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微電影美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藝術終結觀念
美學家黑格爾于1817年提出“藝術終結”的觀點。美國藝術評論家丹托對這一觀點深信不疑,并于1984年發表了《藝術的終結》。丹托還在1993年發表名為《藝術終結之后》的專著。從藝術發展的歷程來看,本文作者并不完全贊同“藝術終結”的看法。藝術還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前進。人是藝術發展的不竭動力,藝術并沒有終結。筆者認為“藝術終結”終結的不是藝術本身,而是傳統的藝術觀念。隨著人們欣賞水平的提升,適應新時代的藝術涵蓋多種層面。作者認為藝術終結體現在以微電影為代表的“后現代美學”有別于“傳統美學”。微電影是長片電影的進化,電影藝術并未終結,而是走在不斷創新的道路上。如今,電影影視界沒有對微電影給出明確定義,本文作者認為微電影是有電影屬性在媒體平臺上播放的影視短片。
二、微電影的類型
由于制作團體的不同,賦予微電影的屬性也不同。人們對于傳統電影的分類方法有很多種,這些方法都可以對微電影進行分類。像按照題材分類、拍攝方式分類、行業特點分類等。本文主要依據行業特點,把微電影分為藝術微電影、商業微電影、商業藝術微電影。藝術微電影有較強的原創色彩,主要體現拍攝者的情感,沒有商業性質。例如,《天堂午餐》《紅領巾》《李獻計歷險記》等都是優秀的藝術微電影作品。商業微電影具有營銷性、廣告性。它主要用于商品促銷,和企業品牌理念的塑造,帶動消費者消費。例如,《把樂帶回家2013》《66號公路》《18歲的勇氣》等都是典型的商業微電影。商業藝術微電影,它以表現藝術為主,在電影中適當引入商業元素。在原創的前提下,少量展現商業訴求。如《老男孩》《父親》《指甲刀人魔》等微電影,在故事情節設計上并沒有加入商業元素,充分展現原創性,只是在片頭或片尾引入贊助商或冠名者。
三、新媒體環境下微電影的美學特征
(一)審美主體
在新媒體環境下,觀眾既是微電影的審美主體,也是微電影的消費主體。隨著新媒體的廣泛應用,觀眾的審美心理與訴求直接影響著微電影的創作內容,這使得觀眾在審美活動中變被動為主動。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使得微電影傳播的途徑較多,尤其是網絡傳播方式被觀眾廣泛采用。值得注意的是,新媒體環境下的微電影使觀眾擺脫了傳統熒幕觀看作品的被動狀態。在互聯網上,觀眾擁有觀看時間和空間的選擇權,主體能動性被充分體現。新媒體平臺突破了傳統的觀影模式,觀眾可以自主選片、自主定時、自主排序,甚至觀眾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通過自己拍攝微電影并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傳播。
(二)鏡像美學
新媒體環境下,微電影的自由性和平民化特征明顯。當前,許多微電影的主要內容是針對某個名導電影或者主流新聞媒體的調侃和搞怪。創作者通過用詼諧、幽默、直觀的表現方式來反映社會現實和國民思想。通常來說,微電影的創作者往往用微電影來表明自己某個立場或者觀點,且該立場和觀點能和大眾產生共鳴,否則其將淹沒在新媒體的豐富內容中。譬如,《畫皮》惡搞版微電影,故事情節改為對毒奶粉兇手的抓捕,惡搞內容風趣幽默,在舒緩觀眾時候壓力的同時,也反映當前社會食品安全堪憂的現實。如上所述,在新媒體環境下,微電影已經被當作反映社會現狀的鏡子,且其站在大眾的視角評論時事,因而能與大眾共鳴,使大眾能接受微電影、認同微電影、發展微電影。
(三)夢幻美學
微電影較之傳統電影播放時間短,很多微電影只是創作者的靈感片段。創作者在微電影中加入數字技術,會帶給觀眾夢幻感,使觀眾產生錯覺印象。例如,郭思文導演的動畫微電影《溶》,全片采用噴墨式的方法,結合音樂進行構建畫面,體現水墨畫的中國氣質,全片短而精,夢幻色彩濃郁。再如《裂變》采用多重復手法,闡釋人與世界的裂變,視角單一,但畫面內容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變化。便攜式高科技產品進入大眾生活,使觀眾從微電影的接受者變為參與者、創作者。與此同時,網絡平臺也給觀眾提供了便利條件,觀眾在看完微電影后還可以進行直接評論或用轉發等形式和他人交流,進而也為微電影的創新和發展創造機遇。
四、結語
“藝術終結”終結的不是藝術本身,而是傳統的藝術觀念。隨著社會背景的變化和人們欣賞水平的提升,適應新時代的藝術形式將涵蓋多種層面。本文將微電影定義為有電影屬性的,在新媒體平臺上播放的影視短片,其是電影藝術進步的產物,電影藝術并未終結。文章把微電影分為三大類別,具體包括藝術微電影、商業微電影、商業藝術微電影,結合藝術終結的語境,從審美主體、鏡像美學、夢幻美學三個方面闡述了微電影的美學特征。
作者:楊朦 單位:山西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