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經濟轉軌中女性就業和社會保障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濟轉軌中女性就業和社會保障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經濟轉軌中女性就業和社會保障

一、就業與工資的中外性別比較

在勞動領域中,中國存在兩性差距,但就勞動參與率、工資收入等指標而言,中國是世界上男女兩性差距最小的國家之一。

(一)兩性勞動參與率的中外比較

如勞動參與率,無論是按經濟發達程度比較,還是按區域比較,中國是世界上男女勞動參與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見表1、表2),也是男女勞動參與率差距最小的國家之一。男性在1980年、1995年和2000年分別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個、4.1個和4.1個百分點,而女性則高出18.1個、20.3個和19.3個百分點,因此,男女勞動參與率之比分別為1∶82.5、1∶89.2、和1∶89.3,兩性差距遠小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遠小于世界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和世界各洲的平均水平。

表1不同經濟發達地區15~64歲勞動力參與率(%)

男性女性參與率之比(女/男)

198019952000198019952000198019952000

全世界總計87.586.085.557.460.160.765.669.971.0

較發達地區84.481.480.858.764.065.469.578.680.9

次發達地區88.687.386.756.959.059.564.267.668.6

最不發達地區89.988.487.667.666.065.875.274.775.1

中國91.590.189.675.580.480.082.589.289.3

資料來源:國際勞工局《2000年世界勞動報告》,中國勞動與社會保障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表2世界各洲15~64歲勞動力參與率(%)

男性女性參與率之比(女/男)

198019952000198019952000198019952000

全世界總計87.586.085.557.460.160.765.669.971.0

非洲88.086.385.856.456.857.464.165.866.9

亞洲88.987.687.059.961.662.067.470.371.3

歐洲84.280.379.660.263.064.071.578.580.4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86.685.785.533.343.345.238.550.552.9

北美洲84.182.781.758.268.870.269.283.285.9

大洋洲86.985.084.152.664.466.260.575.878.7

中國91.590.189.675.580.480.082.589.289.3

資料來源:國際勞工局《2000年世界勞動報告》,中國勞動與社會保障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二)兩性工資報酬比率的中外比較及與港澳臺的比較

中國也是世界上男女工資差距較小的國家。我國(不含港澳臺)女性工資收入約為男性的80%(見表3),高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見表4、表5)。

表3中國城鎮男女工資收入比率(女/男)

年月女/男(%)范圍資料來源

1978.779上海石家莊業錦國家勞動部1988年調查,《中國婦女統計資料》,

1986.782州第13個市的中國統計出版社,1991年3月,第318~319頁

1988.784218個企業

198884.4全國《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年版,第571頁

199582.5全國《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年版,第571頁

199980.4全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21世紀人口與發展》白皮書,2000年12月19日

199984.7北京上海大連成勞科院《中國養老保險基金測算報告之六:五城市數據調查綜合報告》2001年

都西安5市參保

職工繳費工資

1990.977.5全國全國婦聯和國家統計局,第一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

2000.1270.1全國全國婦聯和國家統計局,第二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

表490年代初世界部分國家(地區)非農行業男女工資比率(女/男)

澳洲瑞典瑞典芬蘭美國新加坡英國香港泰國韓國

90.889.082.677.075.071.169.769.568.253.5

資料來源:UNDP(1995),HumanDevelopmentReport1995,OxfordUPress。

表5中國澳門、臺灣非農行業男女工資比率(女/男)

19941995199619971998

澳門69.0768.0768.8666.9466.97

臺灣67.4469.9570.7171.9872.35

資料來源:《中國勞動統計年鑒1999》、《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01》,中國統計出版社。

二、經濟轉軌以前中國女性就業

(一)1949~1977年中國城鎮婦女就業史

要說明中國女性較高的勞動參與率以及男女相對平等的工資形成的原因,需要回顧新中國婦女就業的歷史。

建國初期,新中國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封鎖與軍事威脅,為了自身的安全與國際地位,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工業(包括軍工)的道路。這條路也是社會主義蘇聯當時看起來走得很成功的發展道路,正好可供仿效。發展重工業需要有相當的資金積累,我國當時卻一窮二白。在資金奇缺的條件下要發展重工業除非政府能用行政手段控制物資與勞動力的價格及其流向,得到廉價的物資和勞動力。自發的市場經濟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為防止物資與勞動力價格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上漲,政府只能在物資管理上實行計劃調撥,在勞動力管理上實行統包統配,實行計劃經濟。

