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典型碩士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原型(archetype) 又譯為“原始模型”或“民話雛型”,這個詞出自希臘文“archetypos”,“arche”本是“最初的”、“原始的”之意,而“typo”意為形式[1]。該理論主要來源于弗雷澤的人類學,榮格的心理學以及弗萊的文學研究。我國學者曾慶香教授在綜述榮格和弗萊的原型概念的基礎上,提出“原型是具有一定穩定性的、典型的、反復出現的意象、象征、人物、母題、思想,或敘述模式即情節,具有約定俗成的語義聯想,是可以獨立交際的單位,其根源既是社會心理的,又是歷史文化的。[2]”筆者認為該概念有利于對原型的理解。以此推之,廣告中的原型就是在廣告作品中反復出現的人物、情節和母題等。例如耐克廣告中的“英雄”形象、麥當勞的“天真者原型”、李維斯的“探險者”形象、哈雷廣告中的“亡命之徒”,香奈兒廣告中的“情人”原型等。
廣告之所以借助原型助力主要源于當下廣告業面臨的困境:鋪天蓋地的廣告并不意味著受眾的接受,反而可能導致反感,只有能夠深植人心的廣告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而廣告要想深植人心,則應能夠喚醒受眾內心深處的集體無意識也就是原型。這是“因為它喚起一種比我們自己的聲音更強的聲音。一個用原始意象說話的人,是在同時用千萬個人的聲音說話。他吸引、壓倒并且與此同時提升了他正在尋找表現的觀念,使這些觀念超出了偶然的暫時的意義,進入永恒的王國。他把我們個人的命運轉變為人類的命運,他在我們身上喚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這些力量,保證了人類能夠隨時擺脫危難,度過漫漫的長夜。[3]”這個時候原型不僅起了擴音器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它能夠深入受眾的內心深處,喚起其固有的集體無意識,從而深化廣告產品的記憶和認同。
二、國內原型廣告研究現狀
筆者通過文獻的搜集和查閱發現主要文獻如下:專著(1)本、博士論文(1)本、碩士論文(6)篇、期刊論文(33)篇。這些文章著重論述原型與廣告或品牌的關系,其他角度的相關思考不足。它們盡管可能不是相關論文的全部,但是足以代表國內原型廣告研究的現狀。歸納起來,這些文獻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向。
(一)原型建構廣告品牌研究
國內專門論述原型與品牌的關系的唯一一本專著是瑪格麗特·馬克和卡羅·皮爾森的《很久很久以前:以神話原型打造深植人心的品牌》[4]。該書提出了12種原型人物,并認為它們反復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傳說與神話故事中,也是亙古以來深藏在人類無意識心理中的“形象”,只要藉由分析這些原型/意象與品牌之間的關系,便能建立起一套運用原型理論與意義管理系統來建構品牌圖騰的技術方法。[5]”該書為國內的廣告原型研究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幾乎決定了原型理論廣告品牌相關研究的方向和模版。以陳嬋[6]、李欣[7]、李巖[8]和陳林華[9]為代表的碩士論文,以及以曾莉芬[10]、范革新[11]、陳林華[12]、謝美英[13]為代表的期刊論文,幾乎都是遵循著原型如何打造品牌的思路而寫就的。
(二)原型增強廣告效果研究
在原型與廣告的關系研究方面,劉林沙的博士論文《中國廣告原型研究》是國內十分重要的參考文獻。該論文認為“廣告原型的研究具有指導廣告實踐的重要意義。中國廣告原型的發現為廣告主和廣告制作者提供了選擇形象,運用原型意義的原則和可能。同時也提醒他們關注廣告中的原型現象,促使廣告更大效度地進行傳播”[14]。以陶皖星[15]、喬阿[16]、楊小竹為代表的碩士論文[17]以及以劉林沙[18]張琳琳[19]、彭公勛[20]、程力沛[21]、周婧[22]和劉瀅檑[23]為代表的期刊論文這些文獻同樣遵循著原型功效、應用方法、注意問題和相關建議的研究路徑,共同關注一個核心問題:原型如何促使廣告更加有效地傳播。
【摘 要】神仙人物傳記文體歸屬并不明確。《金蓮正宗記》與《金蓮正宗仙源像傳》是典型的神仙人物傳記。既有史傳筆法,又有小說色彩,其文體歸屬學術界不僅闡釋較少,而且結論不同。從文體的基本結構考察可知:兩文在體制、語體、體式與體性上皆依循了史傳文體,且此四方面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體現了中國古代史傳宏大、雅正的錄之美。故神仙人物傳記的文體歸屬應視作品的具體情況而定,并要考慮宗教徒的宗教立場,不能單從非宗教受眾的審美接受出發。
【關鍵詞】史傳;小說;實錄;宗教立場
一、研究回顧
