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因數和倍數教案

因數和倍數教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因數和倍數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因數和倍數教案

因數和倍數教案范文第1篇

總復習

第1課時

因數倍數的整理復習

【教學目標】

1.

歸納整理“因數與倍數”單元內的有關概念,理解并掌握概念間的內在聯系,形成認知結構。

2.

經歷數學知識的整理過程,培養觀察、分析、比較、概括、判斷等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明確各種概念之間的聯系和發展,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歸納和整理知識點,形成知識網絡。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磁力知識卡片

【教學過程】

一、課前復習

課前板書:因數與倍數

上課的前一天老師布置學生自己整理學習過的與因數倍數有關的知識:

1.要求對每個知識點的意義理解并熟練掌握。

2.把自己的整理寫在作業本上。

二、創設情境,導入復習

1.順承課前對作業的檢查,老師板書2,3,4,5,請學生用昨天復習的相關知識來描述這兩個數。

2.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適時貼磁力知識卡:自然數、合數、偶數、因數、倍數、奇數、質數、質因數。并請學生分別說出這些數的含義。

三、回顧整理,建構網絡

1.初步構建知識網絡:

過渡:同學們,怎樣整理才能簡潔、有序地體現出以上知識點間的聯系呢?

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然后得出結論:畫出知識網絡結構圖。

(1)分組整理

老師出示整理建議,然后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對知識點進行分組整理。(每組分配一個磁力板和寫有知識點名稱的磁力知識卡)

整理建議:

1.翻一翻課本,想一想,這些知識點之間有什么聯系?

2.用箭頭或線條把這些知識點按一定的順序連起來,形成一個知識網。

(2)交流

①各組把磁力板展示在黑板前,請每個小組的代表說整理思路,小組的其他同學可補充。

②組織學生評價各個小組的整理:你比較欣賞哪個組的整理?為什么?

③結合同學們的評價,師生共同調整剛才的整理,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科學的知識網絡。

2.二次融入知識網絡:

(1)2、5、3倍數的特征

①引導學生回憶2、3、5的倍數的特征,老師貼“2、5、3的倍數”這個知識點。

②指名舉例2、5、3的倍數。

③師生共同把“2、5、3的倍數”這個知識點融入上面的網絡圖。

(2)分解質因數

①引導學生回憶分解質因數的方法,老師貼“分解質因數”這個知識點。

②師生共同把“分解質因數”這個知識點融入上面的網絡圖。

(3)

公因數,公倍數

導學生回憶什么是公因數,什么是公倍數,老師貼“公因數”“公倍數”這個知識點。

②指明舉例如何去找12和30的公因數,公倍數。

③在找出12和30的公因數和公倍數的基礎上,找出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

④請學生總結出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⑤師生共同把“公因數”“最大公因數”“公倍數”“最小公倍數”這些知識點融入到上面的網絡圖。

3.優化再建:

四、重點復習,強化提高

1.基礎知識:

(1)書第106

1題,并稍加修改

1-20的數中。

①奇數有(

)個,偶數有(

)個。

②(

)是質數,(

)是合數。

③既是質數又是偶數的數有(

),既是合數又是奇數的數有(

)。

(2)請你把18分解質因數。

2.

拓展延伸:

(1)(手機密碼破譯)

我的手機號碼:A

B

C

D

E

F

G

H

I

J

K

請注意:每個字母代表一個數字

A

——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B

——5的最小的倍數

C

——8的最大的因數

D

——比最小的合數大1

E

——最小的奇數的3倍

F

——最大的一位數

G

——既是6的倍數又是6的因數

H

——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

I

——6和10之間的偶數

J

——比最小的質數大4

K

——9的質因數

破譯結果:

——————-————---——-——

①小組合作,共同破譯老師的手機號密碼。

②指名訂正

(2)填質數游戲

4=(

)+(

)6=(

)+(

8=(

)+(

10=(

)+(

)12=(

)+(

……有思考嗎?哥德巴赫在300年前就有這樣的思考了!

