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文史論文

文史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史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文史論文

文史論文范文第1篇

弄清南朝文學的形式美學傾向的成因和它導致的結果,是重新認識這一現象的關鍵所在。概括而言,其形成受到了玄學哲學在思維上的語言策略和南朝后期儒、玄、佛合流趨勢中,佛經翻譯對語言與文體的探索風氣的直接影響,因而有著深刻的哲學思想變革的背景。眾所周知,東晉南朝時期,社會文化較西晉有很大的變化。從根本上說,先秦以來中國哲學在實踐中體味哲理的思維方式,在玄學哲學中發生了趨向于形而上學的轉變。正是這一轉變,使具體的社會規范與人間秩序的合理性受到了質疑和追問,世界萬物的終極性問題被凸現出來。湯用彤曾指出,從漢末到魏晉,思想和議論從“具體人事”到“抽象玄理”的演進是學問演進的必然趨勢③。宇宙萬物、社會倫常等實體性問題不再是哲學家關注的中心,宇宙的本原與終極的依據就成了核心話題,而“有”與“無”、“言”與“意”就成了思想史的關鍵性詞語。思想界形成了熱衷于探討宇宙本原等形而上問題的風氣。依照哲學發展的一般規律性,哲學思想的形而上學傾向,必然會引發人們對于表達思想的工具——語言的重新認知這一時期士人思想空前活躍,掙脫了一尊儒學與一統帝國文化統治的十字轉換思維角度,從群體轉向個體,從共性轉向個性……生動地顯示了時人對于宇宙間物質多樣性法則的特殊注意。這種致思趨向,引發了人們對于兩漢以來掩蔽于經學羽翼,桎梏于儒學一統格局的文化各門類的全新認識,從而推動文學、藝術乃至史學進入本體獨立發展的軌道④。玄學哲學的語言策略,即玄學家通過對傳統經典的重新詮釋活動而完成對玄學哲學體系的建構。玄學家大多借助于對經典(儒家經典如《論語》、《周易》等,道家經典如《老子》、《莊子》等)的再詮釋而闡明己說。玄學在對儒、道思想和佛

教思想的批判與調和中,發展了文士的語言邏輯思辨能力,并把語言從業已僵化的形式(儒家經典章句注疏)和內容(禮教)中徹底解放出來,使之成為玄學體認世界和自身的重要媒介。梅洛?龐蒂說:“只有通過語言的媒介,我才能把握住自己的思維和自己的實存。”⑤玄學家正是借助于語言這一媒介,經過對經典語義層面的顛覆,進行對傳統哲學觀的改造。玄學清談的形而上學特征,導致哲學對語言問題的高度關注;后期玄學甚至發展到不重視談論的內容,而專注于其語言形式⑥。談者出言須“辭約而旨達”,言語特別注重簡約,要能片言析理⑦。玄學不再是處于原創階段的思想,真誠的哲理思索意味逐漸淡化,更多的是作為語言訓練式的思辨游戲和表達人生態度的文學演練。東晉以后的援佛入玄和佛教的進一步本土化,使“禮教”與“性情”之爭、儒學與玄學之爭終于以彼此和解告終,推動大規模的漢譯佛經以及梵唄誦經活動。宋文帝立儒、玄、文、史四館;宋明帝立儒、道、文、史、陰陽五部。齊武帝、梁武帝等君主都推崇佛教,支持譯經、說法及唱導誦贊活動⑧,上層文人如謝靈運、顏延之、沈約、王融、張融等都熱心參與。譯經文體常在不失原義的前提下,采用漢文學的形式⑨。梵唄與唱導歌贊,俱為佛法傳入以后產生的宗教詩歌,它們的句式略同于佛偈,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據載南朝時有些唱導師在齋會上從事唱導,競能連續詠唱出一長串五、七言歌贊。他們宣唱的歌辭體制鋪張恢廓,聲音貫若連珠,往往達到使聽者忘倦的程度,具有很強的文學色彩⑩。這從聲韻、詞匯、語法、及文體風格等諸多方面影響及于文學文體11。玄學哲學所使用“寄言出意”、“得意忘言”的方法,是通過有限的言象世界把握無限的世界本體。佛教本土化的關鍵也倚重于語言策略12。南朝文人主要以詮釋、談說、論辯、譯經、著述等語言活動為策略對“有無”、“形神”等命題進行邏輯推論。可見思想界的革命實際上是從語言的革命開始,又是以語言功能的分化與廓清為終結的。在這一人潮流中,以詩賦為主的文學的本體特點,從語言形式的角度得到了越來越明晰的界定。文學語言沒有了載道宗經、敘事記言的種種束縛,進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于是形成了以文學語言形式的探索為焦點的“形式主義”文學思潮,確立了語言形式在文學藝術中的主導地位。沈約、王融、劉勰、鐘嶸、蕭繹、簫綱等人以文學語言形式的演變為尺度考察、評價此前及當時的文學,并建立了以形式為主要視點的文學觀,并提出了對詩賦創作的具體要求。

二形式美學觀照下的

文學觀、語言觀南朝哲學思維的語言策略,促使文士在創作中對語言潛在表現功能的進一步發掘。在先秦學術的“自家爭鳴”和秦漢以來文學創作積累的經驗的基礎上,受玄學思辨及佛經的轉譯等風氣的影響,南朝文人對語言和社會文化、思想情感的表達之關系有了充分的認識。漢語的語法特點、表現功能在和梵文的對比中更加明確。玄學講“寄言出意”,佛教也以為“非言無以暢義”。“言意”關系是重要的玄學命題。王弼、荀粲一派及佛家雖認為語言只不過是表達手段,但意的表達義不得不依靠語言。所以他們雖然在理論上講“得意忘言”、“不落言筌”,認為“名”“言”皆非實相,但實際仍很重視語言。歐陽建、王導等主言能盡意論的一派則充分肯定語言對哲學實踐的重要性,認為是語言給了人認知世界的契機。歐陽建《言盡意論》云:理得于心,非言不暢;物定于彼,非名不辯。言不暢志,則無以相接;名不辯物,則鑒識不顯。鑒識顯而名品殊,言稱接而情志暢……名逐物而遷,言因理而變。此猶聲發響應,形存影附,不得相

與為二矣。這段話十分精辟地說明了語言和思想情感的依存關系:理得于心,非言不暢,二者猶如形影,不能分割。王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導“過江左,止道聲無哀樂、養生、言盡意三理而已”,這是東晉南朝文人清談經常涉及

的論題。南朝后期佛教盛行,語言問題也是僧人及文士探討的重要問題。僧肇曰:“斯則無名之法,故非言所能言也。言雖不能言,然非言無以傳。是以對人終日言,而未嘗言也。”13慧遠亦云:“非言無

以暢一詣之感。”14釋僧從佛經翻譯的經驗出發,進一步深入地探討了上述問題。其《梵漢譯經同異記》云:夫神理無聲,因言辭以寫意;言辭無跡,緣文字以圖音。故字為言蹄,言為理筌;音義合符,不可偏失。是以文字應用,彌綸宇宙。雖跡系翰墨,而理契乎神。15作者從語言運用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這些結論,十分深刻地揭示了語言在人認識世界中“彌綸寧宙”的重大作用。

受上述語言重要性的表述啟發,南朝文學觀和語言觀的建構呈現出明顯的形式主義傾向:首先,文學為“言之業”,語言形式的創新是文學創新的關鍵。南齊張融《海賦序》云:“蓋言之用也,情矣形乎!使天(夫)形寅(演)內敷,情敷外寅(演)者,言之業也。”16張融認為,文學語言的作用,就是給情感以表現形式。作家的創作就是為所抒發的情感尋找適當的表現形式。文學為“言之業”,即語言形式為文學本體的核心要素。其次,語言形式的創新,是文體創新的關鍵。張融謂“大文豈有常體,但以有體為常,正當使常有其體。”17張氏自謂“吾昔嗜僧言,多肆法辯”,故“屬辭多出,比事不羈,不阡不陌,非途非路耳。”因為受玄佛語言觀之啟發、影響而善于創為新體,故其著文作詩方可“文體英絕,變而屢奇”18。

劉勰批評南朝辭人一味追求文學語言形式的創新:“自近代詞人,率好詭巧,原其為體……似難而實無他術也,反正而已……效奇之法,必顛倒文句,上字而抑下,中字而出外,回互不常,則新色

耳”(《文心雕龍?定勢》)。由此反觀,可見近代文人好奇求新的關鍵在于語言姿態、體式的創新,即所謂顛倒文句等手段。這些手段正是佛經譯文文體的特點,受其啟發,近代辭人才在詩賦創作中追求句法的伸縮自如、句中語序的靈活性及語言的反正好奇等。劉勰對語言形式在文學創作中的重要性,以及語言形式與內容的關系也有正面的論述:“物沿耳目,辭令管其樞機,樞機方通,則物無隱貌。”王元化指出:所謂“物沿耳目,辭令管其樞機,樞機方通,則物無隱貌,”是對于語言與思想關系問題的根本觀點。他在分析具體作品時,也同樣貫徹了這種主張。《物色篇》稱《詩經》“皎日慧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窮形”,清楚地說明了語言文字是可以窮理窮形的。……從言盡意觀點出發,必然認學藝術的內容與形式的統一。19

