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醫院制劑室實習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現狀
一般意義上的會計信息失真,是指信息提供者通過非法手段或利用會計方法本身的缺陷而有意識地提供誤導性的財務報告,使投資者和債僅人等信息利用者受到損害的行為。信息提供者利用其信息優勢,采取欺詐手段不合法地調整企業的贏利,其有些手段貌似合乎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要求,但是突破了一定的限度,已成為不合法的操縱行為。
事實上,因會計信息失真導致經濟管理和宏觀決策失誤而造成的間接損失遠比其造成的直接損失要大得多。而這巨大的信息失真大都源于弄虛作假,出自會計人員之手。現在,造假已不局限于企業和某些職能部門,以“獨立、客觀、公正”為生存之道的中介機構也身陷其中。國家審計署2001年組織對16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會計報表審計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了檢查,結果表明注冊會計師審計業務質量令人擔憂。在檢查中,共抽查了上述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32份審計報告,并對21份審計報告所涉及的上市公司進行了審計調查,檢查發現有14家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23份嚴重失實的審計報告,造成財務會計信息虛假71.43億元,涉及41名注冊會計師。近年來,證券市場上接二連三出現的“深圳原野”、“紅光實業案”、“瓊民源案”、“鄭百文”和“銀廣夏事件”等無不暴露出會計師事務所存在的造假問題。會計信息的嚴重失真,不僅直接侵害國家利益,擾亂國家經濟秩序,導致宏觀經濟決策信息紊亂,而且加劇了整個社會的誠信危機,甚至動搖了廣大群眾對我國經濟發展前景的信心。會計信息失真已成為一大社會公害,正引起越來越多人們的廣泛關注。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說有人為因素和非人為因素,下面就此分別予以剖析:
(一)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人為因素
會計信息失真的人為因素主要是在會計活動中當事人為了個人利益,事前經過周密的安排,故意以欺詐、隱瞞、舞弊等手段,使會計信息歪曲反映經濟活動,或制造虛假的會計事項。
1.企業主管部門干預。有些地方政府和企業主管部門領導為突出政績,給企業下達硬指標,強行壓任務。當企業完不成目標任務時,又有意識地引導企業虛報利潤、隱瞞虧損。結果造成某些人受益,企業職工遭殃,國家利益受損。
2.企業領導偽造成果。某些企業為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或者當企業遇到困難、或經營不善、或經濟效益不理想時,弄虛作假有利于爭取貸款、吸引外資,壯大自身實力。
3.財會人員的素質不高。可以說,所有會計信息失真都與財會人員有關。但就其主觀原因而論,又可大致分為故意行為和過失行為兩種。故意行為是財務人員道德素質低,名利思想嚴重,法制觀念淡薄,主動或被動地有意編造假賬、假報表,提供虛假信息來欺上瞞下,以謀求個人利益。如根據領導意圖隨意調整或編造會計信息就是典型的故意行為,是明知故犯。過失行為則是由于企業會計人員業務素質不高,理論水平低,對法規政策理解不透,對實際情況不甚明了以及具體操作能力差、責任心不強造成的,這也是我們會計基礎工作差的具體表現。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非人為原因
上面所述無論外部原因還是內部原因,都是人為干擾造成了會計信息的失真。實際上,由于會計核算本身的客觀局限性也會導致會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出現失真,主要表現在:
1.會計環境變化與會計方法變化的不同步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運動環境是瞬息萬變的,如物價變化和隨機事件的發生等,都會對價值運動的流量、流向發生影響。而會計核算的規定,原則上又是相對穩定的,加之會計本身是反應性的,導致會計信息與實際情況存在“時滯”現象,這就必然產生會計信息反映的誤差和失真,市場越是不穩,競爭越是激烈,這種誤差和失真度就越大。
