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成語故事亡羊補牢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么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后,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并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一、問渠哪得清如許——尋找學習成語的源動力
蘇霍姆林斯基十分肯定地指出:“如果學生沒有學習愿望的話,我們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設想都將化為灰燼,變成木乃伊。”豐富多彩的成語故事就是學習成語的源動力,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成語的興趣。
來自神話傳說的成語故事,帶領學生走進遠古時代。“開天辟地”“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些成語帶著學生走進神話世界,感悟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了解他們征服自然的美好理想,學習他們不畏艱難險阻、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強意志。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在簡短精辟的故事中寄予深刻的道理。“拔苗助長”告誡人們不切實際地辦事則欲速不達;“亡羊補牢”提醒人們出了問題以后要積極想辦法補救,“猶未晚也”;“買櫝還珠”“坐井觀天”“刻舟求劍”……這些寓言故事激發學生的思維,點燃了他們智慧的火花。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則帶領學生走進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認識一個個名垂千古的歷史人物,記憶一個個真切的歷史故事。“完璧歸趙”“負荊請罪”是藺相如的智勇雙全、寬容大度,亦是廉頗的知錯就改、善莫大焉;“三顧茅廬”是劉備的求賢若渴,亦是諸葛亮的才華出眾,等等。
低年級時,筆者利用課余時間給學生們播放成語故事磁帶。孩子們是最愛聽故事的,在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中,他們得到了知識的啟蒙,激發了閱讀成語的興趣。此時,筆者再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成語故事,學生多渠道地(班級圖書角、校園圖書館、市圖書館、電腦網絡)吸收成語的精華,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互相交流,實現“聽成語—讀成語—講成語”的學習流程。“講成語”可以是講成語故事,可以是說成語含義,可以是“說謎語猜成語”(如彩電——有聲有色),可以是“說情境猜成語”(如體育課上,體育老師組織游戲,同學們紛紛舉手表示要參加——爭先恐后),可以是“我說成語你來演”(如一人說“捧腹大笑”,一人把成語表演出來)等。
二、兒童急走追黃蝶——探究成語特點,積累課外成語
在學生情緒飽滿地渴望學習更多的成語之時,我們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成語,探究成語特點,積累豐富的成語。自學成語主要以課內知識為范例,引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和詞匯量。
例如學習了“冷嘲熱諷”“驚天動地”等成語后,孩子們發現了這些成語的特點:其中含有一組反義詞。我要求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去搜集含有一組反義詞的成語。同學們的熱情十分高漲,短短三天時間,他們搜集到了“逢兇化吉”“舉重若輕”“積非成是”等數百個成語,真是“積少成多”啊!
一學期下來,學生在大量的積累探究之后,給成語歸了許多類,如含有一組近(反)義詞的成語、來自歷史故事(神話故事)(寓言故事)的成語、形容春天(夏、秋、冬)的成語、“驚天動地”式的成語、ABCC式成語、AABB式成語、ABAB式成語……歸類整理以后,我們還組織了各類比賽,如“成語接龍”比賽,“巧用成語編故事”比賽,巧編成語謎語比賽,成語手抄報比賽……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增強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學會了合作、分享、交流,形成了積極健康的團隊意識。
