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明初謫滇詩人平顯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關鍵詞:謫滇;平顯;《松雨軒集》
論文摘要:明初大規模謫戊文人造就了謫戍文人群體的產生。謫滇文人群體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支,目前學界與之相關的文獻整理及文學研究尚不夠充分。本文以謫滇文人平顯為例,在考訂其生平、家世、交游、創作基礎上,探討其與明初鎮滇的沐氏家族以及部分謫滇文人關系,并闡發謫滇經歷對其文學創作產生的影響。平顯詩中重畫藝、多贈答的寫作傾向以及“變怪莫測、豪放不羈”的詩風,既受時代風氣之薰染,又寓個人命運之隱喻。
明初謫滇文人,據筆者統計,有數十位之多。相比起洪武初年謫臨濠的文人,謫滇文人在聲名上更遜色一些,然而,由于在洪武中期以后特殊政治背景下的相對集中的貶謫,以及貶謫者們日后的出色表現,謫滇文人仍是明初貶謫文人中相當醒目的一個群體。葉盛《水東日記》云:“國朝七十年來,文物之盛,江浙之秀,如王景彰學士、張宗海修撰之文章經術;沈民則兄弟、程南云之以詞翰筆墨遭際榮遇;醫而能詩如劉原博,方外如劉淵然者,而皆出于云南,士大夫多夸異之。”貶謫云南的經歷,或隱或顯地給士子生命、心靈乃至文字打上永遠的印記,并造就了特殊生存環境中特定群體的獨特文學風貌。
一
沐昂編明初詩集《滄海遺珠》錄平顯詩19首,題曰:“平顯,字仲微,虎林人。”在該書所錄明初詩人21家中,選平顯詩19首,與王汝玉相當,僅次于方行、施敬,由此可見,沐氏視之為明初謫滇詩人中重要一家。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題:“顯,字仲微,錢唐人。以薦授廣西藤縣知縣。謫戍云南。沐黔國請除其伍,延為西席。”朱彝尊《明詩綜》錄詩二首,題:“顯,字仲微,錢唐人。以薦授廣西藤縣知縣。謫戍云南。沐黔國延為西席。”虎林,即武林,為杭城舊稱。《浙江通志》、《廣西通志》、《云南通志》、《千頃堂書目》所論平顯籍貫、生平皆與上述諸家所言一致,則其謫戍云南事無疑。沐黔國為脫伍籍事可證其明初謫戍云南者的軍籍身份。然平顯何時因何事謫滇、何時東歸故鄉。諸作皆不提及。余據相關資料,略為增補。平顯詩文多次提及居滇20年,如《人曰》曰:“東家祿米三千石,西席膏粱二十年”,明言為黔寧王府西賓20年;《二月八日寄仲權弟》曰:“汝浙吾滇二十年,東西萬里各潸然”,言及與弟各分東西20年;感謝沐晟促成其歸鄉之愿而作的《呈謝國公大人三首》之三亦言:“陳編斷簡三千卷,燠館涼亭二十年。”然諸詩寫作時或仍在滇,也未可知,則其居滇至少20年。其歸鄉之日,《松隱記》曰:“逮夫東歸,永樂丙戌始抵仲墅,拜先壟于洛山之下。縻舟溪滸,人單墳塢,披榛攬莽,展省邱土。”丙戌即永樂四年,當為平顯辭滇歸鄉之期,上推20年,即洪武十九年,洪武十五年云南始平。則平顯入滇必在洪武十五年至十九年之間,居滇時間為20年或更多。
