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登幽州臺歌陳子昂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陳子昂 復古 宮廷詩歌 漢魏風骨 盛唐氣象
陳子昂是初唐時期最重要的文學家之一,而且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一個有作為的人物。長期以來,學術界一直將初唐文學的革新之功歸之于陳子昂,認為他是反對齊梁文學,提倡漢魏風骨,引領盛唐氣象的革命功臣與標志性人物。其實,陳子昂為人們大加稱賞的詩作主要是《登幽州臺歌》與《感遇詩》38首,以及闡述其主張的《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如果對陳子昂認真加以檢討,可以發現,作為武則天時期的一個京洛文人,他并沒有擺脫宮廷的氛圍。但他又不像珠英學士那樣的近臣,因而在詩歌理論與創作上盡力追求復古從而力求體現出自身的價值。人生與創作的復雜性使得后人對陳子昂的評價莫衷一是,而通過對陳子昂的再檢討以探求唐詩演進的規律也就頗有必要。
一、陳子昂與武周政治
盧藏用《陳子昂別傳》說:“年二十一,始東入咸京,游太學。歷抵群公,都邑靡然屬目矣。由是為遠近所籍甚。以進士對策高第。屬唐高宗大帝崩于洛陽宮,靈駕將西歸,子昂乃獻書闕下。時皇上以太后居攝,覽其書而壯之,召見問狀。子昂貌寢寡援,然言王霸大略,君臣之際,甚慷慨焉。上壯其言而未深知也。乃敕曰:‘梓州人陳子昂,地籍英靈,文稱偉曜。’拜麟臺正字。時洛中傳寫其書,市肆閭巷,吟諷相屬,乃至轉相貨鬻,飛馳遠邇。秩滿,隨常牒補右衛胄曹。上數召見問政事,言多切直,書奏,輒罷之。以繼母憂解官。服闋,拜右拾遺。子昂晚愛黃老之言,尤耽味《易》象,往往精詣。在職默然不樂,私有掛冠之意。”從這里大致可以看出幾個方面:(1)陳子昂的一生,與武則天執政相始終。(2)陳子昂贏得名聲,是東入京城,進士及第,任職朝廷的結果。(3)陳子昂具有十足的書生氣,故上書時“言多切直”。
武則天對陳子昂的賞識,是因為他上了《諫靈駕入京書》。他認為高宗靈柩西還,必大興土木,“但恐春作無時,秋成絕望,凋瘵遺噍,再罹饑苦”。武則天“覽其書而壯之”,說明了陳子昂剛走入社會,涉足政治,就與武周政權有一致性。他是在武則天打擊門閥世族制度、不斷改革政治時期成長起來的一代知識分子,因而對于武周統治始終寄予厚望。緊接著就是光宅元年(684)獻書闕下,武則天召之金華殿,子昂“因言伯王大略,君臣明道”,隨即授官麟臺正字。這時,陳子昂寫了一首《答洛陽主人》詩以明志,對于武周政治抱有極大的期望,因而“清晏奉良籌”,對于自己的前途更是充滿信心:“再取連城璧,三陟平津侯。”其后,武則天也常召見陳子昂,以問政為要。
690年,武則天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并作詩《上禮撫事述懷》,陳子昂有《奉和皇帝上禮撫事述懷應制》,對于武周革命大加頌揚。《新唐書》本傳說:“后既稱皇帝,改號周,子昂在《周受命頌》以媚悅后。”他在《大周受命頌表》中說:“今者鳳鳥來,赤雀至,慶云見,休氣生,大周受命之珍符也……臣不揣樸固,輒獻《神鳳頌》四章,以言大周受命之事。”又有《慶云章》說:“慶云光矣,周道昌矣。九萬八千,天授皇年。”陳子昂為武周代唐作頌歌,一方面表現出他對武周政治的認同感,另一方面也說明他將在這一新興的政權中大顯身手。宋人葉適說:“子昂,終始一武后爾,吐其所懷,信其所學,不得不然,可無訾也。”清人潘德輿說:“諂武,而上書請立武氏九廟,皆小人也。”又說:“子昂之忠義,忠義于武氏者也,其為唐之小人無疑也。”潘氏以名教為標準非議陳子昂當然失之固陋,但說陳子昂“忠于武氏”,上書之事“皆事關君國”卻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二、陳子昂詩的再認識