三、百花齊放春滿園——形式多樣的成語交流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教學建議中提出:“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成語教學也是一種綜合性學習活動。在掌握大量的教科書以外的成語后,我們組織學生重新走進課堂,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展示、推廣自己所掌握的成語,交流彼此的學習情感與體驗,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共同發展。
交流成語主要以活動課的形式展開,通過組織學生參加活動,擴大了學生交往的范圍,為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引導學生超越自我。教師有責任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因此必須動員學生全員參加活動。首先提出活動內容與目標,至于怎么做、如何表現,讓學生自己做主張,以發揮自己的特長為原則,其操作基本順序為:自由選詞、自主合作、自制道具、自愿展演。
1.自由選詞。筆者要求學生從自己掌握的大量成語中,結合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出適合自己展示的成語來講、來寫、來演、來畫、來猜。“小小故事大王”可以選擇故事成語,如“亡羊補牢”“葉公好龍”;小畫家可以選擇“鳥語花香”“怒發沖冠”之類適合作畫的成語;小導演與小演員們適合選擇故事情節性比較強的成語,如“狐假虎威”“買櫝還珠”等……由于選材比較自由,范圍較廣,不拘泥于文本課程,能激發學生學習成語的興趣,使學生能主動探求知識,發現新知識、新信息以及提出新問題,體現了一種創新性學習。
2.自主合作。在成語交流活動課上,學生可以“個體戶”的身份獨自參與,更多的則是自由組合成學生小組參與:說成語故事的同學可以與畫成語故事的小伙伴合為一組,也可以與小書法家配合;“我來表演你來猜”必須選擇配合最默契的小伙伴一起合作;表演成語故事的這更需小組合作了,誰當導演、誰是主角、誰是配角,都由學生自己斟酌決定。有了自己選擇合作伙伴的機會,學生顯得特別興奮、激動,為使自己組的成語推廣成功,人人獻計獻策,學生既是策劃者,又是導演,還是演員,還擔任道具師的工作,表現非常積極、投入。
3.自制道具。筆者要求展演成語所需的一切道具均由學生自己設計制作。這樣,學生不僅要動腦,更要動手操作,調動了一切能調動的因素來使展演更精彩、更成功。有的小組排演“狐假虎威”,學生做了栩栩如生的動物頭飾;有的小組排演“鑿壁偷光”,要制作房子圍墻,學生反復試驗,用木板做,用泡沫試,用硬紙板做,甚至把黃磚都搬來了,一次又一次,最后才決定用硬紙板剪裁、畫畫、上色,在粘在泡沫磚頭模型上,這樣做成的墻特別逼真……自制道具的整個過程恰恰也是孩子們磨練意志、鍛煉能力、創新思維的過程,使他們和教師一起成為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成為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
4.自愿展演。學生都希望能展示自己的才華,特別是在經過充分準備之后,大家爭先恐后地上臺表演,展示自己所選的新成語。臺上是一張張漲得通紅的小臉,臺下是不時響起的熱烈的掌聲,他們那繪聲繪色的語言、充滿童趣的表演以及對成語的情感投入,激發了學生對成語的學習興趣與熱情,使原本枯燥的成語教學一下子鮮活生動起來。
贊科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形式多樣的成語交流方式觸發了學生的積極情感,使學生沉浸在學習的快樂中,樂此不疲。
四、絕知此事要躬行——加強習作,運用成語
張:親愛的各位老師,
竇:親愛的爸爸媽媽、叔叔阿姨、爺爺奶奶!
張:親愛的小朋友們,
竇:大家——上——午——好!
張:小博士幼兒園果二班
竇:慶“六一”文藝演出,
合:現——在——開——始!
張:六月的天空是最藍的天空
竇:六月的星星是最亮的星星
張:今天是我們歡樂的日子
竇:今天是我們盡情歌唱的日子
張:接下來請欣賞我們為大家帶來的《歡樂六一》
竇:掌聲歡迎!
1.《荷塘月色》:
張:我們要用最美的舞蹈,最甜的歌聲,為我們自己的節日增光添彩!請欣賞小女孩帶來的舞蹈《荷塘月色》。
2.《小兵學武藝》:
師: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消滅了蔣匪軍,我是一個兵,眼睛看得清,敵人膽敢侵犯我,堅決把他消滅凈!請欣賞小男孩帶來舞蹈《小兵學武藝》。
3.故事:(竇)
4.《我從草原來》:
張:遼闊邊疆疆矯健的駿馬,清澈的泉水美麗的野花,搖曳的蘆葦飛翔的天鵝,成群的牛羊遍布天涯。請欣賞蒙古舞《我從草原來》。
5.《亡羊補牢》:
師:下面請欣賞我們班自編自導的成語故事《亡羊補牢》。
6.《不潮不用花錢》:
竇:今天是個快樂的日子,我們都在歡快地跳舞,讓我們盡情地跳吧。請欣賞舞蹈《不潮不用花錢》。
7.《水果拳》:
張:哎,你喜歡吃水果嗎?
竇:喜歡呀!我特別愛吃水果,因為水果里有好多的維c。
張:對,它能使我們建康的成長,今天來了很多的水果‘小精靈’要給咱們表演水果拳,你能猜出它們都是誰嗎?
