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初三思想政治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共產主義低級階段之間的關系(教材第9頁)
人類社會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過程,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是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的低級階段是社會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社會本身又將經歷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由于各國的發展情況不同,其經歷的時間長短等情況也就不同。在經濟十分落后的國家建立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一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生產的工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在我國被稱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完成以后,基本實現現代化,我國經濟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再經過相當長的發展過程,最終進入共產主義。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我國,其發展過程是一個特定階段。其社會性質,屬于共產主義低級階段中的一個特殊階段。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二、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與其他經濟成分之間的關系(教材第12~15頁)
社會主義公有制,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矗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體。其他經濟成分是指占公有制經濟以外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等經濟成分,它們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歸根到底是由我國現階段的生產力水平決定的。我國現在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經濟發展很不平衡。這就決定了我們既要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又要發展其他經濟成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來發展經濟,才能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三、個體經濟與私營經濟之間的關系(教材第13~14頁)
個體經濟與私營經濟既有不同點,又有相同點。
個體經濟是以生產資料個人私有和個體勞動為基礎的經濟,是一種小私有經濟。個體經營者通常自己購置生產工具、原材料等生產資料,自己參加生產勞動,生產經營的收入納稅后歸個人所有。
私營經濟是生產資料私人所有,雇傭一定數量的工人從事生產和經營的經濟形式,就是說它是以雇傭勞動關系為基礎的一種私有制經濟。
二者的不同點是個體經濟主要依靠自己和家庭從事生產、經營,私營經濟主要是雇傭工人從事生產和經營。
二者的相同點是生產資料、勞動成果都歸個人所有,都以單純追求利潤為生產目的,完全依靠市場調節。在我國現階段,對它們要繼續鼓勵、引導,使之健康發展。
四、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教材第14~15頁)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另一方面,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這種反作用有兩種情況,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性質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則起阻礙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性質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經濟規律。在現階段,我國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正是這一規律的具體表現。
五、一部分先富起來與共同富裕之間的關系(教材第17頁)
共同富裕與一部分先富起來是統一的、一致的。使全體勞動者過上共同富裕的生活,是社會主義的一個根本原則,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體現,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但是,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而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可以借助先富者的經濟力量,并通過先富者的示范作用,增強人們的競爭意識,激勵廣大勞動者積極進取,奮發圖強,學習致富技術、經驗,探索和開辟致富之路,帶動越來越多的地區和人們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六、“一個中心”與“兩個基本點”之間的關系(教材第21頁)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三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有機整體。首先,必須把改革開放同四項基本原則統一起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我們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健康發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是互相促進的。其次,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都是為了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把經濟搞上去,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七、堅持黨的基本路線與安定團結之間的關系(教材第21頁)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就必須鞏固和發展團結穩定的政治局面,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一方面,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努力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以改革和發展確保社會的長期穩定。另一方面,又要保持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在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
八、速度與效益之間的關系(教材第29頁)
正確處理速度與效益的關系,就是既要有較高的增長速度,又要有較好的經濟效益。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關鍵在于要走出一條既有較高增長速度,又有較好經濟效益的國民經濟發展的新路子。這就要求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要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從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鋪新攤子、追求數量,轉變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轉變到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
九、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之間的關系(教材第5、第36頁)
從狹義上講,經濟制度是指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上的經濟基礎,即生產關系的總和,亦稱“社會經濟制度”、“社會經濟形態”,主要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分配制度等。從廣義上講,經濟制度還包括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和管理經濟的具體制度,包括有關經濟工作的規章制度等內容。生產關系的內容稱為基本經濟制度,生產關系采取的具體形式、國家管理經濟的具體制度等屬于經濟體制。
經濟體制,又稱“經濟管理體系”,是指一定社會制度下國民經濟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包括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組織管理形式、管理權限劃分、管理機構設置、企業經營方式等內容。經濟體制既反映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生產關系的總和)的性質,是基本經濟制度得以實施的具體制度和方式,又反映社會生產、經濟運行的具體特點和要求,是國民經濟正常運行的重要條件。