(一)陳子昂與宮廷文學
我們檢討陳子昂現存的詩作,發現與當時宮廷文學具有很大的一致性,這和他將自己的政治生命與個人抱負跟武周政治緊密聯結在一起密切相關,也與當時京城詩壇中心的氛圍相聯系。作為立志要為武后效力的陳子昂,他是無法脫離當時的環境的,因而在詩歌中有多方面的表現。一是應制。子昂現存應制詩有兩首,即《洛城觀應制》、《奉和皇帝上禮撫事述懷應制》。二是宴集。陳子昂《晦日宴高氏林亭序》頗能表現宴集的盛況:“夫天下良辰美景,園林池觀,古來游宴歡娛眾矣,然而地或幽偏,未睹皇居之盛,時終交喪,多阻升平之道。豈如光華啟旦,朝野資歡,有渤海之宗英,是平陽之貴戚。發揮形勝,出鳳臺而嘯侶;幽咱芳辰,指鳴川而留宴。列珍羞于綺席,珠翠瑯;奏絲管于芳園,秦箏趙瑟。冠纓濟濟,多延戚里之賓;鸞鳳鏘鏘,自有文雄之客。總都畿而寫望,通漢苑之樓臺。控伊洛而斜,臨神仙之浦溆,則有都人士女,俠客游童,出金市而連鑣,入銅街而結駟。香車繡轂,羅綺生風;寶蓋雕鞍,珠璣耀目。于時律窮太簇,氣淑中京,山河春而霽景華,城闕麗而年光滿。淹留自樂,玩花鳥兒忘歸;歡賞不疲,對林泉而獨得。偉矣!信皇州之盛觀也。”這樣極度贊賞的文字,表明他對于武后時期宮廷詩風的認可與贊賞。此類宴集詩對當時詩壇的影響,應該比單以抒發個人情懷的《登幽州臺歌》與《感遇詩》大得多。我們現在的研究往往把后人的認識搬到當時的環境中去,是不完全符合實際的。三是與宮廷詩人的關系。如贈宋之問《征東至淇門答宋十一參軍》、《同宋參軍之問夢趙六贈盧陳二子之作》;贈崔融《詠主人壁上畫鶴寄喬主簿崔著作》、《送著作佐郎崔融等從梁王東征并序》、《登薊城西北樓送崔著作融入都并序》。
(二)理論與創作背景
歷來被譽為陳子昂詩歌革新揭纛之作是《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證者。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常恐邐逶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遂用洗心飾視,發揮幽郁。不圖正始之音復睹于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這段話,大凡研究唐代文學史者,多加以引用,并給予極高的評價。羅宗強先生說:“這序中表達的思想,實是他在創作實踐中所追求的詩歌理想的理論表述。”一般認為,序中表現的風骨與興寄的主張,在陳子昂的《感遇詩》與《登幽州臺歌》中得到充分的表現。其實這種看法也失之偏頗。
清人朱庭珍在《筱園詩話》卷一就講述了初唐詩的弊端:“骨有余而韻不足,格有余而神不足,氣有余而情不足,則為板重之病,為晦澀之病,非平實不靈,即生硬枯瘦矣。初唐諸人,西江一派是也。”陳子昂當然也包括在內。余恕誠先生進一步闡釋說:“朱氏所說的‘韻不足’、‘神不足’、‘情不足’,歸根結底是性情不足。骨格離不開性情,離開了性情,作品就板重不靈了。貞觀朝宮廷試有此病,陳詩在一定程度上亦有此病。”故《修竹篇序》雖然作于陳子昂卒前幾年,但并不是他創作實踐中追求的詩歌理想的理論表述。
同時,所贈予的對象東方虬,也是宮廷詩人中一員,作詩的總體環境應不能脫離當時的具體環境。故而陳子昂所說的“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應該指的是詩歌體式方面的特征,而“漢魏風骨”與“風雅興寄”,也是陳子昂讀東方虬詩的稱道感發之作,并不是理論意義上的批評,也未在陳子昂的創作中得到充分的體現。這一類詩序中體現的作者對于詩壇的看法,遠不如學士詩人群體中人對于詩格、詩律探求著作的影響之大。
(三)《登幽州臺歌》考證
陳子昂備受歷代詩人稱道的詩作《登幽州臺歌》,歷來被稱為風骨高揚的標志,其實也是很值得懷疑的。懷疑的依據是這首詩并非陳子昂的原創。羅時進先生在其《唐詩演進論》一書中,有《〈登幽州臺歌〉獻疑》一節加以論述,頗可參考。