竇:請欣賞舞蹈《水果拳》。
8.親子互動:
師:《模特步》
結束語:
張:讓我們用心靈的琴弦
竇:用童年的祝愿
張:用稚嫩的小手
竇:用五彩的畫筆
該課是高三年級新學期給學生進行以安全教育為主題的第一課。以新課程改革理念為指導,擺脫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和一味的傳教士一樣的知識灌輸,以創新的思維、新穎的方式、國學的視角審視現階段高中生的安全意識,引經據典與個案分析相結合,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角色扮演,主動學習完成安全知識的科學構建。
二、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安全教育是每個學期的第一課,也是必修課。安全是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的根本。許多老師和學生對此已耳熟能詳,但對枯燥的安全知識教育感到厭煩。在每個學期安全教育都成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大多情況下,老師都匆匆走過場,沒有達到安全教育的目的。怎樣通過創新新穎的方式達到知識構建的目的還是一個問題。
2.教學對象分析
安全教育的對象是已經具備很好的理解能力和具有自我判斷能力的高三學生。他們處于青春期,喜歡獨樹一幟,喜歡與眾不同,喜歡合作探究,表演欲強,不喜歡“填鴨式”的知識灌輸和一味的傳教士一樣的講解。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通過多項活動任務的完成,使學生逐步認識、了解關于中學生安全的知識并糾正一些錯誤的觀念。
(2)在參與課堂活動時,通過小組討論、個案分析、合作等形式來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共享成果,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團隊協作精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導入時播放有關安全事故的成語故事的視頻,比如抱薪救火(防火)、亡羊補牢(防盜)、司馬光砸缸(防溺水),激發學生對本話題的興趣,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
(2)活動任務精心設計,難度適中,讓全體學生都能互動起來。能夠運用所學、所得積極參與、主動探究、集體合作、互助互學并展示自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課堂活動針對不同層次學生設計,讓學生帶著興趣自始至終參與進來,增強學習自信心,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充分體現了自我價值。
(2)認識保護自己,保證安全的重要性。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激發正能量。
教學重點:
讓學生知道潛藏在自己身邊的安全隱患和自救方法。
教學難點:
熟練掌握并學以致用,冷靜思維,合理解決。
四、教學方法
視聽法,問答法,演示法,任務法。
五、教學媒體的選擇和使用
1.運用網絡資源,查找與本文相關的有效信息。
2.制作課件,便于知識傳授與技能培養的鏈接。
六、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視聽沖擊波
播放安全事故的視頻,比如抱薪救火(防火)、亡羊補牢(防盜)、司馬光砸缸(防溺水),設置課堂情境,喚醒學生的安全意識。
2.問答小組活動探究
根據視頻,提問,小組活動得出答案。
(1)我們身邊關于安全的隱患有哪些?
(2)面對各種安全隱患我們該如何消除?
3.評價演示
對學生的正確回答給予肯定,錯誤的給予糾正,并演示正確的自我防衛的步驟。
4.展示合作成果
以小組為活動展示課堂探究成果。
(1)設置場景,角色扮演。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再現抱薪救火、亡羊補牢、司馬光砸缸等新時代故事。根據場景設置正確應對各種突發事件。
(2)展示小組成果。演示更多的關于安全知識的典故和成語故事:防微杜漸:出自《后漢書?丁鴻傳》,“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兇妖消滅,害除福湊矣。”在各類事務上,如果凡事都能夠主動去履職盡責,對于那些隱患能夠做到防微杜漸,把事故隱患和苗頭都能消除在萌芽狀態的話,一切不吉利、不利的事情都能得到很好的杜絕,也就可以平安幸福。
曲突徙薪:講的是一戶人家的廚房堆著大量柴禾,某人指出這樣危險,很容易著火,建議改善(彎曲)煙道,移走柴禾。但主人不聽。一日果真著火,四鄰趕來救援,主人房屋被焚,損失慘重,后這家主人準備了豐盛食品招待前來幫助滅火的四鄰,唯獨沒有請那個提建議的人。“曲突徙薪”向人們傳遞了“不要忘記感謝給你忠告和幫助的人,要學會認真考慮別人提給你的建議”的道理。
5.根據課堂表現,各組互相打分,給優秀小組予以獎勵
七、教學反思
1.反思“得”
(1)筆者首先以安全事故的視頻比如抱薪救火(防火)、亡羊補牢(防盜)、司馬光砸缸(防溺水)導入,設置課堂情境,喚醒學生的安全意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設計了提問和回答部分,按要求限定時間讓學生思考防火、防盜、防溺水的話題,回答相應的問題。
(3)為了激發學習興趣以及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把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演示如何正確應對各種安全事故。