劉勰顯然也是十分重視語言形式在文學創作中的重要作用的,這也與南朝文學本體觀念日益清晰化的背景相一致。而其觀點的來源仍然是玄學的言能盡意論。再次,詩、賦、駢文的語言形式技巧主要圍繞“駢偶”的修辭手段展開。聯語在楚辭體中即已形成,但正式從形式技巧理論的角度提出這一概念則是在南朝。沈約論詩賦格律的安排技巧說:“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旨,始可言文。”20“一簡之內”“兩句之中”即指聯而言。又說:“宮商之聲有五,文字之別累萬……十字之文,顛倒相配,字不過十,巧歷已不能盡……”21“十字之文”,則是五言詩的“聯”。一聯中子句的語詞單位及組合方式十分靈活,富于彈性。除此之外,詩、賦、駢文創作中以修辭為造句中心。句中語序比較靈活,其詞序隨表達需要而定22。造句也很強調節奏,追求語言本身的音樂性,以誦讀是否上口為準23。這樣在表達效果的統帥下

,形成豐富多彩的句型模式。因為更多地來自于創作實踐,所以南朝形式主義文學語言觀帶有濃厚經驗性和實踐色彩,常常體現在為文的篇法、句法、字法、筆法、格律、詞藻等具體規范的表述當中,很少象西方形式美學那樣將文學語言技巧上升到哲學的層面,從世界觀的高度概括語言的審美本質。但這只是中國形式美學自身的特點所在。

三形式美學傾向在文學創作中的實踐

以上簡單說明了南朝士人對于文學語言形式的探索,這是文學創作凸現形式的主要基點。詩、賦、駢文等的語體模式的建構,實際上就是漢語詩性表現潛質的逐步澄清。前人認為,形式主義的弊病是大多數作品“內容的空泛病態”和“形式的堆砌浮腫”24,這是對的,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作品“在字句本身的形式上求超越前人”,“幾乎全力用來努力于裁對隸事出有因的工整”25。因而在創作上,尤其是在藝術形式的革新上超越了前人。如果分析形式主義思潮造成的詩、賦及駢文在整體上的藝術創新和境界的提升,就會發現它也不是一無是處。南朝詩歌是近體詩形成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尤其是齊梁詩歌的格律化、駢偶化等形式美

學特征為近體詩之奠基。這方面已有論著專門探討26,茲不辭費。此處擬以賦為例說明在形式主義文學思潮在形式的創新和意境的提升方面取得的實績。《文心雕龍?詮賦》對賦的文體風格進行了理論概括:“物以情觀,故辭必巧麗。麗辭雅義,符采相勝,如組織之品朱紫,畫繪之著玄黃,文雖新而有質,色雖糅而有本,此立賦之大體也。”主張賦要睹物興情,語言形式要“巧麗”。其實到劉勰的時代,賦的抒情化,與言辭形式的“巧麗”傾向已很明顯。可視為對理論探索的回應。具體說,就是賦的駢偶化、律化和詩化現象。關于前兩種傾向,前人有明確的表述。明代吳訥《文章辨體序說》云:“三國六朝之賦,一代工于一代。辭愈上則情愈短而味愈淺……至晉陸士衡輩《文賦》等作,已用俳體。流至潘岳,首尾絕俳。迨沈休文等出,四聲

八病起,而俳體又入于律矣。徐庾繼出,又復隔句對聯,以為駢四儷六,簇事對偶,以為博物洽聞;有辭無情,義亡體失。”賦至南朝而辭愈工,是正確的,而就此認為一定是“辭愈工則情愈短”,卻不盡然。南朝的一些賦在狀物抒情方面的細膩、深切程度明顯超過漢魏,而且在體制形式上的變革也完全不同于漢魏,日趨精致與新奇。前人不能擺脫載道宗經、諷諫美刺的文學思想的局限,所以在評價南朝文學時,對其有所指責是可以理解的。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賦》云:“夫俳賦尚辭,而失于情,故讀之者無興起之趣,不可以言則已”。《群書備考?賦》也說南朝賦“比偶為工,新聲競爽,詞賦之漫衍,陸、謝、江、鮑之波漸也”。這時賦的創作在用典、句法、聲律等形式因素上用力,并逐漸波及到賦的字句錘煉,謀篇布局。清王芑孫《讀賦卮言?謀篇》云:“賦最重發端。漢魏晉三朝,意思樸略,頗同軌轍,齊梁間始有標新立異者。”程廷祚《騷賦論》指出南朝賦的精于煉字說:“宋齊以下,義取其纖,詞尚其巧,奏新聲于士女雜坐之列,演角觚于椎髻左之場。”這些近乎反面的評價,恰恰說明南朝賦在語言形式方面的竭盡才力和勇于創新。“文律運周,日新其業。變則其久,通則不乏。……望今制奇,參古定法。”27正是在這種變通的形式主義思潮的推動下,南朝賦的文學境界與藝術感染力也較漢魏時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南北朝的抒情小賦大多具有“詩化”的傾向,追求情境契合和意境的營造28,這都是形式主義傾向的必然產物。

在審美標準多元化的今天,文學研究也應適應時展的要求,采取多元化的視角。載道宗經不再是今天文學研究者必須要恪守的惟一的批評標準。因此對南朝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文學的形式主義傾向,應給予重新評價。形式主義美學家英國的克萊夫?貝爾認為:“‘有意味的形式''''是藝術品的根本性質”。“對純形式的觀賞使我們產生了一種如癡如狂的,并感到自己完全超脫了與生活有關的一切觀念……可以假設說,使我們產生審美的感情是由創造形式的藝術家通過我們觀賞的形式傳導給我們的”29。形式是審美活動的起始點,形式本身就是審美對象。當我們面對南朝詩、賦及駢文等文學作品時,首先打動我們的正是那雕繪滿眼、音韻流利的純形式的美。形式主義美學只強調“有意味的形式”,雖然有其片面性30,但對研究南朝及后世作家重視藝術形式的創新、藝術本體的方面具有啟示作用。文學作品的形式,是一種寄寓著作家美感的精神的外化形態。古羅馬美學家普羅提諾認為,石塊與石雕的不同不是“石料”本身,而是藝術家賦予了石頭以理式(形式),形式中已注入了藝術家的創造和生氣,本身就是美的顯現31。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說文章“彌患凡舊,若無新變,不能代雄”。對當時文士來說,因為生活體驗的相對貧弱,若從內容方面追求“新變”,不啻登天之難。因此他們把注意力和才力傾注于形式創新這相對易于達成的一途,實際上帶有一定的必然性。就這一點來說,此時文士努力追求的,實際上是一個可以等同于“文學”概念的“有意味的形式”。這種形式的文學,在當時達到使“世俗喜其忘倦”的程度,說明了文學一旦擺脫了束縛之后散發的巨大魅力。

四形式美學對文體探索的影響

南朝的文學的形式美傾向的重要價值,還表現為對文體研究的影響。當時大多數重要文人都參與文體問題討論,更加細致地辨別和探索文學文體的實質問題。這種風氣的形成,除了文體自身日趨豐富的原因之外,南朝佛經翻譯對譯經語言形式和譯經文體的理論對文人論文的影響也不可低估。首先,文體分類方面較前有了很大的進步。以代表性的著作來看,《文選》的分文體為三十七類,是在總結前人文體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根據時代的要求提出來的32。《文心雕龍》則將文體分為三十五種,各種之下,子類繁多,共論及文體七十八類之多,分析十分細致33。比起此前《獨斷》、《典論?論文》、《文賦》等文體分類理論,要完備得多。這與當時文學文體與應用文體的發展狀況是相適應的。

其次,對各種文體的特征、演變的研究更加深入。《文心雕龍》五十篇,其中文體論部分占二十篇,詳論文體三十三種。以其論證之詳盡、之賅備而言,《文心雕龍》的文體論可謂我國古代文體論發展的高峰。更為重要的是,此時還出現了專論某一文體的文體論專書(如《詩品》的專論詩歌即是)和專論某種文體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特征的專論(如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等)。從研究的視角來看,既有對文體問題的共時性研究,以明確不同文體之間的異同;也有對同一文體的歷時性研究,探索文體演變中關鍵性因素與社會文化的互動規律。這些論著在論文體方面都已涉及到現代文體學的許多核心內容,表現得具有相當的科學性。

