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我國新聞傳播教育的危機和出路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傳統媒體構建的經典閉合式產業鏈范式漸趨斷裂、消解,引發傳媒業界巨震的同時也傳導到了為業界培育專業人才的大學新聞傳播教育,新聞傳播教育應該根據所在院校特點,緊密圍繞著新技術平臺上各類符號(文字、圖片和視頻)傳播特點和內容生產和傳播要求來重新定位,進行課程再造和效果評估,只有這樣也能與時俱進,煥然一新。
【關鍵詞】融合媒介;生態鏈;新聞傳播教育
自20世紀末以來,信息技術突飛猛進,驅動媒介產業鏈大變革、大融合,傳統媒體構建的經典閉合式產業鏈范式漸趨斷裂、消解,新型的、開放的、以融合為特征的媒介生態鏈正在形成中。高校新聞傳播教育作為經典閉合式傳媒產業鏈上的關鍵環節不可避免地陷入震蕩,危機重重,需要重新定位,尋找出路。
一、經典閉合式大眾傳播產業鏈漸趨斷裂和瓦解
在經典大眾傳播產業鏈里,大眾傳媒產業鏈各環節是獨立的,河水不犯井水,根據大眾傳媒設計的高校新聞傳播學科各專業為其培養特殊技能和素質的人才,畢業后會根據所學專業進入各自的媒介機構和傳播渠道,部分學生會選擇非所學專業媒體,無論中外傳媒,整個大眾傳媒產業鏈呈現高度的壟斷性和閉合性。進入21世紀,國內以新浪、搜狐為代表的門戶網站給報紙、電視以及雜志等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挑戰。中國媒體經營自2005年起便遭遇拐點,報紙、雜志兩大平面媒體的廣告收入開始陷入下滑趨勢。2002年的博客,2009年的微博,2011年的微信,標志著自媒體從萌芽到興盛。2012年3月,今日頭條創立,標志著算法媒體的崛起。今日頭條等算法媒體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算法優勢來幫助消費者篩選信息。傳統媒體紛紛入駐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等,有條件的開發自己的app客戶端,“兩微一端”成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的標志。2016年,移動直播火遍互聯網生態圏,成為各大互聯網社交媒體的標配。移動視頻直播極大的降低了技術和費用門檻,視頻直播不再是電視臺的專利,“飛入尋常百姓家”。伴隨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時代到來,傳統媒體的危機進一步加深,“主流媒體”對輿論場的控制優勢進一步削弱,2008年到2012年間,全國僅郵政報刊亭就被拆了1萬多個,最近幾年,上海、北京多家著名紙媒停業,大批記者、編輯辭職,傳統媒體離職潮甚至由紙媒延伸到央視等電視媒體。傳統媒體薪酬待遇大幅下降,成長空間有限,人才流失日益嚴重,吸納的傳媒類人才崗位極其有限。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央視面向國內重點高校統招統分應屆畢業生,只提供新媒體崗、管理崗和國際傳播崗三大門類崗位,這是央視校招首次取消傳統編播崗招聘,標志著經典閉合式大眾傳播產業鏈漸趨斷裂和瓦解。
二、當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的危機
經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生產力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個基本要素構成。馬克思強調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一部分、生產力中包含科學,強調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信息技術顛覆了傳統信息傳播產業鏈,引發傳媒業界的巨震的同時也傳導到了為業界培育專業人才的大學新聞傳播教育,當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的危機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新聞傳播教育指導思想混亂當下我國的新聞傳播業界和學界存在三種指導思想:一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二是來自西方的新聞專業主義思想;三是市場商業主義。對于這三者業界和學界在理解上存在著諸多分歧和困惑,許多高校的專家學者受西方影響比較深,堅持新聞專業主義理想,拒斥市場和商業主義,同時認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已經過時;而有的基于傳媒業界激烈的市場競爭,持實用主義新聞傳播理念,排斥基于政治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新聞專業主義理想;有的排斥來自西方的新聞專業主義和基于市場競爭的實用主義,靜止的看待和認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以上三種情況是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主流政治意識形態)、新聞專業主義和市場中心主義混淆對立起來。