平顯祖居錢塘橫里。清代錢塘人厲鶚《舟過橫里,懷乎松雨先生故居并序》曰:“(平顯)故居在北關外之橫里,地有仲墅、洛山,水名十二里漾。《松雨軒集》中有句云:‘萬頃水云橫里北,百年邱隴洛山陽。’又云:‘藕花官漾十二里,桑蔭鄰村數百家。’又云:‘水竹空思仲墅村’。至今過之風景宛然,惜乎先生之不能終老于是也。”橫里為一山水俱佳、物產富饒、士民樂游之地。薛章憲《吳越行窩志》曰:“越曰橫里,去城一舍而近,衡六里有奇,縱二十里有奇,綿亙迤邐多陂澤、渠塘,平陸才十之二。居民植藕芡為生,收其人反出禾麥上,直亦再倍于平壤。夏秋之交,彌望皆織文繡緞。人人刺艇子出入其間,扣舷鼓柑,歌呼相答,不自意為人間世也。”如此佳地,難怪平顯詩中以深情之筆數次提及家鄉地名、景物。其居應在洛山之側,村名仲墅。
關于平顯生平,《云南通志》載:“平顯,宇仲微,杭州人。洪武間應孝弟。力田。為廣西藤縣令,降主簿。尋謫戊于滇。博學能文,西平侯沐英請于朝,除伍籍,為塾賓。著有《松雨軒集》。”陳霆《重刻松雨軒詩集序》作:“晚以校職歸老”,則一生行事較為清晰。其生卒年不詳,錢謙益言“卒年七十四”,不知何據。平顯謫滇時間為洪武十五年至十九年間,居滇20年,后于永樂四年東歸。東歸之后時日,至少有30余年,有詩文可證。其思念滇中友人朱寅仲曰:“不見故人三十年,死生契闊竟茫然”;其寄滇南諸友詩曰:“三十年前滇海夜,扁舟吹笛望星河。醉來還擁氈衣臥,不識塵中暑氣多。”東歸之后居京師任校職,其間曾歸鄉灑掃。《松隱汜》自述永樂四年歸鄉,與故人張景祥相契,永樂五年人日“賦詩為別。越明年,走書京師,征辭以志”,記末署“戊子歲清明日松雨老人平仲微書”,則永樂五年年初平顯辭家就京赴任,六年時在京師。永樂十九年朱棣方遷都北京,則永樂五年平顯初赴任之所為南京。《八月十七日送國公大人網云南》:“桂影涵秋一鏡圓,練波飛沂小樓船。雄邊政令三千里,奕世恩威四十年。”國公大人指沐晟,永樂四年沐晟輔大將軍張輔平定交趾,“奕世恩威四十年”指平定滇南四十年,應指永樂二十年。另《松雨軒集》卷五有詩《江上奉餞國公大人回滇》,可知送別之地應為南京。則永樂二十年左右沐晟或至南京,或至北京途經南京與平顯曾會面,則知平顯一直任職南京,之后或亦曾至北京任職。其送別好友楚人徐居學之詩曾言及北京風光:“離情黯望盧溝月,歸夢長依楚樹煙。臨別丁寧善調攝,莫教音信兩茫然。”平顯晚年多次流露出歸隱之意,如“我欲洗塵松柏隱,同將白發照清流”,“老我欲盟真率會,賦詩聊繼玉堂賢”,“白頭我欲歸鄉里。亦擬登堂酹一尊”,“故山如此未歸去,皓首陸沉天地中”,然皆為擬詞,或終未歸隱。
