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人民幣匯率波動對農業走出去影響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RCEP的正式簽署為人民幣匯率市場提供了新的上漲動能,人民幣國際化也迎來廣闊的舞臺。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的信息,2021年上半年人民幣兌美元的平均匯率是6.4718,而2020年上半年,人民幣兌美元的平均匯率是7.0319,同比升值8.7%。從匯率彈性來看,2020年全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波幅到達10.1%,2021年人民幣匯率基本面依然良好,短期修正不會改變中長期穩定的升值態勢,雙向浮動將成為常態。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改變了國內農民購買力、影響了農產品進出口規模、抑制了農業對外投資水平。為促進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農業走出去應做好匯率風險管理、建立匯率風險監測系統及發展高附加值農產品。
一、近期人民幣匯率變化原因及趨勢判斷
據浙商證券預測,2021年人民幣匯率波動中樞在6.5左右,波動范圍為6.3-6.7。另據《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1-2030》,人民幣匯率未來將保持相對靈活,繼續雙向大幅度波動,未來10年匯率中間價均值在6.3-6.9區間,呈穩中有升態勢。
(一)短期而言,人民幣匯率表現強勢,美元貶值幅度不及預期。首先,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穩健的經濟基本面以及在疫苗和經濟復蘇方面的優勢為全球買入中國資產提供了信心,外資不斷提高在金融市場的份額,推動了人民幣的升值。其次,美聯儲在疫情期間采取了史無前例的寬松模式,推出多種貨幣和財政政策,同時向市場投放龐大資金流以刺激經濟增長。2021年,疫苗接種、財政刺激落地和貨幣寬松持續可能加快美國經濟復蘇。最后,逐步縮小的中美利差將有助于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據開源證券預測,人民幣兌美元的升值可能即將結束,未來人民幣匯率仍將雙向波動。
(二)長期來看,人民幣匯率將保持
合理穩定水平,總體呈現升值趨勢。目前,海外疫情復雜嚴峻,但國內市場經濟發展迸發強勁動力,通過實施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成果將持續得以鞏固,為人民幣匯率的持續穩定提供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撐。對于后續人民幣匯率走勢,仍存在風險。首先,境外疫情嚴峻局勢可能導致全球避險情緒的再度回升,進而影響人民幣匯率波動。其次,中國當前的資本管制仍存在顯著不對稱性,美元指數的下跌并不一定意味著人民幣會對美元大幅升值。
RCEP框架下人民幣國際化為人民幣長期周期性升值提供了驅動力。政府利用貨幣互換協議為海外人民幣流通提供流動性支持,也規避了美元霸權風險。同時,我國企業也將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利用企業的產品優勢推進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匯率這一經濟杠桿通過調節國際貿易收支,影響著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國家間的貿易往來、國家農業政策、國內的農業生產和價格。
(一)人民幣升值改變國內農民的購買力,進而影響農業產業發展。人民幣升值帶來了社會財富增長效應,國內居民對外國的產品購買力隨之加強,農業生產者可以用更少的人民幣去購買國外先進的機械設備和農業技術,提高生產效率,擴大對農產品的加工深度和廣度,推動產業機構的優化升級。據統計,人民幣升值30%,購買力也提高30%,即購買同等數量的農產品可節約30%的外匯。
(二)匯率波動直接影響農產品進出口規模,受影響程度與產品彈性有關。我國主要出口初級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普遍較低,國際競爭力不足,匯率波動直接對出口造成沖擊。反之部分農產品進口彈性小、對國外依賴性強。長期來看,農產品出口對匯率變化的敏感程度高于進口,彈性較大。一旦人民幣升值,意味著我國對外出口的產品價格也上升了,削弱了國內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影響外國對我國的進口規模,據統計,農產品出口增長速度隨著人民幣升值而相應減緩,由于各種產品的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不一樣,所受影響程度也不一樣。具體而言,人民幣每升值10%,糧食出口將會減少10.84%,大豆出口將減少20.8%,蔬菜出口將減少2.6%。
(三)人民幣匯率波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農業對外投資。中國企業注重增強自身產品競爭優勢,采取理性投資手段,當匯率波動增大,企業出于規避風險需求,優先考慮減少投資。面對不確定性,在投資高沉沒成本行業時,企業往往選擇延遲投資或者不投資。因此,匯率波動會抑制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行徑,使企業傾向通過儲蓄的形式持有資金,降低投資規模,謹慎對待外部投資環境。農業屬于高沉沒成本行業,初期對項目的投資花費高,資產具有特定用途,一旦項目進展不順,大量的投資成本無法回收,因此對于匯率波動幅度更加敏感。
(四)RCEP對中國農產品貿易結構的沖擊有限。中國通過RCEP的簽署將增加從協議國的農產品進口,一方面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另一方面優化產品的進口結構。隨著RCEP貿易關稅的降低,部分國家的農產品將快速進入國內,并以極具競爭力的價格占據市場,比如日本的高端蔬果、東南亞地區的大米、水產品及澳大利亞、新西蘭的奶制品等,可能對國內農產品帶來沖擊。反過來,受韓國和日本等農產品關稅降低的影響,中國優勢農產品進一步流向當地市場,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實惠。從貿易對象看,中國已經與RCEP絕大多數成員簽署自貿協定,推動區域供應鏈融合發展,特別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家通過自貿協定對過渡期內的中國進口農產品關稅降零,豐富了國內市場商品供應,供求結構也趨于合理。因此,RCEP的貿易轉移效應對中國的農產品影響有限。
三、幾點建議
總的來說,人民幣升值有利于擴大中國農產品進口、抑制出口。對于是否惡化相關農產品的進出口貿易情況,還取決于該農產品的需求彈性。匯率波動直接影響著企業的成本,成為關乎業績盈虧的關鍵因素。農業走出去投資主體應該強化針對本國及投資目標國的貨幣政策研究,提高預判匯率趨勢的準確性。
(一)農業走出去要做好匯率風險管理。匯率波動一定程度會引起產品需求的不穩定,跨國企業應積極豐富產品類型,通過拓展海外市場減少投資過程中的不確定性,樹立匯率風險中性的理念,比如在商業合同中增加有關匯率波動、重新定價的條款,利用人民幣遠期、期權等衍生工具鎖定匯率風險,實現資產保值,從而確保企業在面對匯率沖擊時進行多途徑對沖,減少匯率彈性對公司運營產生的不利影響。
(二)農業走出去應建立匯率風險監測系統。境外投資項目需謹慎防范匯率風險,積極做好隨時應對風險的準備。通過大量收集全球金融市場的公開信息及情況,對境內外匯率風險變動因素進行研究,建立一套完備的風險監測系統,以精準預測匯率未來走向。另外,還要加大人才投入力度,加強硬件設備資金投入,為實現有效識別風險,高精準監測打下堅實基礎,借助外部咨詢力量,同時獨立對匯率風險做出判斷,運用金融工具管理風險。
(三)農業走出去應發展高附加值農產品。對于農業投資,走出去企業應該發展具有針對性、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高附加值農產品,在生產和工藝方面謀求技術創新,加大研發投入,進而提高農產品競爭優勢,比如對經濟作物的口感進行改良,減少農藥的殘留等。與此同時,建立自主品牌和海外生產基地等長期發展策略,促進風險規避。
作者:張琦 茹蕾 于戈 于敏 單位:農業農村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