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繪畫藝術鑒賞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美術教學;圖像學;圖像解讀;美術鑒賞
一、美術教學與圖像解讀存在的誤區
隨著多媒體時代的不斷發展,在社會高速發展、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圖像藝術的劃時代意義更為明顯。美術鑒賞、圖像解讀逐漸發展成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如戶外視頻廣告、電腦屏幕上的圖像等,這些內容的出現都意味著對圖像的解讀應成為每個人必備的素質。在美術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美術鑒賞能力的重要性,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較為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不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鑒賞能力。據筆者了解,對圖像的研究主要包括前圖像、圖像志和圖像學三個層次。其中,前圖像階段是從應用角度對畫面進行分析,這就要求學習者既要理解作品的基礎含義,又要掌握深入分析作品的能力。目前,美術教學在圖形解讀這一模塊存在一些誤區。第一,一些師生沒有認識到圖像具有深刻性和復雜性。在美術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往往要求學生憑直覺描述美術作品,而學生所用詞語往往為“好看”“色彩鮮艷”等,這就進入了“重欣賞、輕解讀”的誤區。有學者認為,我們的觀看只是停留在觀看階段,被動地接受視覺圖像,并沒有深入分析圖像背后的許多東西。與簡單的“看”相反,我們需要主動地辨析圖像世界,摒棄直觀描述與評價的習慣。在欣賞一幅作品時,不能就畫論畫,而應和大師進行心靈的對話。第二,“重圖式、輕內涵”。一些師生對圖像的解讀側重對形式的描述,忽略了對形式的分析。僅僅從圖式上欣賞作品,并不能透過作品表面分析、探究其深層含義。筆者認為,由于圖像本身具有較強的多義性,“重圖式、輕內涵”難以理解作品的真正含義。
二、圖像解讀的過程與意義
1.圖像解讀的過程。圖像解讀的過程大致包括“是什么”“為什么”“想什么”。“是什么”主要是弄清圖像作品的形式語言,通過線條的節奏、面、空間、光影及色彩這五要素對圖像作品進行形式分析,而藝術家也通過組合這些要素引起觀者的共鳴。但是,沒有什么藝術作品會具有一種確定的、不會改變的意義,所以“為什么”比“是什么”更需要我們去追問。任何一件藝術品都要向觀者傳達創作者的情感,而不是單純地描摹現實。凡•高自殺前創作了《麥田上的烏鴉》這幅作品,我們仔細欣賞,會發現陰沉的天空、大片黑色的烏鴉與其之前的作品有一定差異。聯想到他的自殺事件,我們就會明白藝術家的用意,他想要表達的并不是天空、烏鴉等物體的自然屬性,而是將痛苦、憂傷等情感融入其中。2.圖像解讀的意義。圖像解讀對美術學習、藝術創作具有重大的意義,但在目前的美術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和學生忽視了圖像解讀與藝術創作的關系。縱觀古今,凡大家巨匠,大多留下了讀畫筆記,通過不斷地讀畫提升自身繪畫品格。筆者認為,在美術教學中注重圖像解讀具有如下意義。第一,激發學生的美術鑒賞興趣。圖像解讀有利于更加細致地展現藝術作品,使學生更容易讀懂藝術作品背后的深層含義。由于學生好奇心較強,只有激發他們的探究意識,才能使他們真正融入圖像解讀的過程,獲取更多的專業知識。第二,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信息時代到來,紛繁復雜的圖像信息充斥于人們的生活,圖像解讀能力、美術鑒賞能力逐漸發展成為衡量人才的標準之一。現代美術教學已從單一向復合轉變,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陶冶學生的情操顯得尤為迫切。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圖像解讀能力,也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
三、如何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圖像解讀能力
1.選取經典的藝術作品,運用圖像解讀法分析作品。第一,形式主義分析法,包括形式五要素的分析:線條的節奏、面、空間等。一般來講,分析藝術作品時,可以運用形式五要素進行對比分析,如古典主義大師和現代派藝術大師筆下的靜物有何不同。此外,除五要素之外的形式要素也要需感知。如,通過羅丹的《吻》研究畫面肌理,通過杜尚的《走下樓梯的裸女》分析時間和運動概念,通過拉斐爾的《西斯廷圣母》分析空間透視。值得注意的是,形式分析與形式描述不同,形式分析往往基于形式描述,先對藝術作品進行形式描述,然后對藝術作品的含義進行分析。第二,風格學。圖像解讀能力的培養依賴于對大量不同風格藝術作品的鑒賞。教師可選取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的作品,對不同時期繪畫的風格進行討論、分析,選取典型的代表作進行研究。第三,圖像學。