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國民族聲樂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沈陽音樂學院的創建及民族聲樂教育
(一)調整各班、系便于教學研究
1957年,為了便于教學研究等原因,民族演唱專業調歸聲樂系,成為聲樂系的一個新專業。這是標志著學院建立民族聲樂教學體系的開端。1958年夏天,建立了民族“歌劇班”,并組建了“三結合”(民間音樂老師、戲曲形體老師和西洋唱法老師)的教學實驗組,同樣用聯合授課的方式進行新的探索和嘗試,目的是培養音樂會演唱和新歌劇的表演人才,并以郭蘭英、李波、黃虹為學習樣板和奮斗目標。在這期間王其慧、丁雅賢、鄭肅蘭、王亞南等民族聲樂老師先后參加了這個“三結合”教學實驗組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其中王其慧老師重視系統的發聲技法,并通過總結摸索教學經驗和教訓,以求民族聲樂教學的完善和發展。在實驗組教學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教學方案、教學大綱和教材曲目等,教學成果也隨之呈現出來。1961年“文化部教育工作方案將“民間演唱專業”確定為音樂院校的正式專業,并就此更名為“民族聲樂專業”。這標志著自“土洋之爭”后,“民族聲樂專業”在全國的高等音樂院校中確立了一席之地。”沈陽音樂學院也隨之將民族“歌劇班”改稱“民族聲樂專業”,同時在本科聲樂系成立了民族聲樂教學研究,此時學校建立的民族聲樂教學體系更加科學和完善。
(二)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學校對民族聲樂演唱的教學,堅持走老魯藝的走出去、請進來的教學辦法,請戲曲、民間藝術家到課堂傳授中國傳統的民族戲曲、民間音樂、和舞臺表現手法。教師和學生深入基層到民間學習民間音樂,到田間地頭、工廠、礦山的工人,農民中去,展現在課堂上學到的民族演唱藝術、演唱各種民族歌曲。學校這一理論聯系實際,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鍛煉,也為民族聲樂教學積累了經驗。
(三)對“土洋之爭”的態度和教學方法
五十年代“土洋之爭”在民族聲樂演唱教學上爭論的尤為突出,“全盤照搬”和“全盤否定”兩種不同的觀點反映強烈,使民族聲樂演唱的教學曾一度模糊不清、無從下手,也使掌握不同唱法的學生相互排斥。面對民族聲樂教育的新課題,學校首先把根扎在了本民族上,堅持以傳統的民族音樂教育為基礎,借鑒西洋唱法采取聯合授課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基本功的訓練。例如:在“歌劇班”中給學生設定了表演課,請戲曲藝術家、民間藝人授課,讓學生們掌握我國傳統的戲曲、民間音樂的演唱及舞臺表現手法等作為牢固的基礎知識,然后由掌握西洋唱法的聲樂老師配合講授西洋聲樂唱法中的呼吸、發聲技巧,通過這種授課的方式其成果顯著,一些接受聯合授課的學生在民族聲樂演唱上有了突破性的提高和發展,他們有了獨具特色的演唱風格,并在演唱中思想感情的表達更加準確、豐富自然。學校通過這一教學得出的結論是:“以繼承民族聲樂傳統的特點作為建立民族聲樂專業的起點”。由于學校堅持了民族特色的教學方法,用實實在在的教育成果,給當時的“土洋之爭”做了解答,為后來學院在民族聲樂教學上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為形成科學的演唱教學體系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四)民族聲樂教育碩果累累
學校從創建到以后十七年間,民族聲樂教育始終以學習、實踐、研究、調整這樣反復的摸索探究中走出了一條科學的教育之路,初步形成了科學的民族聲樂教學體系,其教育碩果累累。例如:學生能演唱多種戲曲,少數民族歌曲,不同地域的民歌及地方風格較強的創作歌曲,能演唱新歌劇《白毛女》《夫妻識字》等。學生代表丁雅賢因演唱獨具特色,多次出席全國性的會議及各種音樂會,她演唱多首民歌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放,在當時有著強烈的影響力。
二、上海音樂學院的創建及民族聲樂教育
上海音樂學院的前身是“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它于1927年創辦,五十年代也是在全國高等院系調整中,由“福建音樂專科學校”及其它兩所院校中的音樂系并入,于1956年定為“上海音樂學院”,歷任院長:賀綠汀,桑桐。在五六十年代與國內其他音樂院校相比,上海音樂學院是一所具有較大規模和比較現代化的高等音樂學府,它是以歐洲音樂院校的模式創建而成,它各專業設置齊全,并有比較雄厚的師資力量和成熟的教學經驗和體系。當時許多著名的聲樂教育家、歌唱家在校擔任教授,他們中有許多人都有到國外學習西洋音樂藝術的經歷,如當時的聲樂教授周小燕、王品素、蔡紹序、溫可錚。
