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廣播電臺自然災害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自然災害應急
廣播電臺的初步構成自然災害應急廣播電臺主要構成為“一網絡、一平臺、多終端”。①一網絡:是指一套利用氣象部門原有的甚高頻頻率資源,建立全新的甚高頻多網融合無線廣播系統,是氣象部門自有的一套獨立于其它運營商的氣象信息及災害預警信息系統。通過安裝專用甚高頻信息接收機、無線甚高頻喇叭和充分利用現有的氣象大喇叭、電子顯示屏等接收設備的插件,實現全地域的大面積信息送達,通訊方式以甚高頻廣播為主通道,融合GPRS、GMS電話和互聯網作為補充備份(因為任何一種通訊方式都無法百分之百保證實時暢通),各種通訊方式自動切換,確保通訊暢通。②一平臺:是指集用戶管理、信息收集、信息發送、實時監控、即時插播、人工播報等于一身的網絡平臺,在地市級安裝主控平臺,縣區安裝分控平臺,主控平臺可以對分控平臺進行監控、可以替代分控平臺對外預警信息。分控平臺可以對各自的區域預警信息,達到分區分管預警效果。平臺與平臺之前采用目前氣象部門內部的政務網絡進行通訊。③多終端:是指在各縣、各鎮、各行政村部署甚高頻預警喇叭,氣象信息員配備手持式預警收音機,對原有氣象大喇叭增加甚高頻接入終端進行改造,使其能夠接收甚高頻信息。甚高頻預警喇叭安裝在人群居集地及災害易發點。
二自然災害應急廣播電臺的系統設計
1甚高頻骨干網建設建設
骨干網絡是自然災害應急廣播電臺整個系統的承載關鍵,在地市級安裝主控平臺,縣區安裝分控平臺,主控平臺可以對分控平臺進行監控、可以替代分控平臺對外預警信息,各級控制中心采用以Internet,GPRS/3G等多網絡方式與中轉設備進行數據通訊,再通過甚高頻無線廣播進行信息的下發,確保預警信息能夠100%到達,最終形成完全覆蓋整個區域的甚高頻無線骨干網絡。
2信號中轉站建設信號
中轉站建設采用混合組網進行信號的接收,保證有多種手段可以將預警信息到達信號中轉站,確保信息傳輸暢通。混合組網包括:互聯網信號中轉(主控平臺、分控平臺可采用互聯網方式將預警信息傳輸到中轉站)、GPRS信息中轉(中轉站支持接收GPRS信息并合成語音進行信號中轉)、GSM電話中轉(可以通過撥打電話形式轉成甚高頻信號進行中轉),進而形成全區域的覆蓋網絡。
3接收終端布局根據場合及終端類型
結合實際,一是在村、委(社區)對現有的大喇叭系統(氣象、國土、水利、遠教)接收終端進行改造,使其進一步發揮功效,擴大信息覆蓋面;二是對農業大戶使用懸掛式無線預警終端,使其在一定范圍內有效傳播;三是針對地質隱患點監測人員等配備手持式無線預警終端,使其第一時間接收信息,有效引導村民合理避險。
4預警信息平臺自建預警信息服務器,確保系統運行正常,及時信息。
三系統特色
①不依賴:系統建立在基于氣象部門原有的甚高頻頻率資源,建立全新的甚高頻多網融合無線廣播系統,是氣象部門自有的一套獨立于其它運營商的氣象信息及災害預警信息系統,不依賴任何第三方通訊資源,自主度高,信息快速、傳播時效性好、安全性高。②可整合:系統在建立自有的渠道的基礎上,可對國土、水利、遠教等部門的大喇叭資源進行改造,整合各部門信息傳播資源在廣大農村和偏遠山區預警信息,達到及時預警目的。③可集成:在各類災害預警信息的同時,還可集成政策法規、農業時政、科普知識、實用技術、時政要聞、音樂、相聲、廣告等內容增強節目的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辦成廣大農村村民喜聞樂見的廣播電臺。④可實現:系統通過建立服務器終端可實現遠程操作,通過登陸平臺錄入文字信息,系統自動合成語音信息,在規定的范圍和時間信息,實現信息的準確、及時、快速,無需人工干預。⑤可支持:系統可充分發揮氣象部門的甚高頻無線電資源,同時半戶外的LED屏還兼容GPRS通道,在面向城區預警信息時,可采用語音通道、甚高頻文字通道、GPRS通道對不同的終端不同的內容,還可支持人工語音播報和實時廣播。⑥可定點:系統不受流量限制,可對災害可能發生的重要區域進行實時提醒,針對性強,服務效果好。⑦可調節:系統具備延時播放功能,可隨時中斷或切換播放內容,確保播報信息的安全性。⑧可分區:系統支持分區預警功能,可通過各自的分控平臺對本地的中轉站進行操作,可以通過錯頻方式本地分區預警,也可以通過編碼方式利用中轉站進行分區預警。
四小結
①自然災害應急廣播電臺是政府應急處置自然災害的廣播電臺,將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部門聯動”的背景下積極整合各部門資源,及時、高效各類預警信息。②自然災害應急廣播電臺的成功實施將進一步拓寬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全面提升信息的時效性、安全性,同時也提升了為農服務、氣象應急保障能力、公共氣象服務能力,進一步塑造部門形象。③自然災害應急廣播電臺的實施將極大提高各類預警信息和管理的現代化水平,有效解決農村自然災害防御監測預警信息傳播“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提升農村防災減災、趨利避害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作者:楊子江龔科曹青單位:貴州省關嶺自治縣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