圖像學的重點研究對象可以是《阿爾諾芬尼夫婦像》,弄清前圖像、圖像志和圖像學三個階段的意義、內涵及界定,并重點分析圖像學背后的深層含義和獨特內涵。第四,精神分析法。運用精神分析法,可以選用米開朗琪羅的《摩西像》來解讀,并通過達利的《記憶的永恒》作進一步詳細闡述,包括個人夢境、幻覺與藝術之間的關系。2.豐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為了激發學生的美術鑒賞興趣,教師可以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使圖像展示更加直觀、形象。教師可以將寫實與象征緊密結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通過有效利用多媒體,充分展現藝術作品的自然屬性和獨特內涵,從而既提高學生的想象力、鑒賞能力,又提高其美術專業技能。如,在學習《建筑藝術欣賞》一課時,教師可以制作ppt課件,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動態化的圖像,讓學生感受到各地建筑不同的特色、不同的美等,進而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意識,真正發揮美術教學的作用。3.創新美術教學視聽結合的方式。在以往的美術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往往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學生往往被動地接受,從而導致美術學習的整體過程較為枯燥,學生可能失去美術學習的興趣。因此,要充分調動學生美術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該創新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實現音樂、影像的完美結合,引發學生視覺和聽覺的共鳴,不斷提升學生的視覺素養和聽覺素養,以取得良好的鑒賞效果。如,在講解《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時,教師除了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還可以融入具有當地特色的民族音樂,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美術鑒賞、圖像解讀的氛圍,讓他們充分感受纖夫生活的辛酸與艱苦,并分析藝術家高超的表現手法。這種視聽結合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圖像解讀興趣,音樂與圖像的緊密結合加上圖像解讀過程中想象力的充分發揮,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也能為美術教學效果的優化提供充分保障。4.將圖像解讀生活化。學生圖像解讀能力的培養,與教師的圖像解讀能力密切相關,所以提高教師的圖像解讀能力是當務之急。教師應不斷豐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扎實掌握美術專業基本功。此外,教師要善于將圖像解讀生活化,減少煩瑣的學習內容,使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學會解讀、學會鑒賞、學會分析。如,在講解《美麗的校園》一課時,讓學生抒發對校園的切實感受,再將感受與繪畫技巧相聯系,將其轉變為簡單的繪畫方式,這樣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讀圖時代的到來對美術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現階段的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圖像解讀與教學情境充分融合,將圖像解讀、美術鑒賞生活化,激發學生的鑒賞興趣,從而培養出一批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白錦秋.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學生視覺識讀能力的培養研究.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2]張婷.小學美術教學中圖像感受能力培養的實踐探索.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3]謝汝強.“讀圖能力”培養與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研究.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旅游審美概論》是一部賞心悅目的教科書。開卷之前,先從教材封面說起,南開大學出版社編輯別具匠心的封面設計便先引人入勝:“飛馬踏燕”眺望“學海之舟”的上部構圖,告訴你這是一本關于旅游的教科書;“大樹”立于“文海”(由文字組成的漣漪)之上的右部構圖寓意旅游的靈魂是文化,只有基于文化的旅游之樹方可枝繁葉茂,生命長青;“專家講課”的朱紅印章頗具中國傳統文化風韻;封面題記“旅游是審美的散步,審美是旅游的精魂”可謂點睛之筆,使你感受到“詩情畫意”的內容撲面而來!