首先,這首詩不見于盧藏用編纂的陳子昂文集。明楊慎《升庵詩化》卷六說:“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云:‘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其辭簡直,有漢魏風,而文集不載。”羅時進進一步考證說,《陳伯玉集》最早的刻本弘治四年楊澄校正本不載《登幽州臺歌》,至于后來《全唐詩》于中華本收入此作,并不能作為版本依據。
其次,從這首詩最早的出處看,也是值得研究的。盧藏用在《陳子昂別傳》中說:“軍次漁陽,前軍王孝杰等相次陷沒,三軍震懾。子昂進諫曰……建安方求斗士,以子昂素是書生,謝而不納……他日,又進諫,言甚切至,建安謝絕之,乃署以軍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書記而已。因登薊北樓,感昔樂生、燕昭之事,賦詩數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時人莫之知也。”然《本事詩?嘲戲》記載了這樣一段話:“宋武帝嘗吟謝莊《月賦》,稱嘆良久,謂顏延之曰:‘希逸此作,可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昔陳王何足尚耶?’”周本淳先生闡釋說:宋武帝在“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前面加上“可謂”字樣,表明這兩句是當時人所熟知的話,后續兩句的意思比較常見。而《登幽州臺歌》精彩集中在前兩句,前人評說“胸中自有千古,眼底更無一人”,也是就前兩句而言的。而這兩句點睛所在卻是晉宋時的熟語,因此在盧藏用看來,這不是作詩,而是古人長歌當哭以發抒悲慨。所以編集時期而不取。
(四)復古的偏頗與藝術的不足
唐代時期的詩壇,受齊梁詩風影響較深,在改變詩風方面,人們也做出了很多探索和努力,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提倡復古,至陳子昂而大力張揚。其實,就復古而言,初唐所走的并非是一條成功的路。聞一多、林庚、葉嘉瑩……不少研究者對陳子昂都有這樣的定位,認為他是溝通了“漢魏風骨”與“盛唐氣象”的一座橋梁,而“風骨說”與“興寄說”亦可作為陳子昂之代言。其實,在唐太宗時,此二者已引起關注,《置文館學士教》說:“引禮度而成典則,暢文辭而詠風雅。”這是在置文館學士時,皇帝對臣下的要求,這樣的影響應該比單個文人的提倡效果更大,但事實卻不盡如人意。理想的提倡與創作的背離形成巨大的反差。唐初實際的詩歌創作因為因襲而仍有齊梁舊風的余波,太宗所提倡的風雅,因為只在宮廷實施而偏向于對開國偉業的歌頌。詩歌以歌頌作為主旋律,成為御用的頌體詩。其時的作品大多是君臣文士們的應制、酬唱、詠物、宴游,即便寫道個人遭遇,也是宦游、隱逸、征戍、登臨等境遇的敘述。其復古的初衷不僅沒有達到,反而造成詩界的混亂。
陳子昂提出“漢魏風骨”與“風雅興寄”的口號雖很明確,但其偏頗卻不亞于太宗時復古帶來的弊端。首先表現在他對建安文學的內涵缺乏深刻的認識。建安是文學自覺的時代,風骨的高揚與教化的減弱是相輔相成的。加以這一時期的詩壇以曹氏父子為代表,以鄴下文人為主干,形成了一個群體,開創了一代詩風。這也是陳子昂所無法替代的。故而陳子昂提倡的“建安風骨”只是借用了這一旗號,而在創作實效上并不能取得多大的成績。其次,在文學觀念的表現上更為狹隘。上文談到,陳子昂的一生,是與武周政治共命運的一生,盡管他也有不平和哀怨,但并沒有政治上的對抗。從文學與政治的關系來衡量,陳子昂是更偏重于政治的人。這樣,他在復古并提倡“漢魏風骨”與“風雅興寄”時,特別強調儒家的入世精神,過分發揮其中的教化思想,有意無意地忽視了詩歌的藝術價值。