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其理論可以追溯到中國共產黨早期的農村建設時期,其提出則是在建國以后。20世紀50年代我國制定國民經濟“二五”“三五”計劃時,就提出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問題。改革開放以后,至少在1982年、1983年、1984年三個中央1號文件,1987年中央5號文件和1991年中央1號文件中都有過基本相同的提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每一次出現都不是一個簡單的重復,而是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對當時農村發展的重要探索。200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歷史任務,并規定了新農村建設的任務目標,從此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理論越來越被學術界所關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主要遵循“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五方面20字的總要求,歷年涉農一號文件都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而有所側重。截至2014年,中共中央為了推動“三農”的發展,共出臺了17個涉農一號文件,對于推動農村的改革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新世紀以來的12個涉農中央一號文件,更是立足三農發展,以農民增收、生產能力提高和新農村建設為重點,劍指薄弱環節,尋求突破和跨越,在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鄉村的大格局下,對于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和人口大國,農業、農民、農村問題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全體和社會發展的大局,一直以來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與時俱進地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事關現代化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局,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集中代表了億萬農民群眾的強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有利于國家穩定和經濟的增長。我國是農業大國和人口大國,近半數的人口生活在農村。解決好農業、農民、農村問題是事關現代化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局大事。由于長期的不均衡發展,農村相對比較落后,只有農村實現了現代化,我國才可能實現現代化;只有農村實現了小康,小康社會才有可能全面建成;只有解決好了農村的治安與穩定,和諧社會才能實現。農村是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和難點所在,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產增收,使農民富裕起來,才能拉動內需,為經濟發展提供活力和后發動力,保證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2.是發展經濟學經典理論在中國的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認為:農業創造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資料,是人類得以延續的前提條件。工業革命造成了城鄉分離,使得城市地位超過農村,成為工商業生產和流轉的中心,鄉村統治城市的現象就此逆轉,農業處于為工業發展提供給養和補充的附屬地位。我國社會發展到如今,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的歷史任務已基本完成,中國已經進入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新階段。我國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是要在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基礎上,實現發展經濟學經典理論與中國發展實際的具體結合,并有所創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并不單單是就農村問題談農村問題,它是從我國整體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著眼,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中解決“三農”問題。由于長期的不均衡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城鄉二元結構已十分明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治本之策。它能夠綜合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統籌城鄉發展要求,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多予少取放活農村發展;推進農業結構性戰略調整,加強農業內部挖潛,提高農業效益;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為農民增收提供不竭的內在和外在動力。
3.突出了精神文化對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意義。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反作用。農村文化建設如何,直接關系到能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關系到農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質量的高低,關系到在新的歷史時期能否用先進的文化占領農民思想陣地的問題,影響著新農村建設的整體綜合水平。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目的就是提高農村發展文化軟實力,使農民在科學知識、文化修養、行為操守等方面都有所提升,樹立農村文化新風尚。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良土壤、興修水利、推廣良種良法,發展農業機械化,主體都是農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發現人、依靠人方面作了大膽嘗試和探索,努力培育文化素質高、懂技術、會經營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民,使農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發揮中堅力量。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問題、新趨勢
社會中,一切問題的根源都是人的問題。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逐步推進,農民失地、少地的現象時有發生,伴隨而來的問題也在逐步增多,這些都是專家學者和政策制定者應該關注的問題。耕地紅線如果被打破,糧食安全和國家安全就受到直接威脅;城中村農民告別土地轉成市民,如何融入城市生活成為問題;新農村建設中農村集體建房,農民由平地入住樓房,生活方式、文化心態、鄰里關系等都受到巨大沖擊,應該如何調適,尚待進一步探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路還很漫長,需要長期關注不斷與時俱進,這樣才能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新農村。
作者:周智單位: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