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電子政務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我市國土資源電子政務平臺建設概況
1、建設背景
隨著信息化發展的不斷深入,面對我市國土系統原有業務系統相互獨立、數據標準不一、無法共享的尷尬局面,局領導審時度勢,提出了“按照智慧嘉興的要求,建成我市具有自主自我管理,統一、實用、高效、通暢的智慧國土資源管理信息平臺”的總體思路,本著“統一領導、統籌規劃;統一標準、信息共享;服務管理、面向社會”的指導方針,以大““OA”系統建設為切入點,開始建設全市統一的國土資源電子政務平臺,推進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向著更高的標準和更嚴的要求邁進。
2、平臺概況
2.1總體構架
嘉興市國土資源電子政務平臺以政策、法規和嚴格的數據標準為保障,以高效的計算機網絡及先進的硬件平臺為依托,在數據中心和數據交換體系的支撐下,基于ArcGIS平臺,構建和整合國土資源管理相關業務系統,通過網站這個媒介,為行政管理、其他行業部門和公眾提供應用與服務。
電子政務涉及對國家秘密信息和高敏感度核心政務的保護,設計維護公共秩序和行政監管的準確實施,涉及到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質量保證。電子政務是黨委、政府、人大、政協有效決策、管理、服務的重要手段,必然會遇到各種敵對勢力、恐怖集團、搗亂分子的破壞和攻擊。尤其電子政務是搭建在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網絡平臺上,包括政務內網、政務外網和互聯網,而互聯網的安全先天不足,互聯網是一個無行政主管的全球網絡,自身缺少設防和安全隱患很多,對互聯網犯罪尚缺乏足夠的法律威懾,大量的跨國網絡犯罪給執法帶來很大的難度。所有上述分子利用互聯網進行犯罪則有機可乘,使基于互聯網開展的電子政務應用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對電子政務的安全威脅,包括網上黑客入侵和犯罪、網上病毒泛濫和蔓延、信息間諜的潛入和竊密、網絡恐怖集團的攻擊和破壞、內部人員的違規和違法操作、網絡系統的脆弱和癱瘓、信息產品的失控等,應引起足夠警惕,采取安全措施,應對這種挑戰。
電子政務的安全目標和安全策略
電子政務的安全目標是,保護政務信息資源價值不受侵犯,保證信息資產的擁有者面臨最小的風險和獲取最大的安全利益,使政務的信息基礎設施、信息應用服務和信息內容為抵御上述威脅而具有保密性、完整性、真實性、可用性和可控性的能力。
為實現上述目標應采取積極的安全策略:
國家主導、社會參與。電子政務安全關系到政府的辦公決策、行政監管和公共服務的高質量和可信實施的大事,必須由國家統籌規劃、社會積極參與,才能有效保障電子政務安全。
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從1999年開始,連續兩年都把通過信息化改進發展中國家的政府組織、重組公共管理、最終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作為其工作重點。在世界各國積極提倡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個應用領域中,“電子政府”(e-government)也一直被發展中國家列為第一位。《中共中央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又明確了“以信息化改造傳統產業”的主張。今后我國應該進一步明確電子政務在信息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地位,通過電子政務促進電子商務和家庭上網工程的發展,“以電子政務帶動信息化”應當被看作是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一項基本策略。
一、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概況
我國電子政務可以分為初期的緩慢發展和近幾年來的快速發展兩個階段。初期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黨政機關所開展的辦公自動化(OA)工程,建立了各種縱向和橫向內部信息辦公網絡,為利用計算機和通信網絡技術奠定了基礎。二是1993年底啟動的“三金工程”,即金橋工程、金關工程和金卡工程,這是中央政府主導的以政府信息化為特征的系統工程,重點是建設信息化的基礎設施,為重點行業和部門傳輸數據和信息。但是,這些都還只是電子政務發展的雛形,是電子政務發展的最初級階段。
到90年代末期,由于信息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信息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電子政務的發展進入快車道,突破了部門和地域限制,向交互性和互聯網方向發展。1998年4月,青島市在互聯網上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政府網站“青島政務信息公眾網”。1999年1月,40多個部委(局、辦)的信息主管部門共同倡議發起了“政府上網工程”,其目標是在1999年實現60%以上的部委和各級政府部門上網,在2000年實現80%以上的部委和各級政府部門上網。1999年5月,下注冊的政府域名猛增至1470個。截止到2001年1月底,以為結尾注冊的域名總數達到4722個,占國內域名總數的4%;已經建成的WWW下的政府網站達3200多個,70%以上的地市級政府在網上設立了辦事窗口。
最近一兩年來,電子政務開始向更高層次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許多地方政府都將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作為“十五”規劃的重要內容,上海、深圳、廣州、天津等沿海城市紛紛提出建設數字化城市或數碼港計劃,其中電子政務的建設是數字城市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有些地方政府明確地提出了建設電子政務的時間表,如北京市的具體目標是(林文漪,“以政務信息化帶動首都信息化,加快建設數字北京的步伐”,力爭用兩年時間,到20*年底初步實現政府面向企業和市民的審批、管理和服務業務在網上進行,政府內部初步實現電子化和網絡化辦公;在此基礎上,再經過3年的時間,到2005年底建成體系完整、結構合理、高速寬帶、互聯互通的電子政務網絡體系,最終建成北京市政務系統共建公享的信息資源庫,全面開展網上交互式辦公。
