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商業銀行國際結算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國際結算業務作為商業銀行的重要業務,在銀行的經營管理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由于我國銀行在國際結算業務中信用信息管理滯后,涉外單據審核制度存在缺陷,結算規則較為復雜,面臨市場波動時經驗不足,從而加劇了銀行的信用風險、操作風險以及市場風險和匯率風險。因此,我國銀行應當建立完善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統,對結算對象進行信用調查與審核,健全涉外單據審核機制,完善結算業務規程,建立風險調查和反饋制度,以在最大程度上防范國際結算業務中的風險。
關鍵詞:商業銀行;國際結算業務;信用風險;操作風險
隨著經濟全球化及多邊貿易的發展,以信用證、托收等為主要代表的國際結算方式被普遍運用到國際經濟活動當中,為國際間資金流動創造了有利條件。由于歷史上專業銀行角色的劃分,國內商業銀行在對國際結算業務進行風險管理方面經驗不足,與外資銀行相比沒有成熟的風險管理制度,不能滿足業務多元化的要求。因此,創建符合業務發展要求和管理需要的國際結算業務風險管理體系是我國銀行管理者面臨的新挑戰。
據可查文獻顯示,對國際結算風險管理的研究一般只限于進出口商的結算風險或銀行國際結算業務中部分風險的成因及對策研究,很少從銀行角度對國際結算業務風險進行整體分析并提出相應的風險管理對策。李福勝(2006)與趙延河(2005)分別對國際結算中國家風險和信用風險進行了研究,提出了防范此類風險的相應措施[1-2];段兵(2006)結合中國農業銀行國際業務風險管理的實踐,研究了中國農業銀行國際業務風險管理體系構建的路徑選擇,但未對風險來源進行詳細分析[3];陳光春(2005)與張暉(2002)對國際結算中的票據風險、托收風險和信用證風險進行了辨識,提出了防范對策,但沒有對國際結算業務風險進行全面分析[4-5];eisenbeis(1997)對國際結算中存在的系統風險來源進行分析,但未提出可行性的風險管理措施[6]。[jp2]本文將結合國內銀行國際結算業務的實踐,分析風險的來源,并提出相應的風險防范的措施,以提高國內商業銀行整體抗風險能力,促進國際結算業務的健康發展。
一、國際結算業務概述及其風險的歸因分析
銀行國際結算業務主要指銀行所開辦的以信用證、托收、承兌和匯款為主要載體的國際間資金清算業務,是一種以國際間債務的清償和國際間資金流動為基礎的國際間資金收付活動。由于國際結算業務涉及進口商、出口商、進口方銀行與出口方銀行等結算對象,業務范圍涵蓋貸款發放、外匯買賣、衍生產品交易、征信調查、資產評估、保險、抵押擔保等銀行業務,業務構成具有較高綜合性,業務流程較為復雜,決定了銀行國際結算業務風險具有來源廣泛、結構復雜、預測困難等特點。因此,由這些特點引發的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市場風險、外匯風險將是國內商業銀行在國際結算業務中面臨的主要風險。
1.信用信息管理的滯后,加劇了雙重委托—關系中的信用風險
與外資銀行相比,國內銀行信用信息系統建設剛剛起步,功能有限,無法對國際結算業務中的信用信息進行實時動態地管理、跟蹤和監控,不能應對存在于進出口方銀行之間、銀行與進出口商之間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信用風險。國內銀行從接納客戶結算要求開始,就成為客戶的人;在與國外銀行進行業務聯系時,國內銀行又成為了國外銀行的委托人,構成了結算業務中雙重委托—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國內銀行要了解和分析多種信息,如資信狀況決定結算方按合同付款的主觀意愿,良好的信用記錄一般代表結算方能遵守合同協議、按時解付款項;經營現狀反映影響結算方按期發運貨物的客觀條件,開工和運營狀態良好的出口商按期交付貨物的可能性更高;財務狀況代表國內銀行為結算方提供融資或信用擔保時銀行資金的安全程度,對于積壓應收賬款較少、資金鏈運作正常的結算方,國內銀行為其提供出口融資或貸款時的風險相對較小。由于國內銀行信用信息管理系統建設的滯后,不能實時獲取存在于雙重委托—角色轉換過程中的客戶資信程度、經營現狀、財務情況等信息,只能在事后進行調查,阻礙了雙重委托—關系中信用信息的流動,促使信息不對稱現象的產生,信用風險隨之加大。
2.涉外單據審核制度的缺陷和復雜的結算規則,加劇了結算業務中的操作風險
