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道德教育建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關鍵詞]道德教育現狀對策
[論文摘要]當前道德教育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和挑戰,我們所培養的學生是知行脫節,道德知識不能轉化為道德行為,學生在面臨復雜多變的道德生活中應變能力極差,整個德育呈現低效乏力的狀況。要改變這樣的現狀必須改變傳統的道德教育的方法,而且要實現道德教育回歸到生活世界中。
道德教育向來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因為,道德教育無論是在個體發展中,還是在國家精神文明建設中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長期以來學校道德教育不能適應發展需要,老問題不斷出現,關于道德教育的理論看似豐富和繁榮,然而大量的實際問題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整個道德教育呈現低效乏力的狀況。
一、現狀
(一)道德教育實效低下
長期以來,學校德育的根本任務,就是把已設計好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規范灌輸給學生,企圖將學生“塑造”成“理想的模型”、“社會的工具”。同時,我們已經習慣于這樣的模式,即先設定一定的道德教育目標作為整個道德教育活動的出發點,然后以此為準繩來檢驗和衡量學校德育的成效。
當前學校道德教育正面臨著諸多的困境和嚴峻的挑戰,學生對學校實施的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越發反感、厭惡和排斥,即使那些已經加大力度去投入到道德教育的學校取得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我們所培養的學生知行脫節,道德知識不能轉化為道德行為,學生在面臨復雜多變的道德生活中應變能力極差,甚至無能為力,很多學生具有“多重人格”,表現為“當面一套,背后一套”。道德教育培養出來的人大多數表現為缺乏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缺乏進取精神,害怕問題和回避矛盾,缺乏責任能力和主動參與能力,表現出盲目從眾和循規蹈矩。
(二)與生活世界的離異
我們的德育過于強調對學生發展的理想預設,完全忽視學生的現實狀況和具體需要,一味進行原則性的、非功利的理想教育,對學生提出一些大而空的人生教條,根本不重視這些規范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和價值,很難適應對學生具有巨大的沖擊力的社會,最終使得這些規范只能變成僵化的教條。
今天的道德教育之所以會陷入這樣的困境中,主要原因是道德教育與生活世界的離異,道德教育與實際生活脫節開來,成為空中樓閣。主要表現為:第一,德育目標定位過高,且缺乏層次性,脫離了學生的品德發展規律和道德生活需要,道德教育目標過高而不能貼近學生的思想品德發展實際。第二,道德價值觀政治化傾向嚴重,混淆了政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的區別,只注重強調滿足社會政治、經濟需要的工具理性價值,而忽視了德育滿足學生主體的完善價值。第三、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只注重說教和灌輸,忽視了道德能力的培養和行為的養成,泯滅了生活世界的主體能動性。第四、教育對象過于客體化。傳統的道德教育把教師視為為唯一的主體,忽視學生在德育中的主體性,把學生僅僅視為消極、被動的接受教育的客體,極大挫傷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上這些誤區都忽視了道德學習的主體情感和生活需要,脫離了現實生活中的人,進行的是脫離生活世界的教育。
(三)道德教育形式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的著名報告《學會生存》在談到20世紀的學校教育的時候指出,兒童的人格被分裂為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里,兒童像一個脫離現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里,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這種情況同樣適合于今天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的過程中,一方面兒童的主體性被泯滅了,像“傀儡”一樣任人擺布;另一方面又脫離了積極的文化內容,使道德教育變為純粹的形式。
由于,長期以來我們過于強調道德教育的目標,將德育目標無限提升作為我們德育工作的一種追求,認為口號喊的越大越響就證、說明我們對這項工作越重視,完全不考慮現實的狀況,完全不考慮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不考慮他們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在教育方法上強調死記硬背,在檢驗結果上又以單一的熟記作為唯一標準,那么我們的老師和學生勢必就會停留在道德教育的表面上,在他們認為道德教育要作為必須達到的目的,既不可能實現,又不可能拒絕,只能走形式化的道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二、對策
(一)改革道德教育的方法
在以往的學校德育工作中,往往是教師居于主導地位,學生處于從屬地位。一直以來,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重傳遞,輕思考,忽視了道德能力的培養;當今,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民主意識增強,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是對學生進行強制的灌輸,習慣于教師的“我說你聽”和“一言堂”,缺乏平等對話和情感溝通;學生道德觀的形成,既需要課堂上的理論講解,更需要課堂外的實踐體驗,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忽視了德育過程中由知到行的轉化環節。
德育工作的力量在于對學生的尊重與理解。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們一直過于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忽略了學生的人格尊嚴和權利,忽視了對學生的尊重和理解是我們進行一切德育工作的前提。我們要尊重學生就必須認識到:學生是成長中的人他們身上呈現的缺點和不足是正常的;學生是活生生的生命個體,他們不滿足于被愛,被保護,更渴求被尊重和理解;學生成長中的過失和問題,是實施德育教育的機會,更是我們發揮教育智慧的舞臺。此外,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單向灌輸知識的方法,應該在尊重和理解學生的基礎上多溝通和交流,進行平等的對話,而不是訓斥和指令,多聽聽學生心聲,想他們之想,解他們之惑,我們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情感為紐帶,通過雙向互動,實現道德的共同進步。
(二)道德教育回歸生活世界
人的道德是根源于人們的現實生活的,人的道德品行的養成與體現發生在每個具有偶然性的真實生活情境中,道德教育要關照人類生活著的意義世界,道德教育是參與者在一定時空中的鮮活生命,是人的創造與生成,是人的體驗與不斷建構著的道德感受。所以,道德教育必須回歸生活世界。
當前道德教育面臨著困境和整個德育呈現低效乏力的狀況,究其原因就是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離異,導致道德教育遠離了生活世界,終將走向虛無。所以,道德教育應該走向生活世界,使我們真正過上一種道德生活。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的德性,而不是培養只會背誦道德知識的高分低能兒。我們的培養目的是培養學生和諧的人格,為了使人過一種道德的生活,在生活中實現對善和幸福的追求,生活是道德的出發點,也是道德的回歸地。生活是道德的基礎,是道德教育的生長點,道德教育應植根于生活,引導學生直接面對現實生活的挑戰,投身于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體驗復雜多變的社會道德情境,在與人的交往中體驗道德情感和進行道德選擇。使道德教育與豐富的生活世界相聯系,做到生活過程德育化,這是時展的要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學生內在發展的要求,也與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趨勢一致。
參考文獻
[1]朱小蔓,道德教育論叢[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
[2]項賢明,回歸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第13卷第1期
[3]劉驚鐸等,回歸生活是德育的目標[N],中國教育報,2003,10-20(6)
[4]郭元祥,生活與教育[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