2.會計確認計量的假定和估計性。在會計核算中,存在許多不可確知和難以準確計量的因素,因此,會計確認和計量工作有時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計方法。如固定資產使用期限、預計殘值、折舊率的確定,以及一些共同費用的分攤、收發材料的計價、費用跨期分配和成本結轉等,都只能是近似的結果。因而,會計信息不可能絕對精確地與客觀價值運動相符合。
醫院是一個暴力事件高發場所,暴力包括言語(或心理)和身體暴力。醫生是最主要侮辱源,其次是患者、家屬、同事、上級。而長期重醫輕護讓護士充當醫患信任危機出氣筒。醫院應對暴力預警機制缺失,護士會因為某一特殊事件受侮辱或心理創傷,進而產生強烈離職意愿,并迅速導致離職行為發生[7]。醫院和相關管理部門應致力創造安全舒適工作環境,減少侵害事件發生。2 、降低護理人員離職意愿的對策2. 1 穩定護理專業觀,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教育老師教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正確職業認知,堅定專業信念,加深對護理作用、性質、地位和發展認識,結合護理專業開展愛崗敬業講奉獻報告會,結合課外實踐,促進職業情感和個性和諧發展。臨床老師加強護理知識和技能實際應用,提高業務水平和專業素養,激發學習積極性,形成正確臨床思維,增強專業信心,堅定專業信念。2.2 評先進樹標桿,加強媒體宣傳。
護士工作平凡而偉大,全社會都要關心、支持、尊重護士,評最佳護士、服務明星,通過媒體表彰宣傳,推動尊重護士良好風尚。2.3 提供休息場所,改善工作和休息環境。
良好工作生活環境使護理有秩開展,使服務價值較好體現,產生健康平衡心理,激發護理工作熱情,為病人營造和維護良好治療環境。
論文關鍵詞:心理賬戶;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
1 心理賬戶的理論發展
1.1 心理賬戶的產生
芝加哥大學著名行為金融和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德薩勒(Richard Thaler)于1980年,首次提出“Psychic Accounting(心理賬戶)”概念,是對金錢分門別類的分賬管理和預算的心理過程,用于解釋個體在消費決策時為什么會受到“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effect)”的影響。1984 年,卡尼曼教授和特韋爾斯基教授認為“心理賬戶”概念用“mental account”表達更貼切。卡尼曼認為,心理賬戶是人們在心理上對結果(尤其是經濟結果)的分類記賬、編碼、估價和預算等過程。
薩勒認為“心理賬戶”是人們在心理上對結果(尤其是經濟結果)的編碼、分類和估價的過程,它揭示了人們在進行(資金)財富決策時的心理認知過程。由于心理賬戶的存在,使人們在行為決策時常常偏離基本的經濟人理性原則。薩勒在研究中發現,根據財富的不同來源,財富的不同消費支出以及財富的不同存儲方式,心理賬戶可以分成多種類別,這些類別之間具有不可替代性。一是不同來源的心理賬戶之間具有非替代性;二是不同消費支出的心理賬戶之間具有非替代性;三是不同存儲方式心理賬戶之間的非替代性。
1.2 基于心理賬戶的個人決策模式
心理賬戶的提出是為了研究人們在行為決策時候的非理性經濟行為,我國學者李愛梅、凌文輇已經開始對心理賬戶的內隱結構進行研究,研究發現在心理賬戶中除了現在學者公認的經濟賬戶外,實際上還存在著情感賬戶。即在經濟賬戶之外,人們還根據自己的情感,運用著情感賬戶影響對事情的評判和決策。由此可以得出基于心理賬戶的在不確定風險下的個人行為決策模式,如圖1。個人心理賬戶中的經濟賬戶和情感賬戶在環境因素和歷史因素的影響下形成了決策的預期參照水平,通過預期參照水平和現實水平的比較,衡量得失價值效益進而做出決策。
2 關于知識型員工激勵
“知識型員工”是美國學者彼得德魯克發明的,指的是“那些掌握和運用符號和概念,利用知識或信息工作的人。”知識員工的特點是:高學歷、個性化、自主性、發展性、成就感。要想調動知識型員工在工作中的積極主動性,就應分析知識型員工的特殊需求,采取有針對性的激勵模式。知識型員工需求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以高層次需要為主導需求,追求不斷學習和自我實現。知識員工要求不斷的學習和自我發展。知識員工具有的知識資本為企業創造了利潤,為了知識資本的保值和增值,在知識更新加速的今天,知識員工必須保持繼續學習的態度。通過學習,知識員工才能補充和更新知識,適應現代知識人才的競爭,提高創新能力,得到自我發展。