發展重工業需要搞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既然勞動力極其廉價,對勞動力的需求就無限增長,在動員了幾乎全部男性勞動力的同時,動員女性勞動力參加生產建設就成了當時各級行政部門和婦聯的任務。我們可以從當年全國婦女大會決議中找到依據。《關于今后全國婦女運動任務的決議》(1953年4月23日中國婦女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指出:“我們偉大的祖國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有計劃的國家建設已經開始,——在此時期,婦女運動的中心任務是繼續教育、發動和組織廣大婦女群眾,參加并搞好工、農業生產和祖國各方面的建設,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在農村中做婦女工作,必須以教育、組織婦女參加農業生產為中心,使她們成為愛國增產、增加單位面積產量的重要力量。”《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1960年4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第二十四節規定:“從1956年開始,在7年內,要求每一個男子全勞力每年至少做250天左右的工作。——婦女除了從事家務勞動的時間以外,在7年內,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情況,要求做到每一個農村女子全勞力每年參加農業和副業(包括家庭副業)生產勞動的時間不少于80天到180天。”對農村女性的動員尚且如此,何況城鎮女性。我國婦女就業人數大規模的增長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的。

從表6可以看到,全民所有制女職工在1949年為60萬人,到1957年增長為328.6萬人,增長率為547.7%,其在全民所有制職工中的比重也由7.5%上升至13.4%。

1958~1960年,我國在“3年超英,5年超美”的口號鼓舞下,開展了“”和“大煉鋼鐵”運動,城鎮職工人數迅速增加,全民所有制女職工人數從1957年的328.6萬增長為1960年的1008.7萬,女工比重也由13.4%增長為20.0%,女工的增長速度大大高于男工。其中,1957~1958年1年間女工人數猛增2.47倍。

表61949~1977年全民所有制女職工人數增長變化

年份全民所有全民所有女工比重指數(上

制職工總制女職工(%)年女職工備注

數(萬人)(萬人)數為100)

194980060.07.5

19521580184.811.7308.0

19531826213.211.7115.4

19541881243.512.9114.2

19551908247.313.0101.6

19562423326.613.5132.1

19572451328.613.4100.6

19584532810.817.9246.7時期女工比重猛增

19594561848.818.6104.7

196050441008.720.0118.8

19614171886.821.387.9三年困難時期國家精簡職工

19623309673.820.476.0

19633293656.619.997.4

19643465703.520.3107.1

19653738786.121.0111.7

1966~1976時期(缺少女工統計資料)

197771962036.028.3259.01965年為100

資料來源:《中國勞動工資統計資料1949~1988》,中國統計出版社,1987年版。

1961~1963年是經濟困難時期,國家精簡職工,女工人數也相應減少,從1960年的1008.7萬減少到1963年的656.6萬,在全體職工中女工比重并沒有下降,依然保持在20%左右。

1966~1976年,我國經歷了史無前例的“”。一方面,由于以“革命”為中心,經濟增長緩慢甚至倒退,城鎮企業勞動力需求增長緩慢,吸納消化勞動力的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已經成熟且強有力的統包統配的勞動制度依然可以不顧企業需求計劃安置男女勞動力。理論宣傳部門則把“包下來就業”和“婦女就業率提高”看作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堵住了任何試圖改變現狀的出路,不得不以“上山下鄉”來消化1700萬新增男女勞動力。1966~1976年,沒發現有女性就業的資料,但以“”后的1977年數據與“”前的1965年相比,可以發現,12年間全民所有制企業女工比重從1965年的21.0%增長到了1977年的28.3%,增長了7.3個百分點,只是略低于過去12年(1953~1965年)所增長的9.3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在工資分配上,我國逐步形成了一種相對平等的“大鍋飯”式的工資分配制度。行業、年齡、工齡和學歷相同的職工之間包括男女職工之間工資差別很小。

(二)就業、工資“男女平等”的原因分析

根據上述歷史可以認定,我國女性勞動參與率較高以及在勞動參與和工資收入方面男女兩性差距較小并不是因為我國勞動工具環境、勞動作業環境、作業制度環境、職業產業環境和人口生產環境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更適合于女性參與公共勞動,而是因為以下諸多原因。

