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共享質量跨國界高等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跨國界高等教育歷史發展概況
跨國界高等教育的產生、發展大體分為兩個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跨國界高等教育和二戰結束至今的跨國界高等教育。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跨國界高等教育
跨國界高等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羅馬高教的跨國“游教”和“游學”,1]但是國際交流范圍很狹小。到了中世紀,大學是“真正的國際性機構”。2]因為語言、學習科目、考試制度的統一,為歐洲的學生在各國巡回學習創造了條件。現代意義的跨國界高等教育始于工業革命,它把人類帶入工業社會,強化了社會對科學技術的需求,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場體系。教育內容從以本土文化傳遞為主逐漸向標準化、普遍化、通用化、跨文化交流乃至國際化過渡。二戰以前的跨國界交流的主要領域是:學生的個人流動促進了國際學術交流;從歐洲殖民宗主國向世界其它地區出口學術制度和教育制度;在學術研究方面的合作和交流。
(二)二戰結束至今的跨國界高等教育
二戰后,蘇、美兩個超級大國為了獲得對世界其他部分更好的理解,維持和擴大其影響的范圍,抱著明確的政治意圖,促進國際教育交流和合作,推動了跨國界高等教育的發展。歐洲的許多學者移民到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家,無暇顧及國際學術交流,使這些國家成為高等教育的中心。1968年,國際教育局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下屬機構,由它開展跨國界教育協作和援助活動。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德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得到空前的發展并壯大,在廣度和深度上有了新的突破,具備國際化的特征。這個時期的特征:經濟增長促進了高等教育的國際合作和交流。國際環境發生了變化,歐洲共同體的加強,日本作為經濟大國的崛起,挑戰了美國的研究和教育主導地位。20世紀90年代,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高教國際化的勢頭更為勁猛。主要有以下表現:第一,跨國界教育受到各國政府和教育機構的高度重視。美、英、日、德、法、加等國家以及歐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吸引外國學生,展開帶有政府行為和政府導向的跨國界高等教育活動,旨在加強高教國際化。第二,留學生人數快速成倍增長,但流向呈不均衡狀態。其中絕大多數是從發展中國家或中等收入國家流向少數的發達國家。第三,跨國界高等教育成為國際上共同關注的研究熱點。各國的政府、高等教育機構和組織、大學校長、高等教育科研人員、科學家多次召開高等教育國際化問題研討會,研究在學校發展規劃和課程設置中融入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相關因素。
二、跨國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和存在問題
(一)跨國界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
1.跨國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取向:由活動取向到過程取向??鐕绺叩冉逃母拍钣泻芏喽x。Knoght&deWit將其定義為:“高等教育教學、研究和服務功能在國際事業中的總和?!?]或更廣義些,指“任何使高等教育應對社會、經濟和勞動市場的全球化挑戰與要求而做出的系統的、長期的努力”。歐美學者嘗試從活動取向、能力取向、道德取向和過程取向四個方面對定義進行描述。美國學者Knoght對四種取向進行了總結。他認為,活動取向指一系列活動,如出國學習、國際發展活動、國際學科、區域研究、聯合授予學位計劃及比較研究等;能力取向,這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取向,重視培養學生的國際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觀;道德取向,重視營造一種促進國際化的校園氛圍;過程取向,即國際化是一個過程,它把國際教育或跨文化教育的內容或觀念納入到大學的各項重要職能如教學、研究和服務中。這四種取向相互交叉、相互聯系。國際大學協會(IAU)歸納了跨國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定義,采納了過程取向。