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之間的關系(教材第36~38頁)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不可分割的,具體表現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建立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前提和基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方面堅持土地等基本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一方面把土地承包給農民,由農民分散、自主經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才建立起了集體統一經營和家庭分散經營相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完善和發展。只有建立雙層經營體制,才能更好地發揮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優越性。在80年代前期,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推動了農業生產大發展,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為了克服帶來的問題,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規模經營,通過創造條件,形成了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形成,為農業生產的穩步發展和農戶承包經營提供了重要保障。
十一、計劃與市場之間的關系(教材第44~45頁)
計劃與市場都是調節生產和流通的經濟手段。計劃,就是由國家行政部門通過編制經濟發展計劃,依靠行政命令下達計劃,按計劃安排生產和流通。市場,作為調節手段,就是通過市場供求關系和商品價格的變化來促使商品生產者調整生產和流通。
在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的商品經濟活動中,計劃與市場是相互補充的兩種調節手段,兩者相互聯系、相互補充。資本主義國家搞市場經濟,以市場為主要調節手段,并沒有排除必要的計劃,并且,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國家宏觀計劃的范圍不斷擴大,手段不斷改進,力度不斷加大。我們現在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但同時必須加強和改善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只有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取長補短,使市場經濟有序地、健康地發展。
十二、市場、市場經濟、市場經濟體制之間的關系(教材第44~45頁)市場,既是人們進行商品交換的場所,又是調節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一種重要手段。市場經濟,就是以市場為基礎配置社會生產所需要的人、財、物等各種資源的方式。市場經濟體制,就是按照市場經濟的特點和要求建立起來的經濟管理體制。
市場不等于市場經濟,有市場不等于就有市場經濟。市場是在出現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時就出現的,而市場經濟是在商品經濟發展到全社會生產和流通以市場為主要調節手段時才產生的。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商品經濟不占主導地位,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體,因此存在市場,但不存在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社會化大生產和商品經濟充分發展的基礎上才產生的。
十三、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教材第45頁)
商品經濟是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活動形式,包括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主要是指一種經濟活動方式。市場經濟側重講的是一種資源配置的經濟運行機制。有市場經濟,就一定是商品經濟,而商品經濟不一定是市場經濟。商品經濟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而市場經濟則是產生于商品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因此,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是高度社會化和市場化的商品經濟,是商品經濟的高級階段。
十四、實行對外開放與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之間的關系(教材第49頁)
實行對外開放與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互為條件,互相促進。實行對外開放,是增強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途徑。閉關自守、盲目排外,不能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是實行對外開放的前提和基矗崇洋媚外、全盤西化,就不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因此,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實行對外開放,在實行對外開放中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十五、經濟特區與內地之間的關系(教材第53頁)
經濟特區,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完全行使主權,實行特殊經濟政策的一塊特定地區。所以,特區在經濟上“特”,在政治上不“特”,仍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我國的經濟特區實行許多不同于內地的特殊經濟政策,但同國內其他地區仍保持著廣泛密切的聯系,既依托內地又服務于內地。全國都可以利用特區,觀察和了解現代國際經濟的發展變化情況,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知識和管理經驗。同時,經濟特區比較集中全面地反映了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世界各國可以通過經濟特區來觀察和了解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因此,經濟特區是我國對外開放的窗口。
十六、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教材第58~59頁)
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必須的條件。我國向來以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著稱。自然資源豐富,人力資源充足是經濟建設的有利條件。但是,人口多、增量大,按人口平均占有的自然資源相對不足,已嚴重制約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進一步發展。
在工農業生產和國民收入增長速度一定的條件下,人口數量的多少和增長速度的快慢,對資金積累的規模和速度具有很大影響。人口多、增長快,用于居民消費和社會消費部分的基金就多,國民收入中用于基本建設的資金就會減少,勢必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
十七、人口素質與經濟建設之間的關系(教材第64頁)
人口素質與經濟建設是密切相關的。人類的文明和進步,智力的發展,體力的增強,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實現的。同時,社會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科技的進步和人口素質的提高。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主要是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生產技術的現代化和經營管理的科學化,要求勞動者具有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在當今世界,國際的經濟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和智力的競爭。因此,提高人口素質,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是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能否實現的大問題。
十八、政治制度與政治體制之間的關系(教材第70頁)
政治制度包括基本的政治制度和具體的政治制度。基本的政治制度,在我國包括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即我國的國體和政體。在基本的政治制度下,還有具體的政治制度,即政治體制。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由我國社會主義的本質決定的,具有穩定性。而政治體制則是基本政治制度的具體表現,它將隨著社會主義的發展而不斷完善和健全。正是在不斷進行的政治體制改革中,才能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適應,促進和保證經濟體制改革順利進行,從而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體現出來。
在我國進行的政治體制改革中,還存在不少弊病,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才能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需要。我國現階段,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十九、人民、人民代表和人民代表大會三者之間的關系(教材第70~78頁)
