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動力困境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落實,我國民族地區的經濟取得快速發展,但由于民族地區自身發展基礎較為薄弱,導致其與東、中部地區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經濟發展動力陷入困境所致,而困境的根本則在于單一動力要素未能形成系統性的結構,單一性的動力對于經濟的拉動和推動作用都是有限的。本文圍繞西藏、云南、貴州、廣西這四大西南民族省區,借數據淺析單一動力要素的單一性成為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動力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動力
1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動力陷入困境的表現
1.1經濟發展水平總量較低
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動力陷入困境的最直接表現之一就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低,本文通過對西南民族四大省區GDP在全國的占比、增速和主要的幾個經濟指標的分析,反映出西南民族地區經濟水平相對低、經濟發展動力相對不足的現狀。表1顯示,2011-2020年,西南民族四大省區GDP占全國GDP總量的比增加了2.09個百分點,四省區經濟總體發展水平呈現出逐步上升的良好趨勢。四省區中,西藏、云南和貴州三省GDP占比均有所增長,但力度不大,分別增長了0.06、0.59和0.58個百分點,只有廣西近十年GDP占全國GDP總量的比下降了0.22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西南民族四省人口總數13954.63萬人,占全國的比重是9.88%;但四省區生產總值(GDP)占全國生產總值只有6.53%,該數據間接說明西南民族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雖位居全國前列,但經濟總量相對于東中部地區而言依然偏低,在疫情影響之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
1.2經濟增速較緩慢
從GDP增速來看,2019年西南民族四省中貴州、云南、西藏這3個省份的GDP增速在“8時代”,分別位列當年全國前三;其中,貴州2019年GDP增速為8.3%為全國最高。2019年全國GDP增速為6.1%,與全國GDP增速相比,有多達19個省份GDP增速跑贏全國水平。但廣西卻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位列第25位,無形中拉低了西南民族四省總體的GDP增速排位。2020年西南民族四省區GDP增速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與2019年的增速相比,無論是省份還是全國平均水平都出現了下降的趨勢,這與2020年全球經濟總體下滑密切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總體下降了3.8個點,西藏和廣西增速下降幅度分別低于全國3.5和1.5個點,貴州增速下降與全國持平,而云南增速下降幅度則高于全國0.2個點。西南民族地區人口基數較大,因此省人均GDP在全國31省區中排名連續兩年都未曾突破排名后十位。總體上看西南民族四大省區經濟發展水平雖然逐年上升,但與全國總體水平相比仍然出現經濟總量相對偏低、經濟實力相對落后的局面。
1.3人均經濟指標差距較大
人均經濟指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區經濟實力和水平,本文選取農業總產值、工業總產值、住戶存款和職工平均工資這幾個能間接反映民眾基本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否得以保障的人均經濟指標并跟全國平均水平進行比較分析,以此反映西南民族四省區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西南民族四省的數據除職工平均工資是四省平均數,其他三個指標均為四省總和。差距=全國-西南民族四省區,結果為正數說明西南民族四省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結果若為負數,則表明西南民族四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具體如表3所示。據表3數據顯示,2015-2020年西南民族四省區人均農業生產總值、人均工業總產值和人均住戶存款均呈現上升趨勢,但相較于全國平均水平仍有較大差距,且差距也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以人均工業總產值為例,西南民族四省區從2015年的34313.83元至2020年的37892.89元,提高了3579.06元;但2015年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是139305.74元,到了2020年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相差183863.52元,六年時間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差值達44557.78元。職工平均工資在2015年和2018年略高出全國平均水平,但2020年出現了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近萬元的情況,六年時間中與全國的差距同樣呈現上升趨勢。綜上所述,面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與全國水平差距較大的現狀,西南民族地區應反躬自省,縮小差距的前提是找到導致其經濟發展動力陷入困境的原因,這也成為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亟待解決的要務之一。
2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動力陷入困境的原因
經濟發展的動力源自于動力要素的構成及其作用力,分析導致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動力陷入困境的原因首先要對其經濟發展的動力要素進行分類,并分析動力要素作用的發揮程度,借此證明單動力要素驅動經濟發展的內在缺陷是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動力陷入困境的根源。本文將動力要素大致囊括為政府政策、市場經濟、科技創新、民族文化和產業融合幾個方面。
2.1政策解讀不夠深刻
國家對西部地區的政策加持一直未曾間斷,西南民族地區亦是在這些政策的覆蓋范圍之內,資金、基建、財政、金融、稅收等優惠力度不斷加碼,但綜上數據顯示,西南民族地區總體經濟水平呈現上升趨勢,但與東中部地區的差距依然存在,同時本土文化意識水平和凝聚力的相對滯后,導致地區解讀方針政策時易出現欠缺長遠和全局性的考慮,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經濟提速發展。
2.2市場經濟融入度不高
市場經濟體制的開放性帶來廣闊的市場,卻因較為缺乏競爭意識、技術創新和生產水平較低下,最終導致市場融入度和占有率都不高,這也是西南民族四省區的普遍現象;同時西南民族地區生產力水平較低、人民經商意識和基礎相對薄弱,較全國或東中部地區而言不同起點的競爭必然是不公平的競爭,經濟發展水平自然呈現一定的層級分化狀態。
2.3科技支撐力量較薄弱
應科技興國的發展趨勢,西南民族地區在科技創新方面同樣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資金,卻因民族地區本身文化水平較低、內引外聯未能有效銜接,導致民族地區科技創新對于經濟貢獻率不并高;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研究與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是2.4%,西南民族四省區中廣西0.78%、貴州0.91%、云南1.0%、西藏0.23%,平均0.73%,低于全國水平且有較大差距。
2.4民族文化聯動能力不夠
多元化的民族文化本應帶來多元化的產業效益,往往因文化與民族文化、民族產業之間的融洽度不高,使得西南民族地區經濟內部還出現分化發展。例如云南是個民族文化省,擁有52個民族是我國擁有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多民族帶來多元化的文化并成為云南旅游經濟的吸引點,但到目前為止,云南的民族文化經濟的開發并未實現全面普及,70%的經濟力量集中在昆明、玉溪、楚雄、西雙版納及周邊縣市,邊境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發展整體還是較為落后;同時因財政投資和文化創意未能完全針對性的契合當地文化,使得資源整合與企業推動融合度欠佳,從而導致云南旅游文化產業鏈價值并未得到完全充分的利用與開發。
2.5產業發展與資源利用的矛盾
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本是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的一個支柱,往往因資源配置合理度較低、跟不上技術創新的腳步、對市場反應敏感度不夠,從而導致產品和產業結構出現特色不夠鮮明、單一化發展,很難在市場經濟中脫穎而出。
3結語
綜上所述,單一動力要素在驅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時因其單一性的內在缺陷,同時缺乏整合動力要素的動力系統,易造成民族地區經濟“跛腳發展”,最終出現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動力陷入困境的狀態。后續課題將繼續研究分析政府、市場、科技、文化和產業幾個動力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探討如何形成系統化結構,更好助力西南民族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曉娥.少數民族農村社會發展的內源動力機制探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7(5):43-46.
[2]顧文兵.非正式制度視域中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困境及動力系統探析[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9(1):43-49.
[3]譚霞,劉國華,南愛華.以經濟文化為依托轉變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方式[J].經濟縱橫,2016(1):70-73.
作者:謝夢琴 單位:廣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