再次,對文學文體的語體風格的描述更清晰,對其創作規律的總結更系統。當時文學文體主要有詩、賦及其它各體文章。對詩、賦、駢文文體語言形式特征的探討,主要集中在語言形式的“文”“質”構成方面。王運熙先生指出:文與質在中國中古時期是一對重要的文學概念,絕大多數場合指作品語言的文華與質樸和以此為基礎的作品整體風貌。南朝劉勰、鐘嶸均主張作品應以文質兼備為理想標準,其具體化則是文采與明朗剛健的風骨相結合。蕭統、蕭綱、蕭繹等人雖更重視文采,主張“詩賦欲麗”,但均以文質彬彬為批評標準34。詩賦欲麗之說,發端于曹丕,到南朝時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成為各代文學批評語境中的主流話語35。西晉以來形成的譯經文體理論探索至南朝時期走向成熟,普遍為僧眾及文士認可,佛經傳譯對譯經文體的論也主要集中在文質問題上。如鳩摩羅什談譯經即云“兩釋異音,交辯文質”36。慧皎評安世高所譯文體“辯而不華,質而不野,凡在讀者,皆而不倦焉”37。慧遠論譯經文體亦云:“靜尋由來,以求其體,則知圣人依方設訓,文質殊體。若以文應質,則疑者眾;以質應文,則悅者寡……令文質有體,義無所越。”38這些關于文質問題的深層次討論,影響到文壇上不同流派對詩歌語言形式及表現藝術的討論39。南朝梁代文壇即有趨新、守舊與折衷之別40。其差異也表現在他們對于魏晉以來形成的詩歌的“麗”的文體特征有不同的看法,也即文質問題的看法。趨新派以蕭綱、蕭繹、徐陵、庾信等為代表,追求形式華美,講究聲律、對偶,注意篇章結構,喜歡擺脫常規,自出“新意”。守舊派以蕭衍、裴子野、劉之遴等為代表,主張詩歌創作要熔鑄經典語言,追求典雅壯麗的風格。折衷派則以劉勰為代表,主張應“資故實”、“酌新聲”,

“斟酌乎質文之間,而括乎雅俗之際”(《文心雕龍?通變》),擷取兩派之長,避免其短,寫出既“典”且“華”的作品。“麗”本是主要偏重詩賦形式的,根據當時文人的表述來看,它具體指“文翰”、“文采”、“采藻”、“聲”、“體裁”等語言形式的特征。如劉勰說“宋代逸才,辭翰林萃”(《文心雕龍?才略》),特指文采;沈約說“爰逮宋氏,顏謝騰聲。靈運之興會飆舉,延年之體裁明密”(《宋書?謝靈運傳論》),特指語體和聲韻;蕭子顯則云“顏、謝并起,乃各擅奇;休、鮑后出,咸亦標世。朱藍共妍,不相祖述”(《齊書?文學傳論》),則指詞藻而言。此外如江淹的《雜體詩序》、裴子野的《雕蟲論》等都細致地討論了詩歌文體或語言形式方面的問題。

除此之外,形式主義思潮對文體的關注還體現在新文體的創造方面。以詩歌為例,南朝文士普遍認為“若無新變,不能代雄”,故十分注意于對詩歌表現藝術的努力探索,在詩體上不斷創新:從個體風格方面說,有所謂“何遜體”、“吳均體”等;從語言形式方面,有所謂“永明體”、“宮體”,可謂新體疊出。這方面前人所論甚為詳贍,茲不贅述。

由上所述之文體分類、文學文體特征研究以及文體風格描述的細化趨勢來看,形式主義美學傾向所引發的文體探索在深度和廣度上,無疑是超越前代的。五形式批評范疇的建立南朝文學的形式主義美學傾向的影響,還表現為這一時期文學批評方面形式批評范疇的建立。換言之,就是文學批評實踐和理論從基本方法和范疇的建構方面,在不割裂形式與社會文化內容的前提下,普遍表現出對文學語言形式的重視。和西方形式主義批評過分倚重文學作品語言結構的靜態、孤立分析的方法相比41,表現出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整體觀。

首先,建立了釋名彰義,原始表末,敷理舉統,考鏡源流的文體研究模式。在東漢以來文體大備的情況下,晉代摯虞的《文章流別志論》和李充的《翰林論》在分別文章體制風格的基礎上探討各體文章源流。南朝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文心雕龍》42,依其《序志》所述,其著作動機是不滿于當時“文體解散”,“離本彌甚,將遂訛濫”的局面,想彌補論文體“未能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的缺陷。從《明詩》到《書記》二十篇,通過對文體及作家的分析綜合對相關文體的發生發展的歷史進行“原始以表末”的描述。不僅如此,其批評標準主要也是在結合時代背景的前提下,側重于形式與結構。其批評方法則是《別錄》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及《漢書?藝文志》以來形成的“考鏡源流”的方法43。鐘嶸《詩品》的著述動機,也主要是不滿于魏晉以來論文“皆就談文體,而不顯優劣”的情況,而要品第古今詩人的高下及其詩體風格的源流。鐘氏所用的批評方法,主要有比較批評法、歷史批評法、摘句法、本事批評法、知人論世批評法、形象喻示批評法等44。而其批評的標準,也是在重視詩歌內容的前提下,強調其形式及藝術表現手法。《詩品》品第詩家,多用“體”、“文體”、“辭”、“語”、“辭采”等范疇,就是最好的說明。這就具有相當的科學性和現代意味。其次,形成了以句法為核心的文體批評標準。以《文心雕龍》為例,如《明詩篇》云:故鋪觀列代……四言正體,則雅潤為本;五言流調,則清麗居宗。……至于三六雜言,則出自篇什;離合之發,則明于圖讖;回文所興,則道原為始;聯句共韻,則柏梁余制。巨細或殊,情理同致。劉勰立足當時系統總結了此前以詩歌的句式特點為準討論詩體的理論,并用之于批評實踐,表現出重視詩歌語言的形式批評理念。《樂府篇》論音樂和歌詞的配合,指出增損歌詞、確定句法對于樂府詩的意義,認為樂府“聲來被辭,辭繁難節”,歌辭形式因素很重要45。《詮賦篇》探討賦的源流也十分重視賦的語言形式和結構因素。這種代表著一代風氣的形式主義,在其創作論和批評論中表現得更為突出,如《情采篇》論述文學作品構成說:“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從“文”的本義來看,“情文”、“形文”和“聲文”均側重于語言形式的概念46。此外,《熔裁》、《聲律》、《章句》、《麗辭》、《比興》、《夸飾》、《事類》、《煉字》等篇,還詳細論述了文學創作中形式和結構的問題,包括語詞搭配、句法結構、調聲制韻、隸事用典結構剪裁等多方面。構建了從總結語言運用出發揭示文學創作常法的頗具現代特點的理論模式。亦以文學的語言形式和結構,即所謂形文、聲文和情文為文學創作和批評的出發點。再次,樹立了以語言形式為標準的文學與非文學的觀念。中國古代文學與非文學的存在著交叉現象,僅憑內容很難劃分其界限。貫穿整個中古時期的“文”、“筆”之辨的核心,是作品語言的有韻與否47。這個主要從語言形式為出發點探討文學與非文學界限的嘗試,既照顧到古代文學的實際,解決了文體劃分的難題,同時也表現出形式為先的文學思想,體現出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民族特色。總之,形式是一切認知和審美活動的起始點,一定的內容總是會外在地表現為特定的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學作品的語言形式、結構就是文學作品的本體顯現。從這一角度看,南朝文學批評思想中有意凸現形式的傾向是具有科學性的。東晉南朝時期的形式主義文學思潮的實質是思想、哲學的劇變所引發的對于語言功能的自覺意識,其具體表現是詩、賦、文的駢偶化、律化傾向;形式主義思潮的結果是文學的語言質素被充分地呈

現,本體得到確立。借用俄國形式主義的代表人物羅曼?雅格布遜的話說:“形式主義”“這種說法造成一種不變的、完美的教條的錯覺,這個含糊不清和令人不解的標簽,是那些對分析語言的詩歌功能

進行詆毀的人提出來的。”48南朝形式主義文學思想是有其自身價值的,不應否定或漠視它。

注釋:

①形式主義(formalism)這個概念,是由瑞士語言哲學家索緒爾首先提出的,受其語言哲學的影響,在20世紀一、二十年代在俄國形成形式主義美學思潮。其代表人物雅格布遜等人認為“文學性”

是指文字中的形式與語言結構,他們致力于論證這個“文學性”,以作為評價文學的標準。這一流派的思想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后迅速傳到歐洲各國,出現了布拉格學派、結構主義等重要的美學和批

評流派。這一流派的主張雖有偏頗,但對于文學本體論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中國文學研究中的“形式主義”特指創作中過分注重形式技巧的唯美主義傾向,與西方文藝理論中的“形式主義”略

有不問。

②就筆者所見,一般的文學史著作和相關論著對此大都一筆帶過或避而不談。袁濟喜從美學角度出發提出形式美的論點,并且對其價值有明確的評價。見袁著《六朝美學》第九章“形式美理論”,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358頁。趙《西方形式美學——關于形式的美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三章“中國形式美學與‘道''''”對中國形式美學的理論形態作了簡要概括。但