平顯有子平宣。《松雨軒集》附錄:“案《成化杭州府志》:‘宣,顯子,亦工詩。仕至蒙化府通判。致仕歸。’”并錄其詩《北高峰次韻》一首。《靜志居詩話》云:“偶閱柯暹《東崗集》附錄《滇南別意詩》,則平、居、陳、郭四人之作,皆存焉。平名宣,武林人;居名廣,海昌人;陳名謙。吳人。東崗跋云:郭、居皆武士中賢者,郭善詩文,征南將軍都督沐繼軒璘師之。居精吏事,總府辟掌簿書數十年。得官。陳官鎮撫,有詩名。宜則松雨先生子也,黔府西塾。薦升廣南府通判。所云松雨先生者,知藤縣事顯,字仲微。”,則知平宣亦繼任平顯黔府西賓之職,然所云平、居、陳、郭之平,此處指平宣,而他書則指平顯,如《明史》:“仲微名顯,錢塘人,嘗知滕縣事,謫戍云南。其為詩頗豪放自喜。云南詩人稱平、居、陳、郭,顯其一也。”朱彝尊《曝書亭集》亦襲《明史》之說:“其詩頗豪放自喜。云南詩人稱平、居、陳、郭,顯其一也。”皆認為四詩人之一為平顯。朱彝尊《靜志居詩話》、《曝書亭集》二書所言不一、自相矛盾,殊為怪異。楊慎《升庵集》論及滇中詩人曰:“永樂間稱平、居、陳、郭,郭名文,號舟屋,其詩有唐風,三子遠不及也。”郭文而外,未及其它三人名氏。從時間上看,既云“永樂間”,則似指平宜,因平顯永樂四年即歸故鄉錢塘,平宣則仍于黔寧王府任職,從詩文成就來看,則似指乎顯,因平顯名氣更大、交游更廣、存詩更多。所以平、居、陳、郭之平,是父顯是子宣?未易定論。然平氏作詩,為明初云南詩人之冠冕,則可從此“平、居、陳、郭”稱謂見出。乎宣字叔蕃,亦擅詩。后為“景泰十才子”之一的蘇平為其友,為作《竹坡書舍賦》,序曰:“錢唐平君叔蕃,松雨先生之嗣也。嘗授經于碩儒張內翰,為今太傅默(黔)國公塾賓。筑室景陽池左,植竹數百本,扁曰‘竹坡書舍’,讀書其中,以道自樂,不榮利是慕,意豁如也。”是乎宣性情之寫照。另柯暹任云南按察使期間。亦與平宣為詩友。《靜志居詩話》引柯暹《東岡集》附錄《滇南別意詩》曰平、居、陳、郭四人詩存焉,則平、柯二人互為詩友。此前,平宣曾請柯暹為其父子顯《松雨軒集》作序,柯序云:“(顯)子叔蕃復登黔國西席。婿子澄姜憲副為余同寅,偕來請序其集,辭不獲,乃擴宗海之所許而為之序云。景泰元年六月既望云南按察司按察使池陽柯暹撰。”景泰二年七月,柯暹引疾去滇,則景泰元年仍在云南任上。平宜既造訪,則知景泰年間其仍居云南任黔府西席。由此可以計算出平氏父子二人充任黔寧王府西賓前后長達60年左右。
平顯一生交游之友,多為謫滇時患難之交。最契者為昆山史謹,史謹少從倪瓚、高啟游,博學好古,工詩善畫。平顯與史謹皆早年謫滇。晚居南京,志同道合、興趣相投,常詩文往來。平顯《松雨軒集》與史謹《獨醉亭集》中有多首同題吟詠及唱和之作。史謹曾言:“橘柚山林秋色老,江湖耆舊曉星稀。此時最憶平松雨,何處長吟送夕暉。”動情之句。為其集中懷人詩之所少見。另《寄題平仲微松雨軒》一詩寫與平顯交游,情深意長,堪稱佳作。在《獨醉亭》一詩中,平顯對于摯友史謹之號“獨醉”解為“以醉名亭非湎淫,招邀風月伴孤斟”,對其孤潔高節予以同情與理解。東歸之后,同居南京的兩位老友。亦在晚年“藥闌照眼春姿媚,蔗境同心老話甜”的相互安慰、你來我往的詩文贈答中得到許多溫暖。