閱讀了曹詩圖教授《旅游審美概論》之后,感受頗深,獲益良多,不敢妄作評論,唯怕掛一漏萬,有失偏頗。故用讀書心得的方式將該書特點概括之。
一、教材編寫方式的先進性
以往的教科書多在科學性、規范性與嚴謹性上下功夫,故嚴肅有余、幾無活潑已成教科書的通病。曹詩圖教授編著的《旅游審美概論》一改以往教科書編寫的風格,將科學性、規范性、嚴謹性和藝術性這“四性”緊密結合并把旅游文化與旅游審美有機地融合于教科書中,這是該教材的先進性之所在。深挖旅游審美的科學與文化內涵,以“審美是旅游的精魂”為宗旨貫穿于全書中;全書各章前有“學習導引”、“學習目的”、“學習重點”,章后有“復習思考題”、“閱讀材料”及“案例閱讀”等,規范、系統、全面;教材編寫遵循“旅游審美的基礎知識與基本理論――主要旅游景觀與文化藝術門類的審美原理與實踐――旅游開發、旅游服務(導游、酒店)等審美實踐”的邏輯與思路,內容安排層層遞進,從自然風光的賞鑒到人文、藝術、社會、旅游服務等領域的審美,紅線串珠,一氣呵成;教材選材獨具慧眼,用材精當。僅以案例和閱讀材料而言,如中國古典園林與審美鑒賞一章選用古典園林大師陳從周先生的大作《說園》,堪稱美文;中國傳統建筑與審美鑒賞一章選用《北京故宮建筑特色與藝術賞析》一文,頗具代表性;中國書法藝術與審美鑒賞一章選用著名書法家沈鵬的作品;中國繪畫藝術與審美鑒賞一章選用著名畫家范曾和吳冠中的作品;中國傳統音樂與審美鑒賞一章選用民族器樂大師阿炳的作品《二泉映月》;民俗文化與審美鑒賞一章選用文豪沈從文的作品《過節和觀燈》的部分內容;旅游服務審美一章中的飯店審美選用建筑大師貝聿銘的杰作香山飯店,等等,可謂眼界高遠,精品薈萃。教材圖文并茂,全書精選插圖140幅,件件堪稱精品,幅幅賞心悅目。文字表達準確、生動、精彩,讀之朗朗上口,有膾炙人口之感。該書讀來如坐春風,形同“審美散步”,完全是一種愉悅享受,自然能引導學生寓學于樂。曹詩圖教授已發表學術論文340多篇,著書20多部,并多有創新。如先后出版的《社會發展地理學概論》、《長江三峽學概論》、《旅游哲學概論》等都是填補學科空白的力作,不少著作與教材獲獎。《旅游審美概論》的出版,又開創了教科書編寫方式的新風格,實在可喜可賀。筆者以為,目前像這種優秀的教科書,實在是罕見,其先進價值和啟示作用不可低估。
二、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性
此段文字與前者可能有部分重復之嫌,但這里旨在強調教科書的藝術性。整個人類的教育發展到今天,教育界的同仁們都認識到科學與藝術互通共融,因此素質教育已是全球的共識。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即要求文理兼容,學文科的應懂點理科,讀理科的應學點文科與藝術的東西。從生理學的角度而論,人體的左腦(邏輯思維)與右腦(形象思維)應同時開發,這將有利于人的智力充分發揮。以往多數教科書總以科學的嚴肅性為由,忽視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結合,往往把教科書條文化,內容生硬,讀之味同嚼蠟,令學習者望而生畏。《旅游審美概論》這部教科書掀開了一窗清風,以藝術的筆調彰顯科學的活力。例如作者在鑒賞中國傳統建筑時,生動概括各類建筑為:古城建筑――“華夏文明的縮影”、宮廷建筑――“傳統建筑的典范”、陵園建筑――“永恒的歸宿”、寺廟建筑――“紅塵世界的倒影”、石窟建筑――“宗教與藝術的殿堂”、古塔建筑――“裝點山河的神筆”、橋梁建筑――“力與美的交融”、民間建筑――“地域環境的鏡子”等等,其中文字敘述更是引人入勝,把一件件古枯的東西活現于讀者面前,引導讀者把中國傳統建筑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在建筑審美中統一起來。法國作家福樓拜說:“科學和藝術在山腳下分手,在山頂上會合。”只有兩者的會合方可達到頂峰。眾所周知20世紀蘇美的“星際空間”之爭,1945年美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前蘇聯滯后,而1957年前蘇聯把人類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天空――開創了人類的“星際空間時代”。美國為之汗顏,故在1963年由哈佛大學進行了20多年、花費1億美元的《零點項目》的研究,其研究結論是:從19世紀中到20世紀初俄羅斯在文學、美術、音樂等文化藝術方面均領先于美國,這期間俄羅斯出了大批的文學家和藝術家,單就繪畫方面,有人說19世紀如果美國能推出10幅世界名畫,那么俄羅斯就能推出100幅。實踐證明,科學思維與藝術思維互補互促,共同完成整體思維過程。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認為科學與藝術是相通的,極力主張科學與藝術的融合。因此,教科書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當是時代新的要求。
三、旅游審美內容的豐厚性