因論題所限,對于南朝形式美學的成因、具體內容、重要影響等尚未作專門研究。

③參湯用彤《讀人物志》,《湯用彤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1983年版。

④葛兆光《玄意幽遠——公元三世紀的思想轉變》,《中國思想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318—340貝。

⑤轉引自涂紀亮《現代西方語言哲學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484頁。

⑥湯用彤認為玄學的發展可以粗略分為四期:“(一)正始時期,在理論上多以《周易》、《老子》為根據,用何晏、王弼作代表。(二)元康時期,在思想上多受《莊子》學的影響,‘激烈派''''的

思想流行。(三)永嘉時期,至少一部分人士上承正始時期‘溫和派''''的態度,而有‘新莊學'''',以向秀、郭象為代表。(四)東晉時期,亦可稱‘佛學時期''''。”見《湯用彤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1983

年版,第304頁。

⑦如《世說新語?賞譽篇》注引《晉陽秋》說:“樂廣善以約言厭人心,其所不知,默如也。太尉王夷甫、光祿大夫裴叔則能清言,常曰:‘與樂君言,覺其簡至,吾等皆煩。''''”

⑧參方立天《梁武帝蕭衍與佛教》,刊《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4集。

⑨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⑩陳允吉《古典文學佛教溯緣十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頁。

11參梁啟超《佛學研究十八篇?翻譯文學與佛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重印本,第197—201頁;陳寅恪《四聲三問》,收《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2《持世經?本事品》說:“善知諸法實相,亦善分別一切法、文辭、章句。”龍樹《大智度論》云:“是若波羅蜜因語言文字章句可得其義,是故佛以般若經卷殷勤囑累阿難……語言能持義如是,

若失語言,則義不可得。”

13見《般若無知論》,《肇論吳中集解》。

14《與隱士劉遺民等書》,《廣弘明集》卷二十七上。15見《出三藏記集》卷一。

16見《南齊書》本傳,引文據中華書局點校本卷四十一“校勘記”引黃侃校記。此段文字的解釋參郁沅、張明高之說。見所編《魏晉南北朝文論選》張融條之“附札”,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

第289頁。

17張融《門律自序》,見《南齊書?張融傳》,引文據中華書局點校本。

18《南齊書?張融傳》引張融語。

19見王元化《文心雕龍講疏》附錄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0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引文據中華書局標點本。21沈約《答陸厥書》,見《南齊書?陸厥傳》。

22郭紹虞《駢文文法初探》,收《照隅室語言文字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88—419頁。

23參啟功《漢語現象論叢》,中華書局1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997年版,第52頁。

2425王瑤《中古文學史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重印本。

26詳參劉躍進《門閥士族與永明文學》,三聯書店1996年版。

27《文心雕龍?通變?贊》。

28參拙文《南朝賦的詩化傾向的文體學思考》,刊《文學評論》2001年第5期。

29貝爾《藝術》,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4頁。30參朱立元、張德興《西方美學通史》第六卷(上),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198—211頁。

31普羅提諾《九章集》第一部分第二節,見伍蠡甫主編《西方文論選》,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38頁。

32穆克宏《蕭統〈文選〉三題》,《昭明文選研究論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33羅宗強《劉勰文體論識微》,刊《文心雕龍學刊》第6輯。

34參王運熙《文質論與中國中古文學批評》,刊《文學遺產》2002年第5期。

35參張方《說麗》,見其《中國詩學的基本觀念》,東方

出版社1999年版,第73—86頁。36僧睿《大品經序》,《出三藏記集》卷八。

37梁釋慧皎《高僧傳》卷一,湯用彤校注,中華書局1992年版。

38《大智度論鈔序》,《出三藏記集》卷十。

39蔣述卓指出佛經翻譯于東晉劉宋為盛,對于譯經文體的討論也有偏于質(直譯)、偏于文(意譯)、折中(文質相兼)三派之別,梁代文論三派與此有關。見其《佛經傳譯與中古文學思潮》,江

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頁。

40周勛初《梁代文論三派述要》,載《中華文史論從》第5輯,中華書局1964年版。

41朱立元、張德興《西方美學通史?二十世紀美學》第六章、第七章,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42除《文心雕龍》之外,劉宋傅亮的《續文章志》、邱淵之的《文章錄》、顏峻的《詩例錄》、沈約的《宋世文章志》與《文苑》、任《文章始》、張率《文衡》、姚察的《續文章志》等,均以選

文錄詩、以立范式為目的。由此也可看出南朝人對文學語言形式的重視。43傅剛曾以“始”、“源”、“本”為關鍵詞,對《文心雕龍》中使用“考鏡源流”的方法探討文體的實踐進行總結,得14例,

說明“考鏡源流”是劉勰論文體的主要方法。參傅著《〈昭明文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56—57頁。

44參曹旭《詩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141—167頁。張伯偉《鐘嶸詩品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版)概括鐘氏批評方法為:品第高下、推尋源流、較量同異、博喻意象

、知人論世、尋章摘句六種。其中對推尋源流的方法及其對后世詩文批評的影響論述尤詳。

45參楊明師《釋〈文心雕龍?樂府〉中的幾個問題——兼談劉勰的思想方法》,刊《文學遺產》2000年第2期。

46參張法令《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第七章“文與形式及其深入:中西審美對象結構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175頁。

47逯欽立《說文筆》,收其《漢魏六朝文學論集》,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2—371頁。

文史論文范文第2篇

中國股市不平凡的十年是在巨大的理論爭議和現實波動中發展起來的。從早期“股份制是私有化”的政治觀點之爭,到今天中國的資本市場是否像“老鼠會和賭場”的文化歧見,這種風風雨雨始終與中國資本市場的高速擴容相伴隨。如果說,前者是主張和反對建立資本市場的兩種力量之爭,這已在“摸著石頭過河”和不辯解、不爭論的指導思想下,回避了意識形態方面很多矛盾和干擾,我們已建成了初具規模的資本市場。那么后者則主要是在主張培育發展中國資本市場的實踐中,如何使中國的資本市場得以健康發展而產生的不同觀點,盡管其都主張規范發展資本市場,但路徑的不同往往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事實上,我國資本市場理論的研究始終落后于資本市場發展的實踐,不僅對資本市場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作用和地位沒有論證清楚并廣為宣傳,而且對資本市場的許多概念和技術層面的資本運作分析技術也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培訓和普及環境。令人遺憾的是,我們采用了回避爭議和矛盾的做法,這些資本市場的重大理論問題始終。沒有突破,人們普遍還在資本市場就是賭場,要么跟莊搞投機,要么隨機撞大運的投資理念中徘徊。

概括起來,中國股市有三個沒底:

1.上市公司造假沒底

上市公司造假既有資本經濟作為股權虛擬經濟監管難度大的原因,也是我國特殊國情下的一股獨大所致。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發展的基石,上市公司質量的真、假、優、劣是決定中國資本市場是投資場所還是賭場的關鍵。正確投資觀應是建立在投資人對上市公司的理性判斷并作出相應用腳投票選擇基礎上,來促使上市公司以自身價值提高給投資人帶來良好投資回報的投資機制。它是投資人對投資對象在“蛋糕做大”基礎上來實現投資人投資收益的體現,而絕不僅僅是在二級市場上機構和中小投資人之間利益分配的“零和游戲”。但中國的上市公司到底還有多少個銀廣廈、吉林通海、藍田股份,人們心里沒底。

2.政策沒底

我國資本市場政策市特征明顯,這是新興轉軌市場的必然現象。因此,政策決定股市,是把政策作為一個長期的調控手段來炫耀,使中國的股市處于一漲就怕、一怕就打、一打就跌、一跌也怕、一怕又托、一托又漲的惡性循環。最終是政府調控股市,形成典型的政策市。而人們卻看不見那只“看得見的手”,人們不知道它什么時候想干什么。

3.股市理論的探討沒底

中國股市到底是賭場、老鼠會,人們置身其中是在撞大運、爾虞我詐的場所,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我國的經濟中承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這個市場的基本功能,這個市場培育的投資人在市場經濟中究竟發揮著何種作用,都亟待理論的證明。而資本市場監管的各種政策的出臺,也是建立在正確的股市理論的基礎上。但目前我們的股市理論體系極不清晰和完善。

解決三個沒底的核心是探討并完善股市的基本理論。基礎理論問題對上可以影響政策,影響決策者那只“手”;對下則可動搖資本市場投資人的信念和信心。因此,在這三個沒底當中,對我國股市基本理論的探討最為重要。

研究我國的股市基本理論,當務之急是要解決兩大問題。第一是在社會主義資本經濟條件下,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討,使人們對資本市場首先有一個認識上的突破。第二是股市新文化和股權新文化的建立。解決這兩個問題,不僅能教育股民建立正確投資觀,更重要的是讓決策者和監管部門都能正確認識資本市場的本質和基本功能。在轉軌特征明顯的中國股市的監管上,有效地發揮那只看“得見的手”的作用。

