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發達國家中科普寫作建設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擁有多少優秀科普作家,是該國或該地區科普能力的最有力的反映。本文總結了發達國家科普寫作能力建設方面的最佳實踐,將其概括為:科普作家協會是專業科學傳播人員相互切磋交流的平臺;大學開設的科普寫作課程是培養高水平科普寫作人員的主渠道;非營利機構在科普寫作能力建設方面大顯身手。
[關鍵詞]科普寫作能力建設發達國家
AbstractWhilemanypeopleequalthecapacitybuildinginpromoting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PUS)totheconstructionofsciencemuseumsorothersciencecenters,sciencewritingcapacitybuildingisreallythefoundationforallkindsofPUSwork.Thispapersummarizesthebestpracticeinsciencewritingcapacitybuildinginadvancedcountriesasthefollowing:sciencewriterassociationsareplatformsforPUSprofessionalstoexchangeexperienceandcomparenotes;sciencewritingcoursesprovidedbyuniversitiesarethemainchannelsfortraininghighlyskilledsciencewritingprofessionals;somenongovernmentorganizationsalsoplayasignificantroleinsciencewritingcapacitybuilding.
Keywordssciencewriting;capacitybuilding;advancedcountries
說到科普能力,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科普場館建設。其實,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擁有多少優秀科普作家,是該國或該地區科普能力的最有力的反映,因為科普書刊的出版靠科普作家,科普影視腳本的撰寫靠科普作家,科普場館中展覽的策劃和解說詞的撰寫也離不開科普作家。因此,發達國家的科技界、教育界、科普作家團體和一些非營利機構都把科普寫作能力的提高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科普作家協會是專業科學傳播人員相互切磋交流的平臺。這里首先需要說明的是,sciencewriting直譯過來是“科學寫作”,而不一定是“科普寫作”,但考慮到幾乎所有科學作家(sciencewriters)都強調寫作的通俗性和可讀性,加拿大科普作家協會(CanadianScienceWriters’Association)干脆將自己定義為職業性科學傳播者的全國聯盟組織[1],那么,將sciencewriting翻譯為科普寫作則更容易被中國百姓所理解和接受。全美科普作家協會(NASW)早在1934年就成立了,歷史悠久,影響力大。除了這個國家級科普作家協會外,美國還有一些地區級和州級的科普作家協會,前者如“新英格蘭科普作家”組織,后者如哥倫比亞特區(首都華盛頓)科普作家協會。國際科普作家協會(ISWA)成立于1967年,是響應科學普及和技術傳播日益國際化的趨勢而問世的,其會員分布在26個國家。這個組織希望重點為本國沒有科普作家協會的科普寫作愛好者提供服務。
大學開設的科普寫作課程是培養高水平科普寫作人員的主渠道。拿英國來說,巴斯大學和格拉摩根大學各自提供了科學傳播專業的科學碩士課程,昆士大學和都柏林城市大學共同提供了科學傳播專業的科學碩士課程,帝國理工學院提供了科學傳播和科學媒體制作兩個方向的科學碩士課程。在科學傳播課程中,必然少不了科普寫作這門課。[2]從2005年10月起,帝國理工學院又開設了非虛構作品創意寫作碩士課程計劃,該計劃的初步重點就是科普寫作,將請一些科普創作大師來講課。[3]
據美國威斯康星大學SharonDunwoody教授統計,全美國共有50家以上的大學提供科技傳播課程,其中幾乎都包括科普寫作課。例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寫作與人文研究計劃(面向本科生)包括四個方面:闡釋與修辭;創意寫作;科普寫作;技術傳播。他們的教師隊伍中有小說家、散文作家、詩人、翻譯家、傳記作家、歷史學家、科學家和工程師。另外,麻省理工學院還開設了科普寫作專業科學碩士課程計劃,為期12個月。[4]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已經實施了十幾年的“駐校科普作家計劃”,每學期請一位科普作家到學校來,以加強科普作家與科學家的互動,吸引更多的科學家關注和投身于科普寫作。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認識到科普寫作的技能對于個人事業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科普寫作課程總是很受歡迎。荷蘭共有13個大學,其中8所開設了科普寫作或含有科普寫作內容的新聞寫作課,每年有600人選修。學生普遍反映,上了這門課收獲很大。授課方法以實戰為主,強調多練習,這些課程的講課時間與習作時間之比一般為1:3。老師經常將學生的習作成功地“賣”給報紙雜志,說明學生的寫作水平大有提高。過去,這些課程只能作為選修課程。荷蘭政府近年來開展了科學教育的改革,改革措施之一是,從2001年起,科學傳播或科學新聞也成為了主修專業課程。[5]
非營利機構在科普寫作能力建設方面大顯身手。在美國新墨西哥州有一個名叫“圣菲科普寫作研習班”的非營利組織,它的使命就是每年舉辦一次“圣菲科普寫作研習班”,至2006年已經是第11屆。每次有40多人參加,大部分是美國學員,包括職業性的科普寫作者、想轉向科普創作的作家以及不同機構面向公眾的科學信息宣傳專員,也有少量學員來自日本、加拿大、法國、英國和肯尼亞等國家。[6]2005年,在日本文部科學省等有關機構的資助下,日本高知大學建立了世界科普論壇,宗旨為幫助科技人員提高科普寫作能力。它編輯發行了網絡版科普雜志TheHardDrive(這是雙關語,硬驅本身是個計算機術語,同時又可以意味著,科普是一項艱難的事業)。另外它還打算采用編寫圖書、組織國際會議和研習班的形式來促進科普寫作事業。2003年,日本科技記者協會會長牧野賢治教授在東京的記者俱樂部成立了一個科學新聞寫作學校,為50名左右學員提供了與資深科學記者親密接觸的機會。它有點像傳統的“私塾”,又像歐洲的學術沙龍。他們每個月聚會兩次,每期學習持續5個月左右。Makino教授成立這個學校的原因是,他估計整個日本有大約200名科學記者和300名醫學記者,其中多數人有科學背景,但是很少有人修習過科學新聞課程,因為當時日本的大學里沒有開設這樣的課程。因此,為了提高科學記者的科普寫作水平,需要補上這一課。
近年來,國內注意開設“科學文化寫作”、“科普寫作”、“科普創作”、“科技寫作”類課程的大學漸有增多,但是,這些課程的聽課人數(且不談培訓效果)與全社會對科普寫作專業人員的強烈需求相比,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有必要學習發達國家對科普寫作的重視程度,借鑒其多條腿走路的培養途徑,切實加強科普寫作能力建設。
參考文獻
[1]CanadianScienceWriters’Association,HomePage,www.sciencewriters.ca,2006年8月24日查詢
[2]CoursesforScienceCommunicators,inthewebsiteof“AssociationofBritishScienceWriters”,.uk/courses.htm,2006年8月24日查詢
[3]MSc.inCreativeNon-fictionWriting,inthewebsiteof“ImperialCollegeLondon”,Www.imperial.ac.uk/6208.htm,2006年8月24日查詢
[4]WritingandHumanisticStudies,intheWebsiteof“MITopencourseware”,/Ocwweb/writing-and-Humanistic-studies,2006年8月24日查詢
[5]武夷山,國外科普新觀念與我國科普工作,科學(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出版),2006年1月號
[6]SantaFeScienceWritingWorkshop,/sciwrite/sciwrit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