而其實,陳子昂所說“骨氣端翔”應這樣理解,骨實而氣虛,“骨”指詩歌應該有一種勁健剛直的思想力量,故言“端”,“端”者,端直,劉勰有言:“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類此。氣,指詩歌應有一種濃烈昂揚的感情力量,故言“翔”,“翔”者,高揚俊爽,劉勰又言:“意氣俊爽,則文風生焉。”意亦近此。可知“骨氣”實指風骨而言。風與骨,是各有側重的。風,指強烈的感情的感染力、鼓動力,骨則是指義理的邏輯力、說服力。而盛唐詩人們對于風骨的追求,是與陳子昂不同的。由于他們的著眼點是放在詩上,為詩的特征所決定,所以側重在情,而不在理。盛唐人所言之風骨,實偏指風;所言骨氣,實偏指氣。而風與氣,都是情的范疇。相較之下,陳子昂的風骨說則缺乏相應的性情予以充實,故作品藝術感染力不強,顯現出文不勝質、理過于辭的缺憾。他的功利心遠在其詩性思維之上,即便是《感遇詩》,后人也有以為是“多感嘆武周革命”之作。這樣的結果是與唐詩主情韻的格調不吻合的。至于盛唐人對他的稱頌,則往往出于自身的需要或對前輩的尊重,而不全是對其詩歌的賞識。這就是陳子昂的風骨說與興寄說備有稱贊,而其詩并未膾炙人口的原因。
三、結語
由于復古的偏頗與藝術的不足,使得陳子昂與盛唐詩并無必然聯系。初盛唐詩的演進主線還是應該為以京洛為重要環節的文人學士群,陳子昂雖得盛名于京師,亦為武后時期珠英學士群體成員,但他只是自始至終都未進入其樞要核心,其理論創作,尤其是近體詩的創作,基本偏離了唐詩的發展主線,因而不得不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他的成就。盛唐以后的李白、杜甫等人,對于陳子昂雖然大加標矜,然細讀其詩,受陳子昂的影響卻并不明顯。故而對陳子昂做進一步的研究時,于成說之外細致關注推敲其本來面貌與真實地位,便更顯重要了。
參考文獻
[1] 陳子昂.陳子昂集[M].北京:中華書局,1960.
[2] 董誥.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 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 葉適.習學記言序目[M].北京:中華書局,1977.
[6] 潘德輿.養一齋詩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7] 羅宗強.唐詩小史[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78.
[8]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3.
《登幽州臺歌》是詩人陳子昂杰出的代表作,全詩曰:“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首詩正是他隨武攸宜出征時受到排擠所寫。陳子昂獨對幽州臺,蒼涼長嘯,一吐心郁――自己從前未曾識見圣賢之君,后世亦不能遇到賢明之主了。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深感人生之短暫,而今獨自憑吊,不由涕淚縱橫凄惻悲愁!
當陳子昂登臨幽州臺那一刻,心中久久被壓抑的情感洶涌而出。俯仰今古,瞻望未來,一種生不逢時、理想無法實現的痛苦和悲哀,奔溢胸外,淚濕衣襟。追思千年前燕昭王曾在這里(今北京市西南)建幽州臺,置金于臺上,延請天下奇士,招樂毅等賢能之士興國定邦的幕幕史實,不禁悲嘆自己無知音相遇。陳子昂面對著無邊無際的蒼天、空曠無際的四野,喊出心中抱負難施的寂寞,深深悲嘆自己被不幸埋沒的怨忿。
“獨愴然而涕下”表達了他俠氣錚錚、英雄難酬壯志的吶喊。特別是當他面對悠悠滄桑,其對時空流轉而人生瞬息而過的悲嘆情結,鑄造了一個永恒千古的愴淚絕響,可謂齊梁以來兩百多年間沒有聽到過的洪鐘巨音!