第二,更加關注工作的激勵性。根據赫茲伯格的激勵—保健雙因素理論理論,知識型員工的薪酬待遇水平已經比較高,較高的薪酬福利待遇對于吸引和留住知識員工會起到保障的作用。但要真正激勵他們發揮自己的潛能和創造力,提高知識員工的滿意度,還在于工作的挑戰性和成就感、職業生涯發展等方面。知識員工追求工作獨立性和自主性,這種獨立自主性要求較少的職級壓迫和更多的自我決策權,而且需要柔性的工作制度和寬松的組織氣氛。
第三,具有較高的成就需要。心理學家麥克萊蘭認為,需要決定行為。具有高成就需要的知識型員工,努力爭取成功,追求優越感,希望做得最好。作為高素質的知識員工,在滿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基礎上,他們更注重自我價值實現。知識員工愿意從事創造性和挑戰性的工作,通過自己的知識發現并解決難題,凸顯自身能力,使工作更具意義,實現自我價值。知識員工更看重成就激勵和精神激勵,認為在工作中取得了實質性的成果才是價值的實現與自身能力的證明。
現行的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沒有針對性,重物質激勵輕精神激勵,激勵機制不健全,缺乏系統性、科學性和前瞻性,致使制度本身就存在著缺陷,而在執行過程中缺乏必要的保障機制和反饋機制,激勵效果差強人意。
3 基于心理賬戶的知識型員工激勵
3.1 基于心理賬戶的知識型員工激勵
知識型員工在經濟賬戶和情感賬戶的共同作用下會形成心理賬戶中關于個人激勵的預期參照水平(x),個人會將其與激勵水平(y)進行對比。當現實激勵水平(y)>預期參照水平(x)時,就會受到積極的正向激勵效果;當現實激勵水平(y)
3.2 基于個人經濟賬戶的知識型員工激勵措施
人,首先是經濟人,實現收益最大化,是個人工作的基本驅動力。雖然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人們生活水平已經顯著提高,然而,物質需要始終是人類的第一需要,員工進入企業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獲取一份與自己貢獻相對等的勞動報酬,知識員工也不例外。對員工的激勵是否有效首先取決于是否能夠實現員工個人經濟利益的最大化,針對知識型員工的薪酬體系尤其應該充分體現知識對企業價值創造的貢獻率。首先,要加強薪酬激勵措施,在企業或組織建立知識資本化激勵制度,可以采取以下方式:結合員工可持續貢獻能力、業績等條件以股權形式分配給員工不同比例的股票;對擁有核心知識能力的員工,可以采取知識股權期權制度或者采用股票期權。其次是要提供長久的培訓和發展激勵。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信息爆炸,新技術、新思想層出不窮。給員工提供具有價值的培訓和職業發展機會是吸引留住核心知識人才的重要措施。
這里的分析將從“佛教哲學-宗教哲學-哲學”的角度入手,因為五蘊說和十二因緣說都屬于“佛教哲學”這個理論層面。佛學較之其它宗教理論的特點之一,在于哲學理性思維的特別發達,因為它之追求解脫的道路,乃在于“佛”(Buddha)即“覺”或者“覺悟”。如果說基督教是“因信稱義”的,那么佛教就是“因覺稱義”的:真正的佛教并不是“信仰了才能理解”,而恰恰是“理解了才能信仰”。[1]而需要理解或“覺悟”的,正是佛教“哲學”告訴人們的東西。
我們的研究結果(參見下表)[2]表明,五蘊說和十二因緣說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它們之間具有邏輯結構的關聯,但是并非在同一層次上的一一對應。實際上,五蘊是十二因緣中各支的共同基礎。它們之間具有源流的關系,即五蘊是比十二因緣更原始的理論。從五蘊到十二因緣的傳承不是一種直線的發展,而是發生了視角的某種根本轉換。
五蘊(Pa?caskandha)又譯“五陰”、“五眾”,是指的一切現象作為“積聚”結果的五種類別,這種積聚構成了萬事萬物、尤其是“我”或“人”。五蘊把一切現象歸結為“名色”的積聚集合的結果,以說明事物現象作為“名色”本身是沒有自性的。這種觀念類似于馬赫(Ernst Mach)“物是感覺的復合體”的說法;但是五蘊把復合體或集合體分為五類,即色(略相當于物質現象)、受、想、行、識(略相當于精神現象),這與馬赫不同。十二因緣(Dvādasāngpratītyasamutpāda)則進一步把一切現象歸結為“癡”或“無明”,即未能覺悟,這又跟馬赫的把一切都歸結為“感覺”不同。十二因緣意在說明世俗 事物的緣生輪回,劃分為“三世二重因果”,共含“十二支”,如下:
過去二因:無明行
現在五果: 識名色六入觸受
現在三因: 愛取有
未來二果: 生老死
三世之間乃是二重因果關系,三世內部則是線性因果關系;總起來看,則是一個因果鏈條。此所謂“因果”并不是邏輯學意義上的,而是發生學意義上的,亦即所謂“緣生”或者“緣起”(Pratityasamutpāda):一切現象的產生、變化,都不是自有自足的,而是一定原因、條件的結果。這就是《雜阿含經》卷十二所講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這與中國哲學的“自然”(自己如此)觀念大異其趣。
即便僅僅從名目看,五蘊和十二因緣之間也是具有明顯的對應性的:如“色蘊”與“名色支”、“受蘊”與“受支”、“行蘊”與“行支”、“識蘊”與“識支”;研究表明,“想蘊”與“癡支”或“無明支”也是對應的。這種對應性表明了兩者之間是具有某種傳承關系的。但是問題并非如此簡單,如果從三世輪回的角度來看,這兩套理論之間又顯然具有某種非對應性,因而具有不同的哲學意義。具體分析如下:
1.“色蘊”與“名色支”
所謂“名色”(Nāmarūpa)是“名”(Nāman)和“色”(Rūpa)的連稱,一般認為指一切精神現象(名)和物質現象(色),而在人則指心(名)與身(色)。十二因緣中的名色支與五蘊中的色蘊是明顯地具有對應關系的:“名色”包含著“名”與“色”兩方面,其中“色”對應于“色蘊”,“名”對應于“無色四蘊”(受想行識)。《俱舍論》卷五說:“‘名’謂作想,如說色、聲、香、味等想”,都是主觀的;卷十又說:“無色四蘊何故稱‘名’?”因它們都是內心主觀的東西而“相隱難知”,“隨所立名,根境勢力于義轉變,故說為‘名’。”可見無論是色蘊還是名色支,“色”都是指的人或我的根和境本身,“名”都是指的“根境勢力于義轉變”“隨所立名”的主觀“作想”。
但是五蘊中的色蘊與十二因緣中的名色支顯然并不是完全對應的。(1)名色支不僅涉及“色”,還涉及“名”,亦即包含了五蘊的“無色四蘊”(受、想、行、識)。如《大乘義章》卷四說:“以‘名’宣說無色四陰,故說為‘名’。”這里,十二因緣的“名色”似乎已經包括了全部的五蘊;但實際上十二因緣既有“名色支”,也有“受支”、“行支”和“識支”,可見五蘊之“名”(受想行識)并不等于名色支中“名色”之“名”。這里問題的關鍵在于,兩者并非處在同一層次的概念:下文的分析將進一步說明,不僅是名色支,十二因緣的幾乎每一支都蘊涵著五蘊;換句話說,五蘊乃是十二因緣中十二支的共同基礎(參見下圖)。
無明 行 識 名色 六入 觸 受 愛 取 有 生 老死
| |
. ∧ ∧ ∧ ∧ .
色 | 受 | 想 | 行 | 識
【關鍵詞】無源互調;接觸非線性;材料非線性;抑制措施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通信系統及其用戶數量大幅增加,移動通信系統中的無源互調產物,已成為影響系統通信質量的重要寄生干擾之一。因此科學有效的分析無源互調機理及測量其產物對提高整個通信系統的通信質量將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比較全面地理解無源互調干擾問題,我們有必要首先了解無源互調的產生機理。在大功率衛星通信系統和移動通信系統中,微波器件的PIM干擾主要來自兩種無源非線性:接觸非線性和材料非線性。前者指的是具有非線性電流電壓特性的任何金屬接觸; 后者指的是具有固有非線性導電特性的鐵磁材料、碳纖維和鐵鎳鈷合金。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除了上述兩種無源非線性機理外,還可能存在一些其他的非線性效應,這對無源互調的產生也有一定的貢獻。
二、無源互調的幾種重要的機理分析
(一)接觸非線性機理
接觸非線性主要包括由材料結構和時間相關現象引起的非線性效應。由材料結構引起的非線性產生機理主要包括:由接合面上的點接觸引起的機械效應;由點電子接觸引起的電子效應;由點電子接觸和局部大電流引起的熱效應。由時間相關現象引起的非線性主要包括:斑點尺寸隨著電流的通過而增大;由強直流電流引起的金屬導體中離子的電遷移;引起接觸面相對運動的熱循環;引起接觸面相對運動的振動和磨損;不同熱膨脹系數的器件接觸引起的熱循環;金屬接觸的松動和滑動以及氧化層或污染物的增加。