從字面上來看,神仙人物傳記文體歸屬應很明了,必然屬于傳記文體,但細究起來,實則不然。在古代,“我國傳記體文章,大致可分三種,一種是史書上的人物傳記,稱為‘史傳’;一種是史書之外,一般文人學者所撰寫的散篇傳記;一種是用傳記體虛構的人物故事,實際是傳記小說。”(1)關于歷史上確有其人,又具有小說特點,其文體歸屬并不明確。
以《金蓮正宗記》與《金蓮正宗仙源像傳》(以下簡稱為兩《金》文)為例,這兩部作品皆隸屬于道藏,是對道教全真派重要人物生平的記敘,核心人物是全真七子。《金蓮正宗記》為元樗櫟道人秦志安所編,作于元太宗十三年(2),屬《正統道藏》洞真部譜錄類(3),《金蓮正宗仙源像傳》為元劉志玄所撰,作于元泰定帝定三年(2),屬《正統道藏》洞真部譜記傳類(3)。這兩部作品將全真七子全部刻畫為神仙式的人物:他們有度世的種種神跡,臨終皆能預知時至、生死自在。除全真七子外,其他人物的刻畫亦重在表現其生平的種種神異。因此,此兩文應屬于神仙人物傳記。它們在行文既有史家筆法,又頗具虛構色彩,關于它們的文體歸屬學術界不僅闡釋較少,而且結論不同。如清代學者錢大昕將兩《金》文列入自編《元史藝文志》之子類,并劃入下設之釋道類中;胡孚琛將之列入道教仙真傳記(2),均未將之列入小說。2003年李S指導的碩士論文《全真七子傳記及其小說化研究》中,將之列為史傳,2012年魏世民指導的碩士論文《〈道藏〉中的元代小說研究》中,則將之列為仙道小說。
[關鍵詞]實踐教學;評價現狀;評價方法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237
我國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明確提出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在歷屆“兩會”上,人大代表多次提出我國的高等教育特別是高職高專要重視實踐教學,認為實踐教學是高職教育不可或缺的環節。科學的實踐教學評價有助于高職教育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可以使實踐教學的廣度和深度得到拓展,可以使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得到提升。
但目前實踐教學評價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評價方法相對單一,還是個薄弱環節,為了使實踐教學質量得到科學的評價,我們有必要關注實踐教學評價研究。
1實踐教學評價現狀
11對實踐教學評價的研究逐年增強,但相對實踐教學研究比較薄弱截至2014年年底,在中國知網上按主題“實踐教學評價”進行查詢,發現共有32條博碩士論文,607條期刊論文;不管是博碩士論文還是期刊論文都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見表1和表2)。在期刊論文中,2005年前年均數量低于10篇,2005―2014年每年的篇幅在16~107之間。越來越多的期刊論文是依托國家級或省部級課題展開的研究,606篇期刊論文中,以國家級課題為基金的論文9篇,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等省級為基金的論文為187篇。
雖然近年來實踐教學評價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重視,但和實踐教學相比較,還顯得比較薄弱。在博碩士論文中,關于實踐教學的博碩士論文在2000年就已開始,但對實踐教學評價的研究到2005年才有人研究,對實踐教學研究的博碩士論文(2543篇)比對實踐教學評價(32篇)也要多很多;期刊論文中,關于實踐教學的研究論文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開始,但對實踐教學評價的研究到2000年左右才有人研究,對實踐教學研究的期刊論文(77683篇)比對實踐教學評價(607篇)也要多很多。
櫓魈獾鈉誑論文年份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篇數4461617184445737392107107
12對實踐教學評價的研究多集中在實踐教學評價指標的探討從現有文獻數量看,學者們對實踐教學評價給予更多的關注,從文獻的內容看,目前學者們對實踐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較多。在32篇博碩士論文有關實踐教學評價的論文中,有15篇是關于實踐教學評價指標的研究,在607篇以實踐教學研究為主題的期刊論文中,以實踐教學評價體系為主題為270篇,以實踐教學評價指標為主題為75篇,以實踐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為主題為46篇。