詩中,陳子昂運用長短不齊的句法,蒼勁奔放的語言,抑揚變化的音節,慷慨悲涼的調子,把寂寞苦悶的情懷晾曬給讀者,使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增添了心心相通的藝術感染力。詩中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一句其實并非陳子昂首創,而是對晉宋間已有熟語的沿用。陳子昂卻能把此句寫進詩里,與“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相聯袂,可謂言簡而意遠,詩歌的內涵得到了質的擴展。“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這一句熟語,也因篇佳而名,成為千古絕唱。
1、獨愴然而涕下上一句:念天地之悠悠。
2、出自唐代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全詩如下: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3、譯文: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圣君,向后不見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來源:文章屋網 )
欣賞詩歌是一種特殊的精神活動,它不同予一般文章的閱讀理解,既不是簡單的整體關照,也不是攝取重點的凝視,更不是條塊式的解剖,而是一種積極參與,它要求鑒賞者通過自己的解讀深入作者所創作的藝術世界,把詩歌中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把作品中靜止感情變為真情實感,既能了解詩人說些什么,與詩人的心靈相溝通,把自己帶進作品的情境里,全面的融入詩歌的意境中去,與詩人一起脈搏,一起心跳,毫無障礙的接受作品的感染和熏陶;同時又能把作品的形象,情境展現出來,躍出紙面,生動地表達作品喜怒哀樂等不同情感,在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使人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可以說,正確的誦讀是視覺、聽覺與情感、思維的全方位投入,它容易使欣賞者從優美的韻味和流動的氣脈中產生妙不可言的感覺,這樣不但可以獲取語義內蘊的信息,而且直接影響讀者的情感,影響讀者的個性和品格的形成。
教學中淺近的詩無須多講,通過正確的誦讀指導就能使學生把握其思想意義。比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讀著這首詩,我們就會深刻地感受到一種蒼涼悲壯的情緒,面前仿佛出現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而在這幅圖景面前,兀立著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備感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因而為他蒼涼情緒感染,心頭為之激動。再如誦讀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飛鳥,時鳴春澗中。”則被詩人所構建的與之完全不同的另一種和諧、靜默的境界所感化、所陶醉,留在腦海里的只有風清月明、鶯鳴烏啼的大自然,感受到的是神寧氣靜的幽閑氛圍。
而對于內容豐富思想意義難以把握的詩作,正確的誦讀仍是打開理解欣賞難點的突破口。比如,誦讀李白的《蜀道難》:“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從與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干歲,不與秦塞通人煙……”一直到最后:“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雖然,對詩作中每一個詞、每一句話的字面意思不一定能準確地翻譯出來,但是,我們卻能在這種并不完全懂的誦讀中直接體驗到一種人世的滄桑,體驗到人類命運的某種壯闊而叉艱險的曲折,進而產生一種悲愴的情感。所以說沒有正確的誦讀指導,就不可能激發學生積極探尋詩歌奧妙的渴望,就不能很好地激活學生的思維品質,以更有效地達到鑒賞詩歌的目的。
語文是一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而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新大綱中也明確提出了語文學科既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應用能力,也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為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和繼續學習奠定基礎。本著這樣的教育理念,結合幼師教學的實際特點,我形成了如下這篇教學設計。(幻燈片2)
下面我將從學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效果預測和教學反思這幾個方面說說我的設計。(幻燈片3)
一、學情分析: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幼師專業二年級學生,這個專業要求具備熟練舞蹈、音樂、繪畫、書法技能,此專業在語文課程上則強調培養文化素養的基礎上,要有較強的口語表達能力,如編纂和講述幼兒故事的能力。而本專業的學生語文基礎較差,語文能力缺乏普遍自信心不足,心理較自卑,缺乏自我價值感,同時,文化素養不高,口語表達能力也比較欠缺。但是,由于初中《登幽州臺歌》、《題西林壁》、《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樂游原》以及杜甫《登高》、《登岳陽樓》的學習,已積累了部分登高詩題材,只要課堂上適當引導,是能夠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并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的(幻燈片4、5)