1.量子隧穿與熱電子發射效應
根據經典的理論,“金屬-絕緣體-金屬”(MIM)式的結構是無法實現電流傳導的。但是,量子理論表明,對于表面氧化層很薄的情形,金屬中的電子可以通過隧道效應穿過勢壘,從一個金屬到達另一個金屬。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人們對于MIM結構的導電機理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量子隧穿和熱電子發射效應是金屬-金屬接觸中產生PIM的兩個重要因素。如果金屬中的電子具有足夠的能量越過介質形成的勢壘從而形成金屬之間的電流傳導,則稱這種現象為熱電子發射電流;反之,當金屬中的電子能量不太高且介質形成的勢壘厚度較薄時,電子將通過量子隧穿效應實現電流傳導。圖1顯示了薄勢壘MIM結構的能帶圖及其相應的導電機理。
圖1 薄勢壘MIM結構的能帶圖及其導電機理
量子隧穿電流通常對勢壘高度、外加偏壓和介質層厚度等參數非常敏感,且具有很強的非線性特性。依據Simmons的研究成果,可由下式計算:
(1-1)
式中,
式中為勢壘高度,單位為eV;為介質層厚度,單位為?;為MIM結構的偏壓,單位為V;為電流密度,單位為A/cm2;為介質層的相對介電常數。
而熱電子發射電流計算公式為:
(1-2)
式中T為溫度,單位為K;k為波爾茲曼常數。
利用式(1-1)和式(1-2),在不同的參數條件下,可以對MIM結構的量子隧穿電流和熱電子發射電流進行計算。結果表明:勢壘高度、外加偏壓、介質層厚度及相對介電常數這四個參數對量子隧穿電流和熱電子發射電流的影響趨勢是一致的,而且熱電子發射電流還強烈地依賴于溫度。這樣,當MIM結構本身的參數相同時,可以通過調節溫度的大小來控制MIM結構的主要導電過程。
2.微放電機理
微放電是在真空條件下大功率強微波電場作用下發生的一種射頻擊穿放電現象。為了簡要描述微放電機理,我們以真空中的平行板為例。假設電子數為N的很多電子在時從一個極板()發射(如圖2),在RF電場驅動下到達另一極板()。通過撞擊,發射許多電子(數目為),為這次特別撞擊的二次電子倍增系數,它是撞擊能量和表面材料的函數。如果在狹縫中的飛行時間約等于RF周期的,或者等于RF周期的奇數倍,那么新發射的二次電子就可能被加速,直到再次撞擊的極板,引發個二次電子的發射,式中是第二次撞擊的二次電子發射系數。經過n次撞擊后,放電后的電子數為。圖2是時的微放電示意圖。
圖2 微放電示意圖材料非線性機理
(二)材料非線性機理
1. 鐵磁效應
鐵磁材料具有很大的磁導率,在強磁場下會產生飽和,并隨磁場非線性變化,顯示出磁滯特性。鐵、鎳、鈷及其合金、鑭系元素(如稀土)等都是鐵磁材料,它們能引起很強的PIM產物。鐵磁非線性是由含有鐵磁材料的金屬器件在導電時因隨電流流動使導體電路磁導率產生變化引起的,這和一個電路電感的非線性變化非常相似,它導致兩個或兩個以上信號產生非常強的PIM產物。這種非線性是一種磁飽和畸變的形式,且不隨時間而變化,通常情況下比普通的接觸非線性好得多(如圖3所示)。
圖3 鐵磁非線性
2. 電熱效應
近期的一些研究報導了微帶傳輸線上電熱引起的PIM產物。電熱引起電導率的調制是傳輸線上PIM的支配性的物理機理,PIM的產生是由電流相關的非線性引起的。電熱效應的基本過程是:導體中電流產生焦耳熱,產生的熱將跟蹤電信號的包絡,熱的變化引起溫度的變化,進而引起電導率變化,而電導率的變化反過來會影響導體中的電流,電流的變化必然導致焦耳熱的變化,并進一步影響到電導率。這是一個不斷反饋的過程,這種變化會在集總微波終端和衰減器上產生PIM失真。
(三)其他非線性效應
1. 表面效應
金屬表面的磨損或污染可能會引起PIM失真,這種現象叫做表面效應。雖然人們普遍接受銅越粗糙產生的PIM電平越高的觀點,但相關聯的物理機理仍很模糊。表面焊接層對PIM的影響如圖4所示。由圖可知,缺少焊接層會引起更高的PIM產物,這是由于銅輕微地粘在基板上,降低了接口質量。
圖4 三氟甲基焊接對PIM的影響
金屬表面的磨損也會影響PIM的產生。在表面粗糙度的測試中,相對于電流方向做橫向和縱向的擦磨處理。當殘余PIM電平為-144dBm時,橫向擦磨可使PIM電平增加13-22dB,而縱向擦磨使PIM電平增大1-4dB。綜上所述,表面效應對PIM的產生是有貢獻的。
三、無源互調的抑制措施
研究了無源非線性的類型和機理以后,為了盡量避免PIM產物帶來的影響,我們可以采取若干措施使通信系統中的無源互調產物降到最低。其抑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在通信系統中輻射信號能夠到達的地方或者附近,盡量不要使用鐵氧體、鈷、鎳、不銹鋼等鐵磁材料。如果必須使用,那么必須涂上一定厚度的銀板或銅板。