江浙文士謫滇而與平顯交好者,尚有常熟張洪,張洪洪武中以事謫戍云南,永樂初為行人,出使日本,再使吐蕃,后以修撰致仕,杜門著書者數年乃卒。明初文人中,張洪頗有聲名。平顯有詩《送張司副宗海》稱頌其文章功業,張洪亦為《松雨軒集》作序;云間吳庸齋,乎顯有詩《吳庸齋》,寫二人縱酒酣歌往事;鄞縣陳孟頤,善書法,明初文淵閣待詔陳遠之子,陳遇之侄,平顯曾賦詩《贈陳先生孟頤歸鄞》、《送陳孟頤先生歸鄞》、《寄陳孟頤先生》、《送陳先生》、《題陳中孚畫馬》諸詩;杭州夏仲儒,詩畫兼擅。平顯有詩《寄夏仲儒》;松江袁宗,嗜好詩文。性情高潔;宜興張以道,平顯有詩《次韻答張以道鐵蕭》、《送張鐵蕭歸云間》詩;吳中朱寅仲,精于繪事,與明初謫滇眾人交好,平顯有《題朱寅仲畫呈謝國公大人》、《為紀侯題朱寅仲溪山小景》、《寄朱寅仲》、《題朱寅仲畫》諸詩;景文偉。醫士,能詩善畫,平顯有詩《題畫二絕為景文偉》。
江南詞客之外,平顯在滇交好者還有一些云南當地人,如居廣,居廣為明初云南四大詩人之一,很受沐氏兄弟器重。平顯在其過世十余年后仍念念不忘,寫有《寄居志弘》一詩。在云南的生活經歷成為詩人不可磨滅的記憶,而在云南時的朋友給予了詩人一生中最珍貴的友情。即使在東歸之后,平顯也不斷地與滇中友人書信贈答,如《答高于厚》、《長至日答許廷儀》、《謝安信臣惠降香》、《贈別朱友敬》等。這種贈答之詞既多且真,帶著離別所特有的傷感,成為晚年平顯詩歌的一種主要旋律。加之歲月流逝。人漸老去,故友凋零,知音難覓,詩人字里行間全是深深的憂傷。他吟詠道:“滇海詩朋僅乘三,菊莊玩易與矇庵。眸凝一望豈虛語,腸斷九回惟夢談”;“滇南故舊多淪落,縱得生還若曉星。白發頻思歲寒友,黃花長醉晚香亭”,友情并未被歲月風吹雨打去,而友人卻在時光之流中漸行漸遠、愈行愈少,此恨無計可消,唯有在詩歌中,詩人保留著對他們的記憶與情感,并通過筆墨的力量傳之久遠。
二
平顯于明初謫滇詩人中,存詩較多。《松雨軒集》原名《松雨軒詩集》,初刻于滇南。后因“世遠地阻,傳者益寡,裔孫本楷樸懼遂湮泯,謀重刻以傳”,于嘉靖十九年重刻。《叢書集成續編》據嘉靖本影印。現存刊本有明嘉靖十九年錢塘錢氏重刻本。清嘉慶間阮元進呈影鈔明刻本,清鈔本,清咸豐七年仁和勞權鈔本,宛委別藏(影印)本,武林往哲遺著本。諸本或作八卷,或作八卷補遺一卷。
從題材上講,平顯集中題畫詩、贈答詩較多。《松雨軒集》中有100多首題畫詩,占全部詩作近四分之一。且題畫詩主要集中出現于七古、七絕體裁中,如平顯七古共64首,其中題畫之作有31首:七絕共96首,其中題畫之作有45首。平顯摯友中朱寅仲、史謹皆為善繪事者。平顯《題史公敏先生惠雪景圖》即為題史謹畫之作,一畫一詩,相得益彰,詩之不挹塵埃,冰清玉潔,讀來冰涼沁脾、塵念頓消。銀裝素裹、不染塵埃、晶瑩剔透的雪白世界,正是二人純潔友情之寫照,惜畫不傳,唯存詩作令人意想不已。平顯對于題畫詩題材的青睞,應受時代風氣影響。此種風氣實是承元末而來。元代詩壇以元末為高峰,而江南文士風氣,倡和結社之外,詩、畫兼擅應是最顯著的一個特色。承元末遺風、受時代薰染,以及借畫怡情、遠離塵世紛擾之深層心理背景,共同造就了平顯題畫詩作的繁盛。
