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改革開放農村生態環境問題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表現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進入到發展的新時期。在發展過程中,由于不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資源,農村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立足實際,學者們認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兩大方面。
1.農村環境污染根據污染源的不同,學者們對農村環境污染進行了分類。有學者將農村環境污染分為農村廢棄物污染、化肥農藥污染、鄉鎮企業工業污染和礦產資源開采造成的污染。還有學者認為農村環境污染是在農村現代化過程中產生的。我國農村現代化包括生產方式的集約化和工業化、人口分布的城鎮化以及經濟體制的市場化。據此,進一步將農村環境污染分為現代化農業生產手段的過度使用帶來的污染、農村聚居點因缺乏規劃和環境管理滯后造成的污染,鄉鎮企業和集約化養殖場布局不當、污染治理不夠導致的污染。根據污染域的不同,學者們對農村的各種污染進行了具體研究。農村水污染嚴重。農村水污染主要指水體富營養化和有機污染,其污染源主要來自工業污染、農業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早在1989年,就有學者考察了鄉鎮企業對農村水環境的污染。有學者則以太湖流域污染為例,論證了太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影響因素為種植業污染和養殖業污染。還有學者指出,農村生活垃圾會隨雨水進入河流,進而對農村生態環境構成較大的威脅。農村土壤污染嚴重。有學者指出,化肥、農藥、農用地膜的大量使用,導致土壤污染加劇、土壤環境安全問題日益突出。還有學者指出,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農業集約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土壤污染日趨嚴重。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我國土壤污染面積只有幾百萬公頃,而目前全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000萬hm2,其中多數集中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農村空氣污染嚴重。與水、土污染類似,各種來源的有害物質隨著物質循環和流動會進入到大氣之中,對空氣造成嚴重污染。另外,針對農村獨有的秸稈焚燒問題,有學者結合實證指出,農業秸稈焚燒綜合各種不利自然條件,會導致空氣嚴重污染,進而影響到周邊地區甚至更廣泛區域的空氣質量。
2.農村生態破壞對農村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從而導致包括人在內的各種生物的生存條件發生惡化。對于農村生態破壞,學界基本取得共識,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耕地質量下降。耕地質量下降主要由于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導致。有學者指出,我國耕地資源自然質量不高。隨著農田集約化利用程度的提高,農用化學品的大量投入和大型機械的使用,又引發了不少新生土壤問題。有學者則進一步指出,農村傳統農業區和草原地區存在著不同的耕地質量下降問題。植被破壞。20世紀90年代,就有學者指出,我國天然林覆蓋率低,宜林地因各種占用還在大量減少,林木資源面臨著亂砍濫伐、開發破壞和污染的威脅。同時,草地退化率也在逐年上升。進入21世紀,有學者指出我國農村依然存在森林覆蓋率低,草地資源破壞嚴重的問題。生態植被破壞是導致水土流失、自然災害頻發的重要原因,直接威脅著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國民經濟的安全。水土流失面積增大。學者普遍認為,中國水土流失一直呈發展趨勢,面積不斷擴大,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面對如此嚴峻現實,有學者指出,水土流失也是面源污染的重要來源。另外,水土流失會加劇土壤干旱、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導致耕層淺薄和土壤沙化,這已成為我國耕地持續利用的一大制約因素,嚴重地影響著農業生產水平和經濟水平的提高。
二、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對于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學術界進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概而言之,已有分析基本從表層原因和深層原因兩大方面進行。
1.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表層原因學界對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產生表層原因的探討,來自于對各種環境污染源和生態破壞源的分析。鄉鎮企業不科學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發展迅速,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但是,其在發展中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而忽視了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課題研究結果顯示:我國鄉鎮工業環境污染與鄉鎮企業生態破壞經濟損失自1978年逐年增長,1988年的損失占全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總損失值的1/4。時至今天,鄉鎮企業發展質量提升,但是,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依然存在。城市污染蔓延。自20世紀90年代,城市工業污染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日益引起學界關注。有學者考察了沈陽市區1980~1989年的“三廢”排放情況,指出農村是城市“三廢”的主要排放場。有學者以上海為例,談及城市垃圾運往農村形成的垃圾之災、堆場之災。農藥和化肥濫用。有學者以農業大省河南為例,論證了其80年代化肥和農藥高施用量的嚴峻情況。進入21世紀,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亦是高居不下,成為全國農村的普遍問題。大量化肥和農藥的不合理施用,不僅造成農田、水體和食物的嚴重污染,對人民的健康產生巨大威脅,還對整個生態系統極為不利。其它原因。如礦產資源無序開采、農業地膜濫用、生活垃圾隨意處理、農村養殖場布局不當等。
