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文化經濟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觀點:中國經濟發展的文化約束論
西方主流經濟學在中國的迅猛傳播所帶來的不僅是分析方法上的大量借鑒,更重要的是改變了中國學者對于經濟學研究任務、對象與范式的傳統看法。當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將解釋事實作為經濟學的首要任務后,大量的熟視無睹的現象被納入了經濟學分析的框架。不僅國家的起源、家庭的規模、法制的建立和腐敗的盛行成為經濟學研究的熱門話題,而且宗教信仰、倫理道德、婚姻愛情、流行疾病也成為解釋的對象。對于中國本土經濟學而言,最有條件和最應解釋的現象無疑是中國發展路徑的選擇與變遷。事實上,近年來已經有大量的論著對中國經濟的增長與停滯、轉型與復興作出解釋。
在工業革命前的一千多年里,中國古代社會依靠傳統農業為核心的社會經濟結構,取得了世界上最為豐碩的經濟成就。根據著名經濟學家麥迪森(AngusMadison)的研究,“在目前這個千年期的開始階段,中國的經濟就人均收入而言是領先于世界的,這種領先地位一直持續到十五世紀。它在科技水平方面、利用自然資源的程度方面以及管理一個龐大疆域帝國的能力方面都比歐洲出色。”“早自周朝起,中國文明就已經高度文字化了,到了唐朝,中國堪稱全世界擁有文字典籍最多最豐富的國家了。”但是進入近代以來,中華文明卻顯然停滯了。按麥迪森的估計,1700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占世界的23.1%,歐洲占23.3%。1820年中國占32.4%,歐洲占26.6%。而到了1890年,中國所占的比例降至13.2%,歐洲則升至40.3%,美國為13.8%。而中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則早在1700年就已經落后于歐洲,到1820年只比歐洲的1/2稍多一些;與美國相比,則不及后者的1/2(見表1.1)。盡管在這近300年的停滯時期中國發生了多次改良、革命與政權更替,但人們所盼望的“經濟起飛”奇跡并未出現,甚至也錯過了二戰后崛起的機遇。直到20世紀末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才真正開始了復興,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社會的全面發展。曾經的輝煌、漫長的停滯與驚人的復興共同促使古老中華文明的歷程和命運成為社會科學研究中的一個獨特樣本。
表1.1中國人口(1500—1990)與人均GDP(1750-1990)變化情況
時間(年)150016001650170017501800185018751900192519501960197019801990
人口(百萬)1101601401602253294334134725275826688209831136
摘要:21世紀的網絡數字化時代信息傳播速度非常快,網絡、自媒體、大眾媒體等的宣傳力度和時效性使得借勢營銷在許多營銷模式中體現出了更強的優勢。全球化的網絡時代,信息共享的速度之快使得借勢營銷成為新時代營銷模式中的一匹黑馬,將廣告打在無形之中,運用網絡不斷擴大品牌的宣傳力度。
關鍵詞:文化經濟;借勢營銷;創意
1文化經濟思維
文化經濟思維,從字面上來看可以拓展成為三個詞語的組合,文化、經濟和思維。文化的內涵,加上經濟的模式還有利用思維的創新,即是文化經濟思維。簡單來講,就是利用我們充滿創新的思維方式結合文化的發展,與經濟模式碰撞出新的火花,將文化、經濟和思維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利用文化經濟思維的方式來解決實際的問題。正確地把握文化、經濟、思維三者之間的關系,是運用文化經濟思維的前提。首先,文化是根本,是支撐整個文化經濟思維的中心。在整個文化經濟思維中,文化占主導地位,沒有文化的支撐和文化的元素推進,創意就沒有內涵。文化在創意的驅動下,與經濟的商業模式相結合來實現更大的經濟效益。其次,創意是文化的新的表現方式。創意的添加將文化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提升,創意賦予了文化新的內容。最后,商業模式是承載這些文化和創意的思維得以實現的一種經濟渠道。所以,文化、經濟和思維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
2借勢營銷
所謂的借勢營銷是以經濟效益為目的,在營銷活動中借助有一定影響力的新聞、人物、事件,通過“借勢”的方式,達到提高企業知名度、銷售量和宣傳產品等的傳播目的。用一種潛移默化的形式來引導消費市場,通過“借勢”的方式,輕松地達到一定的新聞效應、廣告效應,不僅以輕松的方式傳播了形象,而且能更快地達到廣泛的宣傳效果。借勢營銷的主要優勢就在于利用事件的突發性。目前,最廣泛的是利用網絡的時效性,以最快的傳播速度傳播出去,并造成最廣泛的市場影響力。如今,網絡的高速發展極大地擴大了消費市場,受眾面也更廣,往往一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爆炸新聞出現,運用文案的包裝,就能變成一個營銷廣告。借勢營銷,從表面上看,就是以借“勢”的方式來達到營銷的目的。所以,借勢就要有一個適合企業參與,與企業的品牌形象相符合的“勢”來匹配,這樣才能達到積極正面的宣傳營銷效果。
論文關鍵詞:新經驗時代企業文化建設