(4)進行德育滲透,通過表演和展示環節,使學生了解正確的處理方法。樹立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既對學生提出要求也深化了主題。整節課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生渴望角色扮演表達觀點,積極討論,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任務型教學的特色。其中,充分的學生互動和師生互動是亮點。
(5)在課堂活動設計上,注重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慮其興趣愛好,然后投其所好來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寓教于樂。
(6)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滿足了學生的需求。
2.反思“失”
(1)小組活動的安排上還有些不是很連貫。
(2)學生在表達時過多地指導介入了。應該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以學生為中心。
(3)在這節課中,首先我應當提前對疏漏和不當之處進行回顧,作深刻的反思和剖析,汲取教訓可改進日后教學,有助于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果。顯然,持之以恒地進行教學反思可以有效地減少課堂教學的遺憾。
參考文獻:
關鍵詞:寓言教學;疏通文意;體會道理;捕捉意圖;拓展延伸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2)10-0024-02
寓言是一種諷喻或寄托的故事,是一種形象與寓意相結合的文學體裁。優秀的寓言故事里有著豐厚的思想容量,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需要學生們去領悟言外之意、品評味外之味。在寓言王國里,狐貍和狼、小鹿和老虎不再是一種動物,它們是人格化了的“人”,就是人的言行舉止也大多顯得怪誕奇異,這些都能使學生難以忘懷。小學語文教材中精選了不少文質兼美的寓言故事,那么,小學寓言故事教學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 指導疏通文意,把握故事內容
小學階段有不少寓言故事課文,比如《亡羊補牢》、《南轅北轍》、《井底之蛙》等,寓言故事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教學時,首先,讓學生了解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節,也就是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果。那么,如何使學生弄清故事情節,把握故事內容呢?
指導學生通過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詞。比方說《亡羊補牢》一文中“亡”和“牢”的意思,這兩個字所表達的意思和現代漢語有所不同,因此,教學中面對三年級的孩子要指導他們學會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還理解“后悔”“接受”這兩個詞意,引導學生讀書討論,想想從“后悔”一詞你了解到了什么?從“接受”一詞明白了什么?
加強朗讀指導,啟發學生把故事中表達的意思讀出來。如學習“亡羊補牢”時,可以使用分角色朗讀對話部分的方法,讓學生體會鄰居對養羊人的關心和養羊人對丟羊這件事的態度。
二、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蘊涵道理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往往只有上百個字,但是幾乎每一則寓言,都有一個生動有趣、情節富于變化的故事,同時語言精練簡潔易于朗讀,這樣的故事深受小學生的喜愛,從而激發了他們閱讀的興趣。寓言故事往往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形象地反映人們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蘊涵著深刻的哲理,就像慈愛聰明的長者,總是語重心長地告訴人們一些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由于小學生形象思維較強,理解能力較差,缺乏感性經驗,要揭示和理解深刻的寓意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寓言故事教學中,我們可以創設故事情境并讓學生帶著問題初讀課文,在閱讀寓言故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在學習寓言故事時,一定要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身邊以及在電視、電影或讀過的故事里所知道的類似的人。比方說:學習了《亡羊補牢》可以讓學生說說生活中你有沒有犯過和養羊人一樣的錯誤?如果你是養羊人你會怎么做?還有學習了《南轅北轍》可以談一談這個人錯在哪里?你想對這個楚國人說些什么?學習了寓言故事你收獲了些什么?讓學生在閱讀課文中通過理解、提取、分析、概括信息找出問題的答案。這樣學生在閱讀中揭示和理解了寓意,同時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三、捕捉編者意圖,了解寓言特點
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在漢語言文學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編者在小學語文中選編寓言的目的是什么呢?我們學習寓言哪些特點呢?
