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英文學的對比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進入20世紀之后,英國文學轉而對社會現實生活以及戰爭進行思考,并且逐步產生了歐美現代派意識流的文學流派———小說,如愛爾蘭的意識流文學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創作的《尤利西斯》,利用對現代城市市民奢侈浪費的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當時英國社會的金錢至上的思想道德產生的侵害。和英國文學只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相比,我國文學歷史更為悠久,僅首部詩歌總集《詩經》(又稱《詩三百》),就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具體而言,中國的文學大致分成四個階段:上古、中古、近古、近代。上古期文學是從上古歌謠和神話(即先秦文學)開始,主要是通過詩歌的方式流傳于民間,用來記載當時的百姓生活,或宮中用來吟唱的配樂,主要有《詩經》、《楚辭》等。
中古期文學從三國到兩晉時期開始,歷經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宋朝、元朝,一直到明朝中葉為止,是中國古典文學較為繁榮昌盛、百花齊放的時期。經過了一千多年的發展以及演變,細分起來可以分為幾個時期:從魏晉南北朝到唐朝的中葉是古詩(又分為五言、七言)逐步發展并且繁榮的時期,留下了諸多流芳百世的名句,也產生了很多聞名中外的偉大詩人,從漢魏政治詩壇三領袖(曹操、曹丕、曹植)到“建安七子”,經過東晉的陶淵明、謝靈運以及南北朝的庾信,“初唐四杰”到孟浩然、詩佛王維、詩仙李白以及詩圣杜甫。從唐朝的“安史之亂”開始,由韓愈、柳宗元推動并有歐陽修等人參與完成的文學改革突破了文言古詩的單一形式,從詞語到文體形式方面都進行了非常大膽地革新并且創建了文言文的一般模式,而宋詞在文體形式以及思想的表達方面都已經超過了唐詩所能夠表達的內容,不管是千古詞帝李煜的《虞美人》中的名句“春花秋月何時了”,或是抗金名將岳飛的《滿江紅》中的名句“三十功名塵與土”等等,至今被國人傳誦。第三個階段是從元代中期到明代中期的敘事文學。小說、戲曲等長篇幅的敘事文學是該階段文學的主體,元末明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以及施耐庵的《水滸》,這兩部小說開創了我國長篇白話小說的先河。我國的近古期文學是從明朝的嘉靖年間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伴隨小資產階級意識在我國開始出現,以及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部分革命者將西方國家的文學引進我國,小說獲得了極大的肯定和快速發展,并且出現了“報紙和期刊”這種全新的媒體樣式。我國的近代文學從五四愛國運動開始一直到今天,該階段的文學主要是用來宣傳社會主流價值觀以及發展趨勢,對于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至今我們國家文學的主體思想依然是服務社會和人民。
中英兩國文學在風格方面存在的差異
每個國家的文學都有著自己國家的特色與印記,經過四百多年的漫長發展,英國文學所表現出來的是自得、自信的風格特色。從16世紀以來,英國的文學經過了啟蒙期、發展期、成熟期、改革期,到目前多元化的發展過程,支撐這個過程的是英國所獨有歷史背景以及文化特色。盡管文學藝術本身并無國別之分,然而各國的藝術形式以及思想觀念肯定會受到本國的歷史與文化的深刻影響。伴隨英國殖民地的范圍的進一步擴張以及英語在很多國家的推廣,英國人也就變得愈來愈自得和自信,而這對于英國文學成長有深遠的影響,如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中的主角魯濱遜的臨危不亂,對于任何困難總是能迎難而上;再如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中所運用的游離在虛幻離奇與現實的手法,實際上就是英國文學的那種自得、自信思想的充分體現。與英國文學比較單一的文學風格特色相比,我國的文學在數千年的發展與演變進程中展現出多彩的文學風格特色。第一,在文學的體裁上,我國的四言詩、先秦散文、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明清小說,不管是哪種體裁均歷經了數百年的發展與演變,這正是英國文學的所有體裁都難以比擬的歷史厚重感;第二,中國文學不僅在體裁方面豐富多彩,而且在流派上也各式各樣。如早在春秋戰國年代的四家五子:儒家(孟子、荀子)、墨家(墨子)、道家(莊子)、法家(韓非子)自成學派。再如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山藥蛋派(趙樹理為該文學派的鼻祖)與荷花淀派(孫犁為代表)。諸多文學派百花爭鳴,這是文學藝術自身的規律所造成的,也是我國文學事業欣欣向榮的標志;第三,我國文學更加重視文學的歷史與社會功能。我國早期的文學創作者對于文學承擔的歷史與社會功能有著深遠的影響,從而造就了我國文學的基本的風格特色,如文學應當為廣大的工農兵、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服務。和英國的現實主義文學進行比較,我國文學承擔的歷史與社會功能也顯得更為強大與完善。