《旅游審美概論》教材共分為旅游審美概述、自然風景與審美觀賞、中國古典園林與審美觀賞、中國傳統建筑與審美欣賞、中國雕塑藝術與審美鑒賞、中國書法藝術與審美鑒賞、中國繪畫藝術與審美鑒賞、中國傳統音樂與審美欣賞、中國飲食文化與審美欣賞、民俗文化與旅游審美、旅游開發與審美、旅游服務與審美12章。囊括自然、人文、藝術、社會各類旅游資源的審美以及旅游開發審美與旅游服務審美,旅游審美的對象無所不包,可謂旅游審美的“大觀園”與“全頻道”。書中不僅介紹了各類旅游資源與旅游景觀的審美特點與審美原理,還重點闡述了審美鑒賞方法。關于審美鑒賞,作者總結了自然風景審美的24字訣,中國園林審美的7點方法,中國傳統建筑審美的6大要點,中國書法鑒賞的5個要領,等等,旨在引導讀者在旅游審美領域自由漫步,尋幽探微,洞悉真諦,品味生活。
雄偉的山峰、澎湃的大海、蜿蜒的江河、遼闊的草原、浩瀚的大漠……凝聚于作者的筆端,詩畫一般的語言給讀者展現出自然風光的天地之大美;一方園林、一棟建筑、一尊雕塑、一貼書法、一幅繪畫、一曲音樂在作者的筆下又是如此的精美鮮活。如雕塑審美中,書中列舉“五臺山南禪寺的唐塑――天王和女菩薩兩手相攜,眼神相接,遞送秋波……”,雕塑的微妙微俏,評論的入木三分,旨在引導讀者在鑒賞雕塑的神韻之美中悟出唐代文化“是一種博大、開放的時代文化。”又如在書法審美中,教材中寫道:中國書法之所以成為一門重要的藝術,在于它與中國文化之道緊密相連。書法家作書的創造過程,觀賞者欣賞書法的過程,也是深刻領悟中國文化之道的過程。中國文化的宇宙是一個氣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對非質實而虛靈的氣的模擬,用筆墨的濃淡、枯潤、虛實和周流的運轉的書法來表現最令人體悟了。所謂“氣脈不斷”、“筆斷意連”乃至“氣韻”,都是因中國文化“氣”的性質而具有一種較高的境界。總之,中國書法是由文字、書寫工具和文化思想綜合形成的一個獨立的藝術世界。文筆充滿哲理與詩意,內涵深厚,意蘊深遠,可謂“仰觀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宏微巨細盡在書中。
四、時空縱橫的整合性
《旅游審美概論》教材編寫具有時空結合的大視野,將旅游審美進行了縱向的歷史比較和橫向的中西比較。如中國造園藝術、傳統建筑、雕塑、書法、繪畫等歷史發展演變等內容,較好地體現了審美的時間觀。全書12章中除了旅游審美概述、中國書法、旅游開發、旅游服務等章節外,各章都進行了中西審美的比較,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比較內容頗具深廣度,觀點正確,見解獨到。其足見作者融匯中西的學術功底。有的章節如音樂、園林、建筑、飲食等審美,還進行了區域分析,闡述了地域風格之美,具有旅游審美的空間觀,并突出了旅游的異地性特點。無疑只有在洞悉文化史和比較文化的基礎上并把握旅游本質的前提下方可作出如此全方位的精到比較,進行旅游審美時空縱橫的整合,其“究時空之際,通審美之變”的境界甚為難得。
該書美中不足之處是有些章節的審美特色還有待挖掘和完善,如自然風景的審美(多種感官的通感體驗)與文化藝術的審美(主要依賴于視覺與聽覺)的主要區別在理論上未能很好闡明等。此外,書中的部分圖片排版的圖幅有些偏小。建議在再版或重印是予以改進,使該書更加完美。
關鍵詞:地方高校;公共藝術選修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2)09-0132-02
On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 Public Art Classes in Ordinary Universities
Liu-Jingke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fine art school,HuBei XiangYang 441053)
Abstract: The public art classes are generally opened in universities. They make an important role in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mproving students' art quality and shaping the perfect personality.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there ar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public art classes in universities to be thoroughly studied and explored.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schemes in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ordinary universities; the public art classes;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公共藝術選修課主要是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初步了解與我們日常生活具有緊密聯系的幾種主要藝術表現形態,例如音樂、美術、書法等,對古今中外優秀的藝術作品進行學習和欣賞,把握不同藝術類型的特點和審美要求,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目的。所以,目前全國高校普遍都開設了公共藝術選修課,把開展藝術教育作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之一,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藝術教育的重要性正逐步被全社會認可和接受。
