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鷸蚌相爭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深入人心,老師們正邁出了可喜的一步:課堂中的聲音多起來了,學生參與課堂的多起來了,課堂上學習變得更加熱鬧。但是用審視的目光去評價我們的課堂教學,仍然會發現不和諧的音符。語文課漸漸變得臃腫了,音樂、圖畫、多媒體、表演等各種喧囂的教學形式名堂很多,花樣百出;同時,因為教師不得要領,曲解了新課程的理念,一味地追求形式,忽略了質量,導致課堂教學效果差。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對課堂進行“減肥瘦身”,重新回歸“婀娜多姿”的體態。
一、“瘦身”——呈現簡約的美
1.“瘦”目標——身輕如燕
語文教師心中要有目標,即我的課堂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我要讓學生學會什么。弄清楚了教學目標,然后再去想用什么樣的方式來達到這樣的目標。要讓語文課恢復“苗條身材”,擺在第一位的是制定簡明扼要的課堂教學目標。
(1)找準起點。
新課標對不同的學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比如,蘇教版重視的寫字教學,從第一學段中的“寫字姿勢正確”“寫得規范、端正、整潔”,目標是入門級的寫字,涵括寫字的姿勢和簡單要求;第二學段上升為“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熟練書寫”,為寫字教學指明了方向;第三學段則是“有一定的速度”“體會漢字的優美”,到了欣賞、評價寫字的初步境界。只有當我們對這些階段目標了如指掌才能百戰不殆,無往不勝,設計的教學目標既能到位又能貼近學生的水平。
(2)學會取舍,目標清晰。
各個學段目標還需要細化到每一個課文。其實仔細研讀課文教材,你會發現每個課文都有很多個的教學目標。比如中年級的《恐龍》,既要讓學生學會生字詞,學會朗讀;要激發學生認識恐龍、走近恐龍的興趣;還不能簡單地淪為介紹恐龍的種類和變遷,教學中必須適當滲透作者寫這類科普文的寫作技巧等等。從字詞到句篇,從理解詞語的意思到縱觀全篇的布局,到作者的遣詞造句的寫作方法等等。短短的一節課能盛放這么多的教學目標嗎?答案是否定的,當然不能。那我們如何取舍呢?其實就是圍繞剛才所談到的找準起點,在文本的最高價值和學生的水平之間找一個最佳契合點,化繁為簡,將教學目標定的專一一些,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一項知識或者技能或者情感體驗等等。
2.“瘦”內容——撥冗留精
課文僅僅是個范例,是承載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媒介。教師在反復推敲之后,削除課文的枝枝蔓蔓,一路“披荊斬棘”直奔目標。如中年級的《剪枝的學問》一課,在學生理清文章的感情脈絡:好奇——半信半疑——驚喜之后問學生:種桃剪枝是個什么學問?課文為什么給我們講種桃樹要剪枝的學問呢?
出乎預料的問題立刻將學生引入深層次的思考,在思維的碰撞中學生感悟課文的價值:學習的不僅僅是種桃的學問,更重要的是從文中悟得人生的道理:有舍有得,舍方能得。這樣的教學設計能讓學生嘗試著從更深的層面去審視課文,既欣賞課文的精妙,又能從另一個視角來欣賞課文,領悟到不同的道理。
3.“瘦”手段,返璞歸真
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迅猛,充斥著我們有限的課堂時間。必須承認的是,有些多媒體的運用是能恰到好處,能讓語文課堂上無法親身經歷、體驗的事物成為眼前景,給樸實無華的語文課錦上添花。但是正因為快捷方便,聲“色”俱全,能很快吸引學生和聽課老師的目光,所以教師們千方百計地想在課堂上運用先進的教學設備,用高科技的手段展示課堂。筆者認為,只有大部分學生都無法親身體驗的事物使用多媒體呈現時才能起到這種效果,其他的多媒體的運用反而會使學生的注意力被影像所吸引,離開課堂教學的正確軌道。所以,語文課還是要返璞歸真,少用多媒體,能不用就不用。
二、“健身”——鋪展厚實之美
“瘦”到弱不禁風也不美。刪繁就簡的語文課設計也不能過于單一、膚淺。減去無效的教學行為,我們應該讓語文課中該充實的地方充實起來。語文學習最重要的就是學會運用語言。那么我們的課文是供我們學習的文本,讓我們學生在理解品悟文本之后學會像課文那樣地運用語言文字。
1.訓練整合,豐盈課堂
線索形的語文教學設計顯得層次清楚、有章可循,可也容易陷入目標單一的泥潭,把聽說讀寫割裂開來,如此訓練學生仍然不得學習之法。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選擇訓練的點要是整合的一個點,把聽說讀寫都融入進去,這個點就充實了,豐滿了,訓練的是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
