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略說地震災害藥物的保障方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地震災害傷病員前期主要以倒塌建筑物造成的外傷為主,待生活秩序基本恢復正常時,當地常見病、多發病及精神系統疾病成為主要病種。根據地震災害的傷病員特點,可將醫學救援大致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為早期或應急期,這一時期是外傷(傷口)類疾病的高峰期,危及生命的外傷通常由地震災難直接造成。此類傷員病情危急,如未能及時、有效的搶救治療,可能會危及生命或致殘。第2階段為中期或亞急期,這一時期由地震災難直接造成的外傷(傷口)類疾病明顯減少,內科疾病及皮膚病發病率明顯上升。第3階段為晚期或恢復期,這一時期的疾病譜接近或略高于當地常見病、多發病,可能與中期或亞急期有交叉。此外,地震災難造成的精神疾患較突出,防疫工作是重點。
2依據傷病員特點確定藥材品種與方法
在地震醫學救援的第1階段,需要的救治藥物以治療地震外傷為主,主要包括:抗生素、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藥、抗休克藥、促凝血藥、鎮痛藥、破傷風抗毒素等;第2階段主要補充的藥物為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疾病及皮膚病用藥等;第3階段在當地常見病、多發病的基礎上,重點補充治療精神系統疾病的藥物。藥品供應、補給方式醫療隊奔赴災區時,應根據裝載、運輸能力,分清主次,重點保障應急期所需藥品,適量攜帶中、晚期所需藥品。醫療救援過程中需補充的藥品可通過以下渠道進行供應:醫院前送,根據救災前線的補給計劃,由后方醫院運送到災區;向上申領,向軍隊上級衛生部門申領,通過兵站運輸到救災前線;就地補充,向地方救災指揮部申領,個別急需品種向災區其他醫學救援機構尋求支持。醫學救援中的藥事服務在醫療救援行動中,藥學人員除負責藥品的裝載、供應及補給外,還需開展認真細致的藥事服務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藥品保管及發放:醫療隊到達災區醫學救援接收點后,要迅速展開車輛、帳篷,打開醫療設備,擺放醫用物資,藥學人員應根據醫療隊的安排,利用帳篷或車輛的有限空間作為工作場所,整齊、合理堆放藥品箱組,取適量應急藥品擺放于桌面上,便于迅速取用。此外,要采取相應措施,防止藥品被暴曬、淋雨或受潮。使用登記及消耗統計:做好藥品使用登記工作,每天統計消耗品種及數量,為補給、供應及數據上報做好相應準備。特殊藥品管理:重點加強對麻醉藥品及一類精神藥品的管理,嚴防藥品丟失。臨床合理用藥工作:結合藥品儲備情況,指導醫務人員合理用藥,提高藥品使用效益。
3根據醫學救援不同階段搞好藥材保障
地震醫學救援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這是抗震救災的普遍性規律,而各階段的持續時間及救援工作強度則與受災地區的地震烈度、地理環境、人口分布、交通運輸狀況等因素息息相關。我們醫療隊近年參加的2次地震災害醫學救援中,“5·12”汶川地震災情重,傷員多,許多災區成為“孤島”,在地震發生72h后,特別是第4~7天還有較多來自偏遠鄉村的傷員需要搶救,第7~14天仍有較多傷員需要接受治療;而“4·20”蘆山地震的災情相對較輕,搜救相對容易,需要接受緊急救治的傷員主要集中在前3天。震后第4天,到醫療隊接受治療的“傷員”明顯減少,而“病員”明顯增多。因此,醫療隊必須根據救援地區的受災情況,科學分析傷病情,合理儲備藥品,適時調整藥品目錄,確保醫療救治工作正常、有序開展。對軍隊醫院來說,地震醫學救援相較于野外駐訓、軍事演習等任務中的衛勤支援,具有較強的特殊性,藥品保障也面臨嚴峻考驗:一是傷員數量多、傷勢重,藥材需求量大;二是事發突然,物資準備時間倉促;三是交通運輸受阻,補給困難。因此,軍隊醫院應建立、完善地震醫學救援的應急救援流程,并加強針對性訓練、演練,不斷提高衛勤保障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應急條件下做到“拉得動、展得開、用得上”,確保醫學救援工作的順利開展。
作者:張加雄唐偉革蘇永林劉子文譚祖春張輝許利宏單位:四川夾江解放軍42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