在新聞傳播教育的指導思想上,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這是最高領導人在不同場合無數次申明強調的,但這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應該是吸收了西方新聞專業主義合理性成份、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這一點應該在當下中國新聞傳播業界和教育界達成共識,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新聞傳播教育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二)新聞傳播教育資源分配偏差:注重精英教育有余,忽視平民教育。2013年教育部與聯合的《關于加強高校新聞傳播院系師資隊伍建設、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意見》。選擇一批高校給予經費支持。各大學新聞傳播教育目標也開始進行調整,有的標榜培養“融媒體人才”,有的號稱培養“全媒體人才”,有的提出培養既懂技術又懂內容創作的復合型人才,有的另辟蹊徑提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跨文化傳播人才。大學以培養卓越人才和精英為目標,這似乎天經地義,但卻忽視了對平民大眾的媒介素養教育。早在傳統的大眾傳播時代,國外大學就有開始針對中小學生和平民推廣的媒介素養教育,至今已延續有數十年歷史,在我國的港奧臺地區也已普及。在眾聲喧嘩的互聯網時代,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時代,傳媒精英很容易被“草根”傳播淹沒,傳播權已經由專業精英壟斷向草根平民賦權,一個平民網紅,一個人氣藝人其影響力可能高于一家主流媒體機構。能否出臺頂層設計,讓我國高校的新聞傳播資源也能用于中小學以至社會民眾的媒介素養教育和普及,這對凈化網絡不良空氣,化解戾氣,提升民眾的公民意識和政治參與無疑有現實意義。(三)對“媒介融合”認識陷入誤區媒介環境學派先驅麥克盧漢認為媒介的“內容”好比是一片滋味鮮美的肉,破門而入的竊賊用它來吸引看門狗的注意。媒介的影響之所以非常強烈,恰恰是另一種媒介變成了它的“內容”。在互聯網時代,所謂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一定是傳統媒體融入互聯網新媒體,傳統媒體成為互聯網新媒體內容生產體系中的一環,一個常見的誤區便是在傳統媒體體內孕育新媒體,所謂傳統媒體是“母”,新媒體是“子”。實踐證明,這樣一種模式很少有成功的,我國當下的廣電集團和報刊集團轉型便面臨著將舊的生產機制打破,融入新媒體涅槃重生的考驗。而對于新聞傳播教育而言應該更加具有前瞻性,先賢的思想為我們預言了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的事實,應該勇敢地打破新聞傳播傳統專業和課程的束縛,將傳統媒體內容融入新媒體架構內的全新內容生產。(四)新聞傳播教育理想和新聞從業的現實處境尖銳沖突最近這些年,國內著名新聞傳播學院如人大、復旦、武大、中大等新聞專業畢業生實際從事媒體編輯記者職業的就業率微乎其微,一個班級三十四五人,真正從事新聞業的也不過三五人而已,甚至不足七分之一。新聞專業畢業生到媒體行業工作的比重不到10%。很多學生高考志愿填新聞專業,是奔著記者這一職業的理想光環而來的。到了新聞傳播學院,經過四年學習進入實習階段,才發現理想離現實是那么遙遠,國內記者從業環境極其惡劣,“防火防盜防記者”是公開的秘密,而薪資福利卻遠遠不及付出。中國新聞學院每一年在校本碩學生超過21萬萬,而目前中國持有新聞記者證的采編人員共有23.6萬余名。這意味著,新聞專業在校生的數量已逼近全國記者總數。
三、發展基于媒介融合生態鏈的新聞傳播教育
當下以各種新媒體技術平臺為核心的新的媒介融合生態鏈正在形成。在這個生態鏈中綜合社交媒體平臺QQ、微信和微博,構筑了最為龐大的綜合社交媒體用戶和內容生產者(PGC/PPC)基數,在此基礎上誕生了綜合資訊app和網站、綜合視頻app和網站、知識分享app和網站和視頻直播app等主要新媒體技術應用平臺,這些平臺的用戶畫像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在這種新型的媒介融合生態鏈中,生產者和消費者兩種角色已經融為一體,每一個平臺的注冊用戶既是內容的生產者、傳播者又是消費者,其區別主要是注冊者是機構、自媒體從業者還是普通網民。因此內容生產被分成了普通用戶生成內容(UGC)和專業生產內容(PGC/PPC)。這里的專業內容生產者指向各類入住機構(商業機構、非商業機構和政府機構,包括傳統媒體機構)和自媒體從業者。新聞傳播教育所需要培養的專業內容生產和傳播者其適用外延遠遠多于傳統大眾傳播時代,這是融合媒體生態給新聞傳播教育提供的契機,不應指責我國高校設立了如此多的新聞傳播專業,培養了過多的新聞傳播專業學生,數量不是問題,問題是這些學生能否勝任這些平臺的專業內容生產和傳播重任?商業機構、非商業機構和政府機構及自媒體從業者對內容生產和傳播各有各的要求和側重,而入駐各技術平臺的傳統媒體機構既具有商業性又要堅持政治性,其內容的生產和傳播要求更為特殊。我們的新聞傳播教育應該根據所在院校特點,緊密圍繞著新技術平臺上各類符號(文字、圖片和視頻)傳播特點和四種角色各自的內容生產和傳播要求來重新定位,進行課程再造和效果評估,只有這樣也能與時俱進,煥然一新。
作者:黃宏 單位:浙江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