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紅色資源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愛國主義教育功能。紅色資源,作為新時期一種愛國主義教育的新載體,它的直觀性、形象性、教育性都具有極大的渲染功效。在革命年代那個大染缸中,每個人都深受戰爭之苦,可是精神之富有,對于國家民族的認同,是后來的我們無法比之的。在大環境相對安定的今天,以及外部的種種威脅,恐怖勢力、文化滲透等,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加強凝聚力的基礎工程。尤其是對于青年人來說,尤為重要。
(二)道德情感教育功能。紅色資源,能很好的對人進行道德情感教育。道德情感是個人道德意識的構成因素。陶冶道德情感是道德情感教育的重要環節。它包括兩方面的任務:一方面是形成和增強同所獲得的道德認識相一致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是改變那種與應有的道德認識相抵觸的道德情感。形成和增強健康的、正當的道德情感,不但要訴諸個人理智,訴諸個人對理想人格的追求,而且更需要個人在實踐中經受長期的甚至痛苦的磨練。
(三)對于校園文化的引領功能。校園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主要表現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地方高校的文化又代表了當地的精神文化。結合榆林本地的文化特色“紅色文化”與“邊塞文化”,將其作為榆林學院校園文化的引領核心。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學校的校容校貌,表現出一個學校整體精神的價值取向,是具有引導功能的教育資源。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既具獨創性,也可擔當本地的文化名片。同時也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貫徹。
二、紅色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現途徑
(一)將傳統理論課與實踐課相結合。小學的思想品德課,初高中的政治課,大學的思政課,就像祥林嫂一樣,將延安精神,革命精神反反復復的講述。傳統的說教,早已使大多數人對革命精神的敏感神經變得麻木。如榆林學院思政部組織的課外實踐,帶領學生參觀周邊的紅色革命遺址,如楊家溝,小河會議舊址等,并與其建立長期關系,掛牌稱為實踐活動基地。出發前,同學們通過各種途徑查找資料,做足前期工作:在參觀過程當中,同景點工作人員,當地居民進行交談,實地調查,獲取第一手材料;返校后整理資料,以實踐報告的形式,輔助以PPT,進行匯報。
(二)可以類似于“生存”體驗這樣的活動開展。利用陜北獨特的地利環境,模擬當年的戰爭情景,生存境遇、物質條件。開展一些小規模的“演習”,不僅有助于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的提高,弱化以個體為中心的不正確的價值觀。同時也會明白中國革命進程的艱辛以及愛國情感的養成。也鍛煉了我們在艱苦環境中生存能力,學會樂觀地看待周遭的環境,將劣勢轉換為有利條件“重走轉戰路”,是我們今年暑期活動的主題,我們小分隊進入農村,參觀了當年留下了的革命舊址,親耳聽到老人們對往昔的講述,從老人的眼中,從他們講述的語氣中,遙想當年的艱苦環境,讓人為之震撼。他們艱苦奮斗、團結一致的精神,尤為值得我們學習。也親歷了陜北獨特的地形,千溝萬壑。良好的群眾基礎和有利的地形條件,對于當時國民黨的飛機大炮來說,毫無天時地利人和這一說。在為期一周的實踐活動中,我們也真切體會到。身體和精神兩個方面,都接受了洗禮。
(三)在新媒體技術廣泛運用的今天,我們也可以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實現其價值。如在陜北,可以讓當地高校牽頭,創建研究紅色資源的機構,以及怎樣去發展和推廣紅色資源,加強青年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同時可以創建紅色網絡平臺,為廣大學生群體提供比課本學習更加方便、快捷、生動的學習途徑。也可以成立相應的學生團體,例如榆林學院青年馬克思主義理論社團。該社團成立于2009年6月26日,已經走過了五個年頭。在這其間,始終以馬克思主義、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思想、研究對象和行動指南,秉持“學習經典理論,探求科學真理,弘揚實踐精神、塑造有志青年”的社訓,開展每兩周一次的理論學習活動,暑期“重走轉戰路,服務黃土地”的社會實踐活動,運用網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傳播工具。使其進一步保持思想性、知識性、創新性。
作者:張淵蔡曉潔單位:榆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