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創新型人才素質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確立總體目標,明確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下提升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辦學理念和任務
加強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確立總體目標是基礎,其次要加強對人才培養的領導,把握好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方向。在此基礎上提升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辦學理念和任務?!笆?#8226;五”規劃在培養高素質人才隊伍時明確指出,現代高等教育應當“創新教育方式,突出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加強實踐培養,依托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和重大工程、重點學科和重點科研基地、國際學術交流合作項目,建設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基地”。高等教育作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一環,更應當注重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F代高等教育體制下,創新型人才除了要具有良好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之外,還應當“具有較豐富的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知識,即具有良好的‘大文化’素質”,“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健康的身體和心理素質以及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是統一的,二者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因此,我們要秉承培養具有高文化素質的創新型人才的辦學理念和辦學任務,科學地進行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平臺建設和體系建設。
二、因材施教,依托專業優勢,有針對性地開展培養創新性人才的文化素質教育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無不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辯證統一。高等教育同樣如此,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過程中,為了培養出適合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增強其文化素質,除了按照高等教育的教學要求和共同的人才培養方式和方法進行培養之外,還應當根據其學校的歷史發展、專業特色和人才需求等方面來進行。應立足于學校自身情況,在充分地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和不足的基礎之上,有的放矢,揚長補短,通過有限的資源,進行整合,開設或者建立具有本校特色或者專業特色的文化素質的精品課程。不同性質、不同層次的高校,在探索人才培養模式和進行課程設置的過程中,應當充分明晰自身的定位,針對自身的不足之處,有針對性地探索適合自己的培養模式,如理工類或者農林類的院校,在對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培養的過程中,其教學資源和教學設施相較于綜合性大學的教學資源就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同樣,文科類院校在對理工科人才的培養與理工類院校和綜合性院校也存在差距。另外,不同層次的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時,國家重點大學與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與專科學校在資源的可獲得性上也存在著差別。因此,各院校一定要從本學校的特點出發,切忌盲從,有針對性和有個性地開展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從自身的辦學理念出發,依托重點專業和特色專業,制訂出具有實際執行可能性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方案,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設置。我校是一所以光電技術為特色,光、機、電、算、材相結合為優勢,工、理、文、經、管、法、藝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大學。辦學以來,一直堅持以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積極探索“個性化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我校一直秉承王大珩院士倡導的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著重加強對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綜合培養,以滿足社會對拔尖創新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有別于其他兄弟院校的人才培養,為我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在課程設置上,設置了通識教育課、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以及實踐教學環節。為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設定了創新實踐環節,以增強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在將素質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加強人文教育、科學教育與專業教育三者的有機融合的原則指導下,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以及實踐教學環節都是根據本學科或者本專業的培養要求設置課程。但在通識教育課的課程設置上,在遵照教育部對專業課程設置的要求之上,著眼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對理工科學生開設了大學語文、知識產權法等課程,增強理工科學生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知識,提高文化素質。大學語文課程就是我校為提升大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和拓展大學生文化知識領域為目的的大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平臺之一。在文科類的專業開設文科高等數學課程,讓文科學生了解自然科學美的一面,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水平。
三、合理利用各種資源,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校園文化,提升創新型人才的文化素質
在有限的教學資源下,高校應該充分合理整合各種資源,在利用自身資源的前提下,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有利于提升素質教育的競賽和活動,努力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專業素質和文化素質。并以此為契機,舉辦多種多樣的校園活動,打造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校園文化。所謂校園文化,現在主要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觀點認為校園文化主要指向的是一種大學精神,表現為一種共同的行為準則、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另一觀點認為大學文化是一種文化適應,主要指的是大學師生的行為、語言及使用的實物等,它可泛指大學內部的一切活動及活動方式。文化不單指向精神上的一種共同的價值理念,也指向于一個群體長期過程中所共同的遵守的行為準則。校園文化不但包括一種共同的價值理念,還包括一個學校師生的共同行為以及其他校園活動,包括辦學理念、校園競賽、校園社團活動等。我校自建校以來,始終秉承“明德、博學、求是、創新”的辦學理念,努力培養具有高素質的全面的創新型人才,組織和發展各種社團,鼓勵學生參加各級競賽活動。除此之外,充分依托各種資源,增強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加強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如吉林省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聯合)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學校、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學校等。以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為例,我校自2008年成為第二批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學校以來,在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目標任務下,在興趣驅動、自主實驗和重在過程的實施原則下,積極組織學生參與項目,為其配備專業的指導教師,指定相應的管理辦法和實施政策,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績,提升了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在國家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的影響下,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大學生創新論壇活動,在請專家為學生進行專業講座的同時,組織項目組進行公開的學術交流,不同學科之間進行知識的交叉,成員和聽眾之間互相提問和解答,以此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提高動手實踐能力的同時,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人才,也積淀了學校的創新文化,為學校的本科教學、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提供新的方式。自2010年以來,我校每年舉辦長春理工大學大學生創新論壇,對立項的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在研項目進行學術交流,全校廣大師生參與論壇活動的積極性非常高。此論壇是我校舉辦的針對在校本科生的學術水平最高、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學術活動,不但營造了思想碰撞、學術創新的良好氛圍,進一步啟迪了學生的科學思想、激發創新熱情。各專業學生之間學術交流,促進了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相互了解,文理學科、人文知識與自然知識之間的溝壑進一步縮小,在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同時,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
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是一項艱巨性和長期性的工作,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措施也是多種多樣的,尤其是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下,文化素質教育工作更是被賦予了新的內容,除了上述幾種措施和方式之外,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開展多種實踐模式等,都有利于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高等院校在探索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時,應當根據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和創新型人才的特征,結合文化素質教育的措施和途徑,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進行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平臺和體系建設,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侯玉秀楊勇張淑東單位:長春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