論文摘要:21世紀是新經濟時代,新經濟條件下的企業文化有不同特征和要求。文章就新經濟的持征、基本內涵進行了闡述,并就建設適合新經濟條件下的企業文化進行了論述。
21世紀是新經濟時代,這種經濟具有不同于傳統經濟的特征,與之相對應,新經濟條件下的企業文化也有不同的特征和要求。
一、新經濟的特征
新經濟最突出的特征是知識更替資本、勞動力和土地等生產要素在企業生產經營中的重要地位,成為經濟生活中最主要的生產要素。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成敗的關鍵在于擁有某種先進技術,而不再是由資本規模和勞力數量決定企業競爭的勝負。在新經濟運行中,只有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由于新經濟具有以上特征,所以新經濟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首先,終身教育將是人類謀生存,求發展的基本條件。新經濟以知識為主要生產要素形態,所以要求作為知識載體的人必須終身學習,終身接受教育,不斷進行知識更新以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其次,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資源的配置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由于知識可共同擁有的特性以及信息化、網絡化、國際化的發展,各種有用資源將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合理配置。社會變革的速度不斷加快,網絡經濟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也改變了社會經濟的運轉方式,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形勢。
一、鄭州市戲曲茶樓的歷史背景和總體概況
戲曲茶樓在性質上屬于茶樓或茶館的一種類型,它是把民間的戲曲文化與茶文化結合起來,讓客人在飲茶的同時欣賞戲曲表演,在中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但也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早在宋代,民間藝術就進入了茶館,有藝人、藝伎在茶館吹拉彈唱,地方戲曲也常在那里表演。清代中葉以后,說唱藝術已經成為茶館的一項主營業務。但是在這一時期,此類茶館的主營業務依然是飲茶,只收茶和茶點的錢,戲曲雖然在茶館興盛,但也不過是其附庸之物。二十世紀上半葉,戲曲和茶館的關系發生了變化,一些茶園、茶館成了戲園的代名詞,是人們豐富自身精神生活的重要場所。當時有許多名伶在茶館獻藝,吸引了眾多茶客和票友,如在當時作為河南省會的開封市,就有著許多茶園以戲曲表演為主。此時這些茶館的主營業務已經不再是茶,而是戲曲大餐了。當代,“戲曲茶樓”或“戲曲茶館”已經成為一個專有名詞,一目了然地揭示出這一類型的茶館是以戲曲表演為主體、飲茶為輔助的。茶客來到戲曲茶樓不為飲茶,不為談事,只是為了在此聽上幾段自己喜愛的戲曲。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物質生活豐富之余,必定會尋求精神家園的滿足。戲曲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生活積淀,在民間擁有著一大批忠實的觀眾。在河南本土,無論在鄉村還是在城市,都常常能聽到一些戲迷饒有興致地在農家小院或者公園唱著戲曲,且周圍必定會有許多人觀看聆聽。這也就說明了傳統地方戲曲不僅在農村而且在城市依然有強大的市場。然而,城市不比農村可以接連好幾天在一個空曠的地方搭臺唱大戲,加之其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生活節奏較快,故居住在城市的戲迷們需要一個固定的場所來觀看戲曲表演。所以,20世紀90年代之后,大大小小的戲曲茶樓、茶座便如雨后春筍般在中國的城市中應運而生,滿足了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需要,開辟了戲曲傳播的一個重要渠道,而鄭州市作為河南這一戲曲大省的省會當然不會例外。鄭州市與河南乃至全國其他城市的相比,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和戲曲資源優勢,因此也是河南省最適合開設戲曲茶樓的城市。首先,鄭州市作為河南省的省會,處于中原的核心地帶,凝聚了中原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最能代表河南的形象。其次,鄭州市擁有豐富的劇種,數十種河南地方戲、豫劇的五大流派及其幾大調都在鄭州匯聚,是名副其實的“戲曲大碼頭”。再次,鄭州市是河南省劇團和專業演員最多的城市,它擁有省市級豫劇團和曲劇團共七個,公立的戲曲學校兩個,專業戲曲演員眾多。最后,鄭州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中心之一,擁有四通八達的交通,也是旅客們的集散地和中轉站,方便吸引熱愛河南地方戲曲的外地人來到鄭州感受本地的戲曲文化,加之鄭州本地也有眾多戲曲愛好者,使得鄭州戲曲茶樓有著相對龐大的受眾群體和市場潛力,這一點也是眾多優勢中最為重要的。據調查所知,鄭州市第一家戲曲茶樓于1993年由一位臺灣同胞開設于二七廣場附近的大同賓館,雖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幾個月,但它標志著鄭州市的戲曲茶樓進入了開始階段。