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貧困生心理教育模式設計方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對象和方法:本次調查從97級和98級貧困生中隨機抽取80名學生作為貧困生組,其中男生69人,女生11人,農村學生75人,城鎮學生5人。再從3個系抽取3個班(貧困生除外)74名學生作為非貧困生組,其中男生57人,女生17人,農村學生32人,城鎮學生42人。采用貧困生組和非貧困生組比較法,選用了5種心理測試量表:(1)癥狀自評量表(SCL—90);(2)生活事件量表(LES);(3)康奈爾健康問卷(CMI);(4)焦慮自評量表(SAS);(5)抑郁自評量表(SDS[1])。由心理咨詢中心老師在統一指導語的條件下同時進行測試。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內容
心理健康是青年成長發展中可依賴的最重要的資源,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為了預防心理疾患,更重要的是要促進大學生的成長發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內容應當包括如下方面:
培養健康人格。人格是人的各種心理特點的總和,健康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源泉。人格具有穩定性,也具有可塑性,健康人格可以通過教育加以培養。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了解、認識并完善自己的人格,對健康人格的核心特質,如自信、合作、適應、真誠、責任感、創新能力等進行訓練。[2]樹立自尊、自主、自強的主體意識。主體意識是現代人的心理特點之一,心理健康教育要培養學生在自我選擇、自我成長方面具有自覺意識,學會自主地確定個人成長的發展方向、發展計劃和發展行動,獨立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自強不息、堅韌不拔、頑強進取的精神。進行情緒教育。情緒是一種與人格、社會適應、創造能力密切相關的心理狀況。從本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中SAS和SDS測試結果可知,較多的貧困同學有不良情緒反映,不善于調節情緒的困擾。因此應對學生的情緒問題給予更多的關注,進行情緒教育,培養學生準確知覺、理解和表達情緒的能力,善于用積極健康的情緒直面環境,推動學習,對情緒進行成熟的調節。
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心理學家皮亞杰把人際關系分為兩種截然不同的類型:約束性關系和協作型關系。協作型關系強調通情達理的協作,在交往中能做到角色轉換,擴大心理相容性,能夠容納自己,也能容納他人,人與人之間自在、愉快、友好地相處,享受友情的滋潤。心理健康教育基于這一思路,教育學生能夠認識自己的人際關系狀況,領悟人際交往的技巧,能用尊重、信任、友愛、寬容、理解的態度與人相處,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努力建立新型的人際關系。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關注貧困生成長,助人自助的教育過程,力求充分考慮貧困生的心理特點,為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溫暖、尊重和信任的教育環境,提供更多的指導鼓勵,并在教育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教育的具體實施中,將80名學生隨機分為兩組,干預組和對照組,以便進行效果評價。在時間安排上,先開設講座,講座之后進行團體輔導,同時針對一些同學進行個別輔導,最后進行心理訓練活動。
1.開設心理講座
心理講座每半個月開設一次,共進行5次講座,“心理健康標準介紹”、“大學生心理沖突及心理調節”、“人格特質及人格測試”、“情緒的認識和調節”、“環境協調與人際關系”等,重點放在健康人格和情緒調節教育上。心理講座要幫助學生更新健康觀念、人格觀念和素質觀念,認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健康人格和情緒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要幫助貧困同學形成對貧困的正確認識和健康心態,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增強他們的參與意識,自尊自愛、自律自重、自強不息,提高情緒調節能力。
2.團體輔導——貧困生成長輔導小組
團體輔導以成長為主題,將自愿參加的32名學生組成4個輔導小組,由2名接受過“小組輔導訓練”的教師擔任組長。首先制訂團體輔導計劃書,擬訂小組的名稱、性質、目標、時間、設計依據、團體結構、保密原則及效果評價。成長輔導小組是有生命的、同質的、動態的團體,小組輔導過程是建立在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尊重、同感、真誠、接納的氣氛之上,自由交談,經驗分享,資源共享。成長輔導分為四個階段:小組創始活動、認識自我、成長經歷和成長目標。以探索輔導小組開端、自我認識為基點,回顧成長經歷,以重建成長目標為結束,對成長有了新的領悟,建立起個人成長目標。通過小組輔導,使個體成長發揮極大的潛能,形成了團體動力。
3.個別輔導