由于歷史上國內銀行曾經實行專業化分工制度,涉外業務由中國銀行統一辦理,所以國內銀行在此方面經驗普遍不足,且國內銀行涉外單據審核制度不完善,無法很好地處理復雜的結算流程,不能合理把握審核原則,增加了結算業務的操作風險,危及經營安全。國際結算業務涉及票據數量眾多,既有結算雙方開出的匯票、本票和支票等支付結算票據,也有押付在銀行的各種存款證明、有價證券和提單發票等。由于涉外單據審核制度的缺陷,國內銀行缺乏單據審核經驗,在鑒別票據真偽、條款合理性、持票人簽字、開票銀行名稱和票據印鑒方面不能準確把握和辨識,增加了業務的操作風險。
國內銀行在辦理結算業務時,還要處理復雜的結算流程,如果處理不當,就會直接影響資金的安全。國際結算通常還要遵循一定結算規則,如國際商會的《跟單托收統一規則》(urc522)、《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ucp500)、《銀行間償付規則》(urr525)來處理業務,這些規則對結算的流程、使用的結算單據、結算條款的訂立、結算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作出了詳盡的規定。此類繁雜的條款對國內銀行國際結算業務人員的操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復雜的操作規程很容易引起人員的操作失誤,從而引發國際結算業務中的操作風險,危及銀行的經營安全。例如,在提貨單、信用證中,常常會出現“隱含條款”,即國際結算單據中附加的各種限制付款、交貨、支付款項的條件,如信用證要在交付某一單據后才能生效,承兌需要在發貨后向賣方郵寄全套單據原件等條款。這類有別于一般條款的“隱性條款”限定了結算方付款的條件,通常難以被發現,一旦發生上述事件,國內銀行結算資金和提供的貸款就無法按期回收甚至出現全額損失。
3.應對市場波動的經驗不足,加劇了國際結算中的市場風險和匯率風險[ht]
國際結算業務涉及眾多結算方,提供國際結算業務的國內銀行不具備完善的風險調查機制,很難了解結算方所面臨的市場狀況,所以對市場形勢的預計能力不高。當市場行情發生波動時,如果向銀行申請保理、融資、信用證、承兌、托收等業務的客戶難以承受這些波動帶來的損失,那么銀行就會面臨著資金和貸款逾期支付、無法償還的風險。例如,當原材料價格上漲時,產成品價格因出口商與進口商已簽訂合同,依然維持不變,而原材料價格上漲對出口商的生產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其利潤空間下滑,財務狀況惡化,銀行為這些出口商提供的融資業務就會受到很大影響,從而增加了銀行經營風險,危及銀行資產安全。
由于國際結算業務中交易貨幣的種類眾多,且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具有內生性的特點,匯率極易發生變動,而國內銀行沒有健全的風險預測與反饋體系,所以增加了國內銀行發生匯兌損失的可能性。如果國內銀行與結算方進行結算的貨幣匯率一路走高,而國內銀行對此預計不足,那么國內銀行就不得不在市場上以較高價格買入此種貨幣支付給結算方,承擔了貨幣兌換過程中的損失。外國金融政策的變化也可能會引起國內銀行在國際結算業務中的匯兌損失,如外國匯率政策變動可能會使得國內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發生變化,匯兌損失加劇,銀行整體風險也隨之上升,這嚴重影響了銀行業務的正常開展和資金的正常周轉流動。
二、防范國內銀行國際結算業務風險的具體措施
1.建立完善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統,對結算對象進行信用調查和審核
由于國內銀行與結算對象之間存在雙重委托—關系,為了降低國內銀行在角色轉換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程度,消除信用風險誘發因素,國內銀行應當建立完善的結算方信用調查機制,結合分層審核制度,通過信用信息管理系統對信用數據進行管理和評級,防范信用風險。國內銀行可利用現有人民幣貸款審核系統信用數據,結合歷史交易記錄、信用機構評級和公司財務數據,建立如圖1所示的結算業務信用調查與審核機制。當客戶向國內銀行前臺提出結算業務申請時,前臺從含有此客戶的歷史交易狀況、信用機構評級和財務數據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統中調出相應數據,將此次業務的具體情況和信用信息傳遞給后臺,后臺接到相關信息后,啟動資信調查程序,通過內部或外部的調查部門對申請結算的客戶自身資信狀況、經營現狀和財務情況進行調查,再結合已有的人民幣貸款信用審核數據,對結算客戶的交易方進行調查,形成調查報告返回給后臺。還可從標準普爾、穆迪等資信評定機構獲得國外銀行的信用數據,從知名船級評估機構取得船東的有關信用數據[7]。后臺在前臺傳遞來的業務信息和信用信息基礎之上,結合調查獲得的新信息,對此次交易的信用風險進行評估,并將評估結果交由上級審批部門進行決策。上級審批部門綜合各類信息,得出此次交易的審批意見,后臺根據此意見對前臺發出批準交易的指令,前臺調動相關職能部門進行此次結算業務。同時后臺將新信用信息傳遞給信用信息管理系統,對系統內信息進行更新。開辦結算業務的國內銀行可通過此種信用調查和審核機制,對每筆業務進行動態管理,在結算前、中和后對業務進行實時監控,使信息能及時和有序地傳遞到銀行相關職能部門,防范信用風險帶來的資金損失。