2.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深層原因在對各種污染源和破壞源進行總結之后,學界進行了深入地理論分析,探討了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深層原因。生產方式不科學。有學者指出,農村環境問題的產生與農業生產方式休戚相關,認為現代農業大量采用現代化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模式,在提高農業產量的同時,也進一步破壞了生態環境。有學者亦認為農村生產活動、農村發展與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密切相關。消費模式不合理。有學者認為,當前我國農村的消費模式不合理,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生態環境的惡化,更不利于農村生態文明的建設。一些學者亦指出生態環境問題同農村消費模式有關。認為農村總體消費水平偏低,消費所面臨的環境約束日益顯現。環境管理不力。有學者認為我國農村的環境管理體系是以城市污染和工業污染防治為目標建立起來的。因此,當前農村的環境管理不到位。有學者認為由于農村環境管理缺位,造成環境系統運行缺乏有效引導。另有學者認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是由于未建立起系統的農村環境質量監測體系所致。農村環境資本濫用。有學者指出,農村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中有人口和自然歷史條件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是由環境資本濫用造成的。亦有學者認為,資源利用制度和產權管理制度存在弊端是行為短期化的根源,也是生態破壞、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的根源。其它原因。如農民生態和環保意識缺乏、村民利益共同體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中的能動性與自治功能欠缺、現代化轉型過程中農民價值觀偏差等。
三、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路徑
基于對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表現以及原因的分析,學術界為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積極建言獻策。轉變發展觀念。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需要轉變不合理的發展觀念,提升生態環保意識。有學者認為要抓好環保宣傳教育,特別要注意強化以農民和農村環保基層工作者為對象的宣傳教育工作。有學者認為,要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注重農民的價值觀轉換。有學者認為,農村生態倫理建設是農村可持續發展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轉變生產方式。為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轉變不合理的生產方式。有學者提出要發展生態產業,使物質、能量能多級利用、高效產出,資源、環境能系統開發、持續利用。有學者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最有效途徑。針對鄉鎮工業發展忽視環境保護,有學者則提出要按經濟規律和生態規律發展鄉鎮工業。轉變消費模式。有學者認為建設農村生態文明,必須轉變不合理的消費模式,包括農村的生產消費模式與生活消費模式,形成適度性、可持續性、全面性的生態消費模式。有學者亦認為應該轉變農村消費模式,實現生態消費。完善環境管理政策和制度。有學者認為,農村環境管理應當借鑒城市的經驗,逐步形成符合農村特點的環境保護政策和管理制度。有學者亦提出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構建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快速發展。農村生態系統建設。有學者認為,農村是以農業經營為主體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因此,應該運用生態學原則建設農村,實現農村生態化。有學者從農村復合生態系統結構多樣性的角度,提出了農村生態系統結構設計的新思路。還有學者基于對農村生態系統的認同,提出要充分發揮農村生態系統的功能,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技術支撐。有學者提出,要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建設農村生態環境。隨著認識的深化,有學者提出為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要注重技術的系統組合,進行生態工程建設。加強制度建設。有學者提出,為了徹底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必須改革現存的不合理的資源利用和管理制度,逐步健全資源產權制度,制定并完善資源稅費,貫徹有償使用制度。還有學者從公共環境意識、經濟手段、所有權、行政領導責任制,立法和執法方面,提出了建立我國農村環境保護法律體系的對策。
四、農村生態環境指標體系
究竟什么樣的生態環境才是良好的生態環境?學界基于不同視角,對構建農村生態環境指標體系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基于農業競爭力的農村生態環境指標。一些學者在構建現代農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時提及生態環境競爭力,體現了對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視。有學者在構建生態農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時涉及到了農村生態環境指標內容,其中包括資源利用率指標、生態功能效益指標、經濟功能效益指標、社會效益指標。還有學者在構建農業現代化指標時,涉及到水土質量和產品質量水平、森林覆蓋率等內容。這些研究都不是專門針對農村生態環境指標的研究,但是也反映了農村生態環境指標的一些重要方面。基于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的指標。有學者們初步探討了農村生態環境質量指標體系,并對云南省元謀縣生態環境質量進行了評價。一些學者則具體探討了黑龍江省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考核指標體系及標準。還有學者分析了福建農村生態環境現狀,并構建了福建農村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評價指標體系。另有學者則從空間結構、生態功能、協調度三個方面構建了農村生態環境指標體系,用以評價農村地區的生態化程度。基于農村復合生態系統的評價指標。有學者將農村視為一個社會、經濟和自然復合生態系統,認為農村生態復合系統結構的評價應該從系統的競爭能力、共生能力、再生能力、自生能力四個方面進行。
五、總結
總體上,學術界對中國農村生態環境指標體系構建進行了一些初步探討,但該探討還處于起步階段,缺乏更深入、更系統的研究。這也是今后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研究需要進一步深入的方面。
作者:田春艷吳佩芬單位:天津職業大學社科部天津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