在勞動參與方面,第一,實現新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需要大量勞動力。新中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經濟戰略以及建國初期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需要大量勞動力,鼓勵與動員婦女參加生產勞動也就順理成章。第二,統包統配勞動就業體制。服從于上述經濟發展戰略,為獲得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國家采取了政企合一的做法,在城鎮建立了統包統配的勞動就業體制(在農村是制),將新增男女勞動力全部包下來就業,由國家直接控制工資水平。這種體制一方面達到了輸送廉價勞動力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使國家背上了對已就業的男女勞動力實行終身就業保障的包袱。由于統包統配和終身雇用,男女勞力無需競爭上崗,女性勞動就業率自然提高。第三,革命根據地“全民皆兵”的習慣做法以及仿效蘇聯。這種動員加組織安排,男女一樣,一切服從革命需要的勞動力管理方法是當時我們執政黨相對比較熟悉的方法,蘇聯的成功又使我們對這種勞動力管理方法充滿信心。第四,對馬克思婦女就業理論的錯誤理解。長期以來,我國婦女運動的組織者和眾多研究者常常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個別語句來為動員婦女參加公共生產勞動作辯護,為中國女性較高的勞動參與率唱贊歌。其實,從完整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從整篇文獻而不是從個別語句上來看,馬克思主義始終認為婦女大規模地參與公共生產勞動是有條件的,是和大工業的高度發展密切相關的。第五,浪漫主義激情。從“”到“”,是口號漫天飛舞、浪漫激情一浪高過一浪的時代,是把諸如“男女都一樣”、“婦女半邊天”、“不愛紅裝愛武裝”等富有革命浪漫主義色彩的詩句當作行動“最高指示”的時代。所以,不顧勞動環境和女性生理特點的“三八采礦隊”、“三八突擊隊”、“鐵姑娘戰斗隊”、“女子高空帶電作業班”等等在全國到處涌現,鼓舞著廣大婦女無條件地參與生產勞動,與男子一爭高低。

在工資分配方面,勞動者之間包括男女職工之間形成相對平等的工資也具有中國特殊的國情。首先,低工資是平均工資的基本前提。低工資才能廣就業,在剛夠滿足基本生活的低工資條件下,勞動者之間工資收入不可能有太大的差距。其次,工資分配上實行“大鍋飯”式的平均分配,男女平均分配被理解為“男女同工同酬”。再次,1958年期間和“”期間相繼對按勞分配中存在的所謂“資產階級法權”的批判,對“物質刺激”的否定,使經濟管理部門和企業負責人不能也不敢用工資的高低來調節勞動力配置,用工資的高低來刺激勞動效率。男女職工工資自然也就不會有太大的差距。

對于中國女性就業和工資水平是由黨和國家的力量來保證這一點是有共識的。全國婦聯黨組也認為:“在經濟方面,中國是世界上通過政黨和行政力量推動婦女就業、基本實現男女同工同酬的少數國家之一”(注:《中國共產黨推進婦女解放的八十年》,《人民日報》,2001年6月23日。)。

三、經濟轉軌對婦女就業的影響

時過境遷,國際形勢和中國的國際地位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要有所調整;計劃經濟積弊成難,我國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嚴重落后,經濟體制轉軌勢在必行。由于當年錯誤的人口政策使我國勞動力的供給大大超過了勞動力的需求,由于統包統配產生的副作用使企業冗員重重,由于人多地少農村剩余勞動力劇增,中國就業矛盾突出。隨著經濟體制轉軌與統包統配勞動制度的松動,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勞動力之間包括男女勞動力之間的就業競爭在所難免,中國婦女就業開始接受市場經濟的考驗。

(一)城鎮女性就業問題的先聲——大邱莊“婦女回家”

中國經濟體制轉軌從農村開始,市場經濟對勞動婦女的沖擊或者說對男女兩性勞動分工模式的沖擊也首先從農村開始。大邱莊“婦女回家”是一典型案例,曾引起較大的社會反響。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大邱莊從單一種糧食的經濟結構逐步轉變為農、林、牧、副、漁、工、商七業并舉的經濟聯合體,走上了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道路。經濟結構的變化,使大邱莊的多數男勞力由種田變為務工,而84%的以婚婦女卻退出生產勞動崗位成為從事家庭副業和家務勞動的家庭婦女。據調查,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大邱莊95%以上的婦女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其中有近百名60歲以上的老年婦女參加半日或全日勞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老年婦女全部退出集體生產勞動崗位,至記者調查日止,45歲以下有勞動能力的525名已婚婦女中,參加集體生產勞動的僅有80余人,占已婚婦女總數的16%(注:張娟、馬文榮:《大邱莊‘婦女回家’的思考》,《中國婦女》,1988年第1期。)。大邱莊“婦女回家”是對過去大規模動員女性參加公共生產勞動的逆反,是城鎮女性就業問題的先聲。