實踐教學評價指標研究比較全面、系統,包含實踐指導思想、實踐教學實施、實踐教學條件、實踐教學質量等方面。重視評價指標的完整性、過程性、系統性,如比較典型的運用CIPP模型,這種模式由背景(context)評價、輸入(input)評價、過程(process)評價和成果(product)評價四種評價指標所組成。這種評價模型是基于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的性質、特征考慮。首先,學生通過實踐教學,獲得的是一種內在的能力,但目前缺乏十分有效和客觀的考核方式,因此僅僅用目標的達成和效果的程度作為評價指標難免有所缺陷。其次,實踐教學是一個可持續的過程,許多重大戰略決定都是持續發揮作用的,無法對階段性成果進行真正意義評價。CIPP 模型比較重視形成性評價,比較注重為決策提供信息,使評價作為實踐教學活動的一部分,成為改進教學工作和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工具,CIPP 模型的這些優點對實踐教學評價具有一定的適用性。
黃華在“浙江高職院校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研究中,利用CIPP模型設計了高職院校實踐教學質量評價的調查問卷,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二級指標因子,在可行性、科學性、完整性、導向性原則的基礎上,擬訂了高職院校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其內容有四個方面:背景評價、投入評價、過程評價和成果評價。
金亞飛在“基于CIPP模型的研究型大學本科實踐教學評價研究 ――以廣東省研究型大學為例”的研究中,評價指標體系由4個一級評價和12個二級評價指標,主要采用CIPP評價模型、德爾菲專家咨詢法和層次分析法。通過在某研究型大學調查問卷的發放,通過統計和數據分析,總結了當前研究型大學實踐教學的現狀,分析了當前研究型大學實踐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最終提出了一些改進措施。
但是這些學者都只對學生發放了調查問卷,其他,如企業、社會、家長、學校也應作為調查對象,多方調查對象如何進行綜合分析,研究文獻中至今沒有學者進行研究。
13研究方法有所增多
從文獻的方法看,主要以因子分析法、層次分析法、模糊因子綜合評價法、德爾菲專家咨詢法、可拓學評價、增值性評價法、自診斷監控評價、過程性評價、表現性評價方法和CIPP評價模式等方法進行分析;從現有文獻資料來看,實踐教學評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從定性評價到定量評價再到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從注重結果評價到注重過程過程評價,從單一評價到多元性評價,從注重學校、專家的評價到注重企業、學生、家長和社會的綜合評價。突破了定點的思考,樹立“跨界”思維,對各種評價方法進行融合、整合。
如楊樂芳(2006)在“基于可拓學的高職實踐教學績效評價研究”中,把可拓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利用到研究中,構建了實踐教學的一級指標四個,二級指標十四個的評價指標體系,并用德爾菲專家咨詢法確定各級指標的權重系數。
又如王春媛(2008)在“高職院校實踐教學質量評價系統的研究與設計”中,在高職院校實踐教學質量的評價中引入了模糊因子綜合評價法,再用EM迭代算法計算評估數據,不僅對被評院校的綜合值進行排序,并且可以分析出綜合分值接近的被評院校在特定方面的優勢和劣勢,使評估結果具有更多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在系統需求分析中,需求建模中采用了UML的Rational Rose 2002工具。系統的實現中借助了ASPNET開發工具。
博碩士代表性論文的研究方法方法名稱題名作者學位授予單位、時間可拓學基于可拓學的高職實踐教學績效評價研究楊樂芳同濟大學(2006)CIPP評價模式浙江高職院校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黃華浙江師范大學(2006)模糊因子綜合評價法高職院校實踐教學質量評價系統的研究與設計王春媛電子科技大學(2008)哲學基礎和教學論基礎理論為依據的定性研究高職院校機電專業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構建李增平南昌大學(2010)定性和數理統計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實踐教學評價系統的開發與實施黃曉蘭電子科技大學(2011)CIPP評價模型、德爾菲專家咨詢法、層次分析法基于CIPP模型的研究型大學本科實踐教學評價研究 ――以廣東省研究型大學為例金亞飛華南理工大學(2012)因子分析和權值因子判別表法的方法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績效評價方法及應用研究王惠西南財經大學(2012)權值因子分析法高等職業教育實踐教學評價體系研究張橋影河南大W(2013)問卷調查和數理統計中職學校實踐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研究 ――以煙臺市某中職學校為例趙麗麗魯東大學(2014)CIPP模式基于CIPP模式的高職綜合實踐教學評價葛高豐教育與職業(2014)