2.建立涉外單據審核機制,完善結算業務規程
為了完善涉外單據的審核制度,國內銀行應當建立完整的單據審核業務指引和業務規程,規范業務人員相關操作流程,結合相應風險控制機制來全面管理國際結算業務中的操作風險。國內銀行的單據審核風險控制機制應當包括以下兩部分。一是調查機制,即通過了解結算對象的業務要求、經營狀況來分析當前的結算風險狀況。二是“三層雙向”的審核機制。三層雙向,就是在單據審核過程中要經過業務經辦人、業務審核人和業務稽核人的三重審查,在審查過程中,這三類人員要互相通報和傳遞結果。在單據真偽鑒別和條款審核過程中,業務經辦人首先對單據上載明的各類名稱、數字、印鑒和條款進行形式審查,形式審查通過后,交由業務審核人進行檢查,將結算業務的標準合同或單據與之相對照,注重檢查單據中與標準條款不同的部分,防止“隱性條款”的產生。業務經辦人和審核人均要對單據檢查,在確認無誤后,再交由業務稽核人進行重點抽查,避免審查過程的錯誤和遺漏。當業務經辦人和審核人審查結果不一致時,交由業務稽核人進行重新全面審查和仲裁。這種三層雙向的審核機制有利地防止了不法交易者通過偽造、變造、使用失效單據和隱性條款進行詐騙的行為,減少了銀行操作風險產生的可能。
國內銀行在制定操作人員規程時,應當明確“合理審慎、表面審核、嚴格一致、有限時間”等四個原則。合理審慎要求操作人員既不能粗心大意,也不能謹慎過度地審核單據,要求在操作規程上把握合理審查和過度審查之間的尺度。表面審核和有限時間原則要求操作人員嚴把審核關,對信用證上載明的內容進行審查,不做其他檢查,避免浪費審核時間,在合理時間內完成審核任務。嚴格一致主要指提交的單據應保持一致、單據所示文字和所列條款應嚴格一致,避免因單證、單單間自相矛盾造成單據失效,引起銀行資金損失。
3.健全風險調查和反饋制度,防范市場風險和匯率風險
由于國內銀行不能很好地分析國際商品市場和外匯市場的波動,無法及時地防范結算方逾期還款、拒絕承兌和發貨帶來的資金和運營風險,所以國內銀行應當建立“雙層多向”的定期風險調查和反饋制度,以防范市場和匯率風險。雙層風險反饋制度由業務操作人員和風險管理稽核人員兩層反饋體系構成,即國內銀行業務操作人員在結算業務中對出現的風險因素進行識別,再交給風險管理稽核人員對其進行測定和度量,并制定出相應的風險防范對策。國內銀行的風險管理稽核人員還應定期對每筆業務的風險狀況進行抽查,一旦發現危險因素,立即通知業務操作人員進行處理,將每筆業務的市場風險控制在可承受范圍之內。國內銀行可跟蹤結算業務所涉及的買賣交易,進行多方面調查,即對結算業務中廠商的經營狀況、財務情況和所涉及的商品市場和外匯市場進行實時風險調查,及時監測市場風險變化。國內銀行還可結合風險調查和反饋報告,根據外匯市場走勢,綜合運用外匯期貨和外匯期權等金融衍生工具鎖定外匯市場匯率變動,將未來損失控制在預期范圍之內,減少銀行資產負債表中外匯相關項目價值貶值的風險,避免匯兌損失。國內銀行還可以通過上述雙層多向的風險調查和回饋體系,在銀行內部發出預警識別信號,使得業務相關操作人員和銀行風險管理人員能及時辨識風險,達到防范市場風險和外匯風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福勝.銀行需要管理國際業務中的國家風險[j].中國金融,2006(8):50-51.
[2]趙延河.國際結算業務中的信用轉化與風險變化[j].金融會計,2005(7):62-63.
[3]段兵.國際業務風險管理實踐與探索[j].農村金融研究,2006(5):6-8.
[4]陳光春.商業銀行國際結算業務的風險辨識與防范[j].改革與戰略,2005(1):208-110.
[5]張暉.商業銀行國際結算業務中的風險與對策[j].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培訓學院學報,2002(6):19-21.
[6]eisenbeisra.internationalsettlements:anewsourceofsystemicrisk[j].economicreview,1997,82(2):44-51.
[7]栗書茵.略論“入世”后的國際結算風險[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7(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