如寓言故事《鷸蚌相爭》,我們可圍繞讓學生明白故事的寓意、仿寫對話為教學目標,設計整合訓練的板塊:默寫幾個詞語;學習復述這個寓言故事;領悟漁翁的喜笑顏開是因為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捉到兩個;想象續編故事。這樣的板塊整合能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如第一部分的“詞語默寫”,分別是張開殼曬太陽;啄肉;相持;喜笑顏開。簡簡單單的默寫詞語,其實蘊藏著幾個用意:會認真傾聽,這是一項很重要的人際交往能力;學會尋找課文的
關鍵詞 語,有了這幾個
關鍵詞 語就能概括故事的梗概。接著讓學生根據這幾個詞語學會復述寓言故事,在不斷練習復述的過程中內化文本語言,習得語言表達的精妙之處;最后學著文中的對話方式續編鷸蚌相爭故事后續。這樣的整合板塊設計既能條理清晰,又能在該著力的地方充分施展“手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聚焦表達,課堂輕盈
語文學習不光是要讀懂作者的文字,還要弄清楚作者表達方式的特色。這些隱藏在文章中的學習價值需要我們教師去挖掘,去取舍。如《趕海》這一課,它的寫法很有特點,如首尾呼應。開頭和結尾用相同的一首歌詞,既能表達作者趕海時的愉快心情,又能使文章渾然一體,洋溢著濃濃的熱愛大海、熱愛生活之情。緊接著,筆者讓學生根據老師出的“童年趣事”的作文題目,來寫一個首尾呼應的開頭和結尾。學生既得意又得言。
3.時間充裕,表達充分
課堂練筆是一種能快速學習寫作文的捷徑。為了避免出現小練筆只是個“花架子”——只看學生手不停揮,不注重學生寫的質量。因此,我們要給足時間,讓每個學生都能完整經歷仿寫的過程,在不斷地、反復地練筆過程中領悟表達的魅力,學會正確表達。
美麗的金秋,伴著飄飛的黃葉,我們齊聚天津,進行了一次難忘的“國培”之旅。
有幸聆聽了天津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院長楊寶忠教授的講座,我受益匪淺。楊教授站在專家的高度,為我們闡述了現代學校變革的時代背景,并且深刻剖析了其歷史進程。講座事例真實生動,楊教授深邃的思想和見解發人深省。其中,講到他去某所學校聽一年級語文課,一個學生讀書吐字清晰,聲音洪亮,于是在老師的要求下,全班學生異口同聲地稱贊她“棒棒棒,你真棒”。講到這時,與會老師都發出了會心的笑聲。是啊,什么時候我們的贊賞竟然變得如此整齊劃一,流于形式?我們贊賞言語的貧乏無力和孩子們個性化的思維表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對孩子們出色的表現缺乏發自內心的由衷贊嘆。當然,過于夸大的贊賞也是不可取的,只有恰如其分的贊賞,才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
記得2009年草長鶯飛的初春,我有幸現場觀摩了支玉恒老師的一節語文課《匆匆》。一襲紅色長衫,精神矍鑠的支老師輕松地把學生帶入散文的情境之中,然后放手讓學生去讀,層層深入,一遍又一遍地讀。在學生充分朗讀了課文的基礎上,很自然地請他們談體會,交流困惑。當時有個學生就句子“我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裸地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提出了質疑,因為前面已經讀了好幾遍,所以馬上有學生站起來解答:“我認為裸的意思是說光著身子,沒穿衣服。”話音剛落,會場上就響起了一陣笑聲,這個答案是不確切的,因為這句話中有兩個“裸”,而第二個裸有著更深層次的含義,它是作者朱自清先生對于自己虛度的二十多個春秋一事無成的哀嘆。對于這樣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不能完全理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當時,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那個學生身上,令他一時不知所措。我想:如果此刻講課的老師是我,該怎么評價他的回答呢?是直接否定?還是讓他再想想?這時,只見支老師走了過去,看著他說:“第一個裸就是這意思,一針見血,好!可是第二個裸并不完全是這個意思,再思考!”接著又有學生舉起了手……多么睿智的答復啊!簡簡單單卻絲毫不含糊,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既肯定了學生回答問題時有價值的東西,又指出了存在的問題和思考的方向,對于知識性的內容沒有一句似是而非的評價!這是多么恰如其分的贊賞啊!