《松雨軒集》中贈答詩亦多,贈答詩中又以與鎮守云南的沐氏家族贈答為多。如《平雨軒集》卷四為五言律詩。共收詩47首,其中奉和素軒大人即沐昂之詩就有31首,占四分之三左右。這是奉和沐氏較多的一卷,集中他卷尚有多首和詩,全卷共計80余首。此種情況不難理解。平顯初謫云南,隸屬軍籍,西平侯沐英慧眼識珠,設法去其伍籍,并延為王府塾師,使其在物質、精神生活上都大有改觀。洪武二十五年沐英去世后,其長子沐春繼任,惜僅在任七年即英年早逝。次子沐晟建文元年繼任,三子沐昂佐任。沐晟、沐昂兄弟與平顯相交尤深。平顯詩集中有多首謝贈之作,如謝贈居所,見卷五《奉謝素軒大人二首》之二:“容居正苦逼塵闌,拜賜東鄰屋兩間。展席地寬賓榻隘,讀書聲遠子衿頑”;謝贈羊,見卷五《人日謝素軒大人賜賀》:“老妻煎餅酬人日,閽者牽羊饋上尊”;謝贈童子,見卷五《奉謝國公大人賜兩童》;謝贈魚,見卷五《素軒大人賜魚》;謝贈氈衫,見卷七《謝氈衫》;等等。沐氏兄弟平易近人、喜延賓客、事無巨細、關心備至,由此可見一斑。永樂四年平顯東歸并在京師得到職務,應亦是沐氏兄弟的功勞。縱觀平顯贈答沐氏之作,出現頻率最高的即是“謝”、“奉”二字,如卷四《奉次素軒大人詩韻五首》、《奉和素軒大人九日見懷詩韻四首》、《次韻奉答素軒大人二首》;卷五《江上奉餞國公大人回滇》、《奉呈國公大人》、《奉謝素軒大人二首》、《奉餞素軒大人回滇》、《五月三日奉駙馬大人》、《呈謝駙馬大人》等等。平顯詩作中,贈答沐氏之詩卷雖數量較多,但在歌頌功德之外總是一再提及其恩德,詩題及詩中多次出現“謝”、“奉”字眼,其感恩戴德之念情真意切、刻骨銘心。但總覺有戰戰兢兢之感,似有話在胸、未能全然釋放,沒有如老友般執手而論、嘻笑怒罵、真實放縱的自由灑脫,給人一種“隔”的感覺。相比起來。詩集中寫得較好的是那些具有真切情感的思念親人、自抒心境以及懷念貶謫時期好友、回憶滇中歲月的詩。
乎顯詩歌中,云南生活記憶給其詩歌打上深刻的烙印。從詩歌情感基調來說,平顯居滇前后達20年,若按錢謙益所言“卒年七十四”而論,則平顯居滇時正值20至40歲的青、壯年黃金歲月。青年謫戍,雖不久之后即擢拔為西平侯府教職。然政治前途渺茫難測,且遠離故土。這都給平顯的詩作帶上了幾許憂傷、凄楚的色彩,一方面屈辱地感到“愧余滯西南,如鳥鎩羽儀”,有志不獲展,自言其生活狀態為“霜晨雨夕書千卷,露葉風枝淚幾行”,唯有霜雨露葉書淚相伴;一方面覺得愧對親人,“故妻殯淺土,遷拊那可遲。重念昔竄謫,不能庇伉儷。歸夢正結情,清淚或盈皆”,老淚縱橫追思亡妻愧恨交加。
