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體育與健康教育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體育課程的統一性的片面性
我國的體育課程經過50多年的發展,形成的最大特點就是統一性和規范性,表現為統一的教學大綱和教材,統一的教學內容,統一的課程實施方案,統一的評價管理模式。體育課程的嚴格統一,需要保持學生學習進程的步調一致,因此老師無需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就編訂出可供循環使用的教學計劃和方案。這種把所有學生放在一個體育課程模子里鍛煉,導致了學生的畸形發展,循規蹈矩卻完全沒有個性和創新精神。
2.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缺乏文化
體育與健康教學中按成人的目光把一項完整的運動分成若干個技術進行教學,教學實踐緊緊地盯在運動技術的細節的傳授上,“用技術教技術”和“為技術教技術”,一葉障目,舍本求末。教學很少從多種價值上整體關注教材,從多種角度去整體研究運動教材。另一方面,把提高學生生理機能指標作為體育教學的主要目標。目標指向存在單一化的偏誤,缺乏“變通性”和“直覺性”,課堂教學程序化、模式化,學生在教師的統一調度下進行教學活動,教與學的雙方圍繞窄小的機械分割了的技術苦苦追尋。教學活動統得太死,學生成了承接教材的奴隸。教學活動難有創意,缺乏活力。
3.對健康知識的理論教學的缺乏
我們對體育課的認識就是純粹的Sport,就是身體練習,除此之外還有健康教育,它幫助和鼓勵人們樹立增進健康的愿望,促使人們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消除或降低危險的因素的影響,創建健康的環境,并學會在必要時求得適當的幫助,從而達到保護和健康的目的,但是我們現行的體育與健康教育課對這方面比較忽視。
二、對體育與健康教育的改進的探討
1.創新思維,創新能力
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其中多向性,即豐富的想象能力;變通性,即能根據問題的不同層面變換思維角度或思維路徑的能力;批判性,即敢于懷疑或批判約定俗成的東西的能力;直覺性,即自由創造的能力。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就是確保學生的健康發展。健康是在精神上、身體上和社會交流上保持健全的狀態。體育與健康課不僅要依據《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相應的水平目標做好文章,選擇教材內容、組織教學形式,使之適應學生、適應于社會發展的大形勢。同時在教學中要留有時間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大膽實踐、反復思考,鼓勵學生標新立異,鼓勵學生進行求異式思維的探索。或者說,要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主動體驗和領會。要允許學生犯錯,允許學生走有價值的彎道。一堂課上,不應追求教學生多少東西,而是注重讓學生體會如何去獲取知識、如何運用知識和技能。
2.改革傳統教學方式,注重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
傳統的體育教學往往以教師為主,學生沒有自由表達的機會,總是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練什么,從而使學生對體育活動產生冷淡,甚至厭倦的心理,這就扼殺了學生個性的發展,不利于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實施素質教育,必須以學生的活動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動精神,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做體育學習的主人,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體育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教,是為了不要教”。因為體育教學要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與體育能力。如以高中足球為例,我們用少量課時進行足球的基本技術的教學,更多的是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教學比賽。讓學生在自由組合的比賽中,自我鍛煉提高,從比賽中感覺到技術的不足,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從教學比賽中產生對足球的濃厚興趣,把積極的熱情投入到學習鍛煉中,完成“要我健身”→“我會健身”→“我要健身”過程的轉變。又如,我們在耐久跑教學時,除了教學生跑的技術還要教給學生如何控制跑的速度,掌握間歇時間,如何緩解“極點”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勞、補充營養等,使學生既鍛煉身體又學習知識,并且啟發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實踐,去探索,形成他們自己的鍛煉能力。
3.改革課外體育活動,發展學生的特長
素質教育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導學生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的過程。體育教學的完整過程,應包括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課外體育活動的教學不是傳授體育知識和技術,而是引導學生根據計劃、要求、自身興趣、愛好進行各種體育活動項目的練習。教師在必要時進行示范、指示、輔導、總結。課外活動的組織形式,應采用選擇性自由組合的形式。根據學校現有的條件、學生的需要和興趣打破原來的班級分組,實施年級分組開放和實施一些普及性和興趣性較強的體育活動項目,采用單項俱樂部制。各俱樂部由有體育特長的學生負責,為學生提供選擇的自己練習手段、練習難度、練習伙伴,創設自主練習的氛圍。聘請有體育特長的文化課教師進行輔導,幫助學生解決在體育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培養學生自發自主進行體育活動的能力和習慣,使學生充分理解參加體育活動的必要性,結合參加體育活動的樂趣,建立良好的體育生活態度,并獲得人際關系需要的滿足,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提高。
4.充分利用雙休日,開展課外體育競賽
這種體育競賽,變以前的“選手競賽”為現在的群體競賽,擴大競賽參賽人員,讓所有俱樂部成員都能參加。選擇有組織才能、活動能力和責任心強、技術水平高的學生擔任競賽的組織工作,由學生自己擔任裁判工作,對待學生裁判應先培訓后上崗。體育與健康素質教育實施目前還處于起始階段,許多理論以及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