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從1999年開始,連續兩年都把通過信息化改進發展中國家的政府組織、重組公共管理、最終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作為其工作重點。在世界各國積極提倡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個應用領域中,“電子政府”(e-government)也一直被發展中國家列為第一位。《中共中央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又明確了“以信息化改造傳統產業”的主張。今后我國應該進一步明確電子政務在信息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地位,通過電子政務促進電子商務和家庭上網工程的發展,“以電子政務帶動信息化”應當被看作是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一項基本策略。
一、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概況
我國電子政務可以分為初期的緩慢發展和近幾年來的快速發展兩個階段。初期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黨政機關所開展的辦公自動化(OA)工程,建立了各種縱向和橫向內部信息辦公網絡,為利用計算機和通信網絡技術奠定了基礎。二是1993年底啟動的“三金工程”,即金橋工程、金關工程和金卡工程,這是中央政府主導的以政府信息化為特征的系統工程,重點是建設信息化的基礎設施,為重點行業和部門傳輸數據和信息。但是,這些都還只是電子政務發展的雛形,是電子政務發展的最初級階段。
到90年代末期,由于信息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信息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電子政務的發展進入快車道,突破了部門和地域限制,向交互性和互聯網方向發展。1998年4月,青島市在互聯網上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政府網站“青島政務信息公眾網”。1999年1月,40多個部委(局、辦)的信息主管部門共同倡議發起了“政府上網工程”,其目標是在1999年實現60%以上的部委和各級政府部門上網,在2000年實現80%以上的部委和各級政府部門上網。1999年5月,下注冊的政府域名猛增至1470個。截止到2001年1月底,以為結尾注冊的域名總數達到4722個,占國內域名總數的4%;已經建成的WWW下的政府網站達3200多個,70%以上的地市級政府在網上設立了辦事窗口。
最近一兩年來,電子政務開始向更高層次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許多地方政府都將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作為“十五”規劃的重要內容,上海、深圳、廣州、天津等沿海城市紛紛提出建設數字化城市或數碼港計劃,其中電子政務的建設是數字城市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有些地方政府明確地提出了建設電子政務的時間表,如北京市的具體目標是(林文漪,“以政務信息化帶動首都信息化,加快建設數字北京的步伐”,IP地址:/government/class-2-2c.htm):力爭用兩年時間,到2002年底初步實現政府面向企業和市民的審批、管理和服務業務在網上進行,政府內部初步實現電子化和網絡化辦公;在此基礎上,再經過3年的時間,到2005年底建成體系完整、結構合理、高速寬帶、互聯互通的電子政務網絡體系,最終建成北京市政務系統共建公享的信息資源庫,全面開展網上交互式辦公。
為進一步推進電子政務工程建設,廣泛開發并整合政務信息資源,根據區委、區政府關于電子政政務工程的統一部署和發展規劃,在總結我區**以來電子政務發展成就的基礎上,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
**期間,全區電子政務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委市政府計算機中心的關心指導下,緊緊圍繞全區的中心工作,堅持以推進政務公開、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服務為目標,積極推廣現代信息應用技術,加快電子政務推行工作,在辦公服務系統、網站建設、網絡應用、管理與服務、資源整合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電子政務工程建設、管理和應用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1、全面加強網絡建設。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電子政務工作,為加大電子政務推進力度,我區成立了由區長任組長的電子政務協調領導小組,定期召開電子政務協調領導小組會議,聽取匯報,研究工作,部署任務。在財力比較困難的情況下,積極籌措資金,不斷加大投入。先后通過三次招標投資248萬元,用于改善電子政務基礎設施和應用工程建設。本著統一規劃、分步建設、建管并舉、講求實效的原則,通過大樓綜合布線系統、廣電城域網和電信寬帶網建成了對上連接市級機關、對下覆蓋區屬各部門,包括內部政務網及外部互聯網的寬帶局域網絡。通過全面配置計算機和建立比較完善的公共網絡設施,全區黨政部門以及下屬單位、街道中,已經有164家接入金宏電子政務系統局域網,通過計算機進行文字處理、信息管理、公文傳遞和交換,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證了政令暢通,推動了業務處理的規范化進程。同時建成了外部公共網,為160個單位接入了國際互聯網,帶寬速率由最初的2兆升級至10兆,提高了訪問互聯網的速度,較好地滿足了機關各部門的使用需求。網絡綜合布線鋪設兩條線路,實現了完全的內外網物理隔離。
2、打造全新網上政府。為更好地服務公眾,本著高效、節儉、高質的原則,2005年4月對**政務網進行全新升級改版。由過去的“以政府為中心”轉變為“以服務對象為中心”,使政府門戶網站由“宣傳型”向“服務型”轉變,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為民服務的先進理念。新的政務網有三大功能:政務公開、公眾互動和網上辦事,是區政府政務公開和服務百姓的窗口網站,最大限度實現各部門的資源共享,內容更加豐富,功能日益完善。在推進電子政務建設的過程中,以建設“**政務網”為重點,始終突出為民服務這個宗旨,不斷拓展應用范圍,提高應用水平。強化各種功能,方便了企業和群眾。
3、搞好計算機及網絡的管理維護,為領導和各部門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做好網絡的日常維護,及時解決網絡及計算機的各種問題,確保計算機及網絡的正常運轉。建立和完善電子政務安全系統,配備了防火墻、病毒防范系統等安全設施。為聯網微機部署了防病毒系統,形成了有效的網絡保護屏障。建立了“網絡知識普及月”活動制度,普及計算機綜合知識,提高計算機應用水平,推動了全區信息化建設和電子政務工作的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