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發展型糧食生產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發展現狀
1.1糧食種植情況2013年,隴川縣糧食播種面積28688.8hm2,平均單產5220kg/hm2,糧食總產量14.971萬t,其中:水稻種植面積12034.2hm2,單產6127.5kg/hm2,總產7.374萬t;玉米種植面積13148.2hm2,單產4983kg,總產6.552萬t;薯類種植面積1636.3hm2,單產3640.5kg/hm2(折糧),總產0.596萬t(折糧);小麥種植面積816.7hm2,單產3570kg/hm2,總產0.291萬t;豆類種植面積1053.4hm2,單產1495.5kg,總產0.158萬t。
1.2糧食加工、銷售情況隴川縣主要有綠野糧業公司、鑫森米業、福睿精米廠、阿露窩羅米業、城子餌絲加工廠、鑫盛酒業等9家糧食加工企業,主要以加工稻谷為主,據統計,2013年加工稻谷2.3萬t,占隴川縣水稻總產的31%,生產銷售精米、餌絲和米酒1.3萬t,9家糧食加工企業年可加工稻谷7萬t,現稻谷原料加工缺口4.7萬t。注冊有“綠野軟米”、“戶撒福?!?、“參象精米”、“阿露窩羅”、“鑫森軟米”、“劉佳餌絲”、“三多餌絲”、“景頗緣”8個商標,產品供不應求,除滿足縣內州內市場外,還銷往省內昆明、大理、保山、紅河和省外貴州、廣西、四川、上海等省市的批發市場,并進入當地超市銷售。
1.3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情況隴川縣注冊有興川糧油加工、益龍水稻種植、戶撒潤相水稻種植、戶撒興明水稻種植、城子春良馬鈴薯、城子永幸馬鈴薯6家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會員748人,帶動農戶3658戶。
2存在的問題
2.1農資價格上漲和人工成本上升,使種糧比較效益逐年下降,糧食種植戶增收困難近年來,由于種子、化肥、農藥、柴油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和人工成本上升,農民種糧成本大幅增加,而糧食價格漲幅低于成本增幅,農業比較效益下降。據調查計算,2013年糧食作物畝生產成本較2010年增加200元左右,由此帶來生產成本增加,影響到農民種植積極性,增加了生產投入的壓力,農民增收困難。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特別是糧食主產區一半以上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農業勞動力呈現結構性緊缺。農資價格連年上漲以及農村雇工成本的大幅增加,嚴重影響糧食生產效益的提高。
2.2農田基礎設施滯后,中低產田比例大,高穩產農田少隴川縣糧食作物生產用地,高穩產農田地僅占20%,中低產田占80%,水利化程度低,田間溝路不配套,農田保灌率低,受旱、澇影響嚴重,旱不能灌,澇無法排,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制約著糧食單產的提高。加之部分優質糧地轉種其他作物或轉作其他用途,新增標準農田耕作層恢復緩慢,同時由于土雜肥、農家肥等傳統有機肥使用量急劇減少,地力下降明顯,制約著糧食生產的發展。
2.3農業勞動力素質下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留守的勞動力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相對偏弱,勞動技能提高難度大,影響糧食新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推廣應用,制約糧食科技水平的提升。
2.4經濟作物與糧食作物爭地的矛盾日益突出與進城務工和種植經濟作物相比,種糧效益明顯偏低,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保持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難度加大。甘蔗是隴川縣的支柱產業,近年來,糧食生產和甘蔗生產爭田的矛盾十分尖銳。在農民增收要求和保障糧食安全的雙重壓力下,需要尋找發展糧食生產與保持農民增收的結合點,穩定糧食生產。
2.5糧食加工企業帶動能力不強,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發展滯后一是隴川縣糧食生產企業多而小、帶動能力不強,不能滿足糧食產業化發展的需要;二是稻谷加工原料嚴重不足,缺口4.7萬t;三是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少而小,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程度低。
3發展思路
按照“增面積、攻單產;調結構、提品質;強產業、增效益”的總體思路,在穩定現有產能的基礎上,努力挖掘增產潛力。通過煙、糧種植模式的推廣應用,實現小春拿錢、大春收糧,增加糧農收入,穩定糧食生產;通過加大糧食作物間套種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復種指數,擴大種糧面積,增加糧食產量;通過集約項目,集成技術,主攻單產,提高品質,加快糧食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應用,提高糧食單產;通過優化糧食生產結構和品種、提高糧食生產科技含量、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等環節來提高糧食生產效益;通過大力推廣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減少勞力投入,促進水稻生產節本增效;通過示范區建設,樹立典型,示范展示,輻射帶動,推進規?;N植、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全面提升隴川縣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3.1加大政策力度,增加糧食種植面積建立糧食生產責任制,由縣政府與鄉(鎮)政府簽訂糧食生產責任書并進行考核,評出糧食生產先進單位和糧食增產獎。認真落實中央、省、州糧食生產扶持政策,加大財政對糧食生產的投入力度,充分調動農民種植糧食作物的積極性,鼓勵農民多種種好糧食作物。加大對糧食作物高產創建、科技示范戶、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組織的政策扶持力度。全縣每年評選糧食生產優秀企業、種糧大戶、優秀科技示范戶、糧食生產專業服務合作組織和對糧食生產作出貢獻的有關人員,縣政府安排專項資金進行獎勵。繼續實施甘蔗提質增效工程,控制甘蔗種植面積,增加糧食播種面積,提高糧食生產科技貢獻率,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3.2嚴格保護耕地,完善基礎設施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保護糧食生產能力,其關鍵是要保護好耕地的數量,提高現有耕地的質量。
3.2.1加強《土地法》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的宣傳切實加強對土地開發利用的管理和監管力度,嚴格控制非農建設用地;制止糧田挖塘養魚及取土燒磚瓦等破壞糧田行為;控制在糧田上種植多年生木本經濟作物的面積,以利糧田的復墾。
3.2.2做好培肥改土,提高耕地生產能力大力推廣使用有機肥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切實抓好標準農田新增耕地的地力培肥,提高耕地質量,將標準農田的維護管理列入議事日程。實施中低產田綜合治理,使隴川縣中低產田面積逐年下降。