(二)城鎮女性就業難

由于經濟轉軌,政企分開,城鎮工業企業對勞動力的成本收益比開始敏感起來。1980年8月,中央提出了“在國家統籌規劃和指導下,實行勞動部門介紹就業、自愿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相結合”的“三結合”就業政策,突破了過去20年鐵板一塊的計劃經濟“統包統配”的就業模式。8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在全民所有制企業新職工中實行勞動合同制,并在招工時實行“面向社會、公共招收、全面考核、擇優錄用”的“雙向選擇”政策,就業競爭初現,勞動力市場配置的時代即將來臨。

事實表明,女性在就業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

例1:女大學生就業難。

早在80年代中期,剛剛萌芽的城鎮勞動力市場就出現排斥女性畢業生偏愛男性畢業生的現象,為此,198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還下達了38號文件,要求糾正。但據《人民日報》1987年7月31日報道:“在今年大學畢業生分配過程中,一些用人單位拒收女生的現象又趨嚴重。”北京市高教局和國家教委證實:截至1987年7月25日,北京大學被退回改派的女生就有100多名,中國政法大學還有12名女生未能分配出去,中國人民大學被退回的女生占退回畢業生數的80%以上,連歷來供不應求的中央財經金融學院也有3名女生被退回。“用人單位拒收女生的一般理由有:高分低能,實際工作能力差;出差不方便;結婚生孩子要誤幾年工作等等”(注:《人民日報》,1987年7月31日。)。

例2:企業更愿意招用男性職工。

1987年,全國總工會女工工作委員會對北京、遼寧等11個省市自治區的10個行業的660家企業進行調查,在回答“對男女都適合的工種,您愿招男工、招女工或各占一定比例”問題時,660位企業領導有30.4%回答“愿招男工”,5.3%回答“愿招女工”,64.3%回答“各占一定比例”。甚至在被認為是“女性職業”的89個紡織企業,也只有25%的企業領導愿意招女工,而愿意招男工的企業達37.5%(注:全國總工會女工工作委員會:《城市婦女在就業等方面面臨的新問題》,《工運研究》,1988年第2期。)。女性“待業”或“失業”統計資料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全局。在待業(失業)人數中,無論是“女青年”還是全體失業女性,其占總數的比例都高于50%以上(見表7、表8),大大超過了相同年份女性就業比例(見表12)。

表71984~1993年城鎮待業(失業)女青年人數及比例

年份待業女青年(萬人)占待業青年(%)

1984120.761.6

1985118.660.2

1986128.861.5

1987139.859.5

1988145.259.2

1989183.759.4

1990181.458.0

1993192.558.0

資料來源:《中國婦女統計資料(1949~1989)》、《中國勞動統計年鑒》(1990、1991、1994),中國統計出版社。

表81996~1998年城鎮女性失業人數及比例

1996年1997年1998年

女性失業數占失業人數女性失業數占失業人數女性失業數占失業人數

(萬人)(%)(萬人)(%)(萬人)(%)

289.1452.30303.1452.56300.4752.60

資料來源:《中國勞動統計年鑒》(1997、1998、1999),中國統計出版社。

(三)婦女“階段就業”

企業在招工中偏愛男性,對既有女工則以延長產假為名,釋放剩余勞力。早在1980年,全國許多地方開始對孕期哺乳期女性“放長假”,即延長法定產假,從56天延長至3年。1980年11月6日,中共全國總工會黨組、中共全國婦聯黨組聯名向中央書記處遞交了《關于遼寧省一些企業對懷孕哺乳女工實行放長假的報告》。報告反映:“據三市(沈陽、大連和鞍山)不完全統計,已有30多個企業對懷孕、哺乳女工實行留職放長假1~3年(撫順反映,甚至可到4年),發放本人工資的70%~75%(撫順有的企業只發15元)。”后來有學者將此稱之為“婦女階段就業”。在實行市場經濟的工業化國家,婦女階段就業表現為一種平均趨勢。婦女在即將生育第一個孩子以前回家休息,撫育孩子,就業率下降,當最后一個孩子上學以后,婦女重新參加社會勞動,就業率回升。以就業率為縱坐標,以年齡為橫坐標,婦女職業生涯曲線呈M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女職工的職業生涯曲線與男性基本相同,產假短暫,工資照發,就業沒有“階段”。