表4中國知網2002―2014年以 “實踐教學評價” 為主題的期刊代表性論文的研究方法方法名稱題名作者發表刊物發表時間層次分析方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宋成鑫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以“學生”為中心的增值性評價法高職實踐教學質量評價:問題、成因與對策周文清,肖化移職教論壇(2014)評價方案的評價標準由校企行三方共同制定,評價主體多元化高職實踐教學質量的評價研究馬玉蓉,劉玉娟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多方評價、循環反饋的評價方法高職院校生產實踐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田恬教育與職業(2014)續表方法名稱題名作者發表刊物發表時間多元性評價(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構建高繼國,張春和,
吳仁明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4)AHP打分評估方法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評價標準研究姚旭,榮紅霞教育探索(2014)層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綜合評價法食品專業實踐教學的AHP模糊綜合評價劉永,梁巧榮;
韋壽蓮,董基黑龍江畜牧獸醫(2013)自診斷監控評價高職實踐教學“自診斷”過程監控評價研究與實踐賀天柱;黎煒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過程性評價基于過程性的高職會計實踐教學學生成績評價林松池財會通訊(2012)基于過程評價的合作學習法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合作學習法應用于實踐教學的評價問題楊建新;余志兵;
王斌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AHP方法關于實踐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以管理類專業為例于兆吉;蘇長海現代教育管理(2010)表現性評價方法表現性評價方法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楊延職教論壇(2010)
2我國目前高職實踐教學評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現有資料來看,對實踐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21實踐教學評價觀念存在不足
觀念上不重視實踐評價,只注重理論教學的評價,忽視實踐教學的評價;或者有實踐教學評價,但評價流于形式,評價中具有較大的隨意性,缺乏規范性和嚴格性。
22評價內容不全,太籠統
不能客觀、準確、科學地評價學生的實踐效果,首先,指標體系不完整;其次,職業能力評價標準不明確,最后,更多只評價學生,不評價教師。技能目標和素質目標不注重,評價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尤其不注重操作步驟的教學過程。
23評價主體單一
以校內評價、指導教師為主,評價主體太窄,企業評價、同事評價和主管領導相對缺乏,同時,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由于反饋與申述環節缺乏,使學生對實踐教學積極性不高。
24評價方法單一,考核方式單一
大多采用實習報告的形式,對實踐過程的評價不夠充分,成績的可信度及全面度不夠,不利于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
25評價結果缺乏反饋
實踐教學評價反饋機制落后,甚至缺少評價結果的反饋,實踐教學評價處于局部被動、靜態的監督層面,很多學校的實踐教學評價以獎懲為目的,而不是以促進實踐教學為目的。考評結果不及時,結論太籠統、模糊,評價不客觀性,從而使實踐教學評價不利于教學的改進,并且還引起教師的消極反應。
參考文獻:
[1]金亞飛基于CIPP模型的研究性大學本科實踐教學評價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大學,2012.
