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解決我國農戶經營“小、散、弱”問題的有效途徑。要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向高層次、實體化發展,必須加強對農民進行合作知識培訓,加大合作典型示范和政府扶持。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組織農業生產、為農民提供服務、帶動農民進入市場、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上有許多優勢性,是我國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載體,是新階段各級黨政指導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和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生力軍。近年來,廣西南寧市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取得了不少的成績和經驗,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加以解決。
一、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現狀與特點
據調查,截至2007年底,南寧市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72個(不含用水者協會),其中橫縣29個,賓陽縣37個,武鳴縣21個,隆安縣9個,馬山縣10個,上林縣6個,西鄉塘區13個,江南區8個,邕寧區15個,良慶區5個,青秀區9個,興寧區8個。年經營收入50萬元以上的合作組織130個,參加合作組織的農戶共5.11萬戶,占全市農戶數的4.4%,會員發展到10.14萬人,帶動農戶31.37萬戶,占全市農戶數的27.22%。2006年,會員增收總額達到12981萬元,人均1280元,加入合作組織的農戶增收幅度比一般農戶普遍高出20%-50%。目前,南寧市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呈現三個特點:
(一)發展類型多樣。這些合作組織,有的由種養殖大戶(能手)牽頭組建,有的由龍頭企業牽頭組建,有的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主體組建,還有的以基層農技部門、基層供銷合作社等引導農民興辦或者聯合興辦。全市172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中,能人帶動型74個,村委組織型36個,企業帶動型18個,其他類型44個。
(二)發展層次提高。目前南寧市各縣圍繞當地支柱產業或經濟效益高的種養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興辦經濟實體、以公司帶農戶連市場為主要形式、開展技農貿配套服務的合作組織增多,特別是近年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他們起點高,采用“協會、公司、基地”運作方式,與農戶和市場聯系密切,經濟效益明顯,推動了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向高層次發展。
(三)服務范圍擴大。全市合作組織經營領域已從傳統的產中逐步發展到產前、產后,產業范圍從果蔬等經濟作物種植逐步拓展到畜牧、水產和糧食作物,經營內容由單純的技術服務逐步發展到物資供應、產品加工、貿易銷售等。全市172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中,以種養、銷售服務為主的有133個,占77.3%;以加工服務為主的有8個,占4.6%;以種養、加工銷售一體服務為主的有22個,占12.8%。
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作用明顯
(一)加快了優勢產業和地方特色農業的發展壯大。如賓陽黎塘蓮藕協會全力打造“荷塘月”蓮藕特色品牌,使黎塘鎮蓮藕種植面積由1999年的0.6萬畝增加到現在的1.8萬畝,而會員在賓陽縣鄉鎮不同區域種植的面積則達到了8萬畝,輻射帶動藕農1萬多戶,蓮藕年上市量平均在6000萬公斤左右,市場成交額達8000萬元。橫縣花茶協會擁有110家花茶加工企業單位會員,肩負著全縣茉莉花收購、花茶加工的重任。花茶協會成立幾年來,花價平穩,花農得益,全縣30多萬花農脫貧致富,花農每年直接收入3億多元。茉莉花茶形成了橫縣獨特的支柱產業,種植面積發展到10萬多畝,茉莉花的產量和花茶的加工量均達到全國總產量的70%以上,成為全國最大的榮莉花生產和花茶加工基地,并已形成基地、市場、加工、管理“四位一體”良性循環的茉莉花產業格局。
(二)解決了農民單家獨戶不能干、不好干的問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有較強的集聚土地、資金、勞動力資源和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實現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的能力。如橫縣大地種植業合作社,它是一家以農業種植、加工、銷售為主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有社員256戶,農業專業技術員21人,有桑園520畝、香蕉基地120畝、蔬菜種子基地36畝,帶動周邊農戶開發種植蘑菇762000平方米,發展桑園12100畝、木瓜300畝。目前由合作社策劃開發的“橫縣農業生態游樂園”已經過該縣發改局立項備案,并獲項目所在地大良村委16隊村民同意以土地人社,作為股份參加合作社分成。入股的農戶有76戶,涉及農民276人,入股旱地520畝,水田312畝,建設設計項目13個。
