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區管理體系革新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建立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促進新區成長
天津濱海新區的管理體制在每個特定時期都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但隨著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逐步推進,行政體制與現實發展之間產生了諸多矛盾和問題。過去的行政管理體制逐漸由促進新區發展的推動器變成了新區進一步崛起的絆腳石。原來的天津濱海新區包括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3個行政區和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天津港區3個功能區以及東麗區、津南區的部分區域,近年來功能區拓展為9個,規劃面積2,270平方公里,可謂“大”區套“小”區“,區”中有“區”。過去的濱海新區機構重疊,內部行政效率低,規劃缺乏統一協調;下轄的幾個功能區和行政區相對獨立,各自為政;資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配置,土地、資金、人才流動不暢。2008年當濱海新區承辦達沃斯論壇時,塘沽區部分地段拒絕插達沃斯的旗幟,理由是:“那是開發區的事情,不是塘沽的事情。”行政體制改革滯后帶來的問題,阻礙了濱海新區的發展,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經過國務院及天津市等多方面的努力,2009年10月份國務院批復同意天津市調整濱海新區行政區劃,11月份天津市召開濱海新區管理體制改革動員大會,濱海新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全面啟動,這標志著,過去的冗雜低效將被新的行政體制代替。濱海新區在新的體制管理下,也會得以輕裝上陣,更快更好地發展經濟。根據國務院要求,天津市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制定了濱海新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1、建立統一的行政架構。撤銷濱海新區工委、管委會,撤銷塘沽、漢沽、大港區現行建制,建立濱海新區行政區,轄區包括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全境。東麗區和津南區的部分區域,不劃入濱海新區行政區范圍,仍為濱海新區產業規劃區域。2、構建精簡高效的管理機構。建立濱海新區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同級機構比原有3個行政區大幅度精簡。3、組建兩類區委、區政府的派出機構。一類是城區管理機構,成立塘沽、漢沽、大港3個工委和管委會,主要行使社會管理職能,保留經濟管理職能;另一類是功能區管理機構,成立9個功能區黨組和管委會,主要行使經濟發展職能。4、形成新區的事在新區辦的運行機制。賦予新區更大的自主發展權、自主改革權、自主創新權。
在處理富余人員的安置問題時,應該靈活處理,遵循去向多元化的原則。基于這個原則,可以嘗試采用以下方法:1、減少天津市公務員招收名額,優先安排濱海新區富余干部;2、遵循自愿原則,將部分干部安置到其他政府部門,如監察機構、公安系統、金融部門以及大型國企等;3、遵循自愿原則,通過正常的法律程序,為部分干部辦理“內退”,并給予相應補助。通過這一系列措施,傾聽多方面的訴求,努力協調多方面的利益,有利于解決濱海新區長期存在的痼疾,建立高效、精簡的政府部門,加強新區內部各城區政府機構在規劃、管理等方面的協調,集中整合現有資源;有利于加強濱海新區的組織領導職能,統一發展規劃、統一土地管理、統一基礎設施建設、統一財政管理;有利于處理好各城區之間、城區與功能區之間的關系,突出各城區和功能區的發展優勢和特色,統籌規劃,揚長避短。
二、實現合理的空間布局,促進新區發展
僅從行政體制方面改革,不能完全解決濱海新區發展緩慢問題。濱海新區空間布局仍然存在不足:各功能區功能交叉,功能區內產業布局分散、產業關聯度差等。
1、現狀分析。濱海新區位于天津東部沿海,擁有世界吞吐量第五的天津港,這里聚集了國家級開發區、保稅區、高新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和中國面積最大、開放度最高的保稅港區等多個產業園區。濱海新區由9大功能區組成,由于建設時序、功能定位等因素的影響,新區的發展遇到了瓶頸。同時,對比分析新區各功能區的主要發展方向,可以發現,9大功能區一方面各功能區“切塊分頭”卻又功能交叉;另一方面功能區內部的產業布局分散、產業關聯度差。各中心不能很好發揮區域經濟帶動效用,同時也不能與其他相關中心互補發揮集群效應。
2、經驗借鑒———荷蘭蘭斯塔德地區:環形城鎮帶。濱海新區各功能區分工不明確,造成人力和物力分配不平衡,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各園區內部產業經濟關聯不足、產業發展不均衡,不利于聚集效應的發揮和區域競爭力的提高。因此,濱海新區的功能區設置及產業布局還需要調整。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國外城市建設的成功經驗,如荷蘭的蘭斯塔德地區。蘭斯塔德地區是荷蘭的政治、行政、社會和文化中心以及最重要的經濟引擎,面積約4,000平方公里,人口約700萬,它是以“綠心”為核心的多中心城市群模式。蘭斯塔德由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烏特勒支4個大城市和20多個中小城市組成,阿姆斯特丹是空港金融和現代服務中心,海牙是行政中心,鹿特丹港口經濟和臨港工業十分發達,而烏特勒支是交通運輸和物流中心。各城市根據自身優勢,形成分工明確的多中心、有機城鎮群空間結構,城市之間設置不可侵占的綠心(面積1,500平方公里的農業用地)、綠楔、緩沖帶,建立若干中小城鎮。蘭斯塔德的多中心結構分散和緩解了對城市中心的壓力,并能通過中心周圍的空地和綠地保持都市區良好的生態環境。蘭斯塔德城市群以整體優勢參與國際競爭,避免了單中心大城市帶來的膨脹病,同時實現了生產、生活和生態的和諧發展。
3、主要啟示。目前,濱海新區的總規劃面積2,270平方公里,占天津市總面積的19.14%。截至2009年底,濱海新區常住人口達到230.17萬人,占天津市常住人口的18.74%。蘭斯塔德地區是在荷蘭26%的土地上聚集著總人口的25%。雖然濱海新區的總規模不及蘭斯塔德地區,但是兩地都有很多相似之處:規模龐大,發展中心眾多,涉及人口比例大。因此,濱海新區可借鑒蘭斯塔德地區發展經驗,構建一個多中心的城市地區。濱海新區現有9個功能區,各功能區占地面積都在100平方公里左右,即每個功能區相當于一個大城市或中等城市的規模。針對新區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9大功能區發展個自主導產業的同時可主要分成4大類:體現濱海新區高端服務職能的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體現濱海新區制造和研發轉化水平的臨空產業區、濱海高新區和先進制造業產業區;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重要空間載體的海港物流區、臨港工業區和南港工業區;體現濱海新區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中新天津生態城和海濱旅游區。筆者認為,這樣將各個功能區分開來,以各個功能區為基點,多個中心同時發展,各相關中心之間建立有效聯系。首先,可以保證各功能區分工明確,便于濱海新區的資源統一調度,提高了土地、能源等的利用效率;其次,提高功能區內部的產業關聯度,互相扶持,資源互補;再次,各關聯功能區可進一步加強聯系,真正發揮產業的聚集效應,增強濱海新區的綜合競爭力。回顧濱海新區的規劃歷程,從1999年濱海新區總規劃提出的“一心三點”點狀發展,到2005年濱海新區總規提出的“一軸一帶三城區”點軸發展,再到2009年提出“一核雙港九城區”空間結構,符合城市空間結構發展的一般規律,實現了對以往濱海新區規劃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政府還應不斷完善行政管理體制,建立統一的行政架構、高效的領導機構,使濱海新區輕裝上陣,更快更好地發展經濟,推動天津成為北方經濟中心。