2、股市基本功能探討

我國股市的每一次波動,都跟股市的基本理論不清、擾亂人們的思想密切相關。十年來,我國的資本市場發展迅速,但資本市場理論的研究卻嚴重落后于實踐。股市大討論雖然目前暫時處于平息狀態,但是只要不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理論問題,一旦市場發生波動,否定我國股市的聲音,像賭場論、老鼠會論就仍會冒出來。這些理論在特殊時期,都和資本市場發展和政策的制定密切相關,監管政策直接受資本市場理論的影響。繼續采取回避態度,不論證清楚這些問題,勢必對我國資本市場今后的發展產生不良的結果。

股市的基礎理論研究應從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討入手,我認為有以下四個功能:

1.資源優化配置功能

股市的資源配置功能體現在兩個環節上:其一,一級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就中國的實情說,股市資源的配置過程主要是在一級市場通過IPO方式完成的。股市籌集的資金進入到企業,上市公司之所以能籌資,能被市場認知,在于它能提供被投資者認知的產品和勞務,在于它能生產社會需要的緊俏、盈利的產品。其二,二級市場再融資的配置功能,主要是通過上市公司的增發和配股來實現的。上市公司的持續融資功能就是社會資源再配置功能的體現,當然,二級市場的再配置同樣是向高質量的上市公司傾斜。上市公司的資本優化是社會資源配置優化的前提。

所以,股市的資源優化配置功能與上市公司的質量及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密切相關。如果上市公司質量低劣,信息披露虛假,就會喪失這一功能,導致股市墮落為賭場。

2.晴雨表功能

資本市場不僅是一個資本和物的生產要素的配置場所,而且是一個國家乃至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信息的集散地,股票二級市場的價格與這些信息的質量正相關。因此,不僅股民而且一般民眾,不僅企業家而且政治家,不僅國內各界而且國際各方,只要和所在國的利益相關,都會關注這個市場。而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環境的變化也同樣會最先從這一市場反映出來。因此,資本市場更是一個信息場。在市場經濟崇尚資本至上的旗幟下,資本的選擇是最敏感的。在市場經濟推崇公平、公正、公開的交易準則下,這一信息的反映在理論上說也是最公平、最準確的。因此,資本市場的風向標和晴雨表功能從表象上看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進行交易、判斷重要的參照系,而從實質上看則反映的是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穩定和發展。它是中國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國的最重要窗口。

盡管由于種種原因,如政策導市,機構操作,在某些特定的時期,大盤和個股會走出和一個國家政治、經濟形勢不相吻合的走勢,但從長期看,在正常的形勢下,股市是具有晴雨表功能的,股市價格與其價值在長期走勢上應該是一致的。它與賭場的靠賭運和賭技好壞決定輸贏是完全不同的。

3.價值發現功能

首先,價值發現功能是指在資本市場上一只股票的現實和潛在的價值,而從社會的角度說,它所表現的是一家上市公司為社會和股東現實和未來的貢獻度。這一功能和企業真實的信息反饋和評價密切相關。人們通過股市所反映出的綜合信息進行判斷和投資,指導著價格方向,進而引導資源的分配。

其次,這種價值發現使人們能夠看到某一行業、某一企業的內在價值,使人們對未來做出理性判斷。這種發現一定要符合一定客觀規律,所以它能推出一個概念,并且引導市場,人們承認這個概念,用超過人們現實中比用簡單的成本價值要高的潛力判斷去看待它,人們在股市中趨利避害的本能以及這種發現和投資人的利益相關性,決定了這個發現的過程是理性的,它標志著一個社會的理性經濟走向。

第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體趨利避害的無形之手引導整個市場經濟的規律向前發展,因此要普及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一致的思想,市場經濟承認以單一個體為本源的自然發展,倡導個體和總體利益的一致性,其奧妙在于私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只要具備社會要求的理性和道德,遵守法律,恪守誠信,社會的總體利益就會得到同步放大。

4.股市的增值功能

股市的增值功能主要體現在股票的增值功能上。股票有三種價格,即票面價格,賬面價格和交易價格,在論證股票的增值功能時,票面價格無意義,交易價格不能自身證明,唯有論證賬面價格最能說明問題。股票的賬面價格又被人們稱為股票的含金量,一個公司的總體含金量是通過其所有者權益(凈資產)反映的,而凈資產是由股本、公積金、未分利潤組成的。股份公司的分配制度決定了其年度利潤分配,必須要先完成盈余公積金的提取,而這一基金的提取又決定了上市公司每股凈資產含量的提高,這決定了股票有內在增值功能。如果我們把公積金的提取當作股票增值功能的內生變量,那么上市公司通過增發和配股所導致的每股凈資產的增值功能,則是外生變量。這兩個變量從財務分析上能直觀看到股票的本金是可以增長的事實,股票的賬面價格可以從一元漲到五元,正是源于這一機理。而股票賬面價格增長導致的本金的增長是其他金融資產如儲蓄、債券所不具備的。而賬面價格的增長則是直接導致股票交易價格上升的合理因素之一。論證股票的增值功能是我們解開資本市場作為虛擬經濟的表現形式是否應該成為我國下一步改革開放主戰場的關鍵所在。唯有論證這一功能,資本市場才能實現上市公司贏、投資人贏、市場贏的三贏局面。反之,人們就會把資本市場與賭場的“零和游戲”聯系在一起,只是像賭場一樣財富在參與各方之間的簡單重新分配,是股民之間左兜和右兜的財富搬家,而這一過程由于造假和不規范,又充滿了爾虞我詐。

資本市場具備增值功能是和賭場最重要的區別。只有論證這一功能的存在,投資人才會摒棄撞大運,學會判斷和分析作理性的投資人。當然,創造三贏局面的基礎是上市公司的業績,在真實的基礎上,企業的效益上升,直接帶來股價的上升,才能帶來資本市場的真實繁榮和投資人的獲利,而上市公司也才能實現再融資和持續發展。

3、股市新文化的建立

(一)股市舊文化批判

在中國的傳統上歷來對股市就存有偏見,這種偏見加上我國90年代股市發展初期大量借鑒海外資本市場,特別是由于翻譯文字的原因,主要是來自臺灣的股市用語,而臺灣的股市用語大都是從賭場術語衍生來的。由于我們沒有能夠進行批判吸收和投資者教育的主渠道引導,及時糾正那些不健康的、有明顯誤導的股市賭場語言,使其在二級市場股評家的口中大行其道,如莊家、籌碼、發牌、跟莊、出局、莊家洗籌、與莊共舞等近20種賭場語言,這些語言極不準確,如莊家一詞,莊家(Banker)在賭場里是指開局設賭者(通常只有賭場才具備這一資格),與閑家(Player)對賭,而把這一術語引入股市中,只有在深滬交易所作為實體也下場參與股票買賣與投資人對博時才成立。而把它用在即使是在主觀和客觀上會操縱股價的機構投資人和大戶身上也是極不準確的。在西方國家的資本市場中并無莊家一詞,那些違規的機構和大戶往往被稱作違規操縱股價者,還有一類則是合規的維護一只股票流動性和股價穩定性的機構——做市商(MarketMaker)。而我們由于沒弄明白莊家的含義,把機構和大戶都當作莊,似乎是股股有莊,跟莊成風,無莊不成市。但事實上,只要中國的交易所不下場對博,我國資本市場和西方國家一樣,根本就就有莊家,有的只是那些違規操縱股份的機構。

顯然,股市舊文化是導致中國資本市場不能健康發展和中小投資人不能建立正確投資觀的重要原因。我們必須徹底摒棄從臺灣引進的股市舊文化理論,首先從凈化股市語言入手。廢止莊家之類的賭場用語,而用機構違規者和價格操縱者取而代之,使資本市場和賭場區分開,一掃投資人“跟莊”的賭場風氣。在中國證券市場開展股市,把投資者教育扎扎實實的搞起來。

(二)股市文化與股權文化的關系

當前中國資本市場正在探討股權文化,股權文化的核心是通過誠信文化培育有良好道德素質和專業技術水平的職業經理人隊伍,來保護價小投資人的利益,形成良好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和組織制度。從某種意義上說,股權文化是股市文化的重要內容。開展股市不僅要和投資者教育聯系起來,也要和股權文化基本理論的探討聯系起來。當前由于上市公司造假現象嚴重,我們迫切需要在中國的資本市場開展誠信運動,開展股權文化的目的是樹立上市公司經營者從股東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慮企業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說股權文化是從公司的角度考慮文化和誠信問題,那么股市文化則是從資本市場的角度考慮文化和誠信問題;如果說股權文化是強調經理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那么股市文化則涉及到監管部門、中介機構、上市公司、投資人等方方面面文化和道德素養的提高。

中國資本市場的當務之急是解決股市的新文化,解決了股市的新文化問題,股權文化的探討就會迎刃而解。

(三)股市新文化的內涵

在中國資本市場開展股市,形成中國的股市新文化。具體包括三個方面:

1.思想建設——正確的投資現

開展投資人教育,建立股民的神圣使命感和通過市場“看不見的手”承認人們在追逐自身盈利動機的驅使下,作出市場短線品種的選擇,而這一過程也正是增加社會共同財富,推進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過程。這是一個投資人從傳統的勞動參與到個人物化勞動——所形成的資本參與的進程,充分調動投資人對國家建設事業的參與意識,使參與者的盈利動機與國家經濟的發展有機統一,這是對傳統上以犧牲奉獻來促進國家利益發展的重要補充。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投資人應該引以為榮,并值得人們贊譽。應該從正面去倡導這種投資者的道德與使命,而那種認為投資股市發不義之財的偏見必須被摒棄。

2.文化建設——科學侑專業知識的投資理念

在正確投資觀的指引下,必須普及股市運作的科學專業知識和法律意識,提高投資者的專業素質,形成科學的投資理念,具體包括:(1)作理智的投資人,正確認識資本市場的風險防范;(2)學會對上市公司質量判斷的基本知識,科學選股,不盲目跟風,實現資本市場價值與價格一致,作理性投資人;(3)熟悉資本市場的法規政策,對各種證券欺詐、操縱市場等違規行為能夠防范,增強自我保護;放棄“跟莊”心態,開展股市的。社會要提高不誠信的成本,只有提高投資人本身的素質及理念。

通過投資人正確投資規和科學投資理念的建立,使之放棄撞大運和賭及跟莊共舞的心態,要從根本上學習財務知識,客觀分析股票,這是我國資本市場真正走上成熟、健康之路的根本保證,也是當前證券監管部門開展投資者教育的重要工作內容。

文史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美時代調和引導審美標準

在變化更為深刻的新世紀,人們的思想、行為方式、價值觀念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藝術,作為一個體現人類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之具體變化的風雨表,更是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開放狀態。面對這種開放和包容,尋美的藝術家相反迷失了方向:似乎越是追尋美的腳步,美卻離他們越來越遠,對他們而言,美成了水中撈月的代名詞。于是更多的藝術家開始惶惑不安,開始懷疑傳統的一系列美的法則,甚至質疑:當代還存在美嗎?提美這個詞還合時宜嗎?面對這個問題,我只想說:任何時代都存在美也需要美,當今也不例外,而且美仍然會打上時代的烙印,只是我們還應看到美還會引領時代的發展。下面我就這點談談自己的想法:

第一,美體現時代的精神。

柏拉圖講:“美是難的。”這即是說,美是什么的問題是難以理解和回答的。wwW.133229.COm萊布尼茲說:美是一種“我說不出來的什么”。歌德認為,美是一種“不可言說的東西”,“美是費解的,它是一種猶豫的、游離的、閃耀的影子”。托爾斯泰講,什么是美的問題“是不能加以科學說明的”。由于解決和回答美的本質問題讓這些智者犯難,使人們大傷腦筋,感到高深莫測,神秘費解,所以對美的詮釋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黑格爾、丹納就深信美與時代是密不可分的。黑格爾曾根據時代精神(即體現在歷史中的絕對精神)把藝術史理解為象征、古典、浪漫三個階段的發展過程。可以說黑格爾美學和藝術理論的最大貢獻,不在于其具體結論,而在于他把藝術的風格和歷史與時代精神緊密地聯系起來。丹納也曾把古希臘、中世紀和文藝復興對美的不同見解歸之于那個時代的特點。所以說美是主客觀的統一體,它不可避免地帶上社會生活與時代的烙印。

確實在人類社會,時代不同,美亦有所不同。原始社會,存在圖騰崇拜。這是因為,圖騰象征氏族與血統的特性,吻合了氏族部眾懷念先民尊崇本部氏族的意念指向,形成了美。奴隸社會,出現人面獅身的雕塑,出現飾有虎頭紋饕餮紋的青銅器,是因為當時居統治地位的奴隸主,崇尚獸性的野蠻和兇猛。這類形象,其特性契合了統治階層需憑借獸性的兇猛和神異的恐怖性力量進行殘暴統治的意念指向,成了當時美的形象。中國封建社會,龍鳳視為祥瑞,為人心所傾慕,故龍鳳圖案成了美的圖案。至于上個世紀畢加索的怪異繪畫,荒誕派的戲劇,西方人視為美的杰作,都與這些作品的特性吻合了西方一個時期內人們變態荒誕的心理傾向有關,都能從戰爭的恐怖癥后遺癥中找到原因。凡此種種,都說明美與審美標準是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而且美本身也參與創造時代精神。

第二,美引領時代的發展。

不可否認,美與時代就像孿生同胞,如影隨形,但是當今一個“怎么都可以”的世界,一個全面解構的社會,。那么,反映時代精神的就一定是美的嗎?

大家知道,我們處在一個高消費的時期。物質財富以驚人的速度和規模被創造了出來,信息產業更是以無孔不入的方式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左右著人們的思考與選擇,并進一步刺激人們日益膨脹的消費欲望,從而使我們喪失了一種簡樸精神生活狀態,促成了因當代物質過剩所造成的精神貧乏狀態。另一方面,任何商品化消費(包括文化藝術),都成為消費者社會心理實現和標示其社會地位、文化品味、區別生活水準高下的文化符號。所以藝術的生產化,精神的表面化,庸俗化是不可避免的。藝術品生產者們極力追求表面形式的悅目,以看似有意義的社會學及哲學性的詞句來包裝這些實際上內容淺薄的視覺產品。這樣,到處充斥著低劣,糟糕的作品和晦澀難懂而不知所云的批評文章。一如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偽劣的產品。這些偽藝術以及投機者們在前衛藝術的標簽下的一切行為都顯得理直氣壯,他們將淺薄無知,精神的貧乏藏在這樣那樣的主義和各種口號式的振振有詞下面。其實這些人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要干什么!他們只是用“文化”,“精神”,“主義”之類的詞語裝點門面罷了。昨天還在大喊追求精神的終極意義,今天就轉而要消解精神的終極意義,并宣稱只有眼下的東西是有意義的;昨天還煞有介事的進行藝術哲學的形而上的探討,對生存的意義作嚴峻的思考,今天就極力鼓吹藝術數字化的積極時代意義。他們的變化鮮明而迅速,如古諺云:識時務者為俊杰。孰不知他們只是攀著時代潮流里的浮木,他們以為形式的刺激加上一個時髦的點子就可以做出好的作品,跟上時代就可以展示美、追尋美,其實技術的精致(現在很多人連這一點都達不到),形式的刺激是可以制造出來的,但是精神的震撼卻是不能制造的,那是藝術家用心力,智慧,修養,技藝和虔誠乃至痛苦(偽劣的無效)鑄就的,而非機巧所至,更非簡單跟隨潮流就可以體現美的。相反,越是追求表面形式的刺激,越顯示其精神內核的空洞.我相信,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衡量藝術的標準只有:好的與不好的。而沒有過時或時髦的。好的作品永遠會綻放智慧和感人的光芒,而低劣的作品無論在聚光燈下顯得多么漂亮精巧,多么時髦,卻不能改變它低劣的本質。而美,它永遠不與低劣、空洞為伍。

一位哲人的一段話很適合用來形容現在的藝術界:“時代使人對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瑣屑興趣予以太大的重視,現實上很高的利益和為了這些利益而做的斗爭,曾經大大的占據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們沒有自由的心情去理會那較高的內心生活和較純潔的精神活動,以至許多較優秀的人才都為這種環境所束縛,并且部分地被犧牲里面。因為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現實,所以它不能轉向內心,回復到自身。”所以如果有人簡單而膚淺的說在當代具有時代精神的作品就是藝術,就是美,那未免太褻瀆了藝術,褻瀆了美這個字眼。那么是不是美與時代的關系在這里也已全面瓦解了呢?顯然不是,美與時代的關系面對當今的特殊只是扮演了一個特殊的角色,即我們不難發現那些真正美的、有生命力的藝術并不就是時代的代言人,它更是時代的領軍人。正如康定斯基所說:“藝術家是預言家,他們開辟道路,指引方向,走在時代的最前頭,拖拉著一車車彷徨迷惑、牢騷滿腹的普通民眾-----今天還是僅適用于內在和諧的法則,明天就會被用來支配外部世界的和諧-----藝術家是構造一種文化的強有力的國王。”

記得俄國批評家巴赫金當年在對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小說“復調性”的認識時指出,“在陀思妥也夫斯基長篇小說中,一切莫不都歸結于對話,歸結于對話式的對立,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對話才是目的。單一的聲音,什么也結束不了,什么也解決不了。兩個聲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條件,生存的最低條件”。巴赫金在當時就盛贊陀氏小說開啟了一個無限性的空間,因而陀氏小說比托爾斯泰的作品更為偉大,這在20世紀20年代時還顯得觀點突兀、激進,但在時隔70多年之后再來看,托爾斯泰代表了他所處的時代,陀氏則代表了他所處的以及直到今天的時代,可以說陀氏小說是更有生命力的。所以一部文學作品,并不是一個自身獨立、向每一時代的每一讀者均提供同樣的觀點的客體。它不是一尊紀念碑,形而上學地展示其超時代的本質。它更多地象一部管弦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獲得讀者新的反響,使本文從詞的物質形態中解放出來,成為一種當代的存在。

