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交叉教學模式下環境監測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環境監測課程的特點與難點
1.1環境監測課程的特點
環境監測課程是環境專業的主干必修課程。環境監測課程包含物理、化學、生物、電子儀表、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內容。課程內容上既有廣度又有深度,不僅應用于一般的社會所需,也應用于前沿的科學研究等各方面。課程的教學涉及的知識面廣且綜合性強,課堂教學中既要傳授各種理化知識,又要傳授各類污染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還要比較各種分析方法的特點及其在環境研究方面的應用。因此,如何在新形勢開展環境監測課程教學已成為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新課題。
1.2環境監測課程的難點
三本學院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應用型人才最重要的素質就是實踐能力和一定的獨立創新能力。《環境監測》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基礎課,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起到促進作用。但由于環境監測課程特點,一方面課程教學的內容繁多,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任教老師有選擇的開展教學工作。另一方面課程所需的檢測分析儀器通常非常昂貴,一般數量較少,在正常的教學條件下,很難通過實踐操作讓學生具備獨立的實踐能力。由此,造成課程針對性不足,實踐性不強的現象,成為課程教學的難點所在。為了使《環境監測》課程教學與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這一目標相契合,我們依據課程特點,結合社會所需,對課程進行了改革與實踐。
2環境監測課程教學的改革
2.1教學內容改革環境監測
課程教學內容與專業其它的相關課程相關度高,在講授過程中難免出現重復、脫節和遺漏等現象。為有效解決這類問題,我們首先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去繁刪重,做好環境監測課程教學與相關課程之間的優化、銜接工作。其次通過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構建合理的環境專業師資平臺與教學梯隊,高質量的講授課程教學內容。最后,整合課程的實驗教學內容,選擇性的開展實驗教學工作。為此對課程實驗教學從新進行了課程設計,使其更符合環境監測的綜合性和開放性特點,
2.2教學方式改革
教學是學生學習課程知識和進行課程實驗模擬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課程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與技能的培養。影響課程教學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師素質、教學方式和學習環境與平臺等。為此,課程教學改革中,我們從教師素質、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了改革。首先,重點放在提高教師素質,只有教師具備良好的科研學術能力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更好的教授學生有關課程的知識和技能。其次,優化課程理論教學,建立課程網絡學習平臺,為學生在課堂教學之外的學習及復習提供資料和平臺,拓寬課程的知識寬度及深度,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的需求。最后,購置相關環境監測模擬操作軟件,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課程網絡平臺中設立師生論壇、課程測試和科技追蹤等欄目。在方便師生交流的同時,不斷更新國內外環境監測技術的最新進展等相關信息;通過測試平臺,以網絡測試的方式考核教學內容,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利用網絡課程平臺,課程改革中,我們將理論課程數量大幅縮減(占總課時量的30%~40%),實踐課程數量大幅增加(占總課時量的50%~60%),學生的理論學習通過課堂引導與課程網絡相結合的方式共同完成,突出課程以實踐為主的教學目標。另外,通過軟件模擬環境監測中各種儀器和污染物的標準操作過程和測定方法。學生在電腦上模擬真實的環境監測各個環節。模擬軟件不但實現了每個學生都可以實現環境監測儀器操作的鍛煉和學習,而且通過動態的模擬試驗,使學生對環境監測課程產生的巨大的興趣,大大的提高了教學效果。
2.3硬件設備配制
良好的教學條件是實現課程良好教學效果的基礎和保障。近年來通過多渠道、多方式不斷優化購自課程教學儀器設備,形成了包括有高效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原子吸收光譜儀、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重金屬測定儀及在線測定儀等在內的一系列高端教學儀器設備,并建立了良好的使用及管理制度。教學儀器設備除了正常的課程實驗時間之外,還提供部分時間段給學生用于開放性試驗和學生科研使用,形成了教學儀器設備的科學管理和有效使用。實踐表明學生通過開放性試驗和學生科研中的儀器使用,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升,學生科研立項和學術競賽成績斐然。
3課程教、學、研的結合
3.1多課程協同教學模式
《環境監測》課程的學習需要循序漸進,課程需要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同時又具有良好的實踐動手能力。因此,在學習過程很難單獨僅在一門《環境監測》課程中全部學完。根據專業具體情況對本專業相關的課程進行了整體的課程改革。將《環境監測》課程同《環境工程學》、《儀器分析》、《環境化學》及《專業綜合實訓》課程結合起來,開展多課程間的協同教學模式。依據不同課程間教學內容的側重點不同,有選擇的對環境監測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刪減和優化,將部分教學內容與專業其他課程教學內容重復的部分省略,放在相關課程中重點講授,重點突出環境監測課程的實踐性的教學內容。如在《專業綜合實訓》中,有一組學生想采用分光光度法測定染料,但是要經過磺化等復雜過程。學生想到了利用環境監測課程講授的常規顯色方法測定之后,再計算出校正系數的方法來簡化實驗過程,取得了成功。多課程協同教學的實踐表明只要教學方法適合,完全可以使學生即具備操作能力有具備創新能力。
環境作為一個交叉學科,其專業特點就具備不同專業間的交叉性。環境監測作為專業的基礎課程,其教學內容和教學實踐也具有交叉性。同時,環境監測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學過程中不僅包括教與學,也涉及產和研等方面,可以說是一個集產、教、學和研為一體的一門課程。為更好的實現課程教學的交叉融合,在環境監測課程建設過程中,開展了多平臺交叉教學模式。將課程教學通過學校教學、自主學習、校外教學和綜合實踐等平臺交叉進行,實現了課程教學的多渠道、多方式、多途徑,做到了課程教學中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通過課程的多平臺交叉教學,讓學生在接受校內教學的同時,又能通過自學學習平臺和校外合作平臺等進行同步實踐教學科研創新。不僅開闊了學生視界,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強化了學生的實踐技能和自主創新能力,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得到基本課程教學和實踐的同時得到有效的錯位發展和素質提升。充分體現了環境監測課程教學多課程、多部門、多平臺的交叉性綜合性。
3.3將科研項目引入教學中
我國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只重視理論教學而輕視實踐操作技能和自主創新性。很多大學生畢業后到了企業只能說,卻不知道怎么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讓學生在具備一定理論基礎,又具有優良的實踐動手技能和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為此,我們將少量的科研項目引入到課程教學之中。通過將科研引導到課程教學中,不僅學生參與專業學術研究的積極性提高,而且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技能也有了顯著提升。在過去的2年中,僅環境科學1201一個班,就有包括省新苗計劃在內的6個學生科研項目立項,先后5個隊伍參加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學生學術科研和實踐技能得到的全面提升。《環境監測》課程改革試驗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形成了良好的學風。學生無論是實踐操作能力,還是自主創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當然,將科研引入到教學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那就是需要教師和部分學生要付出比較多的課外時間去實踐才能完成。
4結論
通過總結環境監測課程的教學特點和難點,在以往環境監測教學經驗基礎上,改革環境監課程的教學條件和教學內容,加大課程的實踐課程的比例;同時,開展與多門課程聯合進行滲透式教學,將相關的科研項目采用適當的方法引入到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自學學習和參與科研創新;利用網絡教學和開展多平臺交叉教學的模式,彌補現有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不足。課程改革的實踐表明,將教、學、研等進行有機結合,應用于環境監測課程改革中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能有效提高課程教學效果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實踐技能。唯有不斷的進行課程改革與探索,才能培養出更多適合社會需求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作者:李偉東楊華云單位:杭州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