在我國現階段,人民包括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及其他社會主義的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人民的主體是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我國的國家政權是人民的政權,是廣大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權。
人民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只能通過人民民主選舉產生人民代表。人民代表,來自人民,受人民監督,對人民負責,代表人民,是人民的公仆。
由人民代表組成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人民代表大會,忠實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代表人民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來統一行使國家權力。
總之,人民選舉產生人民代表,人民代表組成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
二十、人民代表大會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之間的關系(教材第75~76頁)
人民代表大會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二者密切聯系。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沒有人民代表大會,也就沒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同時,二者是有區別的。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包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人民選舉代表組成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統一領導和管理國家事務、社會事務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人民民主專政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十一、人民代表大會與其他國家機關之間的關系(教材第77頁)
人民代表大會和其他國家機關都是國家機關的有機組成部分。人民代表大會和其他國家機關構成我國的國家機關。
人民代表大會和其他國家機關是分工的不同而不是分權,是一種從屬關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我國國家機關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任何國家機關都不得超越它,也不能與之平列。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是執行機關,審判機關(人民法院)、檢察機關(人民檢察院)是司法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并對人民代表大會負責,受人民代表大會監督。
二十二、人民民主與對敵專政之間的關系(教材第71~73頁)
人民民主即社會主義民主,作為社會主義的國家制度,一方面,對絕大多數人實行民主;另一方面,對極少數敵對分子實行專政,把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
民主與專政是分不開的。人民民主的本質和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因此,對廣大人民來說是民主,對極少數敵對分子來說是專政。不可能只有民主而無專政,也不可能只有專政而無民主。只有在人民內部實行民主,才能有效地對敵對分子實行專政;同時,也只有堅持對極少數敵對分子的專政,毫不手軟地打擊敵人,才能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
二十三、階級與階級斗爭之間的關系(教材第20、第72頁)
階級與階級斗爭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階級是一個經濟范圍,是經濟實體。當剝削階級喪失了對生產資料的占有權,也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作為一個完整的剝削階級就不復存在了。在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剝削階級作為整體已不再存在。但是,剝削階級被消滅了,階級斗爭并沒有同時被消滅。因為剝削階級一經產生,就不僅作為一個經濟實體而存在,而且是一種政治力量,有自己的思想、政治觀點。因此,對立階級之間的斗爭不僅存在于經濟領域,同時還存在于政治領域和思想領域。這表明,階級斗爭是一個廣泛的社會范疇。階級斗爭可以直接以完整的階級為依托,也可以不以完整的階級為依托,階級與階級斗爭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分離。這是一種特殊形態的階級斗爭。在我國,階級斗爭還將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社會上還有極少數敵視和破壞社會主義事業的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還存在危害國家安全的反革命犯罪分子、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分子、嚴重經濟犯罪分子等。對極少數敵視和破壞社會主義事業的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必須實行專政,依法打擊他們的破壞活動。
二十四、中國共產黨與派之間的關系(教材第73~74頁)
中國共產黨是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各派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會主義事業的親密友黨,是參政黨,不是在野黨和反對黨。
“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是中國共產黨和各派合作的基本方針。
中國共產黨和各派彼此互相依賴、真誠相待、共同承擔著國家和民族盛衰興亡的歷史責任。在現階段,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統一祖國、振興中華而奮斗,是中國共產黨和各派的共同任務。
二十五、人民民主專政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之間的關系(教材第76~80頁)
人民民主專政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國體和政體的關系。兩者密切聯系,國體決定政體,政體是國體的表現形式。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決定了它的管理形式只能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與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相適應的政權組織形式,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它能最好地代表人民的利益,集中人民的意志,使人民參加對國家的管理,從而保證國家權力掌握在人民手中,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創造性。而且只有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才能不斷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只有不斷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才能鞏固人民民主專政。
二十六、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基本要求四個方面之間的關系(教材第86頁)
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四個方面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強調某一方面,而忽視或否定其他方面。有法可依,是指立法方面的要求,是法制建設的首要任務,只有制定比較完備的法律,才有法制可言;有法必依是法制建設的中心環節,有法不依,等于無法,只有嚴格守法,才能實現依法治國;執法必嚴是執法方面的要求,要執法如山,不徇私情,嚴格按照法律辦事;違法必究是指無論何人,只要違了法,一律要受法律的追究和制裁,只有這樣,才能維護法律的權威性。全面貫徹法制建設的基本要求,才能形成人人遵紀守法的社會風尚,形成依法辦事、依法治國的法治環境。
二十七、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制之間的關系(教材第88頁)
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制是密切聯系的。首先,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前提和基矗法制要依靠國家政權的力量才能建立起來,只有建立起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制度,才能建立起社會主義法制;同時,社會主義法制要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只有發揚民主,了解人民的意愿,才能制定出體現人民意志的法律。其次,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體現和保障。社會主義法制以法律形式把人民的民主權利和其他權益肯定下來,并用法律手段維護人民的合法權益;同時,人民以法律為武器,同侵犯自身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進行斗爭,使民主權利得到保障。
二十八、憲法與普通法律之間的關系(教材第92~93頁)