但是,我們同時看到,目前高校中開設的選修課還存在一系列問題,需要進行深入研究。例如,相關教材缺乏,教學難易程度很難把握;教學手段單一,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監控體系不完善,教學效果難以保證等。尤其是對于地方高校來說,除了面臨上述問題之外,還存在著教材缺乏針對性、藝術教學中的地域性內容不突出等問題。而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教育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主要陣地。要想解決目前地方高校公共藝術選修課中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可以從課堂教學改革這一角度入手,積極探索提高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有效途徑。
一、引導學生在輕松自由愉悅的狀態下感受藝術的魅力,提高審美修養
選修課與專業課的教學目的不同,選修課主要是針對非藝術專業的學生開設的,是通識教育,不注重專業技能的提高和訓練,主要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滿足部分非專業學生的興趣愛好,或者發展他們某一方面的才能等。在現階段,很多高校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教學,普遍使用的是藝術史論方面的教材,這就造成了過于專業化而忽視了非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影響到選修課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認為,公共藝術選修課應當以欣賞具體的中外經典藝術作品為主要內容,在老師的引導下,調動學生學習和了解藝術作品的興趣,使學生在輕松自由的狀態下深入領會藝術作品內在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思想,獲得美的享受和感悟,提高審美修養。
二、廣泛運用現代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教學活動,必須要兼顧不同專業學生的心理特點,要切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在這一過程中,僅憑老師枯燥的講解顯然無法實現上述目的,這就需要借助聲像資料等多媒體手段,對藝術作品或藝術現象進行全面而精準的展示和解讀,加深學生對藝術作品和藝術發展規律的理解。例如,在中國繪畫作品鑒賞中,采用幻燈片的形式進行講解,可以極大拉近學生與美術作品的距離,提高學生對于繪畫作品的興趣。
三、加強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的普及和教育活動
目前,國內多數高校開設的公共藝術選修課程沿襲著專業藝術學科的教學模式,教學重點完全放在藝術史論上,具有本土化和地域特征的地方藝術資源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把公共藝術教育與地方特色藝術、民間藝術的發掘、整理和傳承結合起來,既是高校為地方經濟文化服務的必然要求,又是豐富公共藝術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可以采取與本地政府文化部門、博物館、展覽館、文化藝術院(團)、風景名勝區等機構共建審美(藝術)教育基地,實行多樣化的開放式的實地教學,采取實地參觀、考察、研究、賞析等方式,加強本地民間文化藝術的普及和教育活動,豐富和擴大學生的視野。
四、通過撰寫論文、課堂討論等形式,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為保證教學效果,應重視對藝術作品欣賞的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對藝術作品和藝術現象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活力,要嘗試借助布置平時作業或者安排課堂討論等形式,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能力。在論文寫作和集體討論過程中,不追求標準答案,通過學生自己在課后收集相關資料,經過討論、辯論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