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之間的七八年時間是鄭州市戲曲茶樓最為興盛的時期,先后有近百家戲曲茶樓在鄭州市開設,而在2000年時,曾有五十多家并存。然而近幾年戲曲茶樓卻趨于平淡,不少茶樓關門歇業,還有一些在繼續維持,但也只是慘淡經營,形式不容樂觀。即便如此,我們也應該看到鄭州的戲曲茶樓有著令人欣慰的發展前景。因為戲曲茶樓已經在鄭州市扎根并形成一定的規模,成為展示河南戲曲文化一個重要的窗口,具有堅韌的生命力。據統計,目前鄭州現存的戲曲茶樓有三十家左右。其中高檔的約有十家,主要分布在管城區、金水區和二七區的繁華地段;中低檔的在十五家左右,主要分布在中原區和惠濟區這些離市中心較遠的區域。高檔和中低檔戲曲茶樓在受眾群體、內外部設置、演員、演出形態、消費形式、消費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總體來說:高檔的戲曲茶樓定位較高,茶客的經濟實力較強,所以要選擇繁華地段,打造優雅環境,這必然也導致其成為高消費場所,進而對演員的個人素養和唱功也會有較高要求,而中低檔的與高檔的相比就有著較大反差。鄭州市戲曲茶樓主要的營業時間是晚上,而白天則處于歇業狀態,這是因為戲曲茶樓作為一種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休閑娛樂場所,可以使白天忙碌的茶客們晚飯后在此得以緩解、釋放。
二、鄭州市戲曲茶樓的存在價值
鄭州的戲曲茶樓“像鄭州這個城市一樣,喜行不于色,藏民而不顯于市”,是河南戲曲文化的獨特景觀之一。河南本土戲曲在這里上演,使鄭州有了自己的特色,而這一切都體現在它的優點和價值上。
第一,與劇場相比,其演出形式比較自由、靈活。劇場演出的局限性在于它并不是每天都有演出,而且每次演出的是一個固定的、完整的劇目,時間較長。這就要求觀眾等到演出的那一天方可觀看,且每次只能看一個劇目,觀眾一旦到了劇場沒有選擇演員、劇目的權力,只能聽從劇團的安排。而戲曲茶樓在演出形態和演出方式上與劇場有著較大不同。戲曲茶樓作為一種商業氣息濃厚、面向市場的文化產業,滿足客人需求是其最大的服務宗旨。所以,在這里茶客有自由選擇的權力。他們根據點戲單點某幾位演員的某幾出戲,茶樓就會及時進行演出,其隨機性、靈活性比較大。在這里觀眾每天可以在此聽到幾十個乃至上百個戲曲片段和各種劇種,這也正是戲曲茶樓十幾年來依然堅挺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豐富了當下的娛樂形式,既拉近了演員與觀眾的關系,也給戲迷提供了一個展示的舞臺。河南地方戲曲是世世代代河南人民審美心理沉淀的結晶,在中老年人群中依然備受歡迎,所以鄭州市戲曲茶樓的存在正為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娛樂提供了一個得天獨厚的場所。鄭州的戲曲茶樓不講求氣派豪華,而是追求簡單大方。茶樓的空間面積一般都不大,可容納五十至一百人。在內部布局上,前面有一個古雅明亮的戲臺,旁邊坐著樂隊,后面擺放十幾張簡單的桌椅,使客人感受到場面的溫馨,近距離的觀看自己喜愛的戲曲。有的演員還會走進觀眾與其攀談,使得演員和觀眾沒有在劇場時的距離感,側面上再次加深了戲曲與民眾之間的關系,真正做到了地方戲曲來源于民間以還原于民間。一些茶客本身就是戲迷,他們有時也會按捺不住,主動上臺獻唱,樂隊也會予以伴奏,而茶樓是不會像茶客收取伴奏的費用,只要茶客高興就好。
【摘要】文章論及文化需求對經濟主體具有導向功能、約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勵功能宣傳推薦等五種功能,文化需求與經濟增長是良性互動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提出了WTO環境下我國政府對文化需求需要采取的對策。
【關鍵詞】文化需求;經濟主體;WTO
文化需求是一種特殊的精神消費,它植根于實用需求而又超越于實用需求。從狹義角度理解,文化需求是指消費者在消費物品與勞務的過程中對精神滿足的渴求。在實用需求一定的情況下,文化需求成為消費者選擇物品與勞務的內在依據,文化需求調控著消費者的購買權和行為。發現文化需求并用合適的方式滿足這種需求,是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內在驅動力。
一、文化需求在經濟活動中的功能定位
文化需求在不僅對各經濟主體的運轉起著牽引整合作用,而且調節、制約著群體文化心理。無論是對組織還是對個人,它至少具備以下五種功能:
(一)導向功能:文化需求對每一經濟主體及其成員的價值取向和行為都起著一定的引導作用;(二)約束功能:文化中的核心內容———價值觀念和區域精神一旦經濟主體接受和認可,就會對其產生強大的約束作用;(三)凝聚功能:通過積極的文化需求的引導,凝聚經濟個體價值觀念;(四)激勵功能,文化需求的形成過程,實際就是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從人生觀、價值現等根本問題上調動全員積極性、喚起經濟主體精神的新覺醒,鼓勵他們為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發展目標而努力工作,使其的社會潛能得到有效釋放;(五)宣傳推薦功能,通過某一區域文化需求的宣傳和傳播,可以向外部社會和公眾展示區域成員的精神面貌、知識修養和文明風范、展示區域的內在綜合實力和改革創新活力,宣傳并塑造優秀的區域形象,改善該區域的投資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