[2]楊樂芳基于可拓學的高職實踐教學績效評價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5.
[3]王媛高職教育的實踐教學體系研究[D].天津:河北工業大學,2008(10)
[4]仇雅莉淺談高職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建[J].湘潮,2009(7):101
[5]陳寶春高職實踐教學指標體系的構建[J].高等函授學報,2010(1):27
[6]仇雅莉論高職院校實踐教學質量的評價指標[J].教育管理,2009(7):145
1、部件層次的偏誤
缺部件:指在書寫過程中少寫了一個部件,類似的偏誤多見于合體字或雙音詞和多音詞中,如“熱”少了“灬”,“游泳”缺其中某一“氵”。
易錯或易混淆部件:容易出錯的部件有“心―灬”、“犭―扌”、“氵―冫―讠”、“欠―攵”等。
2.整字層次的偏誤
韓國學生在整字層次的偏誤盡管錯誤率比較小,但也很有典型性。
2.1左右結構的字寫得過于松散,類似偏誤在韓國學生中較為常見。由兩個成字部件組成的字如“歌、烤、碗、炒、昨、的、酸、球、甜、椅”等中間空隙過大或被認成兩個字。>>>>>韓國學生寫字筆畫數目組合筆順偏誤類別分析
由不成字部件和成字部件組合而成的合體字如“錯、愉、褲、襪、初、帥、懂、就、塊”等過于松散,雖不至于被認成兩個字,但與前后字相互粘連,不僅影響美觀甚至影響理解。
2.2上下結構的字寫成左右結構:如將“售、您”寫成單人旁,“熱”寫成提手旁,“婆”寫成三點水的字,更有將“照”寫成“日”字旁的。
2.3獨體字寫成合體字:如將“可”寫成“叮”,“米”寫作上下結構。
關鍵詞:轉述動詞 及物性分析 評價分析
一、引言
轉述動詞(Reporting Verbs)作為轉述語(citation)的一個重要信號,是指論文作者引用或論及前人所做研究時使用的動詞(Swales,1990)。學術論文文獻綜述部分的內容主要是作者轉述或概括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并進行評價,在實現這一交際目的中,作者往往通過轉述動詞表明對被轉述人或被轉述信息的態度,從而建立自己的研究空間。轉述動詞是學術論文中最清晰的評價手段之一。Hunston(1993)認為轉述動詞的恰當選擇有助于學者清晰地表述所研究的主體,并表明所引用的內容能否得到認可。
關于轉述動詞,國內外學者做了很多研究。首先研究了轉述動詞的分類,不同時期的學者嘗試對轉述動詞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了分類。Thompson&Ye(1991)根據學術話語中英語涉及的行為把轉述動詞分為語篇動詞、心理動詞和研究動詞;Hyland(2000)對此分類進行了進一步修正,提出了研究動詞、認知動詞和語篇動詞三類轉述動詞;賀燦文(2001)等仿照Thompson的分類方法,把轉述動詞分為現實類、語篇類、思維類和狀態類四大類;唐青葉(2004)把轉述動詞區分為表示作者轉述行為和被轉述者言語行為,又根據評價潛勢將其分為表作者立場和被引述者立場;張榮建(2007)通過話語和思維性質的分析將轉述動詞分成轉述話語和引述思想兩大類。此外,還有關于中外英語碩士生轉述動詞的時態和語態的對比研究。在轉述動詞時態方面,中國學生的論文中一般現在時占絕對統治地位,關于轉述動詞語態方面,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所作的文獻綜述中被動語態使用的頻率明顯高于中國學生。王慧(2011)通過語料的對比分析得出中國學生相比于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還不能熟練和靈活地使用轉述動詞,表現在他們使用的轉述動詞數量較少、動詞類別不夠豐富、時態慣例和知識匱乏、對被動語態的功能認識不足等方面。中國學者使用轉述語缺乏對他人研究的批判性評價。近些年來還有關于轉述動詞的認知語用研究:姚毅(2012)認為轉述動詞是認知思維與言語行為的融合,隱藏著作者對轉述內容和觀點的態度。英語書面文體語篇的轉述既是一種言語行為,又是作者行為,是認知主體意向性的擴散和統一。