(2)將金屬接觸減至最少,特別是松動接觸和轉動連接。如果確實不可避免,那么在這些接觸或連接上應提供絕緣或可能的替代電流路徑。
(3)在電流路徑中要避免使用調諧螺釘或金屬-金屬接觸的活動器件,如果非用不可,應將它們放在低電流密度區域。
(4)保持熱循環盡可能小,因為材料和金屬結的膨脹和收縮能夠引起較大的PIM干擾。
(5)提高線性材料的連接工藝。若有可能就用捆綁連接,但要確保這些連接是可靠的,無非線性材料、無裂縫、無污染或無腐蝕。
(6)在傳導路徑中應使用較大的導體或金屬之間有更大的接觸面積來保持低的電流密度。盡量減少粗糙表面和尖銳邊緣暴露在輻射信號區域。
(7)使用同軸電纜時,最好選用剛性屏蔽電纜。當使用編織電纜時,應選用最高填充因子的編織物。編織物不能用鐵磁材料制造,銅鍍銀是最好的編織材料。電纜長度應盡量減至最短,特別是使用軟波導或軟電纜時。
(8)非線性元件,如集總虛擬負載、環形器、隔離器和某些半導體器件的使用應減至最少。
(9)高功率發射信號和低電平接收信號之間應由濾波器和物理分離法達到良好的隔離。如果將這兩路信號設計成各自獨立的信道,獨立的發射、接收天線,則PIM產物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10)頻率計劃應考慮高階PIM產物,因為它們在某些通信系統中可能是潛在干擾信號。
(11)如果高低功率信號不可避免地要使用一個公共信道,那么降低PIM的出發點是合理地選擇發射頻率和接收頻率。在多通道通信系統中,完全分離收發頻率是不可能的。因此減小PIM干擾的最佳途徑是把收發頻率盡可能離得遠些。
(12)采用合理的焊接,且盡量保證焊接面光滑,如果焊接面不光滑或有毛刺時也會導致PIM的產生。
(13)防止通信系統各種器件的銹蝕,盡量不要用手觸摸元器件。在使用同軸電纜之前應從端器件開始逐一清理干凈,接插件接頭在每次使用后均應清洗。切記不要將接插件浸入液體清洗劑中,因為這樣會使污染物進入其內死角。
除了上述措施外,良好的工藝、仔細的計劃、嚴格的質量控制和高標準的操作維護措施同樣非常重要。應注意的是,雖然在設計和制作階段適當注意細節可以大大降低PIM電平,但是一個完全沒有PIM干擾的通信系統是不可能存在的。
四、結論
通過對無源互調干擾的產生機理及其抑制措施的研究,我們明白了微波器件的PIM干擾主要來自兩種無源非線性:接觸非線性和材料非線性。接觸非線性指的是任何具有非線性電流電壓行為的接觸引起的非線性;材料非線性指的是具有固有非線性導電特性的材料引起的非線性。從接觸非線性機理、材料非線性機理和其他非線性效應三個方面,對無源互調的產生機理進行了分析和討論。最后給出了通信系統中無源互調干擾的主要抑制措施。這將為下一步無源互調的分析與測量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世全. 微波與射頻頻段無源互調干擾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4.
[2]Lui P. L.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interference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IEE Electronics &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Journal, 1990, 2(3): 109-118.
[3]Helme B. G. M.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of ICT components. IEE Colloquium on Screening Effectiveness Measurements. London, 1998, 1/1-1/8.
[4]Muhammad Taher Abuelma ‘atti. Carrier and intermodulation performance of limiters excited by multicarriers. IEEE Tra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 Jul 1994, 30(3): 650-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