是不是所有的大于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質數的和呢?

哥德巴赫猜想

100=3+97=11+89=17+83、……這些具體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哥德巴赫猜想都是成立的。有人甚至逐一驗證了3300萬以內的所有偶數,竟然沒有一個不符合哥德巴赫猜想的。20世紀,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數學家們發現哥德巴赫猜想對于更大的數依然成立。可是自然數是無限的,誰知道會不會在某一個足夠大的偶數上,突然出現哥德巴赫猜想的反例呢?這就是“數學王冠上的明珠”。當然,這些只是“哥德巴赫猜想”的一部分,那么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課下進一步了解。

五、課堂總結,完善提高

1.評價完善:

師:同學們,時間過的真快,馬上要下課了,讓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通過整理和復習,你有什么收獲?

因數和倍數教案范文第2篇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數學商不變的規律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和掌握商不變的規律,并能運用這一規律口算有關除法;培養學生觀察、概括以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生在參與觀察、比較、猜想、概括、驗證等學習活動過程中,體驗成功。

情感態度價值觀

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感受數學學習的挑戰性和樂趣。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并歸納出商不變的規律。

教學難點:使學生會初步運用商不變的規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課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張明星照,想不想看看是誰?(點擊課件)哇!王老師!大家看想我嗎?如果拍照時,老師的眼睛變小了,嘴巴不變,嘴巴還變大了,那么拍出的照片還像我嗎?不過,這張照片太小了,我想拍一張大一點的請同學們幫老師選擇一家價格便宜的照相館:

A照相館:“30元可以照6張!”

B照相館: “60元可以照12張!”

C照相館:“90元可以照18張!”

D照相館: “10元可以照2張!

照相館: “15元可以照3張!”

二、探索規律

1、讓學生自主看信息列出四個算式,指名板演四個算式。

① 30 ÷ 6 = 5

②60÷12=(30×2)÷(6×2)=5

③ 90÷18= (30×3)÷(6×3)=5

④10÷2= (30÷3)÷(6÷3) =5

2、師提出問題:“同學們,看到這四個算式你發現了什么?”

3、小組討論:點擊課件。

以 30 ÷ 6 = 5為標準,仔細觀察其余算是中的被除數與除數的變化,你們會發現什么規律?引導學生舉例說出:四個算式的商都相等,算式(2)、(3)、(4)式其實都是算式(1)變化出來的,如:算式(2)的被除數60是算式(1)的被除數30的2倍,算式(2)的除數12是算式(1)的除數6的2倍,被除數和除數都乘上2或擴大的倍數相同。我們一起來再來看看算式(3)、(4)是不是也有這規律。同桌結合算式(3)、(4)來說說被除數、除數和商的變化的情況。最后再請同學與全班交流。

師:誰能用完整的話說出上面發現的規律?學生總結以后,教師小結,今天我們發現的這個規律就是“商不變規律”(板書)

4、利用這個規律討論

(18×0)÷(6×0)=?所以在商不變的規律中什么條件不適用?(零除外)

5、齊讀商不變規律:

在除法里,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 0除外 ),商不變。

三、反饋練習

1、搶答: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數除以5,除數也除以5,商( )

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數乘10,要使商不變,除數( )

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除數除以100,要使商不變,被除數( )

2、填空,看誰填得又對又快。

①(90×)÷(30×2)=90÷30

②(40×5)÷(20〇5)=2

③(1200×)÷(400〇5)=3

④(1200 〇 4)÷(400〇4)=3

⑤(1200 〇 )÷(400〇)=3

3、已知48÷12=4,判斷下列各式是否正確。如果不對,怎樣改一下就對了。

①(48×5)÷(12×5)=4……( )

②(48÷4)÷(12÷4)=4……( )

③(48×3)÷(12×4)=4……( )

④(48×3)÷(12÷3)=4……( )

⑤(48×6)÷(12×6)=4……( )

⑥(48 - 8)÷(12 - 8)=4……( )