轉述動詞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研究對象主要是英語轉述動詞以及中外英語碩士生英語轉述動詞的對比研究,缺少對漢語轉述動詞的研究以及漢語轉述動詞和英語轉述動詞的對比研究。對于轉述動詞的分類研究成果是最豐富的,但大多都是基于Hyland(2000)的轉述動詞的框架進行的定量分析,研究的結果大都是中國學習者在英語轉述動詞方面的使用情況以及不足之處。Thompson(1991)、賈中恒(2000)和張榮建(2007)指出,論文作者在綜述過程中不是原封不動地復制他人的話語,而是轉述其總體含義,在轉述過程中往往表現出了論文作者對他人話語及可能意圖的理解,因此不可避免地加進了綜述作者本人的一些看法和觀點,即對綜述內容作出一定的評價。根據Thompson等(1991)的定義,評價性是指綜述作者對引述內容正確性、肯定性、可能性等方面的理解。
二、研究框架
本研究主要采用語料庫和定量研究方法,收集了中國知網(CNKI)期刊上近十年(2005~2015)在知名外語期刊上的10篇中國學者的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類論文,對轉述動詞進行及物性過程分析。本文所研究的轉述動詞是指論文作者引用或論及前人研究時使用的動詞,如“認為、指出、發現”等,不包括自我轉述動詞。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是基于系統功能語言學及物性理論。韓禮德把語言的純理功能分成概念元功能、人際元功能和語篇元功能三種。其中概念功能包括經驗功能和邏輯功能。經驗功能指的是語言對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各種經歷的表達,反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中所發生的事、牽涉的人和物以及與之有關的時間、地點等環境因素。及物性(transitivity)是表示概念功能的一個語義系統,其作用在于把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見聞和作為分成若干種“過程”(process),并指明與各種過程有關的“參與者”(participant)和“環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這三者構成及物系統中有意義的語法單位“小句”(clause)。及物系統包括六個過程(王寅,2010):物質過程表示做某件事的過程;心理過程表示“感覺”“反應”“認知”心理活動的過程;關系過程表示“是”和“屬于”關系過程的何種關系;行為過程指諸如呼吸、咳嗽、嘆息、做夢、哭笑等生理活動過程,是典型的人類生理和心理的行為,介于物質和心理過程之間,具有物質和心理過程的特點;言語過程指一類廣義上“說”的信息交流過程;存在過程表示某物存在的過程。
按照Hyland的評價法,將轉述動詞分為三大類:第一類表明現作者對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做法持肯定態度;第二類表現作者不同意或不接受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其做法;第三類轉述動詞不直接表明現作者的觀點,而是表現作者通過轉述動詞傳遞被引作者的態度、觀點和評價。其中第三類轉述動詞可以分為四小類:(1)被引作者以肯定的口吻提出自己的觀點;(2)被引作者以中立的姿態提出自己的觀點或者客觀上做了什么事;(3)被引作者以謹慎的態度提出自己的觀點;(4)被引作者以批判的態度評價別人的研究或研究結果。評價法立足于現作者、被引作者以及讀者之間的對話,旨在區分現作者、被引者的立場和態度,對漢語轉述動詞及物性過程分析所表現的傾向進行分析,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現作者的觀點,提高學術寫作中對轉述動詞的運用能力。
三、語料分析
本研究著重分析中國學者的漢語轉述動詞使用情況,包括漢語轉述動詞使用的頻率、漢語轉述動詞的及物性分析以及漢語轉述動詞及物性過程分析所表現出的評價傾向等三個方面。
