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初研民辦大學的教育方式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民辦大學學生的心理特征
調查發現,民辦大學有10%的學生“注意排尿和性器官”,而公辦學生只有3.3%。因此,加強對民辦大學學生性心理指導是十分重要的。學習目的不明,學習動力不足,但學習壓力卻不大。民辦大學的學生高考總分平均低于公辦學生,雖然繳納昂貴的學費,但學習目的不夠明確。有的學生認為我們來讀書是圓父母的夢,滿足他們的自尊心。由于學習動力不足,導致部分學生腳踏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哪里,得過且過。由于學習壓力不大,自由輕松,學得進就快樂,學不進也不愁,睡眠良好,所以,調查結果確認自己“常常失眠”的學生只有3.5%,明顯低于公辦學生8%的比率。自信心較差,自卑感較強,但活動參與意識強。民辦大學的學生進校分數相對比較低,對大學老師授課方式、生活習慣和面臨新環境的不適應、錄取專業的不理想等,有31%的學生“缺乏自信心”,而公辦學生只有19.1%。由于自信心不足,有些學生自我期望值偏低,事業目標不高,成才動力不足。有的認為自己在許多方面不如別人再努力也沒用,有的由于自卑,凡事都不敢嘗試,失去了許多發展機會。許多學生認為自己能混到文憑就不錯了,哪還有希望考上研究生啊,太難了!但他們大多數性格開朗,思想活躍,參加活動的積極性高。只有16%的學生認為自己“缺乏熱情和積極性”,而公辦學生有21%。在各類的文體活動中更證明了這點,他們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普遍比公辦學生高。獨立性較差,依賴性較強,且攀比風氣重,虛榮心強。民辦大學大多數學生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缺乏獨立性,對別人的依賴性較強。具體表現在:經濟上需要家庭的資助,學習上需要老師的指引,自學能力較差等。調查發現,有12%的學生承認自己“過于依賴別人”,而公辦學生只有7%。而且攀比風氣重,虛榮心強,買衣服講究名牌,日用品講究時髦。這些情況很容易給部分家庭經濟能力有限而又愛面子、講虛榮的學生造成心理問題,產生自卑、憂慮、緊張等精神壓力,甚至還會引發違紀違法行為。意志力相對薄弱,自控力不足。調查發現,有34%學生認為自己“缺乏耐力”,而公辦學生為25%。參加活動時,民辦大學學生雖然參與意識強,但缺乏意志力。如運動會上公辦學生能盡力爭取各種獎項,而民辦大學的學生則不然,拿到獎就拿,拿不到也不會努力去爭取。性心理困擾較重。青年人性生理已發育成熟,與之伴隨的性心理也基本成熟。大學生大多都受到自我性意識的困擾,以及與之對抗的對性的壓抑。這種困擾通常只帶來一般程度的不安和躁動。但當其達到嚴重程度時,就會產生心理問題,繼而影響學習、生活、休息等各個方面。
二、民辦大學學生心理特征的影響因素
上大學是為完成任務,大學畢業也不愁就業,因而大多沒有危機感,學習不思努力,更無需刻苦,抱著熬日子、混文憑的態度,上課想去就去、想聽就聽,少數學生迷戀網吧,迷戀游戲,迷戀談情說愛,作業靠抄襲,考試靠突擊,甚至曠課、作弊,個別學生日積月累,最后無法完成學業,又無心思悔,只能中途退學,這樣的學生在低年級就占不少人數。父母的社會地位較高,家庭經濟比較富裕是造成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明、學習動力不足、學習壓力不大的外部原因。據調查,學生父母中是國家干部和企業領導人的占31.1%,經商的占13.3%,城市工人的占42.2%,農民的僅占2.2%。這些學生從小生活在富裕家庭,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不知什么是艱苦,更不知何為饑寒。學習基礎較差,學習成績不優,高考不夠理想是造成自信心不足、對學習自卑的直接原因。民辦大學的學生能夠就讀本科專業,主要受益于我省高等教育改革。他們的高考成績比普通二本學生平均要低50~60分。這些學生除少數因高考偶然失誤外,大多數在高中階段成績平平,對就讀民辦高校心存不甘,但大多數學生又不愿意再次復讀煎熬,不得已來校報到。由于在中學時期就長期學不如人,進入高校與普通學生同校讀書,交費很高,卻名氣不好,久而久之就會感到不如別人,自卑心理必然產生。這種情況下,學校往往又教育引導不夠,積極鼓勵不足,更談不上指導和幫助,學生自知不如別人,又缺乏動力,更不想奮斗,無力改變現狀,所以自信心難以樹立。消費水平較高,思想壓力不大,是形成性格開朗、思想活躍的重要條件。據調查,民辦大學學生的生活消費水平遠遠高于其他學生,月平均消費達1000元以上,接近其他學生的兩倍,最高的每月達2000元以上。由于經濟條件允許,又無就業之憂,大部分學生思想壓力不大,大量時間用于娛樂。為了便于交流,很多學生廣交朋友,請客吃飯,互送禮物,說話口氣擺闊,花錢出手大方。在學校和社會的交往中,有不少學生得到了鍛煉,社交能力得到提高。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有一定的組織協調能力,懷有一技之長。因此,在學校和班級的活動中,一旦遇到機會,就樂于表現自己。民辦大學組織文娛晚會,開展體育活動相對比較容易,組織水平相對較高,這與學生的性格特點和組織能力是分不開的。