2.跨國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動力:由追求商業利益到人文關懷。跨國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驅動因素既有文化交流與教育本身發展的要求,也包括政治和經濟利益方面的因素。在發展進程中,政府、高等教育機構以及其它機構更多考慮到的是商業利益,忽視了文化交流和教育發展本身的因素。針對跨國界高等教育過分被用作商業目的的現狀及其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各成員國呼吁,“應強化這樣一種思想,即知識應被全人類共享”,即高等教育應該促進全人類的和平、發展與繁榮。在當今這個高等教育競爭激烈且突出強調商業化目的的全球背景中,各國在利用高等教育國際化獲取商業利益的同時,還要發揮高等教育國際化人文關懷或者人性化方面的功能。
3.跨國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焦點:由學術流動到全面關注。學術流動指高等教育人士的跨國流動,包括學生的出國留學、教師的出國訪學和根據國家的合作協議而進行的大學間的學生交換等,學術流動不但是跨國界高等教育最為顯著的一個內容,而且一直是世界各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關注點,學術流動和國際研究合作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曾是跨國界高等教育的代名詞,但現在世界各國都普遍認識到,學術流動僅是一個方面,跨國界高等教育是一個更為寬泛、全面的概念,應滲透到整個高教系統中,是一種深刻的教育改革,將對高等教育機構的教學、研究、服務與管理等產生深刻的影響。跨國界高等教育的關注點在范圍擴大的同時正逐步向縱深發展。
4.跨國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實踐日益優化。在當今的世界背景下,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成為一種客觀發展的趨勢。雖然,從世界范圍來看,人們還沒有對高等教育國際化內涵、理念等達成共識,但是,高等教育機構進行學術交流、合作研究等實踐早就存在。人們期望找出國際化各個方面的有效實踐與優異做法,如學術流動、課程國際化、遠距離教育、國際教育質量的保證、如何把商業目的與學術目的結合起來、促進大學校園內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之間的對話等,并對高等教育機構在國際化過程中遇到的障礙及解決辦法進行了探討。
1.資金短缺。針對跨國界高等教育,全世界許多機構面臨著缺乏足夠的資金來源問題。一些機構和國家把國際化看作是出現在全球教育市場中獲得額外基金的潛在來源,但在發展政策和計劃時,又感覺資源十分有限。在所有國家相對減少高教基金的時代,政府沒有更多的機會特意投資跨國界高等教育,因此國際化活動費用主要靠自我融資渠道。國際合作項目的費用多為慈善基金會和國際機構捐贈以及政府有關項目的款項,學生面臨著資金有限的問題,不能承受流動的費用,在接、派學生不平衡的國家,財政問題阻礙了項目交流的成功。
2.跨國界高等教育帶來的地區差異性。教育全球化本質上是一種以經濟利益為根本目的的世界性的教育市場拓展過程。西方發達國家在此過程中處于極其有利的主導支配位置,他們憑借雄厚的智力資源和文化優勢地位,充分發展了自身的教育。發達國家教育輸出多,影響能力強,合理開發了過剩的智力資源,又向發展中國家傳播了本國文化,在教育國際化中獲得了文化和人才的雙重收益。但跨國界教育活動對于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把雙刃劍。發展中國家在適應跨國界高等教育的活動當中,面臨諸多問題,比如“留學生”學而不歸帶來的優秀人才流失以及發展中國家本土文化的扭曲和喪失。而跨國界高等教育帶來的外來文化日益擴張,本土文化日益淡化和縮小,也是一種更加深刻也更加長遠的損失。
3.教學質量的挑戰。發達國家把跨國界高等教育活動,如吸引留學生、輸出教育、合作辦學等作為搶占全球教育市場、增加財政收入的一個手段,卻很少考慮向學生傳授全球知識、技能以及幫助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和人力資源的發展等。跨國界高等教育從傳統的模式如學生和教師流動的國際化政策和實踐,發展到今天的多種形式,如分校和學校合作,發展跨國大學網和高教虛擬傳遞等出口高等教育,有許多可喜的進步,但許多學者表示高等教育在國際化過程中,質量因素被忽略了,對教育主權的考慮也很有限??鐕绺叩冉逃媾R著越來越多的有限性和困難,這將對跨國界高等教育的質量提出挑戰。教育機構國際化、跨國界教育活動并不能完全處理和研究具有核心功能的質量保障程序??鐕绺叩冉逃枰獮榱藝H化的質量而探索新的模式。
三、共享質量的跨國界高等教育模式
高等教育跨國界交流學術、人才的傳統存在已久,并對社會的文化交流、經濟發展做出了非凡的貢獻。但現階段政府公共投資衰退,在高等教育全球化要求的推波助瀾下,高等教育投資日益多樣化,產生了新的辦學方式。這樣以來,由市場驅動的活動逐漸發展起來并面臨很多挑戰,僅僅依靠市場動力不足以保證跨國界教育的質量,促進公共效益最大化。學者們呼吁高等教育機構的國際化管理,這是一個勢在必行的趨向。國際化管理需要一個政策框架模式來管理跨國界高等教育,該模式把跨文化、跨國家的特點與教學、研究、社團服務相聯系,旨在保障教學質量,確保跨國界高等教育的貢獻滿足公眾的廣泛利益,而不是犧牲于商業利益。2005年5月,國際大學協會(IAU)、加拿大高等院校聯合會(AUCC)、美國教育理事會(ACE)、高等教育審批理事會(CHEA)共同起草并簽定了一份代表全世界高等教育機構觀點的綜述文件:《共享質量的跨國界高等教育》。該文件提出了共享質量的跨國界高等教育模式概念,并且重新界定了跨國界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則,指出高等教育機構和投資者應該遵循的原則,并對實行跨國界高等教育的國家提出合理化建議。