本研究對10篇高水平學術型文章中的漢語轉述動詞做了統計,在10篇中國學者的文章中,從表1可以看出共有312個轉述動詞,平均每篇有31次使用轉述動詞,這說明高水平的中國學者有較高的引用意識,善于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自己的研究空間。從表1還可以看出中國學者使用的轉述動詞大多表示心理過程和言語過程,物質過程和關系過程較少,這說明中國學者的思維習慣,往往喜歡用一種迂回和間接的方式來表述思想或評價,而心理動詞正好可以幫助達到這一目的,委婉地表述觀點而不用直接承擔責任。(胡志清、蔣岳春,2007)
由表2可以看出,中國學者在心理過程和言語過程中使用轉述動詞的數量和類別比較豐富,表心理過程的轉述動詞有41個,表言語過程的轉述動詞有34個。其中漢語轉述動詞出現頻率最高的前六位分別是:認為(67)、指出(36)、提出(23)、分析(18)、探討(12)、發現(10)。轉述人的轉述行為是一種重復,作者通過轉述動詞傳遞原著者的態度、觀點和評價。轉述動詞是轉述語的核心,通過轉述動詞導入被轉述人的聲音,被轉述的內容被思維化或言語化。這表明轉述是作者借助語言表述心理的過程,并且心理過程和言語過程可以“投射”,由轉述動詞所引領的分句可以轉述被引者的話語。因此,轉述動詞多表現為及物性過程中的心理過程和言語過程。這些轉述動詞不僅反映了轉述者對被轉述者的認知評判,而且具有預示和支配語篇意義的語用功能。
由表3可以看出:引者更傾向于使用表心理過程和言語過程的轉述動詞來表明被引者以肯定或中立的口吻提出自己的觀點。相比于表示不接受態度的轉述動詞中國學者更多地使用表示肯定態度的轉述動詞,更多地通過表達被引作者的態度、觀點和評價來表明自己的立場。這說明就漢語轉述動詞的語義分類,中國學者更傾向于使用中立的的轉述動詞轉引他人的論述,在評論他人的觀點時傾向于選擇溫和的語氣,這樣能給自己留下足夠的余地(張軍民,2012)。本文認為這種傾向不僅源于中國學者的中庸思想,而且表明了他們嚴謹的學術態度。
四、結語
本文從漢語轉述動詞入手,從系統功能語言學及物性和轉述動詞及物性過程評價傾向分析兩個方面進行了探討。研究結果表明:漢語轉述動詞大多表示心理過程和言語過程;中國學者的轉述意識比較強;中國學者善于利用轉述動詞建立自己的研究空間,傾向于使用他人的觀點來表明自己的立場。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僅從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的學術篇進行分析,未從跨學科的角度進行分析,也未從英漢對比的角度對英語轉述動詞進行及物性以及評價傾向的分析,筆者將在后續文章中對此作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2]Hyland,K.Disciplinary Discourse: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0.
[3]Thompson,G&Ye.Evaluation in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J].Applied Linguistics,1991,(4).
[4]賀燦文,周江林.英語科研論文中綜述性動詞的語料庫研究[J].外語學刊,2001,(4).
[5]胡志清,蔣岳春.中外英語碩士論文轉述動詞對比研究[J].語言研究,2007,(3).
[6]賈中恒.轉述語及其語用功能初探[J].外國語,2000,(2).
[7]孫迎暉.中國學生英語碩士論文引言部分轉述語使用情況的語類分析[J].外語教學,2009,(1).
[8]唐青葉.學術語篇中的轉述現象[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2).
[9]王慧.英語碩士論文文獻綜述中轉述動詞的對比分析[J].外語言文學研究,2011.
[10]王寅.也析《青花瓷》――基于系統功能語法的及物性分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
[11]姚毅.語言轉述中轉述動詞的認知語用解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2,(2).
[12]張軍民.基于語料庫的英語學術語篇轉述動詞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