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殘障人士終身特殊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0-3歲高危幼兒需要早期教育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高危兒的存活率明顯提高。但與此同時,存活高危兒后遺癥發生率也相應增加,給后期的干預帶來挑戰。0-3歲是人的一生中體格、智能發展的關鍵時期,是早期干預的最佳時期。早期干預是指以發育性認知、社交或感情功能障礙的兒童為對象,旨在減輕障礙程度,促進身心發展的干預手段。近幾年來,早期干預越來越強調以社區為基礎,以家庭為中心,注重兒童及家長的參與度。
二、基礎教育階段特殊學生需要多樣化安置
20世紀60年代末發起的回歸主流運動,主張殘疾兒童教育安置形式的非隔離性和最少限制性,揭開了融合教育的序幕。美國學者德諾(Deno)提出了多種形式安置殘疾兒童受教育的“倒瀑布體系”,強調盡可能地使特殊教育需要兒童從隔離的環境向主流環境過渡,通過一系列安置環境的變換,走向主流環境,從而使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實現交融。我國隨班就讀的廣泛開展促進了社會對特殊兒童的了解、理解和接納。在實現了形式上的融合之后,伴隨著對隨班就讀教育質量的探討,融合教育從“理解接納”階段發展到“有效學習”階段。上海市長寧區充分發揮區特教中心和特教學校的推動作用和專業優勢,為基礎教育階段特殊學生提供多樣化安置與支持。積極發展特殊幼兒學前融合教育,通過幼兒園特教班、普通班等多種方式接納特殊幼兒就近入學,基于評估開展學前特殊幼兒公益性康復訓練。家、醫、校協同編制并實施針對性強的康復訓練方案,加強特殊幼兒的家庭康復指導。根據隨班就讀中小學生的需要,提供普通班級、資源教室到特教學校康復訓練的多樣化安置與支持的融合教育安置與特殊教育支持。通過委托服務,發揮特教學校師資優勢,推進隨班就讀,形成區域管理、課堂研究和學生發展等方面的特色做法。為不能到校學習的特殊學生提供“滿足家庭需求”的送教服務。
有研究顯示,大多數殘疾學生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后,只能留守家中,依靠自己的基本助殘補助和家人的收入維持生活。而一小部分獲得了工作機會的殘疾學生,也常常因為人際交往、社會適應等障礙而失去工作。而且,由于學校之后的教育和康復訓練不足,這些殘疾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呈現退化趨勢,被隔離于正常的社會生活之外,生活質量堪憂。終身教育強調,教育和訓練的過程并不隨學校學習的結束而結束,而應該貫穿于生命的全過程。要根據特殊學生學習需求、特點、能力和學習背景等具體因素,提供多樣化的特殊教育支持。如開設成人高考復習班,豐富智障人士高等教育學習體驗,增強就業能力;與家長合作挖掘特殊學生潛能,開展職業教育之后殘疾學生的繼續教育和培訓等。對老年殘障人士,可邀請醫學、藝術等各方面專家開展醫學保健與閑暇系列講座,提供個性化特殊教育服務,滿足老年殘障人士的終身教育需求,提高老年殘障人士的生活質量。
四、殘障學生需要終身轉銜服務
從出生到入學直至步入社會,面對各階段的新環境、新角色,相對弱勢的特殊人群總會面臨一定的困難。如果預見不夠或干預不足,這些困難會增加他們問題行為的發生概率,延誤最佳治療、康復時機,給家長和教師的教育或行為管理造成困擾。針對特殊學生各階段的轉銜困難,特殊教育指導中心可與區域特教學校、機構合作,圍繞轉銜開展課題研究、學科帶頭人項目研究和轉銜中心組建設。根據早期干預到幼兒園、幼兒園至小學、小學至初中、初中至初職以及初職之后5個階段智障學生的轉銜服務需求,開發相應的轉銜項目,并進行項目的實施,確保學生在學齡階段接受的教育能夠幫助他們做好準備,以應對成人生活中多方面的挑戰和機遇。從社會隔離走向社會融合,殘疾學生的生涯發展需要貫穿終身的教育服務。從理念到實踐,完善0-3歲直至老年的特殊教育服務體系,任重而道遠。
作者:徐玉珍 單位:上海市長寧區特殊教育指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