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白蠟與藥用菊花間作造林技術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介紹了南和縣白蠟和藥用菊花間作造林技術,主要包括土地平整以及苗木栽植繁殖方法等內容,以期為提高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白蠟;藥用菊花;間作;造林;河北南和
南和縣位于河北省南部,地處黑龍港流域,位于北緯36°57′~37°10′、東經114°52′~115°07′,交通發達,區位優勢顯著。南和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為13.5℃,年平均日照時數2437.7h,日照率56%,全年太陽總輻射量為500.84kJ/cm2,>0℃積溫為4919.8℃,≥10℃積溫為4435℃,早霜期始于10月末,晚霜期終于4月初,全年無霜期200d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20mm,降雨主要集中在6—8月,降雨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2/3。土壤類型為褐土,土層深厚,呈中性或微堿性,pH值6.5~8.5,均為耕作土壤,土壤有機質含量為1%左右,為輕壤質。2003年,南和縣開始實施退耕還林項目,截止到2014年先后實施退耕還林造林項目1666.67hm2,其中退耕還林33.33hm2、沙荒地匹配造林1333.34hm2。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不僅推進了南和縣林業長足發展,改善了本縣生態環境,而且促進了農民增收。多年來,南和縣對退耕還林工程不斷探索和實踐,在林下間作藥材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將白蠟和藥用菊花間作種植,林木長勢良好,不僅可起到防風固沙、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還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種植戶經濟效益。通過林藥間作造林模式的實施和推廣,有效增加了林地復種指數,提高了林地的立體使用效率和綜合產出,彌補了林業生產周期長、見效慢的不足,實現了以短養長、立體種植、節約土地、增加農民收入、提高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質量、鞏固造林成果的目的。林藥間作造林模式適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林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符合建立資源節約、綠色環保型農業的要求,促進林業增加綜合產值,促進農民增收。此模式對發展綠色支柱產業具有顯著的生態效益。林藥間作造林模式的示范和推廣,促進了當地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帶動了林業相關產業的發展,拓寬了農民就業途徑,促進了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對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據統計,林下間作藥用菊花平均年產值為10.5萬元/hm2,林木木材平均產值為29250元/hm2,經濟效益良好。該技術模式廣泛吸納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對農村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現對該技術進行總結,以期為林藥間作造林模式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1種植地選擇
白蠟和藥用菊花間作造林模式對土壤要求不嚴,在同地類區域內均可種植,土壤以沙壤土、黏土為宜。地塊選擇要求灌溉便利即可。
2白蠟種植技術
2.1品種選擇
建議選擇良種園蠟2號,其具有干性通直、抗旱、抗寒、抗病的特點。盡量選擇高3m、直徑3cm左右、主側根至少3個以上、根莖長度18cm以上、無病蟲害的健康苗[1-2]。
2.2土地平整
對種植地塊進行30cm種植土旋耕,清除石塊、硬土以及其他雜物,并篩土,將土耙勻整平。嚴格根據種植標準3m×6m進行放線定點,樹穴直徑和深度以60cm為宜。挖種植穴時應垂直下挖,上下口徑要保持一致,底部平整。挖出的表土要回填穴底一部分,有利于植被成活。2.3苗木栽植種植標準為3m×6m,密度為600株/hm2。白蠟苗木種植后5h內應澆灌第1次水,此時澆灌水量不宜過大,1周內再充分澆灌。每次澆灌后都應整堰、培土及扶直苗木。第2次澆灌后可封堰起壟[3]。