4、根據31200÷2600=12很快說出下面的結果。

312÷26=

3120÷260=

312000÷26000=

15600÷1300=

5、教師講故事:猴王 分 桃

花果山風景秀麗,氣候宜人,那里住著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給小猴分桃子。猴王說:“給你4個桃子,平均分給2只小猴吧。”小猴聽了,連連搖頭說:“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說:“好吧,給你40個桃子,平均分給20只小猴,怎么樣?”小猴子得寸進尺,撓撓頭皮,試探地說:“大王,再多給點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顯示出慷慨大度的樣子:“那好吧,給你400個桃子,平均分給200只小猴,你總該滿意了吧?”這時,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師:誰的笑是聰明的一笑

學生積極回答。

6、練習:P75 第1、2小題、觀察與思考。

四、課堂總結:這節課我們一起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還有那些疑問?

五、作業:配套與練習

看了六年級上冊數學商不變的規律教案的人還看:

1.六年級上冊數學分數除以整數教案

2.六年級數學上冊分數除法手抄報

3.六年級上冊數學《比例》教案

4.六年級數學上學期教學反思

因數和倍數教案范文第3篇

一、變“教案”為“學案”

我們常常見到這樣的數學課:教師講得井井有條,知識分析透徹,算理演繹清晰,教師設計的問題,學生對答如流,課堂上氣氛熱熱鬧鬧,教學過程看似流暢......結果學生作業錯誤百出,稍遇變式和實際問題往往束手無策。究其原因,教師備課考慮“我”的成分過多,教師常常這樣想:我要講什么,我應怎樣講,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存在,忽視了學生已有了哪些知識和經驗,忽視了那些陪客旁觀,霧里看花的學生,把學生看做靜止不動的。

孰不知,我們的課堂應是活的課堂,是動態生成的課堂。

“預則立,不預則廢”。教案”為教而備,以知識的最終獲得為目的,而“學案”為學而備,是提前預設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效果,并規劃自己的教學行為。傳統的教案以課本知識傳遞給學生為己任,而學案則以學生為主體,在考慮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更關注學生獲得知識過程的情感體驗、學生的創造及發展潛能。變“教案”為“學案”要更多的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1)要學習什么內容,學生已具備了哪些相關的知識、能力和生活經驗。課前,教師可以通過談話、測試、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學生,以便于準確地把握課堂教學。

(2)教學難點是什么,教學時應怎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突破難點,使知識變得淺顯易懂,學生樂于接受。

(3)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怎樣想,可能會出現怎樣的問題,應采取什么方法解決。

(4)哪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有困難,應怎樣予以關注。

(5)設計你那些富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有余力的孩子吃得飽,獲得能力上的發展。

備學案要把自己看成“工程師”,把教師的“教”放在如何引領學生去“學”,不僅關心學生知道寫什么,更多的關心學生怎樣學到的,怎樣從一個錯誤的理解變為正確的認識,考慮怎樣放手讓學生去學習,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生成精彩的瞬間。

二、變“學數學”為“做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數學的過程性決定了學生學習數學應該是一個“做數學”的過程。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計算,課本第40頁設計了用體積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不同形狀但體積相等的長方體,并填入表格。觀察表格,你發現了什么?學生在拼擺的過程中,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難發現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有關,從而得出長方體的體積=長X寬X高。再如練習題(1)一個禮品盒長0.6米,寬0.4米,0.3米,要給這樣的禮品盒捆扎,留0.2米打結,需要彩帶多長?(2)小林想四邊往上折的方法粘一個長、寬、高分別為20厘米、15厘米、10厘米的長方體無蓋紙盒,小林至少需要準備長、寬各為多少的長方形紙板?這些實際問題學生需在實踐活動中反反復復的動手操作,就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美國華盛頓國立圖書館的墻壁上寫了三句話:”我聽見了,但可能忘記;我看見了,就可能記住:我做過了,便真正理解了” .”我做過了,便真正理解了”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動手操作、實踐探索、親身經歷是何等的重要。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勤于動手、敢于動手、善于思考,不怕做錯,真正讓學生在手“做”中分析,讓學生在在手“做”中解決讓學生在在手“做”中思考,讓學生在在手“做”中感悟,讓學生在在手“做”中體驗