去年冬季,西工大附小的王廣智老師為我們做公開課《鷸蚌相爭》。王老師幽默風趣,課堂氣氛輕松愉快,師生交流充分,學生思維活躍,奇思妙想層出不窮。根據王老師的教學設計,這節課后半節有個指導背誦的目標,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王老師在學生反復閱讀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挑戰――誰能把課文聲情并茂地背下來,他就是師者之師!一聽這話,學生都興奮起來,能給這么有意思的王老師當老師,那多自豪啊!于是,一時間禮堂里書聲瑯瑯,不一會工夫就有人舉起手來,可是,第一個站起來的學生太緊張,不停地“卡殼”,于是王老師隨機指導了難以背誦的句子,第二名學生背誦比較順暢,王老師又相機鼓勵學生帶著動作,入情入境地背誦,這樣兩遍背誦之后,大多數學生都會背了。就都搶著要背,一番爭搶之后,一個男孩子脫穎而出,聲情并茂地背誦贏得了在場老師們熱烈的掌聲。背誦完后,王老師用贊賞的目光注視著他,然后輕輕走過去,向這名學生深深鞠了一躬!他的動作那般自然而真誠,會場上再次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我想:對于那個孩子來講,這一躬,不僅是對他這次背誦最高的褒贊,更會使他終身受到鞭策和鼓勵!
其實,喜歡看書的朋友會有一種相似的體會:打動我們心靈的并不是華麗辭藻的堆積,而是文章中令我們產生共鳴的情節,哪怕敘述的語言再平實無華,也會在我們的腦海中留下永恒的印跡!所以,真正令我們為之動容的不是文章的形式,而是真實的內容。以上兩位老師給我們的啟示很深刻,因為他們有著相同的教育思想,那就是真誠地賞識每位學生,敢于批評指正,把評價的度把握得準確無誤!運用富有智慧的評價語言和肢體動作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善于調整長于鼓勵,使課堂呈現出了一種相互啟發、由衷賞識、師生融融、教學相長的和諧氛圍。
【關鍵詞】群文閱讀;困惑;對策
最初聽說“群文閱讀”四個字,緣于一次國培之旅,講座中,洛陽名師許利平老師將自己近年來與同事在群文閱讀之路中的探索與收獲及群文閱讀教學的必要性傾囊相授,同時還為我們推薦、介紹了一位在群文閱讀之路上已頗有建樹、卓有名氣的先行者――蔣軍晶老師。懷著一份好奇、帶著一份敬仰,更多的是對群文閱讀教學之路的向往,我拜讀了蔣軍晶老師的多篇文章及教學實錄,對“群文”有了初步的了解。無獨有偶,適逢2015年度河南省教研室組織開展中小學群文閱讀實踐研究專項課題,我積極參與,引領學校優秀骨干教師投身其中,重點研究群文閱讀中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結合策略。
一、初步認知群文,理論學習尋支點
群文閱讀是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后教師和學生圍繞議題展開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群文閱讀是相對于單篇閱讀應運而生的,沒有單篇就沒有群文閱讀;單篇教學是“例”,是精讀和講讀;群文閱讀是“組”是“群”,是略讀是瀏覽。精讀以單文為例,是得意得言得法,是舉一;而群文略讀是“以廣見深”,是“以博見專”,是反三。群文閱讀教學要處理好五大關系:教科書與群文的關系,精讀與略讀、瀏覽的關系,訓練閱讀和發展思維的關系,學讀與學寫的關系,群文閱讀與整本書的關系。
從課題開題以來,我按照課題開題報告的計劃要求全體成員全方位廣泛閱讀群文閱讀相關理論書籍,我們重點閱讀了《中國兒童閱讀6人談》、《群文閱讀的嘗試與思考》《群文閱讀新語文讀本》這三本書籍厚實自己的文化底蘊,在平時的教研中遇到困境或瓶頸時力求找到理論依據為自己撥云見日。同時,有目的地矯正學生不良閱讀行為,利用學校微信群分年級為學生做好每日推薦,鼓勵家長也踴躍參與其中,和孩子親子閱讀,共同交流、體會和感受,有意識地讓家長、學生明白一個多元化的大閱讀時代即將到來,學校中的教科書僅僅是一塊跳板和支撐點。群文閱讀讓課內大量閱讀有了實施路徑,它不但使教學內容更加飽滿、鮮活,還將語文課堂的教與學的方式變得靈活富有彈性,它會改變傳統教學評價的價值取向,成為改良課堂教學的有力武器。
二、深入思考引困惑,山窮水盡遇瓶頸
面對群文閱讀這一新生事物,我們充滿了好奇、迷茫、興奮,蹣跚而行,一路探索。望文生義,有的老師認為群文閱讀就是幾篇文章的組合,在一節課里多讀幾篇文章,簡單理解就是量的增加。因此,課堂上看到孩子們在囫圇吞棗地讀,只能看到量的變化。有的老師還未能從單篇閱讀教學的模式中脫身出來,詳細的講解代替學生的集體建構,單向輸入代替共同參與。對于文本的閱讀還停留在蜻蜓點水,隔靴搔癢的狀態。初期嘗試,僅增加了教學工作量,老師們完全沒有享受到群文閱讀“悅讀”快樂。
經過一段時期的摸索和調整,我們發現在研究過程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難的就是找準“基點”,“異徑”對接。課內外閱讀要鏈接好,以文本為基點,打破傳統的“線性”閱讀方式,最終形成走出文本、家庭、社會等共同參與的呈輻射式“球形”立體閱讀方式。在群文閱讀中,強調用教材教。以往的課堂教學,強調教教材,重視課課精,課課清,強調文本的重要,學習內容是以“一個文本”為視野的。在進行群文閱讀的探索和嘗試之后,怎樣合理安排文本和引入文章的學習時間是我一直在思索的問題,群文閱讀的路上,種種困惑束縛了前行的步伐。