(一)共享質量的跨國界教育模式的關注點
跨國界高等教育是一個多層面現象,包括學生和教師等人員的流動,高等教育機構或者投資者在辦學國家實際出現或者虛擬出現,學術內容、相關課程的發展。這些活動是在商業行為、國際發展合作以及學術交流和銜接的背景下進行的??鐕绺叩冉逃袆拥姆秶?、數量、復雜性帶來新的挑戰,深化了現存的教育模式。應該關注的是:第一,鑒于高等教育在全球的關鍵作用,應該保護由高等教育和研究帶來的貢獻;第二,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靈活性;第三,加強發展中國家的辦學容量,促進高等教育質量持續的可行性,尤其是處在這樣一個時代,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資源和知識使用權的差距越來越大;第四,保持高等教育中語言和文化上的多樣性。
(二)共享質量的跨國界高等教育模式基本原則
跨國界高等教育應該為社會團體寬泛的經濟、社交、文化福利做出貢獻;當受國際大環境影響而面臨不同的方向選擇時,為了促進全球平衡,應該擴充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的辦學容量;跨國界高等教育不僅針對那些能負擔學費的學生,也面向受經濟資助的合格學生;無論在那里實施跨國界高等教育,都應該符合學術機構質量的最高標準;對大眾、學生個人、政府機構都負有責任,保留最終解釋權;跨國界高等教育應該加強教學隊伍、研究人員和學生國際間流動的機會;它和其他跨國界高等教育的投資者應該為學生提供清楚的、全方位的、有關所辦教育的信息。除了向學習者提供學科、專業知識外,還應該潛移默化的培養他們的判斷性思維方式。
(三)高等教育機構和投資者所遵循的原則
基于基本原則,國際大學協會簽署了下列行動議事日程,以供從事跨國界教育的高等教育機構和其他投資者參考借鑒。第一,逐漸熟悉和跨國界教育以及相關行業有關的議題,了解各協會間的交流以及協會和政府間從事的建設性的對話。第二,努力確保跨國界高等教育對教育承辦國的社交和經濟福利做出貢獻,在合適的時候與地方機構合作,加強地方高等教育的辦學容量。第三,給來自其他國家的有資格的學生提供經濟援助,保障學習。第四,從教育承辦國政府或者其他主管的實體機構獲得正式的授權,等同于高等教育機構來運轉。同時,為了減輕對高等教育機構的行政負擔,政府和主管的實體機構應該加強協作、提高透明度、共享信息。第五,建立培養的實時質量回顧、反饋制度。依靠老師的專業知識,整合學生的知識體系,創建質量擔保程序。第六,既與有關的政府和非政府實體合作,也與機構協會合作,促進有效的質量擔保原則和實踐,應用到跨國界教育活動中。第七,與有關的政府和非政府實體合作,基于質量擔保和認可的允許,促進信息和協作的國際化交流。第八,主動給公眾、學生、政府提供可以信賴的信息,比如有關辦學機構的法律地位、學位授予職權、課程提供、質量擔保機制。
(四)跨國界高等教育中政府角色
在應對來自跨國界教育的挑戰時,特別需要高等教育投資者和政府及國家主管當局協調努力?;谶@一點,有兩方面至關重要:一是高等教育機構和教育協會之間所培養的牢固的合作關系,二是政府和非政府組織間的所培養的牢固的合作關系。合作的基礎是對于跨國界教育管理經營理念原則和政策達成共識。這些理念原則和政策:第一,不應妨礙國家政府和主管實體機構去管制所屬的高等教育體制;第二,確保在高等教育進行的公共投資,達成文化的、社交的、經濟目標;第三,為學生提供公平和均等的機會。此外,政府在發展國家和國際政策框架行動中應該起到建設性的作用,促進跨國界教育為社會做出更積極的貢獻。為了彌補高等教育投資者努力的不足,作為政府而言:第一,和高等教育機構、投資者展開對話,支持和促進學術的、研究的合作,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協作,促進其高等教育建設能力。第二,通過對需要經濟援助的有資格的留學生加以支持來證明辦學方的承諾,確保其入學。第三,和有關政府和非政府實體機構合作,確保同其國家一起運作的外國高等教育投資者是被正當授權和監管。第四,與有關的政府和非政府實體機構合作,確保國家高等教育機構準確、及時地發出質量擔保、委派做法的信息。改進信息情報傳遞工具,確保上述參考的信息以某種體系方式實行國際共享。
四、結論
本文簡單介紹了共享質量的跨國界高等教育模式。十分肯定,該模式前景非??捎^,可以增強教育的公正性、加大留學生的就讀機會、提高跨國界高等教育的質量,勢必持續為共同利益作出貢獻。發揮跨國界高等教育的潛能,是國際高等教育機構和相關協會共同承擔的責任,也需要一切跨國界高等教育力量的參與、計劃、扶持、監管、協調。希望政府關注共享質量的跨國界高等教育模式,敦促和確保和此教育模式有關的價值觀、原則、任務、責任的實施,以此引導高等教育組織機構的一切協議和行動。
參考文獻:
1]陳學飛.高等教育國際化——從歷史到理論到策略J].上海高教研究,1997,(11).
2]萬力超,張超.國際教育當代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及我們的對策J].外國高等教育資料,1998,(1).
3]Knoght&deWit.國際化政策:新趨勢與兩種不同范式J].國外高等教育教學研究動態,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