“放長假”從法律意義上說是違反我國有關勞動法規的,但從經濟學意義上來看卻引發了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全世界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企業主們為了降低勞動成本,一般都想盡可能地縮短婦女的帶薪產假。為了限制帶薪產假的縮短,聯合國頒布《生育保護公約》(1952年修訂),要求各國至少應保證女工享有為期12周的帶薪產假,產假津貼為產前工資的2/3。盡管如此,美國等一些國家的法律依然允許對產假期間的女工停發工資。而我國相當數量的企業同樣是從自身的經濟利益出發,卻愿意延長女工的帶薪產假至156周。我國女性勞動力供過于求或“物欠所值”的狀況可見一斑。

(四)“編余職工”、“下崗職工”中女性比例高

“婦女階段就業”只是剛剛回到市場上的城鎮工業企業對女性過度就業的一個初步反應,當勞動力行政配置逐步走向市場配置,當勞動政策有所放寬,當企業用人權得到初步承認,女職工往往首當其沖地成為剩余勞動力。1984年,河南、河北和黑龍江等地開始了“優化勞動組合”的試點,至1987年已遍及全國。如果說1986年推行勞動合同制是對新增勞動力實行市場調節的話,那么“優化勞動組合”則是要挑戰“固定工”,打破“鐵飯碗”,對原有的勞動力也實行競爭上崗。隨之而來的是“編余職工”,其中女性居多,“優化勞動組合”也曾被認為是“男化勞動組合”。據全國總工會女工工作委員會1987年對全國11個省市自治區660個企業的調查,到1987年7月底,660家企業已有“編余職工”27100人,占其職工總數的2%,女性占“編余職工”的64%(注:全國總工會女工工作委員會:《城市婦女在就業等方面面臨的新問題》,《工運研究》,1988年第2期。)。1997年中共十五大進一步提出了減員增效的意見,指出“人員流動和職工下崗是不可避免的。”隨即,“編余職工”改稱“下崗職工”。根據國家統計局近年來的統計數據,在下崗職工中女性的比例約占45%(表9)。

表9近年下崗女工人數及比例

下崗職工總數(萬人)下崗女工人數(萬人)女工/總數

1997634.3284.144.8

1998876.9392.744.8

1999715.5334.446.7

注:1999年數據是“再就業服務中心實有下崗職工人數”,當年下崗職工總人數為937.2萬人。

資料來源:《中國勞動統計年鑒》(1998、1999、2000),中國統計出版社。

全國總工會調查統計的下崗女工比例高于國家統計局的比例。根據全國總工會1993年對1230個公有制企業的調查統計,這些企業共有職工92萬,女性職工占有37%,失業和下崗女職工有2.3萬人,占失業和下崗職工總數60%(注:常凱:《公有制企業中女職工的失業及再就業問題的調查與研究》,《社會學研究》,1995年第3期。)。女工失業和下崗的概率是男工的兩倍。

(五)男女不同工亦同酬現狀發生變化

計劃經濟時代我國相對平均的男女工資收入是否體現了按勞分配原則,是否真實反映了男女職工的勞動效率呢?答案是否定的。

男女同工同酬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男女同工同酬原則與按勞分配原則是一同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憲法》第六條規定:“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憲法》第四十八條規定:“國家保護婦女的權利和利益,實行男女同工同酬。”因此,男女同工同酬原則與按勞分配原則是兼容而不相矛盾的,并且,男女同工同酬原則應當服從按勞分配原則的指導。可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并不能自覺地將同工同酬原則與按勞分配原則統一起來。無論在觀念上還是在實際工作中經常將男女同工同酬原則置于按勞分配原則之先。男女同工同酬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不顧勞動貢獻的男女平均分配。

