老師也會味同嚼蠟,所以到了重新尋找角度的時候了。
例如在講解魯迅的《〈吶喊〉自序》的時候,我給那節課起名叫“追夢”(當然還可以用“我和我追逐的夢”、“我的未來不是夢”、“夢醒時分”等),首先讓學生覺得很新奇:為什么在課文題目之外又起個名字呢?再一想原來還是首歌的名字,自然就產生了好奇,然后認真地聽下去。
講《石鐘山記》時,我給那節課起了個名字:“永遠的江湖”。學生對文言文和考古不感興趣,但是對江湖和武俠是感興趣的。講《鴻門宴》時起的名字是“真正的男人”(還考慮過用“男人哭吧不是罪”);講《赤壁賦》時起名叫“我要飛得更高”……這樣的課堂導入,學生怎么能不集中精力聽?
(二)層層深入,串聯起課堂教學重點和難點
好的開頭是很重要的,但是虎頭蛇尾肯定是失敗的。激發起學生的興趣,還要與課文密切關聯才行。之所以這樣選擇角度,因為這些題目都緊密地串聯起了相應課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吶喊〉自序》一文中,就是通過作者年少時的“求學夢”、“學醫夢”、“從文夢”等幾個夢產生與破滅過程的回憶,來表達對當時社會及中國人的失望,和對文學救國的美好憧憬;《石鐘山記》中關于石鐘山名稱由來的諸多學說,正如同紛亂的江湖,派別眾多,且各不認同;《鴻門宴》中全是男人,而且文章的重點是人物形象分析,無論是重要人物項羽和劉邦,還是次要人物張良和范增,在歷史上都影響深遠,而評價卻各不相同;《赤壁賦》一文表達的在喜悅與憤懣外表下的超脫情懷,正如同莊子《逍遙游》中的大鵬鳥,想要超脫卻又不能……
如果真的解決了題目中的諸多問題,文章的重點與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三)啟發誘導,深化主題,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思想覺悟和綜合素質。
“教師是過去和未來之間的一個活的環節。它的事業,從表面來看雖然平凡,卻是歷史上最偉大的事業之一。”[2]
讓學生把握文章的重點與難點,是一般課程的教學目標。完成了,也就結束了。但是語文課程,尤其是高職語文課程,與其他學科不一樣。每篇課文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還具有思想性和情感性。“講座式教學法”對課文全新的解讀角度,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工具”,更應是學生學習的“歸宿”。
如《〈吶喊〉自序》一文,學生正是和當年的魯迅一樣處于人生觀剛剛確立的時期,常常會因為夢的虛幻和破滅而困惑與痛苦。魯迅最終選擇了正確的道路,而學生在追夢的過程中如果遇到挫折,該如何面對?我們的理想是僅僅實現自我的價值還是同時也要考慮社會的需要呢?如果同時解決這些問題,相信學生會有更多的收獲。
《石鐘山記》一文中最后結尾,我進行了這樣一個討論:“對于蘇軾來說,遠離朝廷后的生活環境也是一片江湖,在這片江湖上,他不是勝利者。因為和中國古代大部分文人一樣,他的人生理想不是笑傲江湖,而是為國效力。對于我們職業學校學生來說,現在面對的學習環境和即將到來的社會生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片江湖,競爭激烈、殘酷、莫測。要想成功,必須要有絕技在身,此絕技即為‘大膽懷疑,勇于實踐,善于思考’的精神。但是,這就夠了嗎?還要加上什么?……”
至于《鴻門宴》和《赤壁賦》,同樣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與未來需要,進行相關的引導和深入挖掘,讓學生不僅學得知識,還能提高素質,成為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
“要記住,你不僅是教課的教師,也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3]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是的,高職語文教學的對象是復雜的,學生求學的目的是各異的,教材里的課文是不完美的,教材的選擇我們是無法控制的,但是要相信我們自己,我們是有思想有智慧的。只要我們肯動腦,高職語文課程教學一定是充滿希望的。
參考文獻
[1] 張蕾,張彬福.語文之道[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 鄭文樾.烏申斯基教育文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教師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演員。一個優秀的教師就要具有教學的機智和敏銳,能善于發現并且抓住生活中一切可為教學所用的材料,用作教育的資源,使之成為教師的教學道具。
就拿手機來說,它已經成為普及面非常廣泛的大眾通訊工具。據一項權威調查顯示,超過百分之五十的人認為:生活可以沒有伴侶,但是不能沒有手機!隨著人們需求的不斷增加和科技的進步,手機的屏幕越來越大,功能也越來越多,手機完全可以說就是一個掌中多媒體。我們在教學中有必要時,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它的多種功能為教學服務。