憲法與普通法律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相同點:憲法與普通法律,都是法律,在階級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不同點:憲法與普通法律相比較,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國家的總章程,在國家法律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具有最大的權威性。首先,從內容上看,憲法規定了國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普通法律只能依據憲法精神制定國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行為規范。其次,從法律效力看,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矗普通法律、法規都必須依據憲法制定,不得與憲法相抵觸,否則無效。憲法為“母法”,普通法律為“子法”,就是從法律效力方面說的。再次,從制定和修改的程序看,憲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為嚴格。
二十九、我國公民的權利與義務之間的關系(教材第102頁)
在我國,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是一致的。首先,權利和義務的主體都是人民群眾。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里,人民既是國家的主人,又是國家的建設者。因此,人民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同時又承擔著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重要職責。其次,權利和義務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權利是履行義務的前提,只有保證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權利和自由,才能調動公民履行義務的積極性。義務又是實現權利的基礎,公民只有自覺履行義務,為社會、為國家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為維護社會穩定,搞好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才能為充分享受權利和自由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社會環境。
三十、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間的關系(教材第107~108頁)
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互為條件,互相促進。具體表現在:
一方面,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物質條件。
另一方面,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對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這種推動作用,首先,表現在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提供精神動力。革命的理想、信念,可以激發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人翁責任感;社會主義道德可以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為物質文明建設創造一個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嚴格的紀律,是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保證。其次,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只有進行教育、科技、文化建設,才能提高人們的智力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物質文明建設。再次,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思想保證。馬克思主義的立嘗觀點和方法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指導,保證物質文明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
可見,兩個文明建設缺一不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始終重視物質文明的發展,牢牢把握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環節,努力把國民經濟搞上去,必須始終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重視思想道德、教育、科技、文化建設,即做到兩個文明一起抓,兩手都要硬。
三十一、共同理想與個人理想之間的關系(教材第109頁)
在我國,共同理想與個人理想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一方面,共同理想從總體上和全局上包括了個人理想,共同理想的實現為個人理想的實現創造了有利條件,共同理想還為個人理想指明了基本方向。另一方面,共同理想要通過個人理想來實現。由于整個社會是由各個社會成員及其從事的各行各業組成的。因此,符合共同理想要求的又切合自己實際的個人理想,有利于共同理想的實現。沒有個人理想,共同理想就會落空。
三十二、思想道德建設與教育、科學、文化建設之間的關系(教材第109~118頁)
思想道德建設與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兩個方面。思想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部分,它決定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思想道德建設概括起來說,最重要的是加強理想、道德、紀律教育,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大力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既是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人民群眾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條件。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三十三、紀律與自由之間的關系(教材第113頁)
紀律與自由是一個統一體的兩個方面。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享受著廣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時又必須用社會主義的紀律約束自己。自由如果脫離紀律的約束,就會成為損害他人利益的自由。只有遵守紀律,才能保障人民享有最廣泛的自由。那種不受任何紀律約束的“絕對自由”,是任何社會都不會存在的。我們不僅要遵守紀律,而且還要同違法亂紀的行為進行斗爭。只有人人遵守和維護社會主義紀律,才能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三十四、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之間的關系(教材第120頁)
共產主義社會,包括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兩個階段。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的低級階段,共產主義是社會主義不斷完善、發展的必然結果。
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作為同一社會形態的兩個不同發展階段,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即屬于同一性質的社會形態。兩個階段都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消滅了剝削制度;人民是社會的主人,享有管理整個社會事務的權力;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精神文明在整個社會中居統治地位。這些共同點表明,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共產主義因素。因此,社會主義社會的不斷完善、發展,必將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準備條件。社會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過渡,是由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決定的,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起作用的結果。
三十五、共同理想與最高理想之間的關系(教材第121頁)
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與人類的最高理想是密切聯系的。具體表現在:
實現共同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必要準備和必經階段。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都是為實現共產主義最高理想奠定物質和思想基矗因此,我們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奮斗,也就是為實現共產主義最高理想而奮斗。
最高理想是共同理想的必然趨勢和最終目標。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可見,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始終是以共產主義最高理想作為前進的方向和目標的。共同理想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共同理想的實現,必將使社會主義更快發展和更加成熟,從而把社會引向更高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