家庭過分溺愛,學校缺乏培養是造成學生獨立性差、依賴性強的基本原因。現在的大學生70%以上為獨生子女。民辦大學的城市學生居多,獨生子女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學生。身為獨生子女,又生活在比較富裕的家庭,是家中瑰寶、掌上明珠。從小到大,家長把讀書、高考當作是唯一的任務和目標,不可能讓孩子做任何家務事情,更沒必要為家庭生計而勞動。在這種環境下,大多數學生不僅不會勞動,更不善于勞動,而且懶于勞動,因而不會整理房間,不會洗衣,不會理財的問題在大多數學生的身上普遍存在。進入大學以后,學校缺乏自主、自強方面的系統教育和訓練,又由于離開父母的呵護和家庭的關照,這種獨立性差、依賴性強的毛病在學習和生活中就會很快突顯出來,必然在學生的思想上產生茫然,在心理上產生不適。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育和引導不能及時跟上,很容易受到其他不良環境和因素的影響,產生不良的后果。高校教育方法的改變,管束力的弱化是造成學生自控力下降、意志力衰弱的重要原因。大學與中學在教育理念上最大的不同在于,大學是在相對自由和寬松的氛圍中實施教育。大學教育不僅傳授基本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注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大學教育中,嚴酷的高考壓力解除了,嚴格的早晚自習課也取消了,嚴肅的班主任監督也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學習地點自由選擇,學習時間自由支配,學習目標自己確定。輔導員很少見到,班主任很少下班,課程輔導老師也很少進門,總之管束力減少了,自由度增加了。再加上家長不在身邊,略有違紀也無人過問。再看看周圍,快樂師兄自由自在,愛情伴侶隨處可見,耳聞目染,迷人的誘惑,思想上緊繃的弦漸漸放松了,刻苦學習的熱情慢慢降溫了。隨之而來的必然是放松對自己的要求,自我控制力下降,少數學生開始迷戀網吧,曠課,進而玩世不恭。由此可見,抓好大學新生的入學教育,幫助學生確立更高目標,并加強管理是大學新生走好大學第一步的關鍵。
三、探索民辦大學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
在民辦大學學生當中,需要面談的有19.6%,而其他學生有20.9%,民辦大學學生熱情奔放,朝氣蓬勃,接受新事物快。但19.6%這一調查結果還是提醒我們不能盲目樂觀,應在現有的基礎上探索民辦大學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為其全面發展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新生的入學教育,幫助他們盡快適應大學學習和生活節奏,盡快熟悉大學的學習特點,適應大學的學習活動。針對他們學習目的不明、動力不足等問題,我們應加強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的教育。此外,還應加強對學生進行愛情觀、意志力、責任心、成人感等問題的指導,多舉辦有益的社交訓練活動,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提高學生適應大學生活的能力。加強心理教育隊伍建設。總的來說各校心理咨詢中心專(兼)職人員相對于萬名學生來說力量過于薄弱,許多工作難以正常開展。所以,不僅要繼續引進心理教育師資,更要加強兼職人員的培養,通過外出交流、參觀、培訓、學習等形式進一步提高咨詢員的專業素質,增強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營造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校園文化環境。大學生整天生活于大學校園之中,校園文化氛圍對大學生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舉辦豐富多彩的校園心理文化活動,讓朝氣蓬勃、精力旺盛的大學生在廣闊的生活空間中盡情地施展天賦與才華,增強其競爭意識;在人際交往與合作中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際關系,陶冶情操,培養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從而全面提高大學生素質。充分利用家庭、社會的心理教育資源。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起重要作用。對于心理問題較為嚴重的學生,學校應該與家長建立有效的互動機制。另外,學校應與地方有關心理醫療機構經常進行交流,以取得他們的指導。聘請社會名流、著名企業家、心理教育專家等擔任學校的心理教育顧問,逐步提高學校心理教育水平。提倡大學生進行心理自助,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由于專兼職從事心理咨詢指導的人數較少,而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是費時又費力的工作,亡羊補牢的辦法很難把心理教育工作做細做實,加上學生的心理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我們不可能及時地對每個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詳細了解并給予及時足夠的關注。另外,還有許多學生對心理咨詢存有誤解,有心理疾病不愿意來,這就使我們的心理咨詢指導工作難以對癥下藥、取得實效。因此,我們應提倡大學生進行心理自助,自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桑海云單位:淮陰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