五、注重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培養,加強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文化背景和專業技能等之間的聯系
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藝術作品,尤其是從自身所學專業的角度來理解藝術和藝術作品,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思維。作為跨專業選修課,上課的學生都分別來自不同的專業,在課堂上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把選修課知識與日常生活經驗,尤其是專業技能結合起來,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欣賞藝術和藝術作品,鍛煉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例如,經濟學專業的同學可以從經濟的角度對于清代中期“揚州畫派”進行解讀,進而進一步明確政治環境和經濟條件與藝術市場之間的緊密聯系。
公共藝術選修課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必須從課堂教學改革這一角度入手,積極探索提高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有效途徑,努力提升廣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及鑒賞水平,完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郭 原.高校美術教育現狀與改革的思考[J].藝術教育,2009(4):46-47.
[2] 吳金銘.美術鑒賞教學之我見[J].教育探索,2007(8):72-73.
摘要:高中美術鑒賞課的問題探究法教學作為一種探究式教學方法,是從鑒賞中提出問題并指導學生探究問題開始。問題探究法教學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問題的教學方法,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內容和形式都十分豐富的教學活動。
關鍵詞:新課改 高中美術 措施
教學活動都有其一定的教學結構。高中美術鑒賞課的問題探究法教學作為一種探究式教學方法,是從鑒賞中提出問題并指導學生探究問題開始。問題探究法教學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問題的教學方法,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內容和形式都十分豐富的教學活動。問題探究法就是通過問題探究的形式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體驗、理解和應用的藝術研究方法。
一、教師應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
美術鑒賞包含鑒別與欣賞,在美術鑒賞中,人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根據一定的審美理想、審美標準、審美趣味,從作品中獲得對于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展開聯想和想象,同時也能運用感知、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并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因此,作為一名美術教師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主要有兩點:一、要通過閱讀美術理論、美術史、美學等方面的理論著作或學術論文,提高對美術學科的認識,如:“什么是美術”這個具有探索性的問題,就要通過查找資料,閱讀文獻,找到“美術”這個詞演變的軌跡,并綜合有名學者的觀點,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可以對“美術”一詞作出自己的解釋了。二、從多種渠道接受美術信息。高中美術教師應該經常參觀美術館、博物館所舉辦的展覽,除了關注經典美術作品外,還應該關注當代的發展動向,了解當代美術的特征,思考其原因,從而學會鑒賞,學會評論,以加深對美術的理解 。也可通過上網查閱,獲得各類美術信息,以開闊自己的藝術視野。
二、教師要改變以往的課堂結構
