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國茶業論文:國內茶業狀況及前景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李麗娜作者單位:江西省中國茶文化研究中心
我國茶產業的發展劣勢
(一)我國茶產業在生產水平方面的劣勢
雖然我國是茶業的生產大國,我國茶樹的種植面積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說,全國茶樹采摘面積占茶園總面積的比例不夠高,仍然有大面積的茶園尚未開采,茶園面積持續擴大的勢頭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10)近年來,由于我國茶園面積的大面積擴張,我國茶葉的產量得以快速增加,但是我國不能因此而盲目樂觀,應該看到的是,我國的茶園在總體上來說還是存在著管理比較粗放,效率比較低下的問題,茶園廣種薄收、靠天生長的現象還是相當普遍的,因此,茶園的生產水平還是有著相當大的提升空間和潛力的。另外,品種是實現高產、優質、高效茶業的關鍵技術措施。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產茶國都非常重視茶樹良種化工作,良種普及率明顯是高于我國的。我國一直以來的良種推廣速度都非常緩慢,無性系良種的面積在茶樹種植面積中的占比很小,這對于我國茶產業生產水平的提高是很不利的。
(二)我國茶產業在質量方面的劣勢
近幾年來,我國茶葉的農藥殘留問題一直是廣受關注的。為了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我國的質量監督部門加強了茶葉安全性的監督力度,同時建立了一些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茶基地,這些努力使得我國茶葉的農業殘留問題已經有了大大的好轉,但是我國茶葉的質量還是有著很大的改進空間。由于農民對茶葉的農藥使用問題在思想意識方面的重視不夠,對什么藥可以用,什么藥不可以用沒有明確的概念,同時茶葉市場的監管力度和懲罰力度不夠,一些經銷商忽視了所購茶葉的安全情況等等,這些都使得我國茶葉農業殘留總體超標比較嚴重。近幾年主要檢測到了13種農藥的殘留,綠茶和烏龍茶出現農藥殘留超標的是滴滴涕、三氯殺螨醇、氰戊菊酯、氰戊菊酯和水胺硫磷5種農藥,同時也檢測到了一些對人體有害的微生物和各類添加劑,對我國茶葉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和質量的要求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三)我國茶產業在集中度方面的劣勢
目前,我國茶產業的集中度還不是很高,茶葉企業普遍存在著規模偏小、集中度偏低、管理水平低下、產品科技含量低、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全國有不少名優茶產區仍然是家庭作坊式生產,產品的質量和規格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沒有形成現代化的產業標準,這與全球的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是不相適應的。(11)同時,大多數茶葉企業由于規模小,企業的營銷能力欠缺,不能有效地與國內國際市場相接軌。茶葉企業的創新能力不足,沒有足夠的意識改進茶葉產后加工設備,提升茶葉精加工程度,產品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12)另外,由于各個茶葉企業不遵循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盲目無序競爭現象嚴重,造成企業間缺乏良好的協調合作,不重視企業長遠的發展,短視行為突出,品名、品牌混亂,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的欺詐性行為層出不窮,嚴重地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降低了消費者的信賴度。不容忽視的是,我國的茶葉企業還普遍存在著人才匱乏,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許多茶企業由于與城市的距離較遠,信息不暢,經濟條件較差,不能有效地吸引人才,專業技術人員極其缺乏,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不高,企業的管理者是一些不懂得管理知識的農民,他們從來沒有接受過或很少接受過有關種茶、制茶方面的專業知識培訓,這些都是不利于企業的發展的。(13)