三、反復實踐終突破,柳暗花明出對策
群文閱讀的路上,困難并不能阻擋大家前行的步伐,在以教材為點的集體備課活動中,大家依舊熱情高漲,共同研討,不斷爭論,將諸多疑惑梳理歸納為三點:教材有什么內容是必須掌握的?可以刪掉哪些不必要的問題?文章和補充文章的契合點在哪?這樣不斷大膽地重組加工教材,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更加明晰,學習的規律更加顯性。
帶著這些問題,我如饑似渴,查閱了許多關于群文閱讀的教學實錄,如蔣軍晶老師的《去年的樹》《創世神話》《橋》,曹海棠老師的《一圈一圈往下繞》《讀古詩,想畫面》《勇氣是什么》《有意思的顛倒歌》等,這些教學設計讓我對群文閱讀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鼓勵老師們試著進行了一些課堂教學改革,大膽地選用多種文類的文本,包括豐富學生文學體驗的文學類文本,例如神話、故事、寓言、散文、童話、詩歌等文種行文特色和敘事風格的作品。教材中的課文,主題是往往是明確的、正向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篇幅是有限制的,語言也是經過規范的,詞語的選用是經過衡量的,這就是大家所說的“教材體”文章,而“群文閱讀”,選文的自由度大大增加,選文努力保持原貌,不隨意刪、換、改,包括保留原文的文字風格,保留敘述的復雜性,大大豐富了孩子們的課外閱讀量。比如:在教學古詩《絕句》時,我們讓孩子們熟讀詩句,借助插圖猜詩意,領會詩的意境,落腳點放在詩句的特點: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遠有近,并引入杜甫的其他兩首《絕句》,讓孩子找出這些詩篇里有沒有這樣的特點。在教學寓言《鷸蚌相爭》時,我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和表演鷸、蚌爭執的情景,再讓孩子明白它們錯在哪里,體會寓意。接著再引入另外兩篇寓言,通過填寫表格歸納出寓言的幾個特點:篇幅短小,道理深刻。再如:某版本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15課《錫林郭勒大草原》,這篇課文以動靜結合的方式寫出錫林郭勒草原的廣闊美麗和歡騰,以此為契合點,我們挑選了一組運用了動靜結合寫作手法的文章《海》《第一場雪》《鳥的天堂》,古詩《絕句》《鳥鳴澗》《山居秋瞑》,豐富課程資源,在學習課文之后,通過類比朗讀,讓孩子初步感知動靜結合寫作方法的妙處。
一段時間摸索下來,老師們的課堂悄悄發生了轉變:1.探究的課堂。學習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學生就是知識的探索者。以往,教師單向的知識傳授雖然來得方便快捷,但是,沒有起到讓學習真正發揮的作用。群文閱讀是挖掘教材的元素,明確課文與課外閱讀之間的聯系,通過群文教學,讓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學會運用。2.讀書的課堂。群文閱讀,強調的是閱讀量。在同一單元下,課內文本4篇,課外文本8篇,較以往閱讀量明顯增加。在讀書的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通過朗讀、默讀、瀏覽、批注等方式進行學習,在讀中學習讀的方法,在讀中獲得規律。
群文閱讀是一種兼具高性價比和可操作性的閱讀教學方式,轉變了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構建了多元、開放、包容的課堂教學模式,建立了師生學習共同體,優化了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打造了優秀的課堂形態。旨在擴大學生閱讀量,提升閱讀力,發展思維,變化氣質,促進讀寫結合等。量變一定會帶來質變。群文閱讀,是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標志,值得研究、推廣、實踐。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群文閱讀教學,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一片新天地,是小學語文教學從“少慢差費”走向“多快好省”的一條新途徑。我們有幸成為群文閱讀的探索者和實踐者,經過不懈地努力,相信用不了多久,群文閱讀將如一顆顆萌芽的種子,長成參天大樹,枝繁葉茂,綠意蔥蘢!
【參考文獻】
[1]于澤元,王雁玲,黃利梅:《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出版者《中國教育學刊》2013年第6期
[2]趙鏡中,《從課文教學走向真正的閱讀教學》
[3]姚婷,《群文閱讀――有效的閱讀策略》,出版者《小學語文教學》,2013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