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產業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背景下建設特色優勢學科的方向,即主要從實踐教學創新上凸顯課程建設的特色優勢是課程改革的目標。文章以廣西財經學院為例,通過對產業經濟學課程實踐教學創新模式的探索,從教學定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增加實驗教學、加強案例教學、強化校企合作等有針對性的對策,增強教學效果,提高課程的實踐教學質量。
【關鍵詞】地方高校;轉型;產業經濟學;課程改革
1產業經濟學課程改革的理論依據和現實問題
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點研究制訂了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啟動實施國家和省級改革試點。2015年工作要點中指出,印發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發展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啟動改革試點,促進校企合作辦法的制定,建立本科專業動態調整和專業預警機制等觀點。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無疑對其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相應的轉型要求。從過去對單純專業技術人才的需要發展到對具有經濟、社會和人文知識的產業經濟人才的大力需求,同時對該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能實際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要求提高。以往學者希望通過教學方式、教材內容、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提高產業經濟學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實現課程的教學目標,即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社會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但是,這些研究忽略了產業經濟學研究方法的教學和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在產業經濟學教學改革中,應該注重研究方法的教學和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分析研究能力,更好地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實現產業經濟學課程的教學與培養目標。
2廣西財經學院產業經濟學課程教學弊端和不足
2.1教學模式比較傳統,實踐性不足。目前,廣西財經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的經濟學、商業經濟學、農林經濟管理和農村區域發展等專業,工商管理學院的工商管理特色班開設了產業經濟學課程,教學模式比較傳統,以理論教學為主,課外實踐方面比較缺乏,在地方經濟發展形勢和地方高校轉型背景下,產業經濟學課程培養方向與市場企業需求之間存在差距。
2.2課時安排不盡合理。產業經濟學課程內容較多,包括產業組織、產業布局、產業結構、產業環境、產業安全等,理論上僅“產業結構演變”這一章將會學到霍夫曼定理、庫次涅茨、配第-克拉克定理等產業經典理論。理論的講解離不開案例的分析和對工業化進程過程中發達工業國家產業結構的演變歷史的講解。在課時安排上,產業經濟學作為經濟學本科專業的主干課,只安排48個課時,但是48個課時很難滿足課程教學的需求。對于非經濟學專業產業經濟學只設置32課時,不利于學生對深入了解課程內容及對知識的掌握。
2.3傳統考核方式凸顯弊端從考核結果來看,卷面學生考試成績不太理想,60~79分數段的學生較多,80分以上學生較少,不及格人數也不少,整體成績不夠理想。學生對基本概念和問題掌握較好,名詞解釋和簡答題得分率較高,對于題型簡單的比如單選題的得分率也不錯,但是對于多選題和論述題和涉及某些應用性較強的題得分率低,對于某些知識點的了解不夠全面,導致多項選擇題不能答全,得分率低,說明學生理論課知識面狹窄,對于知識的應用、辨識能力不強,局限于課本教材知識,沒有對相關知識進行拓展。
3廣西財經學院產業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基礎和環境優勢
在我國的諸多高校特別是財經類本科高校中,大多開設有產業經濟學。廣西財經學院的經濟學專業于2005年設立,目前已培養了10屆經濟學專業本科畢業生,產業經濟學也最先在經濟學專業開設,后來陸續在農村區域發展和農村經濟、商務經濟學、工商管理等專業也開設了這門課。學校領導和經貿學院領導對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經濟學專業人才非常重視,多次指示經濟系為開辦好該專業要加強專業課程研討,鼓勵教師對課程教學模式和考核方式進行改革和創新。此外,經貿學院還著力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開設宏觀經濟綜合分析實驗、工業經濟分析實驗、農業經濟分析實驗等實驗課程,將實驗課程與學年、論文、社會調查、畢業論文有機結合等。這些都為經濟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與本項目有關的課程教學改革實踐課經驗和前提基礎條件、環境已經具備。
4基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背景下產業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對策建議
4.1實踐教學創新,建設特色優勢學科。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讓學生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高校很難為社會輸出優秀的工作者。“產、學、研”相結合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高校課程教學改革和發展都需要對產業經濟學課程進行實踐創新。我們可以結合地方本科高校轉型向應用技術型發展的改革背景,運用現代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理念,積極探討新形勢下產業經濟學專業實踐教學的創新思路。但是也要注意到,從以往和目前的研究來看,對產業經濟學專業實踐教學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定性研究,缺乏對該專業實踐教學的特色性研究;同時,實踐教學研究的地域性不明顯,針對性不強,其研究結果的應用性不強。所以,我們應當針對目前研究過程中的不足之處,結合廣西地域性、綜合技能性、現實需求性和未來趨勢性對產業經濟學專業實踐教學的總體方案、實踐教學形式和實踐教學詳細方案進行再解釋和再設計,并通過對學生的調查和反饋對以往的實踐教學方案進行整改。
4.2教學模式和考核方式創新。(1)加強案例教學,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結合產業經濟學專業特色優勢學科的建設和人才培養目標、能力要求及社會對該專業的人才需求,提出構建多層次、多角度的案例教學模式、提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法,解決該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考核方式上加入學生平時教學過程中對相關案例分析能力、行業分析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多項考核指標而非期末考試成績占大頭。(2)配套開設實驗課,增加產業經濟學課時。產業經濟學課程由于理論多、模型也多,單純的面授理論效果不強。應該開設產業經濟學實驗分析課,大量的行業研報資料也會為實驗指導提供分析框架和參考資料。鍛煉學生的理論研究現實的能力,讓學生同時對我國特別是廣西的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發展階段和水平及產業優化升級路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廣西甚至我國是否符合產業結構演變理論,通過結合統計數據將會得到直觀的結果。所以,應該增加“行業分析能力”為導向的實驗課,學生通過實驗課,不但對理論教學內容進一步理解,而且學生學會使用行業分析基本工具,其收集、處理、分析產業數據能力將會得到增強。
4.3加強校企合作。鼓勵學生批判式創新思維培養,減輕在校大學生的學習壓力,給予更多的時間提高學生對產業經濟學課程知識點的理解及運用能力;加強校企合作,高校、企業共同參與教學,培養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邀請成功知名企業家來校現身說法,或者是企業成功經驗,或者是企業發展的歷史,又或者是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風險等,將會提高這門課的教學效果,開闊學生的視野。此外,可以組織學生去企業參觀學習,走進企業、走進產業,有利于學生對社會的了解和對行業的認識,也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齊文浩,王艷華,楊興龍.翻轉課堂在應用型高校產業經濟學課程中的教學設計探討[J].職業技術教育,2018(20):31-34.
[2]劉志彪.產業鏈現代化的產業經濟學分析[J].經濟學家,2019(12):5-13.
[3]董自光,吳衛芬.基于能力矩陣的《產業經濟學》課程改革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9(8):48-49.
[4]崔娜,齊晶晶,陳芳.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產業經濟學案例教學設計與實踐———以“產業關聯”為例[J].高等教育,2020(2):164-165.
[5]陳啟斐.網絡教學課程與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研究———以“產業經濟學”為案例[J].科教文匯,2020(2):85-86.
作者:劉松竹 單位:廣西大學商學院 廣西財經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