從寫作主題來說,思鄉、思親之念貫穿始終。在滇中,他反復提及故鄉地名景物如橫里、仲墅、洛山、十二里漾等,并將在滇居所命名為“思仲樓”。江南水鄉富庶美麗的如畫圖卷,雖有萬里空間的距離。反而更加親切動人,令人魂牽夢縈。“四十余年故里違。洛山茶筍夢依依”,“水竹空思仲墅村。老骨一函隨所寓,底須惆悵洛山墳”,“我亦蒙恩系于此,歸興之濃甚于爾。安得乘秋望海潮,高閣吹簫月明里”。故鄉成為遠離故土的平顯內心深處最執著的情感歸宿,這些附著了作者深沉情感的思鄉之作使得平凡的詩句具有了感人的力量。同樣打動人的還有一些思弟之作。平顯詩集中數首思弟之作分別寄贈給仲權、仲容、仲彰、仲征、仲墨諸弟。其中寄給仲權弟的兩詩尤佳,《二月十七日夜夢仲權弟》:“遼海猶寒沁鐵衣,雁行驚斷帛書違。青云綠發塵中老,碧嶺丹崖夢里歸。萬里故園空杼軸,三年猶子誤庭闈。陟岡應念嗟行役,彼此臨風淚各揮。”《二月八日寄仲權弟》:“汝浙吾滇二十年,東西萬里各潸然。白頭那忍東歸日,北望遼陽又五千。”《仲彰弟寄酒蔗至》則描寫了一種親情的喜悅,另有卷二《仲墨弟歸杭》、卷五《聞仲容弟居橫里》、卷六《宿仲征弟家二首》、卷七《寄仲權弟》、卷八《寄示諸弟侄八首》,一一寫來,無不情深意重。這些發自內心的心境抒發,有別于一般的往來應答,并不以詩的技巧而是以真實的力量打動人心,從而構成平顯詩作中最出色的篇章,同時也是那個貶謫時代中有關貶謫事件的真實記憶。
對滇南生活的回憶是平顯東歸之后詩作的主旋律。我們有理由相信東歸之后的平顯在仕途上并不順利,因為現存詩作中,很少看到官場往來應酬文字,充斥詩集的多是對于滇中朋友、景物、生活的回憶。如詩集篇幅最長的一篇《登聚遠樓》即為滇南寫意之作,這首詩同時也是平顯最好的作品之一。七古是平顯最擅長的體裁,佳作之多為人驚嘆。此詩起于實事,終于實景,而中間以夢游的神話色彩,半真半幻、如醉如癲、奇麗變化的筆調,描繪了一幅驚艷絕倫、美不勝收的天上人間圖景,使得金馬、碧雞、玉案、螺巖等現實景物不僅活靈活現、變化多端,而且氣勢磅礴,充分體現了平顯元氣淋漓、縱橫盤曲、流轉自如、筆墨飛舞的雄沛詩風。夢游南滇之詩感情如此充沛、氣勢如此宏大、語言如此華美、色彩如此絢爛,都使人相信這是作者傾盡心力之作。從中可以見出他對滇南水土的深厚情感,他甚至把這里當作了自己的故鄉。曾說:“當年樂事空追憶,卻望南滇是故鄉”,這是真誠的。因為云南雖遠離故土親人,卻有相對寬松的政治環境和優美的自然環境,加之同調詩友間詩酒唱和,酣歌對吟,自由恣肆,亦能自得其樂。平顯有多首詩歌曾對滇中青春作伴的美好歲月進行回憶,筆調之中深情款款。真正在云南居住之時,平顯亦曾自卑、自責,且思鄉、思親之念尤切,一直盼著回到故鄉。然而離滇之后,經過距離的沉淀,苦難的感覺漸漸褪去,復雜的情感漸漸單一,滇南成為晚年詩人魂牽夢縈的回憶與思念,成為詩人取之不盡的詩思源泉。