3藥用菊花栽植方法
3.1土地平整
藥用菊花適應能力強,對土質要求不高,排水良好的黏壤土、沙壤土、壤土均可。白蠟樹齡1~3年、郁閉度0.2~0.5的林地,適宜間作藥用菊花。土地平整前,施有機肥30.0~45.0t/hm2,然后深耕28cm,做成寬度為3m的畦,長度因地而異,不宜過長。
3.2繁殖方法
3.2.1扦插繁殖。翌年4—5月,從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母株上截取長度6~8cm的一段作為插穗。摘除下端的葉片,保留頂部2片葉片,將頂部剪成圓形,底部剪成馬蹄形。在疏松、透氣、排水性好、pH值適中的沙壤地上,按行距25cm開溝。將插穗放入1000mg/L的生根素溶液中浸泡3~5s后,取出,插入土中,間距6cm左右,入土長度為1/2,然后覆土壓實,澆透水。扦插后,應保證每天上午噴水1次、下午噴水1~2次,達到降溫、保濕作用,避免水分流失過快出現葉片曬蔫、曬干等情況。3.2.2分株繁殖。每年11月左右采摘藥用菊花后,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植株[4],將莖葉切除,保留根部,重新種植于備選地塊。種植前施有機肥越冬保暖,次年3—4月澆灌1次,4—5月苗高10~15cm時挖起全株進行種植。按照株行距40cm的標準挖定植坑,坑深6cm左右,每坑栽1株,平均種植密度6.75萬~7.50萬株/hm2。
3.3管理措施
3.3.1追肥。藥用菊花在中耕期間對養分需求量大,除施有機基肥外,還要補充2~3次肥料。一是在幼苗期,施尿素600kg/hm2;二是在苗開始分枝時,施硝酸磷肥750kg/hm2;三是在孕蕾前,施復合肥750kg/hm2。此外,噴施葉面肥也是重要的施肥措施。葉面肥具有吸收快、用量少、效果好等特點,可用磷酸二氫鉀作葉面肥。3.3.2除草。在移植20d后除草1次,7月下旬再除1次,不宜使用除草劑。適用中耕除草法,中耕深度不宜過大,避免傷及根部。3.3.3打尖。藥用菊花生長期,為促進增產,還需打尖處理3次左右。一是在藥用菊花移植前7d左右,苗高20cm時打去7cm左右頂梢;二是6月上旬,藥用菊花抽出3~4個長約3cm的新枝時打去分枝頂梢;三是7月上旬,打去頂部尖梢,促進主莖粗壯,減少倒伏,增加分枝,提高菊花產量。3.3.4排灌。藥用菊花在扦插或移栽期,應保證充足的水分供給,提高幼苗成活率;但在雨季應及時人工排出多余積水,以防止爛根情況發生。3.3.5病蟲害防治。從多年種植經驗來看,影響藥用菊花生長的主要病蟲害有菊花黑斑病、菊花斑枯病、菊花癭蚊等。一是菊花黑斑病。菊花黑斑病是由菊針孢菌侵染引起的,在整個菊花生長期均可發生,主要危害菊花葉片。植株發病初期,應立即摘除病葉。注意加強水肥管理,促使植株健壯發育[5],提高抗病力。可采用50%多菌靈600倍液、75%百菌清700倍液、1%波爾多液等交替噴施4次左右,每15d噴施1次,防治效果良好。二是菊花斑枯病。菊花斑枯病又稱菊花褐斑病,是常年危害菊花的病種之一,嚴重時可使花朵減產50%~70%。幼齡植株或發病初期,應清理病葉并銷毀,再選用50%多菌靈600倍液、75%百菌清混合液交替噴施,每15d噴施1次;成株或發病嚴重植株,每7d左右噴施1次,視病情及天氣情況噴施4次左右,采花前25d不噴涂相關藥劑。三是菊花癭蚊。清除田間各類雜草,控制蟲源數量。在成蟲發生期噴施40%樂果乳油12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300倍液,每15d噴施1次,殺死產卵成蟲。在后期,要控制使用化學藥劑數量,充分發揮天敵的作用,控制菊花癭蚊的發生。
4參考文獻
[1]李強,胡曉輝,李鵬.速生白蠟精品大苗培育技術[J].綠色科技,2020(1):181-182.
[2]王勛.美國白蠟育苗及大苗培育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5):148.
[3]楊會玉.白蠟綠化大苗培育技術[J].林業實用技術,2014(11):66-67.
[4]廖紅梅,高立波.藥用菊花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南方園藝,2013,24(2):41.
[5]陸兵.杭白菊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上海蔬菜,2009(2):84-85.
作者:李琛澤 單位: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工程項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