一、利用錄音播放功能
1.用于示范朗讀教學。大家都知道,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是化無聲的文字為有聲語言的閱讀活動,是用聲音增強原作力量的必要手段。朗讀文學作品,是對作品的藝術再創造。它從視覺擴大到聽覺,賦予作品以新的藝術生命;它是一種眼、口、耳、腦并用的創造性的閱讀活動。朗讀時倘若借用電化教學,朗讀的效果會更好,學生的情緒會特別高漲。
2.用于配樂朗誦。散文、詩歌教學,選擇與作品格調諧調的樂曲進行配樂朗讀訓練,可以讓學生嘗試與樂曲相融合,在審美追求中提升對作品的理解和演繹,能夠收到陶冶性情、升華思想的教育作用。我們在備課時,根據文章的內容下載一些音樂備用。上課時,可以先范讀或采用朗誦錄音帶,讓學生模仿,再朗讀。在熟練朗讀和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配樂朗誦的嘗試。
3.用于介紹某種聲音。語文課堂教學中往往要涉及到對一些特殊聲音的理解。比如《石鐘山記》中的水石相搏聲,《口技》中模擬的聲音,《這個世界的音樂》中的各種鳥、蟲的鳴叫聲,限于學生的生活經歷,他們往往不能夠通過調動自己的知識內存來加以模擬想象,而絕大多數教師又很難用口技或者語言的形式來進行模擬。如果我們備課時用手機從網上下載,或者利用手機的錄音功能直接從大自然、社會生活、影視資料中去捕捉搜集錄音,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二、利用文字及其傳輸功能
手機短信早已經進入了中學的語文試題,中學生擁有手機比例正在不斷增加。它為我們利用手機作為教具做了很好的鋪墊,提供了豐厚的條件。
1.編輯短信。我們的語文課,永遠沒有下課的時刻。課堂討論的問題沒有結果,課后學生有了感悟,可以通過短信的方式向老師、同學匯報交流。教師也可以向學生征求某一問題的答案。
有一位高中英語教師偶爾瀏覽過一個關于短信詩歌的英國網站,然后決定把這個方法運用到教學當中來,結果大獲成功。這位老師要求學生每一個學期交一到兩次作業,這個作業就是用手機短信寫短詩。每次留作業之后,他都能收到許多條短信。寫得不錯的短信詩歌會被挑出來,連同他的評論一起用短信群發給他的全體學生,或者轉到校刊、其它報刊上發表。上課時間是有限的,所以短信詩歌寫作是一種促進學生練習的方式。短信詩歌寫作的好處之一就是可以吸引年輕人,而且方便簡單,只要靈感閃現,在路上也可以寫作。
2.作為資料卡片。手機的內存越來越大,不少地方利用這一點可以創辦手機報。我們當然要學會利用越來越大的手機內存來存儲資料,建立備課的素材庫,用于教學。備課時,帶著手機到網上下載相關的資料,隨時進行剪輯加工,以便編寫電子文檔教案,從而變成打印教案。
無論哪個學科的教學都要能夠時時在課堂流淌著時代的活水,嚴格地說,所有的課文都是“過時”的作品。那么,要讓學生能夠感受時代脈搏的跳動,不斷地呼吸時代文化的芬芳,語文教師就要不斷地關注社會生活,及時地汲取一些新鮮的營養來滋哺學生。這時候,手機就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三、利用圖片功能
評價好的圖書往往說圖文并茂,圖片直觀、形象,許多情況下能夠超越文字的表達作用。圖片在教學中也是經常需要的。比如,古詩中經常出現布谷鳥這個意象,關于布谷鳥的叫聲不少書上有解釋描摹,但是,尋根究底的學生如果問布谷鳥什么樣,你僅僅靠語言是難以描摹清楚的。現場的布谷鳥的照片往往又很難找到。這時如果你的手機上就有布谷鳥的照片,甚至從動物園里拍到的布谷鳥的動態畫面,就會給學生一個清晰的印象。手機隨時在身邊,做到這一點不難。如果再能夠利用投影儀,在屏幕上播放,那效果當然會更加好。
四、利用錄象功能
現在幾乎所有的手機都具備MP3、MP4功能。3G功能即將普及。我們組織的一次成功的語文活動、某一次有意義的語文社會實踐,或者一堂漂亮的公開課,都可以用手機拍下,以供教學時對參與者的表現作評價,對活動過程做總結,以利提高。也可以傳到網上與人共享。當然,教師也可以隨時捕捉自然、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片段,從網絡上下載一些影視資料來作為教學素材。
五、利用通話功能,實現神州大課堂
教學中往往會遇到許多難題,有的需要專門研究的學者才能解答,有的甚至需要原作者才知道本來的意思——解鈴還須系鈴人。過去通信不便,課堂討論的及時性不能夠得到保證,現在有了手機就方便多了,如果教師能夠課前與一些相關的人取得聯系,就可以實現神州大課堂。
除了上述的作用之外,教學中常常要對某一次考試作試卷分析,免不了要計算均分,利用手機的計算功能就很容易辦到。如果我們要組織一些競賽活動,有限時性的,利用手機的時間功能可以發揮它的秒表作用;課堂教學如果要分為幾個階段,我們可以使用手機的定時功能;利用手機的日歷功能,可以查找某一歷史時間的公歷或者陰歷,根據某人出生時間查出他的屬相……凡此種種,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