宣德五年,張洪為平顯的詩集作序,論其詩風“變怪莫測、豪放不羈”,頗中肯綮。最能體現平顯這種詩風的詩體當屬七古。卷二《玉盤驪珠琵琶名》:“玉盤驪珠何所名,琵琶斫出滇陽城。昆侖小風遏云叫,鵑雞拔筋寒水精。千年紫檀作人語,霹靂輥堂驚破柱。黃河曲折走春冰,白日檐牙墮秋雨。老夫舊住西陵橋,聽此不覺神飄搖。初疑鶯在蘇堤柳,忽爾驟變錢塘潮。鴻門夜斗紛然碎,天遣鮫人泣清淚。玫瑰火齊響棖棖,跳人空明唾壺內。”此詩寫琵琶之樂,將無形之音作有形之象,以實寫虛,頗得白居易《琵琶行》寫法之妙,又想象奇麗、跳躍靈動、流暢婉曲、氣勢恢宏。且加入迷離奇幻的神話色彩,頗具李賀《李憑箜篌引》之神韻。平顯七古佳作迭出,如《題朱寅仲畫呈謝國公大人》、《題萬松樓閣玩月圖》、《題唐子華畫》、《梨園載酒》等,皆以多變之筆展露多情之才,頗能體現摯友張洪所言“變怪莫測、豪放不羈”,類似司馬子長之豪宕風格。在論及此種詩風形成時,張洪言其“溯長江。經洞庭,吊□□于泉石,詠坡翁于黃州。捧萍藻以祀湘靈,過蒼梧而祠靈帝。既而口夜郎以謫罪。明蛟龍所居,虎豹所藏,靡不經涉”。柯遇云:“其足跡半天下,有似于子長先生學博而行峻,直道而屈身,寓喜怒哀樂于詩文,其高古險怪亦必有似于子長者。”阮元云:“今觀其詩及風土之同異,道途之扼塞,以及友朋之離合,悉見于篇。蓋得于遠游之助為多耳。”豪宕之風蓋得乎遠游之助,所見可謂精當。
平顯詩作中,七律占半數以上。七律嚴謹的格式使生性豪放的詩人無法像寫七古那樣任意馳騁、自由揮灑,詩作數目雖最多,值得稱道的佳篇卻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多。其中的佳作是那些思鄉、思親、回憶滇中時光及舊友的作品,如《二月十七日夜夢仲權弟》、《聞仲容弟居橫里》、《贈別朱友敬》等,值得提及的還有《題朱寅仲畫》:“不見故人三十年,死生契闊竟茫然。風流遠接夢魂去,筆跡空看圖畫傳。半天松籟落枕畔,一笠茆亭臨水邊。碧雞峰前好明月,憶昔此中曾醉眠。”朱寅仲是明初謫滇畫家,也是詩人的好友。此詩自然流暢、情真意切、取境巧妙、意韻悠遠。堪稱七律佳作。
詩集在古體、律體體裁、內容的選擇上,出現了一個饒有趣味的現象,即集中有關沐氏兄弟的贈答之作,幾乎都為近體詩。如卷四。47首五言律詩中有3l首為贈答沐氏之作:卷五,94首七言律詩中有41首為贈答沐氏之作;卷八,13首五言絕句中有9首為次沐晟韻。而在卷一、卷二、卷三共75首古體詩中,僅有兩首詩與沐氏兄弟有關。有關沐氏的贈答之作如此集中于近體詩部分,或許與近體詩轉承起合、法度森嚴、拿捏有度的體制有關吧,畢竟放蕩不羈氣韻激烈的古體詩,用之于國公大人、駙馬大人身上,多少有些不夠尊敬、不夠莊重吧。詩人,在豪放的外表之下,顯露出了他小心的一面。
平顯以江南文士身份謫戍蠻荒,任沐氏王府教席20余年,在沐氏“重文好客”的蔭恩庇護下,得與一批謫滇文人相與唱和、傳文授業,開滇南文教之風,為滇南文化的發展起到導夫先路的作用;另一方面,離鄉萬里的遠游所造就的豪宕怪異詩風,也以另一種方式寄托了其跳蕩不羈的才子情懷,而沉溺詩酒、耽于繪事的主題寫作既承元末文人之余緒,又排遣了討人的深沉苦悶心緒。在千萬大移民的時代背景下,詩人遠離故國,輾轉異鄉,遠望當歸,長歌當哭,以詩歌記錄下這個時代真實的靈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