(四)我國茶產業在資源深加工方面的劣勢
眾所周知,茶葉是具有保健作用的,因為茶葉中含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咖啡堿等有益健康的功能成份,在人們更加重視養生的今天,茶制品越來越受到大眾的歡迎。由于我國茶資源深加工才剛剛起步,茶葉深加工的相關技術還不夠成熟,是有待進一步加強的。茶葉中功能性物質提取的研究相對落后,茶葉加工集約化、連續化程度低,茶葉大多屬初級農產品,加工簡單,科技含量低,茶廠(場)、茶園重復建設較多,綠茶加工技術水平粗放,高檔烏龍茶產量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導致綠茶和一些特種茶產量嚴重供過于求。茶葉深加工是一個新興產業,將促使我國茶業從傳統領域走向更廣闊的綜合利用領域,使茶葉以多樣化的品種形式進入消費等領域,進一步提高茶葉附加值。茶葉深加工應朝著研發和增加名優茶比重、花色帶動大宗茶類品質與產量的方向發展。(14)
(五)我國茶產業在品牌推廣方面的劣勢
我國雖然是生產茶葉的大國,而且茶葉名目繁多,但是僅僅依靠這些是不夠,必須具有茶葉品牌,才能在國際市場上產生影響力,但是我國的茶葉卻是缺乏品牌的。中國有名茶但無名牌的現實說明中國的茶葉產業發展還處在產品階段,還沒有依靠品牌競爭的意識。正是缺乏名牌產品才導致中國茶葉陷入產量第二、創匯第四的尷尬處境。被稱為世界茶葉第一品牌的英國聯合利華的“立頓”茶,年銷售額達數十億美元,一個品牌超過中國茶葉的出口總值。(15)
(六)我國茶產業在出口方面的劣勢
我國是茶葉良種大國,但是我國茶葉在出口方面卻是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的:名優特新茶葉產品少,中低檔茶多;烏龍茶、白茶受氣候影響大,品質時好時壞;綠茶品質受到品種局限,大宗產品居多;初加工多,深加工尤其是茶的綜合開發利用少,茶葉儲運保險等未得到足夠重視;出口產品結構多以中低檔散裝茶為主,產品粗放、技術含量低,小包裝及高檔名優茶比例小,附加值高的產品少,自有品牌少,缺乏在市場上叫得響的品牌。除此之外,許多國家以保護本國人民身體健康和促進本國產業發展為由,設置綠色壁壘等非關稅手段限制我國茶葉的出口。發達國家尤其是歐盟、日本等國對進口茶制定了非常嚴格的農殘限量(MRL)標準。如歐盟2000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的茶葉農藥殘留標準,受檢農藥品種從7種擴大到134種,其他國家、地區紛紛仿效共頒布了453項農殘標準。從2005年8月1日起,歐盟又采用新標準,將檢測標準嚴格了3000倍,將硫丹在茶葉中的殘留限量從30mg/kg調整為0.01mg/kg;2006年1月份歐盟又實施《食品及飼料安全管理法規》;日本也在2006年5月起實施《食品中殘留農業化學品肯定列表制度》,對茶葉農殘限量指標增至276種,設限以外的農藥殘留全部按“一律標準”都限量為0.01ppm。就我國目前茶業行情看來,品種、品質、外觀等都需要深入提升,進入茶葉出口國的認證多,檢測手續及費用增加,無疑提高了我國茶葉的成本,降低其國際價格競爭力。(16)
優化選擇我國茶產業的發展路徑
(一)優化茶葉品牌
品牌的建立是需要過程的。對于茶企業來說,品牌的規劃要做到短期規劃、中期規劃和長期規劃相結合。短期來說,是生產規模化,擴大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把品牌做大做強。加快加大品牌建設和營銷傳播的力度,是我國茶產業健康穩步發展的基本要素。“安溪鐵觀音”、“武夷大紅袍”等福建茶業區域品牌聞名遐邇,但是遺憾的是,足夠響亮的企業品牌很少。因此,茶業企業應該對企業的產品進行跟蹤,發現和細分消費市場,對于不同的市場需求要采取不同的策略,使自己的產品能夠適應需求的變化。同時不能忽視各種營銷手段的重要作用,積極運用多種營銷手段使產品能夠被消費者盡快認識和熟知,同時利用茶文化來廣泛宣傳企業所產茶葉的積極作用,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確立茶品牌的強勢地位。(19)中期來說,是建立大市場。要依靠國家與地方的政策傾斜,著力優先扶持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帶動力的加工型和外向型茶葉龍頭企業。通過政策引導與市場優勝劣汰,培育一批區域性茶葉著名品牌,實施品牌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制度,推動優勢產區品牌產業的大聯合。(20)同時利用國內外展銷平臺,擴大品牌影響力,探索和建立市場開拓的有效模式,努力提高市場競爭力,培育大優勢、打造大品牌、建立大市場。(21)長期來說,是保持品牌形象。品牌在進入衰退期后,或者企業的內外環境均處于不利形勢時,如市場上對茶產品的需求下降,或者茶產品處于衰退期,或是管理水平降低,均可導致茶品牌影響力的逐步降低,這時,緊縮戰略就成為必要之策。(22)這時候企業就應該改變策略,集中力量某一比較具有優勢的品牌,縮小生產規模,從而蓄積力量為以后推出新的品牌做準備。