中英兩國文學在內容方面存在的差異
文學作品呈現的是某一特定時期、特定地域的居民的生活習俗、思想觀念,因此各個國家、各個民族自己的文學作品肯定會受到其歷史背景、地域特色、種族習慣、社會結構、價值理念、宗教信仰等各個方面的影響。中、英這兩個相隔萬里的國家數千年以來,在各自的軌道上發展,人文歷史與自然環境相差甚遠,這種巨大的差異肯定會體現在文學作品的各個方面。
1自然環境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但任何一種語言都根植于所處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中國和英國在自然環境上存在的差異在文學作品中顯現出來。如就氣候環境而言,我國處于北半球的中東部亞熱帶地區,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所以,我國人民更偏好于暖和的東風,覺得春風會給大自然帶來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而西北風往往預示著冬天的來臨,讓人們感覺悲涼與荒蕪。但是英國處于地球的西半球北部的溫帶地區,以海洋性氣候為主。因此,與我國完全不同的是,西北風給他們帶來的是春天,帶來萬物生長所需的充裕的雨水。英國著名抒情詩人雪萊的《西風頌》為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同理,我國的夏季一般是十分炎熱的,因而文學作品中喜歡用烈日炎炎、夏日炎炎、烈日當空、驕陽如火等詞語。而在英國卻相反,夏季是一個十分涼爽的季節,往往用來傳遞美妙的心情,如莎士比亞創作的十四行詩:“我怎能將你與夏日相比?你比它更溫和可愛。”詩歌中,莎士比亞將愛人與夏日進行比較,由此可見,不一樣的自然環境孕育出了不一樣的文學表達方式。
2人文生活不一樣的生活環境造成不一樣的生活習性,而文學作品是記錄人類生活的藝術形式勢必會反映出這種差異。英國的農產品主要是小麥,并且其畜牧業非常發達,因而他們的食物主要是面包與牛奶,所以,英國文學出現的非常多的關于小麥與面包的諺語、俚語,如“少點總比沒有強”(Halfaloafisbetterthannone),“作無益的后悔”(cryoverspiltmilk)等。而我們國家,米飯是傳統的主食,這主要是因為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種植水稻的歷史。因此,在我國的文學作品中使用的非常多關于米、飯一類的詞語,如我們常說的“無米下鍋”“、人是鐵飯是鋼”等詞匯。不一樣的生活經驗孕育了中、英兩個國家不一樣的習慣,體現在各自的文學作品中就有明顯的差別。如兩個國家在認知動物方面:在英國,公認的百獸之王是獅子,它是威武、勇猛與權力的象征,甚至能夠代表著英國。因此,經常能夠在英國的文學中找到獅子的身影,并且有非常多的如“獅子大張口”(Placeone''''sheadinthelion''''smouth)之類的俚語。而在我國的文學作品中,老虎才是威武、勇猛與權力的象征,因為中國人覺得百獸之王是老虎,打虎是許多文學作品中用來形容英雄的例證,例如《水滸》中的打虎英雄武松、紀曉嵐的《唐打虎》等等。社會認知與生活習慣不一樣造就了中英兩國文學作品中人物與動物不一樣的形象。
中英兩國文學在審美方面的差異
中英兩國的哲學思想與文化的不一樣決定了兩個國家在審美方面的差異,在中英兩國的文學中就體現了這種差異。中英兩國文學在審美方面的差異體現在以下幾點:
1對于大自然的態度我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注重天地人和、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人們在審美方面也受到這種哲學思想的影響,同樣在文學作品里面也得到充分體現。例如《詩經》中很多詩歌所反映的人和大自然的親近:《豳風•七月》中的“七月流火……有鳴倉庚。女執懿筐……”;《國風•王風•君子于役》中的“雞棲于桀……牛羊下括”,等等,都反映了人與自然景物和諧的相處,營造出一幅幅情景交匯的優美畫面。然而英國文學更注重對改造大自然,這主要受到西方的哲學思想的影響,他們認為人是世界的主人,勇于改造大自然是其使命。如《魯濱遜漂流記》里的主角魯濱遜•克魯索孤身一人住在荒島上,制造各種生存工具與大自然進行抗爭,這是西方改造大自然的哲學思想在英國文學作品中的充分體現。
2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文學作品中通過不一樣的視角描述生活,所表達的思想完全不一樣。由于我國受到數千年的封建思想的影響,我國的文學更為貼近人們的現實生活。然而英國的文學相對于中國的文學體現出更多的浪漫主義。如艾•丁尼生的《食蓮人》便是這種浪漫主義文學的典型作品,它描述了古希臘的大英雄尤利西斯戰爭之后的回國途中,因為誤食了荷花而中魔,樂而忘返的故事。
3服務與享樂中國文學數千年的歷史積淀了十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特別是到了近代,其創造理念更注重服務人民。例如金敬邁的長篇紀實小說《歐陽海之歌》,是六七十年代家喻戶曉的作品,描寫了共產主義戰士歐陽海烈士的英雄事跡,曾經鼓勵了幾代青年人為了建設祖國而忘我奮斗。又如魏巍的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描寫了抗美援朝戰爭感人的英雄事跡,至今被廣大士兵所傳頌。而英國的文學作品反映的是那種享樂主義思想,如馬丁•艾米斯創造的《錢》便是諷刺金錢至上的作品。
作者:成偉單位:日照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