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金融視角下經濟區域劃分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合理劃分經濟區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在對經濟區域劃分時考慮到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充分利用定性和定量兩方面的信息構建指標評價體系和設計劃分方案,大量收集相關數據,提出了劃分中國區域的一種新的方法。
【關鍵詞】經濟區域劃分
一、引言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合理劃分經濟區域,無論是對國家經濟政策的決斷,還是對經濟的更好協調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國外對于經濟區域劃分的研究起步較早。美國區域經濟學家埃德加.胡弗(Edgar.M.Hoover)指出:“把區域視為一個聚合體,可以減少所掌握和處理的事件,這有助于描述區域。”美國等發達國家進行經濟區劃方法主要是聚類分析法。國內學者對于經濟區劃的研究主要有:遵循全國生產力分工的區劃模式。劉再興(1985)把全國劃分為六大一級經濟區;胡序威(1994)將全國組合成六大經濟區;鄒家華(1996)提出了七大經濟區的劃分;厲以寧(2000)給出了現行的中國經濟區域打破省、市、自治區的界限,以專區或縣為單位的區域劃分結果;在《中國發展研究報告》(2003)一書中,作者將中國大陸劃分為八大經濟區。顧朝林(1991)提出了九大城市經濟區;楊建榮(1996)中國分為“八大都市圈”;王建(1996)提出到2010年在我國建設“九大都市圈”的設想。總的來看,在這方面的研究往往尚未形成統一的理論體系。
本文在對經濟區域劃分時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確定各省市綜合競爭力的分值,再用聚類分析方法進行劃分,最后確定最佳方案。
二、經濟區域劃分指標體系的構建
1、指標評價體系設立的原則
(1)全面性原則。省市綜合競爭力評價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很難用一兩個指標全面地反映出來。因此,需設置相應的具體指標來反映各方面的具體效果,從而保證評價的全面性和可信度。(2)科學性原則。指標的選擇、指標權重的確定、指標的計算與合成,必須以公認的科學方法為依據,這樣才能證明分析結果的真實性與客觀性。(3)可操作性原則。指標的選取、相應指標量化的計算與合成、體系結構的建立應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數據資源要便于獲取,準確可靠,盡量利用現存數據和已有的規范標準,以便于計算。
2、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上述構建原則,主要從經濟發展、金融發展、基礎設施以及能源優勢四個方面,通過12個單項指標構建省市綜合競爭力的基本框架。
(注:①交通便利指數=(運輸線路總長度/地區土地面積)*(貨運量/貨運周轉量)②資源綜合優勢度=(資源數-地區數-資源排名之和)/(資源數?鄢地區數-地區數);資源包括:水、煤、石油、天然氣。)
三、中國經濟區域劃分的方案設計
1、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
中國是國內地區間自然地理、人口資源、經濟和社會差異最大的國家之一,地區發展不平衡是中國國情的基本特征。從地區生產總值來看:東部沿海省市在全國所占比重過半,并且增長速率也比較大;中部六省所占比重約為1/5;西部省市所占比重不足1/5。
2、經濟區域劃分的原則
區域劃分既要遵循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又要方便區域發展問題的研究和區域政策分析。中國的區域劃分應該遵循以下原則:(1)地域相鄰。在空間上應互相毗鄰,自然條件相近。保持行政區域的完整,同時要高度重視少數民族積聚地區的經濟發展,保持民族自治區的完整性。(2)經濟發展水平接近。各成員在經濟上聯系密切或面臨相似的發展問題,社會結構相仿;(3)中心城市。城市具有組織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功能。每個經濟區至少應給有一個作為經濟中心的城市。(4)規模適度。每個區域的成員個數不宜過多,規模過大則不利于區域研究和區域政策分析。
3、中國經濟區域劃分的具體方案設計
中國經濟區域劃分方案設計的總體思路為:先用因子分析方法得出各省市每個層次的因子得分,然后采用距離聚類的方法遵循以上劃分的原則得出經濟區域劃分的結果。之所以沒有采用把四個層次的因子綜合計算得出綜合得分的方法是因為把四個層次的因子綜合計算得分的時候,由于像GDP這樣的因子在諸成分分析計算時所占的比重較大,這種計算方式會忽略所占比重較小的因子如:自然資源的對衡量省市實力的影響,但是這個因子在衡量省市實力的時候又是不可忽略的,因而,本文采用分層次計算因子得分的方式得出各省市在經濟發展、金融發展、基礎條件和資源優勢的得分。
本部分共選取了全國31個省市作為樣本,收集了2000-2004年各省市相關指標的原始數據,對原始數據的分析采用SPSS14.0軟件實現。數據的標準化最常用有兩種方法,一是平均數法,一是中位數法。這里就截面數據而言,采用平均數法,并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從表二所描述的評價指標體系可以看出綜合競爭力評價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每個方面的因素又是由若干因素決定的。對照該表,我們建立了由兩個層次的因素所構成的綜合評價因素集,即第一層次的因素集為U={U1,U2,U3,U4},第二層次共有4個子因素集,它們分別為U1={x1,x2,x3,x4,x5,x6,x7,x8,},U2={x9,x10,x11,x12},U3={x13,x14,x15,x16},U4={x17}。
對上述指標的數據采用SPSS14.0分析,可依次獲得樣本的相關系數矩陣、特征值、共同度、方差貢獻率和正交因子旋轉矩陣(詳見附錄),樣本數據全部有效,最后算出各層次因子的得分。公務員之家
然后采用距離聚類方法,根據以上劃分原則,考慮到目前各種劃法的弊端,我將中國大陸分為如下七個區域:
第一組:新疆,陜西,山西,甘肅,內蒙古西,青海,寧夏
第二組:西藏,廣西,貴州,云南,四川,重慶
第三組:北京,天津,河北
第四組: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
第五組:廣東,福建,海南
第六組:山東,江蘇,浙江,上海
第七組: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
以上各組的中心城市分別為:西安、重慶、北京、武漢、廣州、上海、沈陽。這里有如下幾點說明:一是由于內蒙古省東西綿延距離較遠,結果把該省分劃為東西二部分,分別與地理位置接近的省份合并為一組;二是傳統觀念上認為的中部不再包括山西省,而是將該省與西北部的省份結合在一起,組成新的經濟發展區域;三是在分析的過程中,河北省理論上的結果應與湖南、湖北等省份劃分在一個區域,但考慮在現實發展中,中部地區的區域面積過大,不利于其發展且河北省本身就與北京、天津二個直轄市地理位置上包容在一起,故在確定最后結果時將該省與北京、天津組合成一個新的區域,以北京為中心城市。
四、結論
鑒于目前關于中國區域的各種劃分方法存在諸多弊端,本文在了解西方和我國經濟區劃的理論、方法和實踐的基礎上,以一個全新的視角-金融角度,對我國經濟區劃的相關理論和方法進行了探索,建立了經濟區劃的理論和方法模型,并經過實證分析,提出了劃分中國區域的一種新的方法。
【參考文獻】
[1]高洪深:《區域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8
[2]安虎森:《區域經濟通論》[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9
[3]侯景新:尹衛洪《區域經濟分析方法》[M],商務印書館,2004.12
[4]中國統計年鑒,200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