(二)加強政策支持引導
一是從宏觀層面上加強對茶產業發展的政策保障。這就要求茶區各級政府要把茶產業的發展放到一個重要的地位,要把茶業發展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促進就業作為一個整體戰略來進行規劃部署,列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綜合開發、退耕還林、生態建設的范疇來抓,及時研究解決茶產業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23)同時各地要加大對茶產業發展的投入力度。各級政府要對茶產業給予重點傾斜和扶持,在財政資金上要傾向于扶持一批茶葉重點項目、重點基地和重點龍頭企業;要把農業、林業、扶貧、以工代賑等方面可用于茶業發展的資金打捆使用,發揮整體效益;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并大力吸引民間資金投入茶產業;要積極爭取金融方面的支持,加大信貸扶持力度;要鼓勵、引導茶葉加工、經營企業和茶農努力增加投入。(24)二是建立健全茶葉質量監控體系。建立健全茶葉質量監控體系,不僅重視終端產品質量檢測,而且逐步過渡到茶葉生產、加工、儲運和銷售,使生產全過程處于有效的質量監控下,嚴格按標準要求組織生產和銷售。茶葉生產管理部門、茶葉生產資料管理部門、茶葉流通管理部門和質量監督部門應做到各司其職,相互合作。(25)三是強化茶葉質量安全標準。要以提高質量為目標,大力推廣標準化生產。鼓勵龍頭企業參與制訂、修訂茶葉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通過標準化建設,不斷提升茶葉的品質和產業素質。(26)茶葉安全衛生標準的修訂要遵循有利于茶產業持續發展;有利于消費者身體健康;有利于茶葉出口的原則,要與國際標準相接軌,但又不能只是簡單的套用國際標準,而是要根據我國的實際進行深入的研究,使這一標準能夠在引導茶葉安全生產方面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27)
(三)推進產業化經營
目前,我國的茶葉生產多呈現出小規模和分散化,個體小茶廠遍地開花,但是真正的茶業龍頭企業并不多。因此,要優化我國的茶業市場,就必須推進茶業產業化經營,扶持一批茶業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的力量,把分散的茶葉企業和資源加以整合、改造和提升,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茶葉企業和茶葉企業集群,并把它們做大做強,使之在帶動農戶、推進規模生產、實施產業化經營、開拓國內外市場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另外,要加快現代化、清潔化、自動化茶葉加工、茶飲料和茶食品生產線的引進和創新力度。大力推進全程現代化機械化加工,用工業化的理念、食品級的加工管理、現代化的機械裝備武裝茶葉加工廠,努力提高加工科技水平和勞動效率,逐步淘汰傳統落后的加工設備和工業。同時,大力提倡企業自主創新、機制創新和制度創新,促進茶產業的升級更新換代。(28)政府也要加大對茶業龍頭企業的投入力度,把對基地建設的投入與龍頭企業的需要結合起來,把農村土地承包權的流轉與新茶園的開發結合起來,鼓勵龍頭企業開展扶貧開發,到貧困地區從事茶葉開發,從而帶動更多的農村脫貧致富。(29)
(四)開發茶葉深加工產品
茶葉深加工是指用茶鮮葉、成品茶,或是茶葉和茶廠的廢次品、下腳料為原料,利用相應的加工工藝生產出含茶制品的加工過程。茶制品可能以茶為主體,也可以與其他物質制成復合體。(30)茶葉深加工技術可分為機械加工、物理加工、化學和生物加工及綜合技術加工。茶葉深加工是一個新興產業,將促進我國茶業從傳統領域走向更廣闊的綜合利用領域,使茶葉以多樣化的品種形式進入消費等領域,進一步提高茶葉附加值。(31)我國茶產業以后發展的重中之重應該是加強茶葉的精深加工和開發,促進系列加工增值,從而擴大我國茶葉的出口份額。大力支持企業從國內外引進先進生產線,開發各種茶飲料、茶食品、速溶茶、茶多酚等茶制品,以及與茶行業密切相關的茶機械、茶包裝、茶文化工藝旅游等新產品。
(五)推廣茶文化