總之,不管時代怎么變,生產條件和人民的生活方式怎樣變,我們對美的追求仍會一如既往,尤其在物質日益豐富精神日漸貧乏的當代,美是我們心中的一方凈土,一劑精神的良藥,它將繼續引導人們如何“詩意地棲居”。

參考文獻

1、《藝術概論》王宏健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第1版

2、《藝術哲學》丹納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3、《美術概論》王宏健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版

文史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比較優勢理論;競爭優勢理論;關系

正確認識是進行科學實踐的前提。若不能正確地把握不同理論問的區別和聯系,在應用理論指導實踐時就可能做出錯誤的判斷。本文擬就比較優勢理論與競爭優勢理論的關系作一探討,以澄清某些認識誤區,使相關實踐活動獲得正確的導向。

一、比較優勢理論及其發展

比較優勢的思想發端于亞當·斯密。亞當·斯密在其代表作《國富論》第四篇第二章中提到不同國家生產商品的固有的或后天獲取的“自然優勢”(naturaladvantages)和交換的合理性。--之后,李嘉圖將亞當·斯密的絕對比較優勢思想發展為相對比較優勢思想,并將這種思想理論化和應用于國際貿易研究,初步形成了比較優勢理論的框架。按照李嘉圖的觀點,比較優勢,即不同國家生產同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差異,該差異源自各國產品的勞動生產率差異,勞動生產率不同的國家根據相對優勢進行生產和交換,雙方均可獲利。

從現代經濟學的角度看,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存在諸多局限性。其中最令人不滿的有兩點:一是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僅涉及勞動力一種生產要素;二是該理論難以解釋多種要素存在情形下的比較優勢來源。對李嘉圖理論的不滿導致了貿易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倍受關注的是赫克歇爾一俄林的“要素份額理論”。該理論構造了一個包含“兩個國家、兩種商品、兩種生產要素”的模型。該模型從要素稟賦結構差異及其所導致的要素相對價格的國際差異的角度探尋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得出了一個國家應出口哪些密集使用本國富有要素的產品,進口哪些密集使用本國稀缺要素的產品的結論。并指出,通過國際自由貿易可以使生產要素得到有效配置,通過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國際移動可使“要素價格均等化”,并影響產業布局。

在赫克歇爾—俄林理論之后,貿易理論進一步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數據收集和處理技術的進展,及由此而產生的對貿易理論進行實證檢驗的可能性。里昂惕夫發現,美國進口資本密集產品與出口勞動密集產品的狀況,與美國資本充裕而勞動稀缺的現實不符。這就是所謂的“里昂惕夫難題”。該難題的提出,使人們對赫克歇爾—俄林理論的普適性產生了懷疑。為了對現實作出新的解釋,一些研究者引入人力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對赫克歇爾—俄林理論進行改進,在更廣泛的基礎上揭示不同國家要素稟賦結構的差異。還有一些研究者試圖通過放棄赫克歇爾—俄林理論的部分重要假設來構建“新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從以下兩個方向發展了比較優勢理論。

發展方向之一,放棄赫克歇爾—俄林理論關于規模收益不變的假定,研究規模收益遞增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指出一國的企業或者行業可能僅僅由于歷史或偶然的原因較早地進入某個產業,從而可以較早地擴大生產的規模,并利用規模經濟形成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成本優勢。

發展方向之二,放棄赫克歇爾—俄林關于貿易參與國在獲得生產技術方面具有相同可能性的假定,研究不同國家的企業或產業獲得不同水平或內容的技術的可能性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技術可獲得性差異理論,既可以用來解釋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也可以用來解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就發達國家而言,即便兩個發達國家在開發技術方面具有相同的能力,由于隨機性因素的影響,開發出來的具體技術也是存在差異的,且不同國家還可能專業化地開發不同產品或生產技術,因而,兩個國家的技術能力相同并不意味著最終產品相同,具有相同技術能力的國家仍然存在貿易的可能性。就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而言,其研究結果是導致著名的產品或技術“生命周期”理論的產生。該理論認為,新的技術和產品一般是在發達國家首先開發成功的。當產品和技術趨向成熟并進入標準化階段時,產品的生產則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進行。與產品和技術的這種生命周期相適應,首先是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輸出新產品,其后則是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輸出成熟的標準化的產品。至于為什么新的技術和產品總是首先在發達國家開發成功,研究者則一般從國家人均收入水平的角度予以解釋,認為,只有富裕國家才有可能支付得起昂貴且具有高失敗概率的研究和發展費用。按照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觀點,處于創新期的產品為知識技術密集型產品;處于發展期的產品為技術資本密集型產品;處于成熟期的產品為資本與熟練勞動密集型產品;處于衰退期的產品為一般勞動密集型產品。隨著產品生命周期的變化,產品的產地也從技術創新的國家向其他國家轉移,由此決定了國際貿易的走向。研究者們還得出了以下結論:收入水平相近的國家,最有可能具有相似的消費者偏好與市場需求特征,當一國的廠商計劃進行跨國經營時,他們最有可能進行開發的市場首先應當是與本國收入水平相當的市場,從這個角度講,收入水平相當的國家間的貿易量應當是比較大的。

貿易理論的上述新進展與國際貿易發展的要求是相適應的。按照赫克歇爾一俄林理論,國際貿易應當主要在要素稟賦結構相差較大的國家間進行。然而,20世紀中期以來的國際貿易的發展狀況卻是要素稟賦結構相似的國家(地區)間的貿易——主要是發達國家間的貿易占有國際貿易的主要份額。新貿易理論為國際貿易的這種新的發展動向提供了解釋。二、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

競爭優勢理論的系統構筑者是邁克爾·波特。波特于1980年、1985年和1990年相繼出版了其著名的競爭3部曲:《競爭戰略》(CompetitiveStrategy)、《競爭優勢》(CompetitiveAdvantage)和《國家競爭優勢》(TheCompetitiveAdvantage0fNations)。三部著作一脈相承,自成體系,成為現代管理學界的權威論著。《競爭戰略》,運用作用于一個產業的5種競爭力模型。確定了分析產業及其對手的理論框架,提出了獲取競爭優勢的成本領先戰略(OverallCostLeadership)、差異化戰略(Differentiation)和目標集中戰略(Focus)。《競爭優勢》采用價值鏈分析方法,論述了企業如何獲取競爭優勢的方法和途徑。《國家競爭優勢》,利用所構建的“鉆石體系”模型,探討了國家、州(省)與其他地理區域如何取得持久競爭力的問題。波特認為自己所提出的競爭優勢理論與比較優勢理論的區別在于:后者集中在宏觀經濟政策(政府預算赤字、貨幣政策、市場開放或民營化)或勞動力、自然資源、資本等生產要素方面;前者則突出強調主要根植于商業環境的地點競爭力,認為勞工、資本和自然資源并不能決定繁榮,因為取得這些資源并非難事,競爭力來自企業以當地的資源生產出更具價值的商品和服務的生產力,生產力的提高則離不開國家和區域的競爭環境。他所構筑的“鉆石體系”模型,從“生產要素條件”、“需求條件”、“戰略與競爭背景”、“相關產業和支援產業”等4個方面探索了競爭力的來源、變化及其對政府與企業的意義。

三、比較優勢理論與競爭優勢理論關系辨析

目前,有關比較優勢理論和競爭優勢理論關系的認識存在兩種極端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比較優勢理論和競爭優勢理論不相容,只能擇其一。另一種觀點認為,比較優勢理論和競爭優勢理論不存在本質的區別,只是采用了不同稱謂。筆者認為,上述觀點均有片面性,比較優勢理論與競爭優勢理論分別隸屬于經濟學與管理學兩大學科,二者既相對獨立,也相互聯系。

1、兩種理論相對獨立波特明確指出,其研究的領域是管理學而不是經濟學,給自己的定位是管理學家而不是經濟學家。經濟學和管理學的本質區別在于,經濟學致力于解釋經濟現象,揭示經濟規律,是一門認識世界的學科;管理學致力于提供實現預期經濟目的的途徑和方法,是一門改造世界的學科。雖然經濟學和管理學呈現出交織發展的特點,但仍存在較為清晰的邊界。

第一,理論基點不同。比較優勢理論的基點是交換和貿易,競爭優勢理論的基點是競爭。盡管比較優勢理論的產生和發展先于競爭優勢理論,但二者在邏輯上并不存在嚴格的前后相繼的關系。波特雖然提及比較優勢理論在探討競爭力問題中的應用,但并未基于比較優勢理論建立競爭優勢理論,而是另辟蹊徑,對比較優勢理論所未涉及到的植根于商業環境的地點競爭力進行了系統研究。