(三)促進了農業科學實用技術的應用推廣。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把農民組織起來開展技術交流、技術培訓和技物結合服務,使看得見、信得過、學得來的實用技術得到迅速有效地傳播,成為引進、推廣農業技術和成果的一個有效載體。如那馬鎮昌盛無公害蔬菜經濟協會以南寧市蔬菜研究所和市植保站為技術依托,以“協會+基地+農戶+市場”的生產經營模式,建設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2500畝,基地實施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從生產管理、技術指導上統一開展服務和培訓,通過預付種苗、化肥等生產資料給農戶,全年發展蔬菜訂單生產面積共11276畝,實現會員農戶年人均增收達61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全鎮平均水平高370元。賓陽黎塘蓮藕協會從武漢水生研究所引進大批優質藕種示范種植和推廣,在基地內試種獲得成功,3年內就完成了品種的更新換代工作;協會還組織會員到外地觀摩學習,廣開眼界,或聘請專家、技術人員舉辦技術培訓班,提高農民的科學種藕水平,蓮藕的畝產量也由原來的(本地藕)1000公斤增加到2500—3500公斤(新品種)。
(四)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連接生產與市場、農戶與企業的重要橋梁。橫縣桂華蠶繭協會是在蠶繭市場疲軟、當地桑蠶種養很不穩定的情況下由龍頭企業桂華繭絲綢有限公司牽辦的合作組織,該協會以公開承諾保價收購制度——“保證鮮繭的收購價格不低于9元/kg,當蠶繭市場價格高于保護價時,收購價格隨行就市,實行按質論價,當蠶繭市場價格低于保護價,公司按照保價全額收購訂單戶的鮮繭”,與養殖戶簽訂單,把分散的農戶、分散的科技增長要素、分散的生產資料聚集整合起來,通過代購代銷,向廣大會員推廣桑蠶新品種、新技術,解決了產品分散供給與市場集中需求的矛盾,為農民參與市場經濟搭建了平臺。從2004年起,公司一共和農戶簽訂了2萬份訂單,既保障了企業優質蠶繭的長期穩定供應,又為廣大蠶農化解了風險,促成了橫縣云表鎮桑蠶產業由小生產通向大市場,成為全國桑蠶第一鎮。
(五)提高了農戶和企業的收益。廣西黑五類集團南方米粉有限責任公司與橫縣莫大村專用糧生產專業合作社合作,以“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推動糧食專業化生產,聯合建設南方米粉專用糧生產基地,面積達到6328畝,參與專業合作社產銷協議簽訂的種植戶達到3099戶(份),協議確定大米收購價格按當地市場行情隨行就市,并實行最低保護價政策。專用糧基地的建立,實現了基地與龍頭市場的鏈接,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降低了交易成本,不僅為南方米粉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優質米粉提供優質、安全的糧源保證,也使糧農從每畝糧食種植上多增收100多元,真正實現了農企共贏。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主要經驗
(一)圍繞發展優勢產業和地區性農業特色產業,創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近年來南寧市委、市政府出臺的《南寧市農業優勢產業發展規劃》和《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決定》以及2004年以來農業和農村工作會議都把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列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明確了在優質谷、蔗糖、蔬菜、水果、食用菌、桑蠶、畜牧、奶業、水產、速生豐產林、花卉苗木、中藥材、香料等農業優勢產業中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鼓勵和支持社會各種力量組建、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全市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得到了較快發展,形成了橫縣的茉莉花、桑蠶和食用菌,賓陽黎塘的蓮藕,上林明山優質米,馬山黑山羊和金銀花,江南區的羅非魚和奶牛業,武鳴的果蔬和水產品,隆安板栗和草食動物,良慶雞鴨鵝和無公害蔬菜,西鄉塘的香蕉等產業為基礎的一批合作經濟組織。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扎實做好典型示范項目的建設工作。一是結合重點龍頭企業基地建設,引導和扶持新建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二是以支柱產業或主導產業為依托,抓好試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樹樣板,以點帶面,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2004年以來,南寧市共有6個合作社(協會)獲國家、自治區典型示范項目扶持資金120萬元。
(三)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管理和業務指導。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自我發展能力,提高合作效益。指導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制定并遵守章程,逐步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制度、財務制度、教育培訓制度等,依法辦社。守法經營。
(四)引導扶持合作組織打造品牌。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支持合作組織實施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等無公害生產技術,依托資源優勢,開展標準化生產,大大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引導其加強農產品無公害產品和基地認證。涌現出一批注冊品牌商標,主要有武鳴“淝陽”紅橙、西津優質米、黎塘“荷塘月”蓮藕、“匯農”胡蘿卜、邕寧“雪淮”淮山、那馬“媽媽菜”無公害蔬菜、馬山黑山羊、里當雞、隆安丁當雞等名優農產品品牌。