一是提升茶文化對茶葉企業利潤的帶動力。茶文化營銷必須考慮市場的需要和產品的定位,也只有大力提升茶文化對企業利潤的帶動力,才能支撐企業更好地開展茶文化營銷。二是發展茶文化創意產業。把現代的多元文化思潮應用于茶文化產業的創意與設計中來,以此合理統籌茶產業相關生產要素。要多方引進培養創意人才、發揮文化創意產業催化劑的作用,以多層次多角度的文化創意產業合作方式,吸引社會各種資源進入茶產業經營領域,以此不斷推動和繁榮發展茶文化產業。三是擴大影響,吸引更多的人參與茶文化活動。以茶博會為載體,辦好展銷、展示、品茶等茶事活動,對各茶文化旅游景區景點內的交通設施等應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實施綠色經營。
我國茶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一)茶葉消費的多樣化趨勢日益顯現
茶葉深加工的推進將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開拓市場空間。茶葉將從飲料跨入到食品、化工、醫藥、水產品、輕工業等產業,茶葉的藥用功能及其保健作用將會更加的凸顯。同時,從消費人群看,茶葉消費者開始呈現年輕化的傾向,有一部分消費者的口味正在從傳統口味向新口味轉變。隨著消費市場的變化,茶食品和保健類的茶品將在茶葉市場上占據越來越多的份額。(32)
(二)更加重視茶文化的引導作用
現如今,喝茶為了解渴,為了健康已經是比較單調的認識了,喝茶有了更加富有內涵的意義。喝茶不僅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需求,同時也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33)因為茶在我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喝茶就被視為是一種生活態度,是對于生活的享受,是為了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更多的人喝茶就是為了品嘗一種文化。因此,重視茶產業文化的構建與發展是我國茶產業發展的首要方向。(34)
(三)茶葉質量問題仍是關注的焦點
產品的質量是一個產品得以持續發展的前提,如果沒有過關可靠的質量,是不能被消費者所接受的。如今,人們對茶葉質量的要求也在隨著科技的發展而不斷的提高。因此,茶業企業要更加重視產品的質量,才能在市場有立足之地。我國茶產業如今的重要和首要任務就是質量的提升,只有質量得以提升,才能取得消費者的信賴,才能使產品在消費者中廣泛傳播,才能建立消費者的口碑,從而被消費者所認可。現代市場的需要,是產品的質量、信用、服務,尤其注重售后服務。(35)
(四)茶葉的包裝和品質將備受重視
近年來,我國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越來越強,有一定能力的消費者對茶葉的品質和包裝越來越重視,以后的趨勢是消費者在選購茶葉時對茶葉包裝和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這種狀況會越來越普遍,散裝的、無品牌的茶葉其市場份額將逐步的縮小。目前,我國茶葉包裝的最大隱憂是標識與內容不符的問題,消費者在市場上購買茶葉,大多數是在現成的盒罐中裝入茶葉,沒有固定獨立精美和名副其實的包裝。(36)因此,茶葉包裝的信譽幾乎蕩然無存。
小結
21世紀,茶葉消費已經成為了世界性的潮流,茶產業的發展也是充滿了機遇和挑戰的。雖然我國的茶產業是具有傳統競爭優勢的產業,那是,仍然不能忽視目前我國茶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優勢和劣勢,必須關注市場的拓展和全球化時期的產業優化升級。我國茶產業在取得各方面成績的同時,也是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境的,如何在這些困境中求得發展的機會,增強我國茶業企業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是當前政府部門、茶業企業和理論界都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因此,本文對我國茶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優勢和劣勢進行了客觀的分析,提出了一些茶產業發展的路徑選擇,并在最后闡釋了我國茶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通過分析認為,我國的茶產業的發展前景還是十分廣闊的,經濟效益十分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