(一)聘請民間歌唱家講學
為了民族聲樂教育的發展,聘請民間歌唱家丁喜才為民族聲樂老師到“民族班”講課,傳授極具地域風格的民歌。本學院歌唱家鞠秀芳因演唱民歌《五哥放羊》而風靡一時,“鞠秀芳是隨民間“打坐腔”藝術家丁喜才學唱這首民歌的,因丁喜才50年代初代表榆林地區參加全國民間藝術會演后被上海音樂學院聘請為教師,這首民歌也就被認為是“榆林小調”。”鞠秀芳具有民族特色的演唱在當時引起了轟動,這首民歌至今仍是我國音樂院校的民族聲樂教學曲目。
(二)實事求是的教學態度
這時期具有西洋聲樂教學經驗的王品素老師擔當了“民族班”的聲樂教學任務,當時民族聲樂教學無人涉及“,土洋之爭”還在繼續的情況下,王品素開始了民族聲樂教學的最初探索和研究。她在教學中本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西洋聲樂的唱法和借鑒有正確的認識和教學方法。首先在保護學生原有的風格特色基礎上作藝術加工,辨別不同民族學生的演唱特點,因材施教,借鑒西洋的發聲技巧作細膩的藝術處理,經過王品素老師的指導,學生們的音域擴展了,嗓音更加動聽、靈活。她們的演唱得到了更高層次的提升和發展。王品素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民族歌唱演員,例如:當時活躍在舞臺上的青年歌唱家才旦卓瑪就是在“民族班”中得到王品素教授、周小燕教授的精雕細琢出來的“藝術精品”,還有青年歌唱家:何紀光、姜嘉鏘、呂文科、胡松華、曹燕珍等,他們都是五六十年代上海音樂學院培養出來的頗具代表性的優秀民族歌唱家。上海音樂學院對民族聲樂教學,在實踐、探索中將中西聲樂文化融合發揮,并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文藝方針、路線,探索出了一條符合我國民族聲樂發展的教學體系,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的民族聲樂藝術人才。
三、中國音樂學院創建的唯一宗旨
“1964年9月由總理親自批示建立的國內唯一一所專門從事中國民族傳統音樂教育和研究的高等音樂學府——中國音樂學院在北京成立。中央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并入該院成立民族聲樂系,系主任湯雪耕。”中國音樂學院成立后先后由安波,馬可主持學院工作,學院的唯一宗旨是以民族音樂教育教學為主,目的是發展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為我國培養民族音樂專業人才。學院的師資隊伍由全國各地抽調的民族音樂專家組成,其師資力量雄厚,如1964年以后任教的有著名民族歌唱家王玉珍、張權、張肖虎等。學院是一所,以培養中國傳統音樂和民族新音樂的創作、表演等方面人才;培養具有民族特色音樂的教學專門人才,收集、挖掘、整理、研究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等為一身的民族音樂教育主體,并以建立和完善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為責任的民族專業音樂學府。它自1964年建立以來,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家,例如:當時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歌唱家吳雁澤等。中國音樂學院的建立和發展,加速推動了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的發展,為建立中國民族聲樂演唱體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縱觀建國后十七年間,我國的民族聲樂教育事業是起步和探索發展的階段,這是一個為民族聲樂教育尋找最適合的方法,并為其發展道路儲備經驗的歷史發展時期。它是在曲折中得以發展,直至形成了較為完整科學的民族聲樂教育體系,它為現代民族聲樂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作者:李光一單位:沈陽師范大學附屬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