(五)通過表彰先進合作組織。樹立了合作組織規范發展的榜樣。2006年在南寧市農村工作會議上,市政府表彰了“十佳”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給予獎金鼓勵;江南區也表彰了轄區內3個優秀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大力宣傳成功典型。2003年以來,南寧市先后推薦7個合作組織獲得自治區先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合作之星”稱號。
四、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存在的問題
(一)不少地方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存在認識偏差。部分基層干部對新型合作組織的認識模糊,有的把合作組織與集體經濟組織混為一談,有些農民還存有“恐合”心理;有的地方由政府或部門直接興辦合作組織,行政色彩過濃,產權模糊不清,難以體現農民意愿和利益;個別地方和行業部門從自身利益出發,各自為戰,互不協調,制約合作經濟組織正常發展,農民真正得到的實惠不多。
(二)合作經濟組織數量少、覆蓋面低、帶動能力弱。南寧全市117個鄉鎮尚有45個鄉鎮沒有合作組織,合作組織覆蓋鄉鎮僅61.5%。與先進地區相比,南寧市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數量明顯偏少,發展步伐滯后。而全市合作組織帶動農戶數存在重復計算、實際覆蓋面不高、合作組織規模小、市場經營和開拓能力不強等問題,與技術單位、氣象部門以及市場聯系也不夠緊密,抵御風險的能力比較弱。
(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規范化建設總體水平不高。目前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內部規章制度不健全,組織結構為松散型,缺乏內部凝聚力,農產品生產銷售局限在初級層面,技術推廣型、農副產品加工型和綜合服務型的經濟合作組織較少,只能提供簡單的技術服務,沒有真正把農民組織起來,相當一部分合作經濟組織活動不正常,難以有效為農民服務。
(四)政府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南寧市大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還處于起步階段,難以正常開展經營活動,主要原因是政府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夠。目前縣(區)一級基本沒有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扶持資金,市一級扶持資金亦非常有限。合作組織由于缺乏資金支持,難以發展壯大。除成員交納的會費外,沒有其他資金來源渠道,可用作抵押的固定資產不多,在金融機構很難得到貸款支持,維持運轉十分困難。
五、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建議
(一)加強宣傳引導.統一思想認識。一是切實抓好宣傳貫徹《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組織工作。通過宣傳引導,增強廣大農民群眾的新型合作理念和依法辦社意識,增強各級領導和部門依法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分級分類有針對性地搞好培訓。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教育培訓是政府部門強化服務、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重要工作。通過培訓,增強合作組織負責人依法辦事和依法維權意識,全面提高合作組織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幫助農業部門的干部和業務人員提高指導和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三)采取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一是結合主導產業、優勢農產品和特色產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爭取每個主導產業形成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每個特色產品成立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二是結合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三是依托基層農技服務組織、農村能人大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四是結合新農村示范點建設,規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四)繼續加強政策扶持和典型示范。自2007年開始,政府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項扶持資金,每年篩選30家左右基礎扎實、運作規范、前景廣闊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進行重點扶持,著力培育合作組織的造血機能和自我發展能力,解決經營難題,規范運行機制,提高經營效益,讓農民得到實惠。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通過開展典型示范引路,擴大帶動效應,達到“用事實教育農民,用利益吸引農民”的目的。
(五)加強部門協調.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搞好服務。推進合作組織建設涉及多個政府部門職責,各有關部門要以“三農”服務為立足點。加強溝通、交流與合作,結合自身職能,在注冊登記、稅收、交通運輸、金融信貸、技術服務等方面各盡其責,協調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提供更好的服務,共同形成部門聯動、政策集成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