三、變“課堂小結”為“課堂反思”

反思是只回顧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葉瀾教授曾說:“認真寫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為優秀教師,但認真寫三年教學反思的人必定成為有思想的教師”。反思對與教師尚且如此重要,那么對于學習過程中的學生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反思是對自己思維和學習過程的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學生的反思意識的培養。

(1)課題出示后反思

例如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教師有意識引導學生反思課題:什么是組合圖形?我們已經學過哪些圖形的面積計算?主動尋找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明確學習目標,進行思維定向。

(2)學習活動后反思

例如學習“億以內數的讀法”后,教師引導學生反思:億以內的數應怎樣讀?哪些地方容易讀錯?

(3)在問題解決后反思

例如“在一個邊長4厘米的正方形內畫一個最大的圓,圓的面積占正方形面積的百分之幾?如果是3厘米、2厘米呢?”問題解決后,引導學生反思:你發現什么?在反思中,學生知道了在一個正方形內畫一個最大的圓,圓的面積總是正方形面積的78.5%,并反運用于已知一個正方形(圓)的面積,求圓(正方形)的面積,使計算簡便。

(4)學習結束時反思

一節課結束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自我總結,反思自己一堂課的學習結果。例如:這節課我的收獲是什么?與以前的哪些知識有聯系?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我還想知道什么?

(5)復習過程中反思

例如“因數與倍數”這一單元概念較多,單元復習時引導學生反思:這一單元都學習了哪些知識?這些知識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哪些知識容易混淆?怎樣加以對比?歸類整理時能夠用知識網絡圖表示出來嗎?逐步在學生頭腦中構建出較為完整的認知結構。

因數和倍數教案范文第4篇

一、課前組織,把握教學

在新型的教學環境下,要求教師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性,教師則加以引導,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目前,很多小學數學教師依然沒有轉變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也沒有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致使學生的學習效率較差,因此,教師必須注重課堂預習效果,加強課前組織,把握整體教學情況。在上課前,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情況制訂合理的教案,讓學生根據教案進行預習,然后教師再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數學知識,從而在發揮學生自主學習性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學生的數學水平。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綜合性,而課堂時間又較短,教師不注重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組織,致使學生所學到的數學知識過于零散,在數學題解中難以有效應用各種數學知識,致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遇到較大的困難。所以教師必須認識到課前組織的重要性,對每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設置,指導學生進行有效預習。教師不僅要熟悉教材內容,還需對一些課外數學知識進行了解,把握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這樣才能更好地保障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學習“倍數和因數”時,教師可以先根據學生的實際認知情況及相關教學內容編織出完善的學習方案,讓學生根據方案進行預習,并提出一些不理解的問題,做好記錄。之后教師再對學生不理解的問題進行總結、歸納,對學生進行針對性講解,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數學規律。然后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布置一些題目,可讓學生合作解決,交流學習經驗,教師則加強指導,幫助學生對各類數學知識進行有效應用,從而更好地保障教學效果。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在剛開始學習時可能有一定的學習欲望,但是時間一長,學習積極性就會逐漸降低,甚至產生厭學性,進而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必須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采取情境創設方式,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對多種事物都存在著一定的好奇心,所以教師需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需求,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征,引導學生有效融入學習環境中。數學情境的創設能夠較好地對小學生進行吸引,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學習“混合運算”時,教師可以用糖果數來表示各種數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教師再將數學知識與糖果進行結合,讓學生逐漸了解各種數學規律,明確各種數學概念以及數學公式。然后教師可對合作教學模式進行應用,將學生進行分組,并布置一些題目,讓學生以小組形式解答題目,激發學生的探索欲。然后教師可讓小組派代表回答相應問題,教師則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對表現較好的小組給予一定的獎勵,對表現較差的學生給予一定的鼓勵,從而更好地保障教學效果。