傳統的課堂結構是由“組織教學——檢查知識——講解新知識——鞏固新知識——布置作業”五個環節組成的,在這五個環節中,沒有一個不是教師在指導的,學生的一切活動都是在教師的“精心導演”下完成的。這種以教師為中心,重教不重學的教學模式對于以應試為目的的傳統教育來說或許是有效的,但對于美術學科來說,這種教學方式實在是過為死板,更何況是面對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針對美術特點,應該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課堂結構,建立“賞、問、議、講、練”五個環節相結合的新課堂結構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三、教師要采用多種方式表達對美術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美術鑒賞是運用感知、記憶、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比較、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并理解美術作品意蘊的活動。在以往的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一般都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往往整堂課教師講得滿頭大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筋疲力盡、昏昏欲睡。學生根本沒有機會主動表達自己對作品的感受與理解,因此,教師要多多運用講解、討論、比較等方式來開展美術鑒賞教學;鼓勵學生用文字描述、表演、造型等多種方式表達對藝術作品的感受與理解;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利用計算機技術和國際互聯網資源主動地收集、篩選、分析、整理視覺圖像和相關背景資料;組織學生利用美術館、博物館、當地的藝術作坊等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開展參觀、調查、考察等活動;以及鼓勵學生在學習中運用合作性與探究性的學習方式等等,都是為了保證學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學習落到實處,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四、問題探究實踐取得的成果
1.學生會問會學。“問題探究教學法”把學習建立在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基礎上,學生在學習中處于主體地位,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逐漸成為會問會學的人。
2.教師角色轉換能力提高。在教學中可以看到,教師變換了地位,轉換了角色,既是知識的傳播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又是研討的參與者、知識的獲得者、能力的發展者。教師教給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送給了他們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幫助他們學會了學習。當學生遇到疑難時,引導他們去想;當學生思路狹窄時,誘發他們拓寬;當學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時,帶領他們步入“柳暗花明”的佳境。
3.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問題探究教學法中,學生會從跨學科、多角度去質疑、懷疑,這就對教師素質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教師傳統的教學方式受到挑戰,為此,教師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觀念,改革了教法,在實踐探究中學習,總結自己的經驗,也學習別人的經驗,包括向學生學習。
五、教師上好美術鑒賞課的幾條原則
1.要將重點放在學生身上。教師的任務不是教會學生理解某一件藝術作品,而是為學生提供機會促進他們自己獲得對作品的理解。這種對作品的重要性是不能教會的,而只能通過學生在理解一件藝術作品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
一、審美體驗為主,“雙基”教學為輔
美育具有形象性和愉悅性的特點,高中欣賞課的主要精力便應放在為學生創造優良的條件使他們盡量多地“看”到優秀美術作品。除教材中的復制品以外,還要用大幅掛圖啟動學生審美的眼睛和心扉,有條件的學校更應該充分發揮電化教育手段的直觀性宏觀感。美術課程是與社會生活相聯系的,現在已向圖象時代轉變,數碼媒體藝術方便普及,新媒體藝術主要體現在:創新,新技術,新的思維方式。它對學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例如Dv就是些很好的工具,用DV可以感受到一些不同的東西,有一些新的思考,奇想。還有電腦繪畫可以模仿各種繪畫技能,還有一些是繪畫不能達到的表現力。媒體課程對學生,未來人才有重要意義,社會進步為我們提出新的要求,我們應該多接觸新的藝術形式,這要求我們美術教師要緊隨社會發展,學習與美術課程相關的其他新技術、新知識。