二、教材分析。本節課的內容是在第三冊第六單元詩歌教學以及初中學過《登幽州臺歌》、《樂游原》等登臨類詩歌基礎上的專題總結。第六單元為唐代詩歌,這個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引領學生欣賞唐人詩歌,培養詩歌的興味,提升鑒賞詩歌的能力。同時,挖掘和把握詩歌的主要意象,體會詩歌意境。因此,在教學中,我準備用1課時來完成教學。既充分利用教材的優勢,又補充相關的例證幫助學生理解登高詩不同主題、興起原因以及發展脈絡。(幻燈片6、7、8、9)
三、教學目標:根據中職語文教學新大綱,以及前面的學情分析,教材分析,我擬定本課題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和能力”目標:理解背誦登高詩代表,杜甫的《登高》、《登岳陽樓》。
“過程和方法”目標:學會利用聯想思維,歸納、提煉登高詩歌“抒懷”、“思鄉”主題。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反復吟誦,深入體會登高詩歌所抒之情,所表之意。(幻燈片10)
四、教學重難點:
詩歌有別于其他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正在于蘊含期間的情感。因此,改變傳統教學中,肢解詩歌意象,進行支離破碎的教學,從整體上引導學生歸納、提煉登高詩歌“抒懷”、“思鄉”主題,進而深入體會登高詩歌所抒之情,所表之意。這既是本課教學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幻燈片11)
五、教學方法:
中職的語文教學應該關注學生專業核心競爭力,遵循語文教學規律,讓學科課程教學與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緊密結合。做到“學以致用”,將這種理念融入到這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主要運用了朗讀法,歸納法,提問法,情景教學法,而學生的主要學法則是自主學習法和合作學習法。(幻燈片12)
六、教學過程:
為了順利完成這節課的教學任務,在課前,我讓學生利用手機互聯網上網優勢,收集10—15首登高詩,并對其主題做簡要概述,目的是為了節約時間,同時也為上課做好相關鋪墊。
我的課堂教學流程由四部分組成:導入課題,計劃用時5分鐘;第二,整體感知,引導學生對登高詩主題進行歸納,并分析原因,計劃用時10分鐘;第三部分,以杜甫《登高》、歐陽修《踏莎行》為例,引領學生進入情景體驗,這是教學重難點,計劃用時20分鐘;接著是學生活動啟迪和思考,計劃用時5分鐘。(幻燈片13)
在導入這個環節,簡單介紹學生收集的較集中的幾首登高詩,引領學生進行主題認識,并對學生預習情況作簡評。第二個環節,以學生較熟悉的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崔顥《黃鶴樓》為例,設計兩個引導性問題:1、這幾首詩的情感基調如何?(提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登高必憂、登高必愁,大方多悲、哀婉凄惻的感情基調。(幻燈片14)
2、表達怎么樣的主題?——思鄉、憂國、懷念友人。(幻燈片15)
然后自然引申深化一個問題,即:中國古代登高詩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主題?——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這個問題我主要運用講述的教學方法,從地理、心理、文化等幾個因素作簡要概述,這個環節的設計不僅鍛煉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而且為深入體會詩歌情感基調做好理論鋪墊。(幻燈片16)
由此,自然過渡到下一個環節──引領學生深入體會登高詩“所抒之情,所表之意。”這個環節是突破教學重難點的關鍵。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在同學們收集的登高詩中,重陽節登高占的比重很大,同學們對重陽節了解多少?(這個問題學生以前了解些,能夠回答出諸如“茱萸節”、“節”、“老人節”、“重九節”等相關信息),設計這個問題主要是為了讓學生了解重九相關傳統文化。再讓學生聯系自己平日登高時候的感受,登高而招見者遠,……登高而,把學生帶入登高情景。繼而我以杜甫《登高》和《九日》、歐陽修《踏莎行》、王安石《桂枝香》、王昌齡《閨怨》為例,分別講述登高詩主題中“抒懷”、“思鄉”兩類。主要從這四個方面進行突破:1、抓體現情感基調的句子和字詞,“哀”、“悲秋”、“離愁”、“獨濁”、“蕭條”等。2、知人論世。3、情景創設,想象和構思登高情景。同樣抓關鍵詞,從字形入手,分析詞義演變,聯系語境,幫助學生對詩歌情感進行體驗分析。如“候館”的“候”,“征轡”從文字字形演變和詞義演變角度解讀,有助于理解“登高而”4、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學設備優勢,播放古箏曲,以幫助學生進入情境。(幻燈片17)
七、拓展訓練(幻燈片18)
1、自選一首詩(詞),根據詩歌的登高主題,繪一幅登高簡圖。
2、以簡單的甲骨文字,構一幅登高簡圖。
3、背誦杜甫《登高》、自選一首登高詩寫一段簡析文字(主題、藝術手法、背景、典故、藝術效果……)要求:字數50—100字。(1、2題選其一,3必做)
八、教學效果
教學目標方面:提前布置學生課前預習,以及情境創設時多媒體的運用,有效提高了教學效率。
情境教學方面:通過搜集和補充相關課外材料,如:相關的登高詩,中國登高詩產生的地理、心理、文化因素;重陽中國傳統文化習俗;知人論世中作者背景材料;中心句分析時,結合文字性知識,講解詞義。
九、教學亮點
1、來源教材,不唯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