第二,作用目標不同。作為國際貿易理論基礎的比較優勢理論是從歷史的、客觀的角度,對已經發生的國際貿易及相關的經濟現象做出解釋、分析和判斷,為預測國際貿易發展趨勢,選擇合理的國際貿易模式提供科學依據。作為戰略管理理論基礎的競爭優勢理論,則是從價值創造的角度,致力于為經濟行為主體做出合乎價值取向的決策、設計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方法。作用目標不同,理論體系框架及其應用范圍也必然有所不同。

第三,發展路徑不同。作為國際貿易理論基礎的比較優勢理論的發展,經歷了從“絕對比較優勢”到“相對比較優勢”、從“外生變量”到“內生變量”、從“靜態研究”到“動態研究”的歷程。作為戰略管理理論基礎的競爭優勢理論的發展,則經歷了從企業微觀層面向產業中觀層面乃至國家宏觀層面的歷程。

文史論文范文第5篇

為做好我市2007年度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工作,根據黑人發[2007]70號文件精神,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評審時間安排

(一)全市申報高級職稱人員評審材料報市人事局審查時間為8月1日--8月17日(各高級評委會評審時間見附表1)。

(二)全市申報中級職稱人員評審材料報市人事局審查時間為9月17日--10月24日,11月20日--30日進行評審(具體時間安排見附件2)。

申報中、高級職稱人員報市人事局審查時需攜帶如下材料:

1、《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表》(高級一式三份、中級一式二份)。

2、人事檔案和考績檔案(事業單位還需提供年度考核備卡)。

3、現任職資格證書。

4、有效的外語和計算機考試證書。

5、畢業證書、繼續教育證書、事業單位專業技術職務聘書。

6、評審標準規定的有效論文、論著、成果證書等。

7、同級改職人員、學歷破格人員、流動人員需提交《審查表》一式一份。

8、申報享受研究員級待遇人員,須填報《申報享受研究員級待遇高級工程師、高級農藝師資格審查表》(一式二份)。

上述提供的各種證件和相關材料均為原件。

二、評審范圍及對象

凡在牡丹江地區所屬的企事業單位(包括個體等各種經濟實體)工作,與單位確立了人事、勞動關系的專業技術人員(含一年以上臨時聘用人員以及中醫學徒和盲人醫療按摩人員),不論戶籍、檔案、身份和所有制性質,只要符合國家和省市規定的申報評審條件,均可自主申報相應職稱評審。

三、部分專業申報評審方式和要求

(一)對衛生系列晉升正副高級職稱人員(含正常晉升副高級職稱人員)均采取水平能力測試和評審相結合的評價辦法,水平能力測試的有關事宜另行通知。

(二)對統計系列晉升高級職稱人員實行考試和評審相結合的評價辦法,已參加全省高級統計師資格考試并取得合格成績者可申報高級統計師職稱評審。

(三)依據鐵道部職稱改革工作領導小組《關于深化改革鐵路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工作的意見》(職改[2005]2號)精神,受鐵道部委托,從今年起,哈爾濱鐵路局所屬單位的會計、審計系列職稱評審也實行屬地化管理。

四、部分專業執行新的評審標準

為了不斷完善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人才評價標準,省人事廳在總結以往工作的基礎上,今年對中小學校教師系列和衛生系列的《評審標準》進行了修訂,凡今年申報這兩個系列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都要按新的《評審標準》執行(具體見黑人發[2007]71、72號文件)。各地、各部門要認真按照兩個系列新的《評審標準》做好推薦工作,其它系列(專業)《評審標準》也將陸續修訂。

五、外語、計算機知識的具體要求

(一)自2007年起,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專業技術人員可免于職稱外語考試

1、公派出國學習、進修、講學及從事科研工作一年以上的,或自費出國進行語言培訓、攻讀學位、做訪問學者及正規學校進修一年以上的;

2、獨立完成外文專著5萬單詞以上,或獨立完成譯著、譯文累計6萬漢字以上,并經出版和發表部門證明的(譯著、譯文含漢譯外、外譯漢);

3、在鄉鎮所屬基層單位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

4、在地市及以下所屬單位,長期在野外從事農業、林業、水利、采礦、測繪、勘探、鐵路施工、公路施工等專業技術工作的;

5、從事具有中國特色、民族傳統的中醫藥、民族醫藥、工藝美術、古籍整理、歷史時期考古等專業技術工作的;

6、經組織選派在援外、期間申報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

7、取得碩士及以上學位或國家承認的外語專業大專以上學歷的;

8、取得國家外國專家局組織的BFT考試合格證書的;

9、取得大學外語四、六級考試卷面總分60%以上的(含四、六級合格證書);

10、截止申報當年8月31日,男滿55周歲,女滿50周歲的;

職稱外語考試成績使用辦法

1、外語考試成績達到全國通用標準的,在評聘正、副高級職稱時,成績一直有效;外語考試成績達到省內通用標準的,在評聘正、副高級職稱時,成績兩年有效。

2、凡參加國家統一組織的職稱外語考試取得成績人員,均可評聘中級職稱。各評委會可根據本行業的特點,對外語的成績標準自行掌握。考試成績在晉升中級職稱時一直有效。

(二)自2007年起,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專業技術人員可免于計算機知識考試:

1、在鄉鎮以下基層單位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

2、經組織選派在援外、期間申報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

3、取得碩士及以上學位或取得國家承認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含計算機及應用、計算機軟件、計算機科學教育、軟件工程、計算機器件及設備、計算機信息管理、計算機網絡)大學專科及以上學歷的;

4、取得人事部組織的計算機軟件考試合格證書的;

5、取得人事部組織的“全國專業技術人員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兩科以上合格證書的;

6、截止申報當年8月31日,男滿55周歲,女滿50周歲的;

職稱計算機考試成績使用辦法:

1、取得省人事廳組織的計算機知識考試合格成績人員,在評聘正、副高級職稱時,成績兩年有效。

2、凡參加省里統一組織的職稱計算機考試取得成績人員,均可評聘中級職稱。各評委會可根據本行業的特點,對計算機的成績標準自行掌握。考試成績在晉升中級職稱時一直有效。

六、關于市級學術(學會)論文的要求

為了保證各類協會、學會論文的嚴肅性,準確地評價專業技術人員的學術理論水平,進一步提高我市專業技術人員隊伍素質,申報中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在提供市級協會、學會組織的專業學術會議上宣讀或獲獎論文證書的同時,需向市人事局提供相關文件和名冊等佐證材料,否則所提供的論文不能作職稱評定的依據。

七、任職時間的確定

計算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年限截止到2007年8月31日,凡在這個時間前達到退休年齡(延聘人員除外)或任職資格時間達不到國家規定年限的,都不允許申報相應的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審批通過人員的任職資格時間從2007年9月1日算起。

八、幾點要求

(一)要提高認識,增強大局觀念。希望各有關單位本著全心全意為專業技術人員服務的宗旨,做好政策宣傳和有關人員的申報工作,確保全市職稱評審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各單位要層層把關,切實保證評審質量。申報人員向評委會提交的材料要規范、齊全、真實,評審表中的內容要填寫清晰、準確、無漏項。所在單位及主管部門要認真審核把關,不得弄虛作假,不得違反省市有關規定。

(三)無主管部門的企事業單位,以專業技術人員人事(技術)檔案管理單位為主,向市人事局職稱科申報。自主擇業的干部由用人單位推薦,自主擇業管理部門審核后上報。

(四)符合免試條件的人員需填報《職稱外語、計算機考試免試人員審查表》(見附件3),由所在單位審查并公示一周,經各縣(市)區人事局、市直各單位人事部門審核后,將該表連同各類原始證書和其單位出具的正式證明等材料一并報市人事局。

(五)各單位在上報申報人員有關材料時,同時上報申報人員推薦名冊(附件4,需打印)及人員信息數據盤。

(六)未對本單位《黑龍江省專業技術人員職稱管理系統》數據庫的人員進行更新和補充并上報數據盤的單位(含未建立數據庫的單位),請于7月30日之前上報,逾期不報者,其涉及職稱評審及日常管理等事宜不予受理。

各地、各單位和專業技術人員可登錄牡丹江職稱在線()查閱有關職稱工作的政策規定、評審標準、時間安排等相關信息,進行政策咨詢,下載相關表格。

附件:

1、全省高級評委會評審時間表

2、2007年全市職稱評審工作日程表

相關期刊更多

文史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

文史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

嶺南文史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垣县| 湖北省| 淮南市| 桐城市| 达州市| 安仁县| 夏河县| 锦州市| 泽普县| 建宁县| 铜川市| 兴宁市| 定南县| 吴江市| 连州市| 乐平市| 鄄城县| 涿鹿县| 马边| 文昌市| 肥西县| 和林格尔县| 襄汾县| 贵州省| 叙永县| 昌邑市| 罗甸县| 招远市| 潜江市| 吴桥县| 卢氏县| 林西县| 林州市| 泸西县| 红安县| 玛纳斯县| 德庆县| 芷江| 新津县| 鄂托克前旗| 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