教師的責任也絕不是依靠個人有限的美術史知識對學生進行語文或歷史課式的傳授知識;教師整個欣賞活動中的作用更多的應該在藝術語言(構圖、色彩、線條、情感、意境等)方面幫助學生調動各自全部的文化知識、修養、生活、體驗、藝術情趣、道德判斷、審美理想和價值觀念,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對“這一件”藝術作品做出自己的而不是強求一律的視覺審美判斷。這期間,教師對“必要的”美術知識,即藝術語言的掌握與熟悉程度是很重要的,也就是常說的“一桶水與一碗水”的關系。“教學目的”中的美術欣賞方法在高中全部美術課教學量中占30%的比重,按要求基本是學生自學,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如何學習。須明確的是“美術知識”和“美術欣賞法”都必須建立在大量欣賞美術作品的基礎上進行靈活的穿插式的教學,而決不可以為學理論而學理論,甚至在考核時僅僅考查學生對上述知識條文的記憶程度。
二、以啟發教學為主
高中學生在分析和判斷問題的能力上已經高于初中生,而且他們的自主意識已經增強。鑒于此,教師更應該采用啟發式教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組織學生從自身體驗出發,開展對不同作品的比較和作品的評論”(見《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可以實行分組討論,登臺演講,撰寫論文甚至分庭辯論的方式進行別開生面的課堂教學。為了不使學生陷于無知的詭辯和糾纏于遠離審美活動的煩瑣考證,教師要對重點作品示范剖析,教師有必要獨立地對某件或幾件美術作品進行示范性的藝術分析,將“必要的美術知識”輔佐對作品的分析,讓學生感受到正確的美術欣賞方法在整個欣賞活動中的保證作用,舉一反三地教給學生如何判斷并用審美的語言剖析一件藝術作品。
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觀念。傳統的教學比較習慣于教師中心、書本中心。在暑期遠程培訓第一專題的學習中印象最深的是,赴德留學的高中生談到中德高中美術的最大不同,在德國學
生是主體,在作品中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情,為了充分表達
可以嘗試用各種藝術手段,技法,在表達遇到困難時可以給你建
議各種方法,教師只是方法的導師,而不是灌輸者,尊重個性作
業并不打分;甚至可以一學期只完成一幅自己的作品,這樣深入
刻劃這個感情有充裕的時間,而在傳統的中國高中教學中,沒有
讓學生深入地完成一幅作品,只是蜻蜓點水一樣過一遍就可以交
一幅作業,沒有注重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沒有調動學生積極的
情感體驗,只有改變現狀才能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培養他
們的創造性。
注重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的互動教學方式。比如廣東某校的教師在進行美術鑒賞課的教學過程中采用學生自己制作課件,并由部分同學講解教師只是適時做一些補充,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自己的能動性,學生學得更主動、更積極,教師也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所啟發和促進,互動教學活動將不斷促使教師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師將是一個開拓者和創造者。
三、以情感教育為主,理性分析為輔
一切藝術語言和欣賞方法都是人類對美的事物的情感體驗的總結,對藝術作品欣賞無不嚴格的遵循著情感體驗的原則。拋棄了各個個體的人的情感活動而孤立地對所有藝術作品都劃定出一個公認的評論尺度,這本身就否定藝術作品的二度創造的特征。間一件藝術作品,在不同欣賞都那里得出不盡相同甚至大相徑庭的審美結論,不僅是正常的藝術現象,而且是藝術作品本身不確定性的積極的社會功能的體現。絕大多數藝術作品都是頌揚真善美的,作為教材選的藝術作品基本上都不違背這一創作原則,而縣有比較穩定的判斷趨向,這給學生的欣賞活動提供了易于選擇的條件。但是也容易造成這樣的一種誤解,所有上市的藝術作品都是健康向上的,這一誤解起碼會引導學生在審判美判斷上的惰性。而在人類階級社會中都事實上是不斷地產生著反審美的所謂“藝術作品”的,這就有必要采用比較和分析的方法,說服學生積極主動和清醒冷靜的態度認真對待每一件意識形態的作品,有目的的向學生展示一部分內容不健康或形式不美的藝術品,以提向學生的鑒賞能力無疑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