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美術課堂上美學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如何在美術課中實施審美教育呢?這是擺在每一位美術教師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審美教育就是通過美的感知,美的鑒賞,美的創造,培養人們熱愛生活,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任何美的事物和現象,都能激發人的情感,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愉悅與滿足。而美術教育的價值在于它引發了學生的審美情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日常生活、自然界、藝術作品中蘊含著各種美的事物和現象。在實踐中,我們經常借助它們引導學生去發現美。我們體會到讓學生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是培養學生具有良好審美情操和審美能力的前提,這也將成為他們人生的寶貴財富,使他們終身受益。
一、到大自然中,感悟美
大自然是人類藝術之源,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最好課堂,可以起到豐富知識、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作用。自然界中的許多物體生動形象、絢麗多姿。一望無際的稻田、碩果累累的樹枝、湛藍的天空、青翠的小草……給人在視覺和心理上帶來愉悅感。體現了一定的美學原則,這些都是實施審美教育的重要材料。我常常帶學生到大自然中,讓學生從身邊的一草一木開始觀察,由淺入深地引導孩子注意觀察對象的外形美,講解某些自然畫面為什么美的原因。還逐漸引導孩子注意對象的內在美,使學生獲得美的感知,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如教學《春天的花》一課,我就帶著學生觀察校園內的花,邊觀察邊講解,了解各種花的名稱,認識這些植物的形狀、顏色、生長環境等。這樣,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觀察、體驗,不僅能圓滿完成學習任務,而且能學到課本中學不到的知識,令學習興趣更濃厚。還可以通過觀察、分析、啟發,使孩子們漸漸能夠發現周圍事物中蘊涵的自然美,培養其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理解作品,發現美
藝術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體現出來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強烈。我們經常選擇一些符合學生認識特點的優秀作品,引導學生欣賞并發現蘊涵其中的美。如初次給三年級學生欣賞油畫《天鵝湖》時,學生只說好看,卻說不出為什么好看。再次觀察時,我讓他們觀察這幅畫的內容、色彩,說說畫家是如何表現安靜的氣氛的。通過啟發,孩子們發現灰藍色的天空、深綠色的湖水、白色的天鵝在視覺上給人以寧靜的感覺,而平靜的湖水、姿態優美的天鵝在形態上形成一種靜謐的氣氛。這些特點構成了整幅畫面的靜態美,給人一種恬靜閑適的情緒體驗。
經常讓學生欣賞一些優秀的藝術作品,能使學生逐漸從感知表面形式美過渡到理解作品的內在美,提高審美能力。與此同時,學生的藝術興趣越來越濃厚,教師要抓住時機,設法將頭腦中豐富的美感知覺體驗引入到美感體驗的表現階段,激發學生的表現欲,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此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實際生活對象作進一步的觀察,使學生所創造的作品富有美感。
三、在技能中,溶入美
在基礎技能中,首先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把美育溶進基礎技能的訓練中,才能使美術教學和審美教學水乳交融,自然滲透,達到課堂教學之目的。譬如說在進行山水畫教學時,可先讓學生欣賞祖國大好河山的錄象或圖片,激發起他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用畫筆來表現的欲望,然后再進行勾、皴、染、點的技法進行教學,學生進入了角色,對技法學得很用功,就容易掌握山水畫的表現方法。事實證明,“美”的溶與不溶其訓練結果是有質的差別。在審美感受得到強化后,學生作畫不再是被動枯燥地學習,而是帶有一種自覺性。表面看是積極性的提高,實質是審美情趣得到了升華并促進了技能的提高。
四、自我創造,表現美
美術教學應該力求給學生以一雙敏銳的眼睛,用它去發現美,還力求給他們一雙靈巧的手,用它去創造美、表現美,從而達到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靈魂的目的。基于這種出發點,我在上美術課時,努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并積極加以培植,引導,鼓勵,使其創造能力得到發展。前不久,我讓學生畫想象畫《放風箏》,一個學生當場畫了一幅《放風箏》的畫,畫面上的風箏、人物形象都很美,但構圖不夠美,主題不夠突出,于是我啟發他說說自己想表現的是美麗的風箏還是放風箏的孩子。接著,我引導他通過取鏡框分段觀察風箏、人等。在此基礎上,這個學生重新創作了兩幅畫,一幅是《美麗的風箏》,風箏的圖案很美,而且色彩鮮艷、形態各異,布局錯落有致,富有層次感;另一幅是《放風箏的孩子》,畫面上的孩子形態各異、喜形于色,而風箏只用幾根線來表現。于是,我抓住機會出示這三幅畫,讓全體學生加以比較、分析,使他們領略到構圖要考慮主次、大小、遠近。由此可見,教師善于發現學生作品的閃光之處,抓住學生的審美情趣加以引導,既剔除作品中多余、重復之處,又保護了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比較,還讓學生加強對美的理解,進而促進學生素質和審美修養的提高。
此外,還要為孩子提供更多的審美實踐機會。美育不僅是培養孩子對美的欣賞力,還要培養創造美的能力。這就要求家長引導孩子多參與審美實踐活動。如讓孩子進行繪畫、泥工、折紙、剪貼、制作小玩具等活動。當學生在繪畫中出現一色到底或盲目用色的現象時,我就讓學生觀察色彩搭配和諧的繪畫作品、工藝品,讓他們用染色、涂色等游戲形式進行多種嘗試,從中體驗色彩上的濃淡、明暗變化帶來的美感,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
實踐告訴我們,只有讓學生理解什么是美的,美在什么地方,才有可能創造美、表現美。因此,教學中,除了對學生進行想象、臨摹等基本技能訓練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內在美的認識,學生體會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內涵,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增強對美的追求和美的表現力。只要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去發現美,那么學生的審美能力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