咨詢老師在個別輔導中表達了對貧困同學的理解支持和疏導撫慰,采用情緒疏導、認知調整和行為指導等基本輔導步驟和方法,分析無助、困惑、自卑的原因和后果,幫助學生直面環境和壓力,進行自我意識、自我接納和自我欣賞,支撐起他們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強化自尊、自立、自信的主體意識,積極追求知識,發展自我。
4.心理訓練——人際交往訓練小組
人際交往訓練是以交往能力培訓為主、傳授交往知識為輔的一種心理訓練。人際交往訓練旨在通過對心理訓練方案的實施,采取強化的訓練方式,對合作、自主、責任心等核心人格特征進行訓練,幫助學生掌握與他人交往的知識與技巧,改變和增強各種社會交往能力,塑造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質,建立起協作型人際關系。人際交往訓練的理論依據是行為改變的社會認知學習理論,其基本假設要點是:社會交往技能是能夠習得的,可以從干預訓練中學習交往技巧,獲得技能,而且在實際的環境中指導并解決交往問題。
人際交往訓練分為四個階段:給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訓練、語言訓練、身體語言訓練、開放自我訓練。整個訓練過程由一個一個訓練活動組成,每個活動都包括創設情景、協作學習的過程,將學生引入一個與主題基本內容相關的情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從不同的角度扮演中獲得感受、認識,在此基礎上進行角色交換、協商、辯論、分享,加深對活動的理解,澄清非理性的想法,產生認識上的飛躍。人際交往訓練就是通過一系列活動將認知的、行為的、情感的心理過程和諧地統一起來的能力訓練。
四、結論與分析
在對干預組進行了近一年的多種教育方式組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后,課題組對干預組和對照組再次進行心理測試,將心理健康教育前后的測試結果相比較。由此可見,受教育后,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水平有顯著提高,說明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效果是明顯的。這一結果證實了本研究的假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成為幫助學生學習以科學態度和理性的方式處理問題,發展潛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質,培養全面發展的接班人的重要途徑。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實施兩次心理測試前后近一年,各種量表的結果相比有減小趨勢,分析其原因,一是可能存在前測效應,二是有的學生已度過新生適應期。
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同學的自我報告中,許多同學對這一教育模式給予了充分肯定,他們說:“參加這樣的教育,就像加入Internet網一樣,能夠共享資源。”“這樣的學習使我們感到集體的溫暖,改變了與老師的關系。希望這種多種形式的教育能多開展,讓廣大同學受益。”他們感到參加教育后很開心、自在,很久沒有這樣暢快地交流過了,他們在尋回自己的自信、尊重、坦誠和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種全方位的、集多種教育形式為一體的、以學生成長和發展為主導的教育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心理健康的兩個基本任務是心理課程的開設和心理輔導的開展。有針對性地開設心理講座,系統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建設,通過心理課程的講解,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了解青春期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使學生提高自我意識和自我改進的能力。在課程教育中應重視心理訓練的作用,以提高學生的思辨力、自主性和開放精神,幫助他們積累成長的體驗和方法。心理輔導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學校的心理輔導以發展輔導性為主,并幫助學生解除心理困惑,矯正心理障礙。心理輔導應根據學生不同情況進行個別輔導和團體輔導服務,以滿足大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促進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環境適應方面發揮內在潛力,走向成熟和成功。心理健康教育中還不可忽視心理測試的開展,對學生人格發展、情緒問題、行為問題、適應性問題和職業興趣等進行測評,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從中發現學生的心理特點,分析其規律和原因,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據。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著廣闊的前景,學生方方面面的問題都涉及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有針對性的、實際操作性強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將愈來愈突出,地位將愈來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