首先,從形式上看,寓言故事的特征:一是語言精練簡潔,概括性極強,極富表現力;二是篇幅短小精悍,結構嚴謹,是敘事性文學作品中最簡短的一種。寓言故事雖然篇幅短小,但卻是一個充滿機智、幽默、滑稽、膽識和豐富想象力的世界,它對自然界的動物、植物賦予了人類豐富的思想情感和基本的善惡觀,蘊涵著深刻的哲理。由于要在短小的故事中蘊涵豐富深刻的哲理,把諷刺對象的本質充分地揭示出來,讓人們在嘲笑故事丑角荒誕可笑的行為之余,感悟生活的哲理,因此,要求寓言故事的語言既要精煉概括,極富表現力,又要幽默、風趣。此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寓言故事很好地吸收了象征、夸張、擬人等藝術表現手法,增添了更加豐富的文學色彩,使寓言故事的情節更具曲折性和趣味性。寓言故事憑借形象夸張的形象、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和豐富深刻的哲理性、教育性贏得了兒童的喜愛,也成為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重要文學體裁,為學生的寫作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其次,要注意教給孩子學會區別寓言和童話,他們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很大的區別。童話是一種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話,它以少年兒童認識、理解的人或事物為描寫對象,通過豐富的想象、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童話有詩一般優美的意境和語言,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四、 注重拓展延伸,增加文化積累
(一)推薦寓言故事書
教師要給學生推薦一些寓言作品,讓學生大量閱讀中外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中國古代寓言》、《中外寓言名著故事精品》以及相關的成語故事、歷史故事等有關書籍,并向學生提出每人每周不少于兩篇故事的閱讀要求。從而使學生對寓言這一體裁文章有更深一層次的了解,拓展他們的視野,擴大他們的閱讀量。學生逐漸從被動讀書轉變為主動讀書,對語文學習起了推動、促進的作用。
(二)組織寓言故事會
老師在學生大量閱讀中外寓言故事的基礎上,趁熱打鐵、組織寓言故事會,用不同的形式詮釋自己對寓言故事的理解,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可以是改編后的相聲、小品、課本劇等等,以此來推動學生對寓言故事學習的興趣。
(三)編寫寓言故事
想象和寫作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和發揮想象力對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積極作用。寓言故事是一個充滿了機智、幽默、滑稽、諷刺、膽識和豐富的想象力的世界,十分符合小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為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提供良好的契機。通常情況下寓言故事的寓意深刻而具有多面性,語言精煉簡潔。還有的寓言只講故事沒有明說道理,在結尾對故事的結局或人物的命運或作品的寓意給讀者留下了廣闊想象空間,讓讀者自己品味、辨析、感悟。因此,我們在教學時要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并根據寓言故事的特征設計續寫寓言故事、改寫寓言故事、仿寫寓言故事等教學環節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1.續寫寓言故事。有的寓言故事的結尾言已盡而意無窮,因此,我們可以根據這一特點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寫下有可能發生的故事結局,不一定要求有標準、統一的結局。
如寓言故事《狼和小羊》的故事結局沒有說明可憐的小羊的最后命運如何,我們可以利用這一藝術空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續寫之后可能發生的事情,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首先,讓學生讀課文最后一句話:“狼說著就往小羊身上撲去。”然后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兇惡的狼向小羊撲去時的動畫,讓學生充分感受狼的兇狠,小羊的弱小、無助,為可憐的小羊被狼吃掉而痛惜。也可以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嗎?如果沒有,小羊是怎樣獲救的呢?”并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思維,想出解救小羊的辦法。最后,在學生充分說出辦法的基礎上,要求以“小羊獲救”為題,寫一段話。
在學生充分閱讀寓言故事的基礎上感受問題情境的特定角色,從不同的角度、不同思路展開創造性的聯想,為寫出有特色的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寓言故事往往具有角色少、故事情節簡單但富于變化的特征。因此,可以添加情節和增添角色,進行多角度敘述,續寫寓言故事。另外,故事總是從反面給讀者以教育,所以給學生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在教學時可以通過對寓言角色接受教訓后做正面的描述,進行續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