三、優化模式,改善環境

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主要立足于實踐,具有復雜性和抽象性,如果教師按照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進行數學教學,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降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時,必須對數學知識的特性進行分析,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性,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基于小學生的特性,教師必須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融入課堂氛圍中,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及時解決學生不懂的問題。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認知能力存在差異,所以教師可以進行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進步,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教學方式,通過多媒體中的趣味元素和豐富的教學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之后教師再加強引導,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讓學生能自主進行數學學習,并積極反饋,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時,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教學模式。在講解相關知識前播放一段梯形方面的動畫視頻,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產生一種數學知識的探索欲。之后教師便可以以問題形式引導學生融入數學學習環境中,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營造出輕松活躍的學習氛圍。然后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一些解題方法和解題技巧,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數學學習。

總之,小學生處于知識萌芽期,對各種事物的認知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數學知識存在一定的難度,很多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都會遇到一定的困難,進而影響學生數學學習的正常進行。因此,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進行準確分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因數和倍數教案范文第5篇

一、精心備課,提高課堂效率

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根本在于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變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為教師認真鉆研教材,教材鉆得越深、越透,學生負擔越輕;課中表達越準確、越簡潔,學生負擔就越輕。變加重學生的過重課業負擔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向40分鐘要質量。為此教師必須做到:“功”在課前,以幾倍于一堂新授課的功夫去備好一堂課。抓住本課的重難點,以學生最易接受的教學方法,向他們傳授知識。

如我在備組合圖形面積時,我認為多數學生都會計算它的面積。但本課難點是:根據圖形之間的聯系和一定的隱蔽條件,選擇最恰當的方法求組合圖形的面積。也就是分割的有效性和簡捷性。所以我在設計教案時,在學生匯報了分割方法后,我沒有僅僅停留在匯報多種方法上,而是進一步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這么多的方法,你喜歡哪種?請說說你的理由。為什么沒有人喜歡分割成3個圖形的方法呢?我抓住時機讓學生自己進行歸納,并感受到在運用分割法解決問題時,分割圖形越簡潔,其解題的方法也將越簡單。

在練習題的設計上,也注重了對難點的突破。如圖,我采取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在紙上如何分割或添補這個組合圖形。然后再給出已知條件,學生看到所給的條件,發現圖2的這種分割因缺少條件,無法計算出分出的這兩個梯形的面積。因此,不能計算出組合圖形的面積,也就是說圖2的這種分割是無效的。

通過本節課的講解,學生們原來普遍存在的問題減少了,提高課堂效率。

二、注重課后作業的布置,減輕學生負擔

數學課的課后練習是理解鞏固數學知識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內容,有選擇地安排課后的作業練習,而不要把多做練習作為提高學生成績的法寶。事實上,學生的作業有相當一部分是機械重復的。因此,在布置作業時,教師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學習特點,合理設計精練作業并體現層次,因材施“練”。為了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禁止重復作業和無效的“題海戰”。作業和練習的設置呈階梯式,供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使用。以相遇問題為例。

第一梯度:設計基本的、簡單的易于模仿的題目,促進知識的內化和熟練。低起點、降難度的作業適用于學困生。

1.挖一條長165米的隧道,由甲、乙兩個工程隊從兩端同時施工。甲隊每天向前挖6米,乙隊每天向前挖5米,挖通這條隧道需要多少天?

2.北京和呼和浩特相距660千米。一列火車從呼和浩特開出,每小時行駛48千米;另一列火車從北京開出,每時行駛72千米。兩列火車同時開出相向而行,經過幾小時相遇?

3.甲乙兩車從同一地點向相反方向行駛,甲車每小時行駛60千米,乙車每小時行50千米,多少小時后兩車相距550千米?