3.2.3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組織力量作好調查規劃,落實資金,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條件,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
3.3依靠科技支撐,提高糧食單產
3.3.1圍繞煙糧生產模式(煙后水稻和煙后玉米),進行品種品質結構調整,積極引進、推廣高產優質品種加大對高產、優質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力度,使糧食作物主導品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為提高單產奠定基礎,通過合理搭配布局充分發揮其增產潛力,不斷提高糧食作物單產水平。
3.3.2大力推廣省工節本增產增效技術通過全面落實糧食作物高產創建、間套種、地膜覆蓋、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重大農業有害生物防控及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大力推廣水稻生產育插秧機械化、水稻節本增效精確定量栽培技術、玉米地膜覆蓋保水抗澇栽培技術、冬馬鈴薯大壟雙行抗旱栽培技術、蔗前套種糧豆作物規范化高效栽培技術、冷涼多雨山區水改旱技術等多套區域性特色技術措施的集成組裝利用,實現“科技增糧”的目標。
3.3.3加大糧食作物間套種技術和甘蔗間套種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力推廣玉米套種紅薯、玉米套種豆類、玉米套種辣椒、甘蔗套種冬馬鈴薯、甘蔗套種冬黃豆、甘蔗套種冬玉米等間套種模式,提高復種指數,增加糧食產量和種植效益。同時培肥地力,熟化土壤,增強耕地綜合生產能力。
3.3.4健全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系統提高對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害的監測預報和預警控制能力,重點抓好水稻稻飛虱、水稻稻瘟病、玉米灰斑病、玉米大小斑病、馬鈴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和防治,實施糧食作物病蟲綜合防治,開展病蟲害統防統治,提高統防統治面積比例,減少農藥使用,改善防治效果。
3.4扶持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發揮輻射帶動作用重點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產品競爭力強、經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從隴川縣實際情況出發,主要是培育和發展優質稻米、餌絲、米酒加工龍頭企業,扶持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通過龍頭帶動,發展訂單農業,帶動農戶面達到60%以上。通過建設6666.7hm2優質稻生產基地,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創建無公害優質米品牌,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產業化水平。
3.5開展高產創建,挖掘增產潛力開展糧食作物高產創建活動,促進糧食作物優質高產品種和先進實用技術推廣,充分挖掘新品種、新技術的增產潛力,增加糧食單產,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效益。開展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的優質高產示范競賽、優質高產良種展示和科技示范戶活動,組織相關考察、現場觀摩,加快優良品種推廣,促進新進技術的應用,提高糧食生產效益,增加糧食總量,確保糧食安全。
3.6強化服務職能,為糧食生產提供保障
3.6.1抓好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業社會化服務涉及農產品質量安全、農資打假、農機安全等方面,在農村市場與信息化建設中,要充分發揮農業信息網、數字鄉村網、三農通等網絡平臺功能,不斷完善全縣市場監管與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提高農業信息化服務能力和水平。
3.6.2抓好農產品標準化建設按照“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的要求,堅持“兩手抓、兩手硬”的標本兼治方針,一手抓執法監管,圍繞種子、農藥、化肥等主要生產資料,嚴把生產過程質量關。一手抓標準化生產,以“三品”認證為主,做好農業標準化示范推進工作,確保全縣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將全縣范圍內農資生產經營企業100%納入監管范圍,確保不發生特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
3.6.3抓好種子市場管理做好種子經營許可證申請的審核工作,實行種子生產備案制度,實行“兩雜”種子留樣備查,保證種子生產安全;強化監督檢查,從源頭上確保種子質量。
3.6.4抓好農業行政綜合執法建立以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為主,以相關站所為輔的執法體系,圍繞重點產品、重點區域、重點對象,加強農資市場監管,強化農資質量特別是農業投入品的監管,鞏固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成果,為農業生產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源頭保障,提高放心農資產品的覆蓋面和市場占有率。
3.7創新技術培訓手段,促進集成技術的推廣應用針對科技推廣覆蓋率、農村勞動者素質偏低的實際情況,在工作中堅持以宣傳培訓為抓手,立足全縣糧食產業布局和生產發展實際,把服務產業、支撐產業作為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首要任務,以提高產量質量和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為重點,圍繞糧食產業發展急需關鍵技術和緊缺人才開展培訓。采取現場培訓、集中辦班、入戶指導等多種方式,將科技服務與生產需要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結合起來,送技術服務入戶,送科技培訓入戶,提高科技培訓、服務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使科技服務在農業生產中發揮示范和帶動作用,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技術問題。通過培訓,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科技素養、整體素質;新品種、新技術的普及率達到90%以上。
3.8創新工作機制,強化技術服務全面推行農技推廣責任制,明確農技推廣專家、農技指導員的職責,建立分工協作、職責分明、責任到崗、工作到人的新型農技推廣機制。建立健全基層農技人員包片聯戶指導糧食生產制度,強調對技術的組裝配套和集成使用,把農技人員蹲點辦樣板、包片負責、聯戶結對指導列入崗位考核、續聘和職稱評聘的主要依據,著力推進糧食生產先進技術的到戶率,使先進實用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達到90%以上,提高科學種植水平。
作者:馮紹衛單位:云南省隴川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