198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和南寧市的工會部門對南寧市的10家企業進行了一次調查。調研人員在同工種、同年齡、同工資級別的職工中隨機抽出“男工”、“普通女工”和“哺乳女工”各27名,對他們在1985~1986年的“勞動貢獻”進行了對比研究,其結果見表10。

表10南寧市10家企業男女勞動貢獻比較

人均出勤(天)病假(天)人均利潤(元)

男工602.79.330612.4

普通女工588.223.828713.6

哺乳女工432.0180.019873.3

男工比普通女工+14.5-14.5+1898.8

男工比哺乳女工+170.7-170.7+10739.1

資料來源:全國總工會女工工作委員會,1988年。

從上述資料中可以看到,在兩年中,同工資等級的“男工”比“普通女工”人均多創利潤1898.5元,比“哺乳女工”人均多創利潤10739.1元。上述數據雖然不是全國性的調查。但其反映的事實卻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所以,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許多企業所實行的所謂男女同工同酬實際上是男女不同工亦同酬。

當我國逐步走上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以后,男女兩性間工資收入的比例也發生了變化,市場調節正逐步取代行政調節,男女工資收入開始不斷接近其各自的市場價值。全國婦聯和國家統計局第一期與第二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報告披露,1990~2000年10年間我國男女工資收入比已經從1∶77.5下降為1∶70.1。對比李實等學者1988年與1995年兩次相同的調查(見表3),女性收入占男性收入的比例從84.4%下降到了82.5%。其他調查也發現,越接近市場,女性占男性工資收入的比例就越低。表11是一項對不同所有制企業男女工資比例的調查。

表11不同所有制女性收入及性別比率

男性女性女性收入相當于男性收入(%)

樣本數(人)年收入(元)樣本數(人)年收入(元)

國有企業20082382.613122114.688.75

集體企業13642312.413321940.083.90

三資企業8893001.48302295.276.47

資料來源:戴園晨黎漢明,《雙軌制下工資收入及其對勞動力供需的影響》,《經濟學動態》,1995年第10期。

以上5個方面說明,市場經濟正在對計劃經濟時代的過度就業尤其是女性過度就業和虛高的女性工資比例進行調整。

四、女性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一)經濟改革以來的女工就業率及其原因

上述5個方面僅僅還只是“女性就業問題”的信號。國家統計資料表明,女職工(或城鎮單位女性從業人員)就業比重自經濟體制改革以來并沒有下降還略有上升,從經濟改革初期1978年的32.9%上升至2000年的38.0%(表12),即使在統計中把女性比率(下崗職工與同性在職職工之比)略高的“下崗職工”排除在外也是如此。(注:表12從1994年起為“在崗職工”或“在崗城鎮單位從業人員”的數字,其中已不包含下崗職工人數,旨在準確反映經濟體制改革以后城鎮女性就業狀況)。

表121978~2000年中國女職工(城鎮單位從業人員)人數

年份職工總數女職工數女工比重指數(上年女備注

(萬人)(萬人)(%)職工數為100)

19789499313832.9

19799967340934.2109.0

198010444369835.4108.5

198110940393536.0106.4

198211281409336.4104.0

198311515419936.5102.6

198411890432536.4103.0

198512358450036.4104.0

198612809468836.6104.2

198713214486936.8103.9

198813608503637.0103.4

198913742513737.4102.0

199014059529437.7103.1“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199114508548337.8103.6

199214792558637.8101.9

199314849554237.399.2

199415259579938.0城鎮單位從業人員

199515301588938.5城鎮單位從業人員

199615221588338.7城鎮單位從業人員

199714668568738.7城鎮單位從業人員

199812337467838.0在崗職工(該年有此統計)

199912130461338.0城鎮單位從業人員

200011613441138.0城鎮單位從業人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乐县| 绍兴县| 咸丰县| 樟树市| 衡水市| 中宁县| 塔城市| 浦江县| 宣城市| 万州区| 惠安县| 陆河县| 曲麻莱县| 泰来县| 鹤壁市| 云安县| 宜宾市| 固原市| 水城县| 潼关县| 泽普县| 威宁| 航空| 读书| 西城区| 平泉县| 邵阳市| 夏津县| 厦门市| 镶黄旗| 富阳市| 辽阳县| 满洲里市| 六盘水市| 佛冈县| 惠安县| 合作市| 班戈县| 灵川县| 宁河县| 隆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