第二梯度:設計具有綜合性和靈活性的供大多數學生使用的題目,加強對知識的同化。這類題目適用于中等生。

1.淘氣家和笑笑家相距840米,笑笑每分鐘步行50米/分鐘,淘氣每分鐘步行70米/分鐘,,兩人同時從家里出發。

(1)兩人幾分鐘相遇?

(2)相遇時笑笑走了多遠?

2.甲騎摩托車,乙騎自行車,兩人從相距240千米的兩地同時相向出發,經過3小時相遇,甲騎摩托車每小時行50千米,乙騎自行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3.A、B兩站相距363千米。甲車從A站開往B站,每小時行75千米,甲車開出后1小時,乙車從B站出發開往A站,每小時行69千米。再過幾小時兩車相遇?

第三梯度:設計一些思考性和創造性較強的題目,供學有余力的學生使用,以利于對知識的強化和活用,這類題目適用于優等生。平時多鼓勵學生自學,充分挖掘其潛能,總結規律,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

1.甲、乙兩列火車同時從相距1980千米的兩個城市相對開出,12小時后相距180千米,甲車每小時行駛70千米,乙車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2.一輛快車和一輛慢車同時從甲乙兩地出發,相向而行,經過了5小時兩車相遇,相遇后,快車又繼續開出了3小時到達乙地,已知慢車每小時行48千米,甲乙兩地的距離是多少千米?

三、復習時,全面吃透教材,準確地把握教材中的題型以及易錯點

首先,歸納題型,提高效率。在復習過程中,應對所學知識進行及時的梳理,對重點、熱點題型心知肚明。那么在指導復習時,就能減少盲目性,就能對有關內容進行大膽取舍,以求精煉到位。

以北師版第九冊內容為例,我歸納了應用部分有這幾種題型:分數加減應用題;鋪地磚問題;旅游方案問題;相遇問題;設計方案問題;點陣規律問題;租車問題;雞兔同籠問題;看圖找關系問題;組合圖形面積問題;用最小公倍數或最大公因數解決實際問題;圖形問題。復習時,圍繞這些題型進行專項訓練,真正提高復習效率。

其次,對做錯的題目及時反饋,是復習中的重要一環。要及時對做錯題目進行分析,找出錯誤原因,并盡快訂正。有些學生在做錯題目后,往往會自我安慰,將錯題原因歸結為粗心,這或許有一些因素在里面,但對大部分學生來說,題目做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以分數加減法應用題為例,很多同學看題里有多就用加法,有少就用減法。

例如,(1)一根鐵絲長45米,比另一根短14米,兩根鐵絲共()米。

(2)一根鐵絲長45米,另一根比它短17米,另一根長()米。

這兩種題型易混淆。第一題先求另一根的長度,另一根的長度是長的,要用加法,而不少同學看到少就用減法,沒有仔細分析題意。而第二道題的另一根是短的,求第二根的長度就用減法。所以,在平日教學中,就要把這兩道題進行對比練習,引導學生仔細分析求哪一個量,要看這個量是多還是少,然后再確定到底用什么方法來計算。這不是單純的粗心問題,而是概念的模糊。諸如這類錯誤,如不經過仔細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以后還會犯同樣錯誤。

相關期刊更多

電力電子技術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西安電力電子技術研究所

電源技術應用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電源學會;陜西省電源學會;西安市電源學會

通信電源技術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普天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屏县| 临江市| 龙井市| 永胜县| 临夏县| 吉隆县| 民丰县| 雷山县| 安塞县| 栾川县| 柳州市| 锡林郭勒盟| 阿尔山市| 闽侯县| 乌恰县| 察雅县| 望奎县| 临洮县| 荥经县| 肇源县| 平潭县| 长兴县| 武汉市| 安岳县| 周宁县| 都匀市| 南昌县| 乌兰浩特市| 连南| 兴义市| 南岸区| 信丰县| 镶黄旗| 辉南县| 台中市| 邢台县| 临西县| 安顺市| 太和县| 芦溪县| 天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