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創新能力下的金融專業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目前就業形勢
1.1宏觀背景就業壓力是全世界面臨的問題。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期,經濟結構的調整必然增加市場就業壓力(《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1》學術研討會重點之一就是“改善就業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長期目標”),再加上前些年政府為解決就業壓力采取的高校擴招(據報道2010年大學畢業生多達630萬),更加劇了市場就業壓力。而一次性就業率是考核高校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高校賴以生存的前提。
1.2用人單位的要求用人單位不顧自身的實力和所處的行業,在用人方面都傾向于“高學歷”,盡而演化為一種社會風氣,非高學歷不優,非高學歷不提。社會有識之士及有關單位負責人對一些單位的“人才”浪費現象提出質疑,但風氣一旦形成,短時間內很難改變,這勢必影響大專層次學生的就業。金融系統在引進畢業生方面,原則上起點為本科,一般為研究生和博士生。金融專業畢業生近些年分配較好,除了專業以外,留得住是現階段高職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上的最大優勢,還有更多的應得益于家長及早期的畢業生。
1.3畢業生的出路畢業生的路在何方?路有四條:其一,繼續深造(專升本或考研);其二,找單位(憑關系或憑實力,更得的是憑關系);其三,自主創業(現階段應大力提倡的一種就業渠道);其四,失業。前三條出路無不需要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富有創新的能力。市場及受教育者給提供教育者(學校和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2夯實基礎對課程設置及培養理念的挑戰
夯實基礎,這里的基礎具體包括計算機基礎、數學基礎、外語基礎和專業知識基礎。高職院校強調理論適度夠用,夠用是教師給定,還是根據學生將來發展來自主確定,筆者至今尚未得知,不過筆者認為應是后者。
2.1對課程設置的挑戰目前高職教育在教學計劃的制訂上,強調實踐性教學,并要求實踐性教學環節必須達到某一比例,但限于學制及總學時(教育作為產業也須進行成本核算),往往對基礎不夠重視包括專業基礎,而開設一些操作性很強的課程(更多的是出于迎合學生的“功利”思想)。這種做法客觀上培養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但僅僅局限于操作層面,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對于將來不從事具體操作業務的學生而言是不公平的(據筆者從有關金融系統用人單位了解到,由于學校師資等方面的原因,具體實務操作能力的培養可放在就業單位去進行,而且更實際、更直觀、更實用、更具針對性)。加強基礎知識的教育,所有學生都是受益者,這才顯公平。
2.2對培養理念的挑戰高職教育是培養“專才”還是“通才”的問題,一直困擾著高職教育本身。在我們教學計劃上有關培養目標給定的大多是復合型人才(非嚴肅地定義為“通才”),但從能力結構、知識結構及課程設置上,更多的表現為專才的培養,因為是面向具體崗位或崗位群,強凋動手能力。理論功底不厚實,發展后勁不足,這也是一些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總體評價。那么,高職教育金融到底是培養“通才”還是“專才”,筆者認為應該培養“通才”,以便更好適應整個金融業的發展。
3創新能力培養對教師的要求
全面培養創新能力,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將傳道、授業、解惑三者并舉,不可偏頗。
3.1對研究能力的要求4月24日,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將最新的理論、最新技術引進教學內容。教師作為創新能力培養的實施者,應知曉理論、技術發展的前沿,把握理論、技術發展的前沿,并貫徹于教學活動中,創新才有基礎。教學促進科研,科研提高教學能很好地說明科研與教學之間的辯正關系。
3.2對實踐技能的要求實踐出真知,學生不可能在學制時間內去進行大量的深入的實踐,而實踐是創新的源泉,只有在實踐過程中,才能不斷發現問題。沒有問題只能維持現狀,社會就不可能進步。這就要求教師不能死抱書本,要參與社會實踐,從實踐中獲得靈感。
4全面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與發明創造在內涵上存在差異,創新比發明創造更為廣泛,不好用的讓其好用是創新,效率不高的讓其提高是創新等等。金融領域的創新包括工具的創新、市場的創新、體系的創新、制度的創新等。從我國國情出發,目前對于高職金融專業學生更應側重于金融管理的創新,籍此來提高效率,這是市場提出的要求。全面培養創新能力,應貫徹于整個教學活動始終。我們在談信息社會,談知識經濟的同時,虛擬經濟已悄悄向我們走來,虛擬經濟對整個社會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而運作虛擬經濟的主體是懂得資本運作和管理,具有創新能力的金融人才。金融專業的發展將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作者:李同琴單位: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